如何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024-05-17 13:42

1. 如何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河北省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贫困群众脱贫的稳定性不够,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仍然非常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在今年5月开展了农村扶贫开发专题调研。“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贫’,一些经济强县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不撒手,如何才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举行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询问会上,委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回答者感受到了压力。 
  针对委员提出的如何建立和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河北省扶贫办副主任罗强表示,河北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共识别出512万贫困人口和7366个贫困村。对这些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关于贫困县的考核和退出机制落实情况,罗强回答,今年1月河北省扶贫小组出台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重点对贫困县的任务完成情况、贫困人口的减贫情况、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鼓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出列步伐,实现到2020年重点贫困县全部脱贫,这项工作河北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有委员提出,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当前扶贫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了一大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直接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进度。对此,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表示,2012—2014年河北省级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1.7亿元,年均增长54%,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幅。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对于开展科技扶贫的情况,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坦言,让科技成果突破最后一公里,落到田间地头,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缺平台,缺源头,缺动力,缺中介。为此,河北首先要建设计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园区四大平台,建设大数据库,让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培养职业化农民。 
  河北省副省长许宁代表省政府在现场作出郑重承诺,对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报告提出的意见、专题询问所提问题和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梳理,深入调研,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尽快整改,确保每个问题都有满意的成果,每条建议都能转化为整改的成效。 
  此次询问是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继围绕社会救助、食品安全、水环境保护后举行的的第四次专题询问。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刚表示,此次专题询问深化了对扶贫开发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有利于推动解决贫困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如何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 如何真扶贫,扶真贫

“真扶贫”,首先要提高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组织、更坚忍的毅力,切实把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从另一方面讲,扶贫工作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传递给贫困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扶贫帮困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真扶贫”,必须以良好的作风来保证。扶贫工作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既是一场攻坚战,也一场持久战。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客观规律,着眼长远发展,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循序渐进推进扶贫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扶真贫”,必须准确甄别扶贫对象。当前,一些扶贫领域的怪相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在要政绩的时候争戴“富帽”、要利益的时候又争戴“穷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见。在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上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名单是由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上报的,上级政府很难进行鉴别,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少真正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被排除在外。因此,必须按照中央《意见》要求,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制定重点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措施,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按照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真扶贫”,必须找对路子,精准扶贫。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结合扶贫开发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理清帮扶思路,按照“扶资与扶志、输血与造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挖掘贫困地区的潜能和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后续发展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细致地制定扶贫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改革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准确投放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要把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长远谋划,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扶持到人”的思路,综合运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指导、协调和帮助帮扶对象找准产业、落实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 贵州扶贫云如何实现“识真贫”“扶真贫”?

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贵州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把云计算和大数据当作重要的突破口,深入开展网络扶贫行动,逐渐打通了扶贫工作的“经络”。卖米难曾是困扰贵州贵定县云雾镇燕子岩村村民的一件难事。燕子岩村,距离县城约有67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二类贫困村。

不过,2017年,燕子岩村47岁的低保户王绍本却光靠卖大米就收入了5万多元。原来,从2016年9月开始,王绍本及燕子岩村的其余12户贫困群众就被贵州省“贫困云”和电商扶贫计划所覆盖。现在,这里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

这只是“扶贫云”应用的一个典型场景。来自贵州省网信办的数据显示,贵州“扶贫云”系统在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扶贫云”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对全省623万贫困人口、9000个贫困村、934个贫困乡镇、66个贫困县进行了重点动态监测。来源:新华网

贵州扶贫云如何实现“识真贫”“扶真贫”?

4. 怎样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近年来,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发展“茶林共生、种养结合、产旅互助、农光互补”模式,带动当地1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陈先志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精准脱贫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曾经的贫困户成长为如今的致富能手,我要把报告的精神和要求带回基层,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7年,金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过8000户、27000余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陈先志介绍说,成绩主要来自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脱贫的要求。近年来,金寨县各村普遍实施了建档立卡制度,实现了对扶贫工作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陈先志建议,脱贫攻坚必须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探索利用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来实现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建立透明公开的扶贫网上信息系统,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样是来自一线的代表,陈春芳则认为,实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还需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全程监督。他建议,在扶贫工作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将扶贫计划、款项用途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对产业扶贫项目从规划到实施实行全方位监督,哪个地方拨付了多少资金,用在什么地方都要接受公众监督。

5. 如何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只要心里真装着老百姓,真心想帮助老百姓脱贫,就一定会是”真脱贫“”脱真贫“;如果心里没有老百姓,而只是迫于压力,或者出于爱惜乌纱帽的原因应付公事,老百姓就不能”脱真贫“”真脱贫“。
那么如何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真心做老百姓的公仆,就一定能帮助老百姓”脱真贫“”真脱贫“了。

如何做到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