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经济的联系

2024-05-11 16:41

1. 服饰与经济的联系

  服饰是一个人的衣着外表,是一个人生活质量好坏的晴雨表,一个人穿着时尚、大方,反应一个的精神、生活、工作面貌,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好与不好,衣食足则知荣辱,每个时代经济的强弱不同,反应在人们衣着生活的不同。然而衣服的色调,花样,款式反应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当色调单,花样,款式单一反应经济落后,
  服装的发展往往与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也随之消失,服装则首当其冲。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北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工人、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正全心地投入经济建设工作中。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社会风气变成以朴素为美。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大批的解放军、干部开始进城,进城的干部多已穿灰色的中山装,北京的青年学生怀着革命的热情,首先效仿纷纷穿起象征革命的服装。随后,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很多人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50年代到60年代初,男装以中山装和中山装发展的体系为主,如人民装、军便装、青年装等为主。女装则以列宁装、女式两用衫及苏联大花布连衣裙等。这些服装除了朴素实用外,还表现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款式上也是不断的变化。在人们越来越多穿中山装的同时,人们又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有袋盍插袋,这种款式既庄重大方,又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当时穿人民装的年轻人很多。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等,都有中山装的影子。
  50年代初期,苏联的服装对我们的服装影响较大,如依照列宁常穿的服装设计的列宁装,其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还可以系一条腰带。主要是妇女穿着,穿一件列宁服,梳短发,给人一种整洁利落、朴素大方的感觉。
  50年代中期,女式服装发展得特别快,新款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到了夏天,“布拉吉”(连衣裙)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种服装节省材料,穿着舒适,款式变化多样,领和袖变化随意,不受任何限制。
  据馆藏档案记载:1956年1月28日,青年团中央宣传部和全国妇联宣教部联合发文《关于改进服装的宣传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在日常穿着的服装上仍然是颜色单调、式样一律,不仅和我们生活中的欢乐气氛很不调和,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和妇女对服装的热烈要求,且为许多国际人士所不满。据我们了解服装改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风气的束缚较大,二是服装式样少,好的花布少。我们提倡改进服装应当符合经济、实用、美观等原则。2月上旬,青年团中央、全国妇联等25家单位举行了一次“改进服装的座谈会”。会上决定筹备“首都服装展览会”。 “首都服装展览会”于 3月31日正式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5月20日闭幕。展览会按照春、夏、秋三季展出服装,男服98种,女服411种,童服253种,同时,展览会还评选出100多种服装,组织进行时装表演。展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30多万人次,观众看完展览后还可到展览会旁边的临时服务站选购衣料,据统计约8万多人买了各种花色布163000多尺。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女青年们穿上了花布罩衫、绣花衬衣、花布裙子等。男子也普遍穿着春秋衫、两用衫、茄克衫、风雪大衣等。这是50年代人们在穿着上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人们尽情享受着美的乐趣。到了50年代后期,进入“大跃进”运动的时代,在穿着上又开始趋向实用、结实、朴素,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提倡的服饰始终围绕着经济、实用、朴素、美观、大方的原则。人们在穿着服装时主要考虑服装款式穿的时间要比较长、新颖大方、省工省料、布料结实、色彩不宜太鲜艳、便于人们劳动工作生活等,这个时期的服装款式、色彩都比较单调。

  20世纪70年代,一群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几乎都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蓝色服装。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揭开“红盖头”之后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人说,是皮尔.卡丹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这场象征着中法友谊的时装表演在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参观“观摩会”的人员必须通过审查,座位也一律对号入座,并记录姓名。尽管皮尔.卡丹已经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当音乐响起,露着大腿,扭胯摆臀的外国模特还是让台下的中国观众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更是与台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次“观摩会”还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第二年的11月,当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滩的时候,则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一浪接着一浪,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

  在当时,以最快速度升温的要数西服男装。1984年,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还立有写着“这里出租西服”的牌子,以此迎合人们喜欢穿西服照相的爱好。这一年,男士流行西装,年轻的女性则青睐红裙子。这源于当时的一部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电影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大丰棉纺厂,来自乡下的女工阿香,听说上海的姑娘有比赛穿漂亮衣服的习惯,名为“斩衣”、“斩裙”,便托卖服装的个体户买来漂亮的红绸裙穿在身上,以此抗拒女工们称她“乡下人”的讥笑。劳模陶星儿很喜欢这件红裙子,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试。在同伴们的怂恿下,陶星儿终于鼓起勇气,穿着红裙子走进了公园中的人群中……电影在当时大受追捧,如果说那时候也有“生日许愿”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拥有一件红裙子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年轻女性“生日愿望”之一。

  广东等地是中国最早沐浴改革春风的地方之一。1982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某小康之家,坐在沙发上的少女。

  回望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度引领风骚的还有喇叭裤。这种上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在初现中国南方时,被绝大部分国人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艳粉街》唱道:“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上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他游街……”尽管如此,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喇叭裤在中国的冒险。

  事情在矛盾中变化着、发展着。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在亲历中国的首都北京后他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1984年,广州第一次“美在花城”时装展销会上,一名女青年撩起模特儿的裙子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

  “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


  20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具有全国性效应的单项热点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也正说明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大家开始不再只是简单、盲目地追随“流行”,而是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衣着打扮。

  拥有几件名牌衣服,如今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环保话题的日渐兴起,质地天然,色调、款式贴近自然的服饰越来越受青睐,各种各样的生态服装也悄然面市。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在款式上,中性化服饰最近几年可谓大行其道,这并非回到“衣着不分男女老少”,而是性别对衣着的决定性影响遭遇了新的挑战。

  1991年的模特泳装展示。看上去,这些泳装还比较保守。摄影杨伊宁

  短短30年,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

  中国人的衣柜里也五彩缤纷起来,一些女性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20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来北京定居的陈女士感叹说:“‘一衣多季’是过去时了,现在是‘一季多衣’的时代了!你看,我现在锻炼身体有运动装,上班是正装,旅游又是休闲装。我先生的衣服也不少。柜子里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得折腾。”到北京工作的最初几年,陈女士每次回农村老家都会把一些旧衣服当作“好东西”带回去,“现在农村也讲究了,旧衣服我已经拿不出手了。”

  2006年,在广州迎春花市的牌楼前用手机自拍留念的少女们。她们的着装心态是:“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

  中国服装新愿景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整个中国服装业也发生了时代性变化。

  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谭安曾这样总结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的四幅扭曲面孔:“从产业地位看,不如大头针能上国家计划‘大本’的尴尬面孔;从产业形象看,在许多人眼里服装是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从产品形象看,被外国人讥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摊货面孔;从产业链看,消费者对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慌恐面孔。”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并未成为服装贸易强国。如何拥有优秀的设计创意,如何创造服装的高附加值,如何打造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自有品牌,是中国服装界最近10年内最被关注的话题。

  2007年7月,北京,东方新天地商场一层,路人走过一间国际名牌时装专卖店。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如张肇达、郭培、梁子、罗峥等。2006年国庆节,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备受世界瞩目。这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法国时装工会主席DidierGrumbach先生说:“中国在经历经济起飞后,如今已经到了由一个提供低成本加工的国家向一个真正的时装大国过渡的标志性时刻。”

服饰与经济的联系

2. 经济对服装发展的影响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对服装行业造成的影响,内部判断不一,大致的观点有3个方面。

  一种是内忧外患,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低估。实际上,在2008年前三季度,服装产业受到冲击的体现是增幅放缓,至四季度开始下跌,尤其是出口大省广东的内销也显现降低。在这种背景下,有观点认为2009年服装行业发展会更加困难,这种观点认为目前行业的困难还未直接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主要是受国内政策环境的影响,在未来行业还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冲击。如果美国透支消费的观念转变,需求会骤减。未来,服装出口被动,尽管国内政策导向扩大内需,但政策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来呈现,无法立竿见影。

  第二种观点是服装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如其它行业那般大。当下消费者的穿衣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衣橱里的衣物“量”决定是否购买新的衣物。人们更注重穿衣的品位和体现的个人形象。如果仅仅是为满足“量”而生产,那么一个越南就可以保证全世界人的穿衣需要。因此当下企业更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开发,满足个性需求。

  第三种观点相对中庸,肯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程度大小难以判断。

  目前国内大众化产品的需求稳定。服装企业跟踪形势变化,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以个性化、时尚化服装跟进市场。以上海为例,制造性服装企业减少,而品牌公司增多,以设计师领衔的设计公司居多。未来,服装产品的对象会更加细分,让消费者一见到某品牌就明白其所代表的年龄段。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将更为多见。

3. 服装美学的服装美学经济

服装美学经济作用教育作用引导作用深化作用服装美学是研究服装美、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形成于19与20世纪之交,是属于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美学。美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范畴。因此,服装美学具有理论思辨的哲学性质,但又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具有服装艺术与服装审美的特殊规律。服装作为人类文化的凝聚物,人类生活的必备品,人们从服装审美的蛮荒时代过渡到了百家争鸣的今天,对服饰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服装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在服装美学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服装美学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实力。恩格斯把人生状态分成生存和发展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自然形态的,是对人类存在和繁衍的保证,是质量低下的人生状态,我们把它叫做“生存”,这时作为“生存资料”之一的服装仅处于保暖蔽体的状态;而后者是社会形态的,是对人的生存主题的超越,是改变人的存在,是高质量的人生状态,我们称之为“生活”,发展资料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的主体需求,渗透为现代人的内在标准,不断改变人的本质,这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从最初的实用性上升到了装饰性,并具有了与社会文化相匹配的服装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可见,服装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有了经济基础,服装艺术才会发展起来。2.服装美学对服装经济的催动。人们购买服装是物质消费行为,但里面包含着美学文化消费内容,因为货币换取了设计师的审美构思。人们不但购买了使用价值,也购买了审美价值。有时,服装的物理寿命还很长,而艺术寿命却到了尽头,被新的款式取代,时装便是如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西方学者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存在于机械的律动中,高技术社会必然产生“心弦过紧症”等“高技术病”,艺术美可以起到这种作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艺术美感的产品也具有诱人的市场,同样的服装材料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审美效果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别就很大。 1.服装美学是文化教育的体现。孔子把服饰作为文明教化的重要议题,将服饰看成人格上的投影,在《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在仪容服饰要求上,毫不犹豫地以直线思维推衍,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社会的大事。服饰做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可以表明你的身份、个性、气质、情绪和感觉,也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同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盛行,文人满腹经纶,身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这时期的文化含有愤世嫉俗、蔑视放荡的意蕴,表现在服装上,就有了峨冠博带、飘然如仙的风骨,使人有宦海沉浮几何、自我超脱为佳、悠然傲世为荣的感叹;到了唐代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古长安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服饰上采取兼收并蓄,显得仪态大方、雍容华贵,唐代流行的“时世妆”装束,冲破了封建传统束缚妇女的“衣不露体,笑不露齿,行不露面”的羁绊,使唐代服饰文装美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促进人类进步,进行人类精神文明健康的教育, 以达到人类共有的终极价值目标, 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这是我们研究服装美学的最终目的。2.服装美学对服装创作的启示。服装美学理论对于服装艺术创作的影响极大。服装艺术创作是指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称, 分为准备阶段、构思阶段、深化阶段和定稿阶段。在准备阶段和构思阶段中服装美学知识将按照美的规律来确定你创作的艺术构思和定位。在深化阶段和定稿阶段将引导创作符合形式美法则, 并进行有机、和谐的整体组合。服装美学的修养也是获得创作灵感的必要前提条件。设计的灵感来自何处? 来自眼鼻耳舌等器官感知的一切, 其中最主要的是眼的观察。可以看时装报刊看时装表演、看橱窗、看街头的行人; 也可以看风景、看建筑、看舞剧、看画展, 乃至听音乐、抚摸动物、闻花香。观察这一切需要兴趣, 需要注意, 需要方法, 需要用美学的知识去注意、去寻找。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美和产生创造的灵感。服装美学是软性技术, 对设计创作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而是间接的。可以说, 理论只有被消化为个人的具体思想, 才会在实践中生根, 才算彻底完成了理论的责任。服装美学对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维习惯的建立, 比它所提供的现成的逻辑结论要重要得多。其传授的是对服装创作规律的发现, 没有服装美学理论底气, 就没有服装艺术发展上的后劲。三、服装美学的引导作用从根本上说, 服装是功能性用品而不是观赏性展品。服装不能让着装者显得暗淡失色, 服装与穿着者之间的内外关系、阴阳关系、美的转化与映衬关系都要服从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则: 服装不仅是为了让人的形象看上去变得完善, 更要让人确实从本质上变得比以前完善。但大多数人是凭感觉或流行来选则着装方式的, 可感觉未必都是对的, 流行的服装未必都是优秀和健康的, 甚而会使人变得肤浅与庸俗起来。日本板仓寿郎就指出“流行是受人们的非理性感情支配的”, “有时尽管是有害于健康的流行, 但也制止不了,十八世纪欧洲妇女使用的紧身胸衣, 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国的服装史证明, 服装不仅是人外在护体、保暖、修饰之物, 还是人内在的社会文化内涵, 人的精神世界, 人的品格、德性、素养的显现, 只有“内”、“外” 完美结合时, 服装才能与人的肉体和灵魂共同构成完整的有机形象。因此, 服装应“与貌相宜”;服装应与人的体形相称; 服装应与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社会角色等相称; 服装应与一定社会历史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氛围相称。四、服装美学的深化作用长期以来, 美学领域清淡之风甚盛, 美学家的著述是写给美学家看的, 但对社会审美实践触动太少, 这样研究审美现象时就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服装美学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局面。服装美学的艺术实践运作使美学基础理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增加了认识的可操作性, 使它有了在实践中检验其可靠性与真理性的机会。服装美学的发展深化了基础美学, 因为它的具体概念会使抽象概念得到更加详尽的解释, 使得认识更加精到。深入具体的服装审美现象研究之中不难发现: 和谐的不一定是美的, 可能美, 可能丑, 也可能无所谓美丑; 统一的结构必须产生某种功能, 才可以被认为是美的, 这种功能就是主体形象质量的提高,只强调服装与人的关系, 不突出这种关系产生的效果,和谐就没有审美意义。在服装美学的认识活动中对美是和谐的命题还要进行限定, 使它摆脱哲学的一般性, 具有美学的具体性,这就是对基础美学命题认识的拓展。服装美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基础美学内容, 如韵律是听觉艺术———音乐中的概念, 但是在其它艺术领域里也被广泛地运用, 服装艺术中的韵律问题就很明显, 这给基础美学提出了重要的课题, 那就是要把韵律从听觉艺术领域里提炼出来, 在对照研究服装艺术韵律等其它节奏问题之后,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 再引导它向任何艺种与各个生活领域里延伸, 为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提供更加广泛的指导。正像美国学者普瑞斯所指出的那样, 当代科学已经不是没有结构的几何点了, 各学科要在互相渗透中促进, 这种知识的饱和显示着“大科学” 的力量。所以,当代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常常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科泛化可以产生强大的创造力与互惠作用, 美学与服装学交叉研究的结果就是服装美学, 它的理论生命力是旺盛的, 其研究与传播越来越重要。这是服装教学的主要课题, 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美学的服装美学经济

4. 经济的起落对服装流行有什么影响

经济的起落与服装的销售好坏成正比!
经济好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就会乐观!然后在心里上有消费的冲动,这样更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当然就会拉动服装销售的上扬!
再向深了说恐怕就多了!

5. 服装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像新疆爱琳爱孜国际贸易公司这样的服饰公司,发展一定会很好。

服装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6. 明星经济对服装市场能有多大的带动作用?

随着千禧一代消费者的崛起,粉丝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也为服装行业带来了新机遇。日前,“都市丽人×林志玲联名设计系列LadyGoddess”线下首发会在广州举行,双方共同推出首套联名产品LadyGoddess系列,希望进一步借助粉丝经济提升消费者黏性。
业内人士认为,粉丝经济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带动销售,其潜在价值值得挖掘,但同时也重视产品设计和品质,只有“修好内功”才能走得更长远。
粉丝经济带动业绩增长
有调查显示,29.5%的00后会“因喜爱的明星推荐而购买一件商品”,在9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为8.8%。明星推荐对千禧一代的购物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与时尚打交道的服装行业,粉丝经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事服装行业多年的张燕表示,光鲜靓丽的明星天生具备“带货能力”,合适的代言人,对企业业绩的带动非常明显。
近年发展势头良好的海澜之家,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双十一”当天海澜之家官方旗舰店交易金额超4亿。业内认为,海澜之家代言人林更新不仅拯救了海澜之家的审美,也带动了该品牌的业绩增长。
此外,有的服装品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这些自带的“流量”对企业业绩的贡献也非常明显。江南布衣在2017财年财报中指出,报告期内集团拥有会员账户逾200万个,会员(粉丝)所贡献的零售额占其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62.6%,且仍处于增长态势。
粉丝经济玩法不断丰富
粉丝经济已不是新鲜事,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粉丝顾客的关注,商家不断丰富粉丝经济的“玩法”。以服装行业为例,从单一的明星代言,到明星与粉丝线上线下的互动,再到明星参与产品的设计制作,粉丝经济走得越来越深入。
业内人士指出,明星参与企业事务已成趋势,如周杰伦担任过唯品会的“首席惊喜官”,杨洋担任过某洗发水的“首席柔顺官”,这都是吸引眼球的玩法。而明星跨界做设计师,在中国内衣行业算是比较有突破性的新玩法。“林志玲的粉丝,自然都想拥有一件偶像设计的内衣。林志玲这两年知名度还在提升,她的深度加盟不但可以拔高都市丽人的价值,更为品牌带来了话题和更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又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都市丽人的粉丝。”

7. 经警的着装

经济民警着装规定(1989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1日公安部财政部印发)一、着装范围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核准在编的经济民警,按本规定着装,其他人员严禁着经济民警服装。二、服装制式和用料1.经济民警的服装制式同公安干警的服装制式相同,单衣式样为西服小翻领,配白色衬衣、藏青色领带,领带卡上有经济民警标志。冬服上衣为直翻领。2.服装颜色:大衣、上衣、帽子为深橄榄色,裤子为藏青色,制式短袖上衣为浅米黄色。3.标志:佩戴人民警察的帽徽和带有“经警”字样的臂章以及图案为齿轮、步枪、五星的肩徽和领花。4.服装用料:单衣、大沿帽、罩衣、大衣和冬帽为纯化纤面料,长袖衬衣为涤棉平布,短袖衬衣为涤棉茄克平布,棉衣和冬大衣内为晴纶絮片。三、着装标准1.大沿帽:每三年一顶,热区、亚热区增发网纱大沿帽一顶。2.帽徽、符号:每人二套,不坏不换。3.单衣:第一年发二套,用四年,以后每三年发上衣一件,裤子二条。4.冬帽:高寒区、寒区发皮帽,温区发栽绒帽,均六年一顶,热区、亚热区不发。5.棉衣:高寒区三年一套,寒区及温区四年一套,热区、亚热区发绒衣,六年一套。6.罩衣:高寒区三年一套,寒区及温区四年一套,热区、亚热区五年一套,新警员第一年一套。7.大衣:高寒、寒区发皮大衣,辽宁地区及温区、亚热区发棉大衣,热区发夹大衣,每人一件,使用十年,列入公用。8.武装带(人造革):使用十年,列入公用。9.胶鞋:三年一双,新警员第一年发二双。10.棉鞋:高寒区、寒区发毛皮鞋,温区发棉鞋,均四年一双,热区、亚热区不发。11.布鞋:热区、亚热区一年一双,其他气候区二年一双,涉外单位发单皮鞋者不发布鞋。12.手套:高寒区、寒区发皮手套,其他地区发绒手套,均三年一副。13.雨衣、雨靴:每人一套,列为公用,最低使用八年,不坏不换。14.衬衣:长、短袖每三年各一件。15.领带:每人三年一条。16.个别单位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着纯化纤服装的,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改用其他面料(除毛料外)。涉外单位可视情况配发单皮鞋,每年一双。具体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经济民警 管理部门商请财政厅、局确定。四、服装制作与管理1.经济民警服装实行统一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着装标准,统一向公安部指定的经济民警服装、帽徽、肩徽、臂章、领花等生产定点厂定购。省级以下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和建警单位,不准直接到生产厂定制或到销售点购买。非公安部定点厂家不准生产经济民警服装和帽徽、肩徽、臂章、领花、领带卡。2.各地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着装规定,不准擅自改变服装制式、颜色,不得随意提高着装标准,扩大着装范围。公安机关主管业务部门、各财政部门、各建警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着装规定的要及时调查处理。为避免浪费,节约开支,对已发给个人没有穿够年限的现行警服和已安排生产、库存的警服,从换装之日起,改作训练服。3.收旧办法:除手套、鞋子、长袖衬衣、领带不收旧外,其他被装物品一律发新收旧(单衣、罩衣、大沿帽可保留一套(顶)后收旧),可以交实物(警徽、符号、臂章、领带卡必须交实物),也可按新品价格的10-20%收折旧款,旧品款冲减所在单位企业管理费或事业费。4.经济民警离队时:帽徽、肩徽、领花、臂章以及公用被装收回;其他服装用满规定年限的,拆除标志后可以带走;不满规定年限的,按使用年限折价处理。5.被装物资发放时间:夏服一般为四、五月份;冬服为九、十月份,除特殊情况外,非发放时间停止发放。经济民警因公(如救火、抢险、救灾等)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造成警服丢失、损坏的,经单位领导核实,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批准,酌情价拨,并按当季计算穿用年限。因责任事故或保管不善造成丢失、损坏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领导审批,由个人出钱,价拨解决。6.经济民警必须爱护和妥善保管警服。非执行公务时间,不得穿用警服。不准将警服借给他人或送给亲友、子女穿用。不准私自拆改、变卖警服。对违反规定的经济民警要进行批评教育。如本人或其他人利用警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后果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必须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7.经济民警因违法犯罪被拘留、劳动教养或因违法乱纪被开除公职的,其警服、帽徽、臂章、肩徽、领花等一律收回。8.经济民警视情况需要,经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批准,可发给新警服一套、帽子一顶、鞋一双。9.各级公安、财政部门和建警单位的财务部门对本规定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发布部门:公安部/财政部 发布日期:1990年01月11日 实施日期:1990年01月11日 (中央法规)

经警的着装

8. 经济环境对服装消费的影响力具体表面在哪些方面

服装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如其它行业那般大。当下消费者的穿衣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衣橱里的衣物“量”决定是否购买新的衣物。人们更注重穿衣的品位和体现的个人形象。如果仅仅是为满足“量”而生产,那么一个越南就可以保证全世界人的穿衣需要。因此当下企业更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开发,满足个性需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