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实施货币政策的?

2024-05-08 09:56

1. 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实施货币政策的?

如何实施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和放松市场银根的目的。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一般有三种,又叫“三大法宝”,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帖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的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会从商业银行流向中央银行,市场上的资金就会收缩。反之资金会充盈。(2)再贴现率,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向央行票据再贴现的利率,进而影响商业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比例。(3)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外币、国债,以达到调节市场资金量的目的。央行买进外汇和国债,就是投放基础货币,卖出外汇和国债,就是回笼基础货币。
在我国,还有一种手段经常用到,就是再贷款。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或收回贷款,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实施货币政策的?

2.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 
  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足的失业。 
  2.总需求分布不平衡。由于总需求在整个经济中分布不均衡,造成某些行业职业或地区缺乏需求。它是劳动的不流动性造成的结果。主要有:其一,摩擦性的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其二,结构性的失业。在劳动力需求条件与供给条件的长期变化中,由于劳动的不流动性,致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种类不相符合。在某些崛起行业中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而在一些生产不景气的行业中又会出现劳动力过剩。此外,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改变。 
  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 
  4.正常的或过渡性的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
  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团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婪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 
  [编辑]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虽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南朝鲜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 
  平衡国际收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 
  (1)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该经济体的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 
  (3)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 
  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
  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黄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50 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才将平衡国际收支列为政策目标。1965 年以前,日本银行在国际收支方面主要解决逆差问题,此后日本国际收支呈现出完全顺差的趋势。当时日本因致力于国内物价稳定而忽视了对顺差的关注,结果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银行转而解决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化问题。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3. 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你这个问题有点大哦,写一篇论文都还写不完哦。
1首先公众的预期会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中央人民银行在采取货币政策时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尽量减少被预期到的可能。
2从传统意义来讲,在中国数量工具比价格工具更加有效,但是利率在中国带有很重的行政色彩,所以要想提高效果就要加速利率还有汇率的市场化。
3.还有就是在信贷方面要加强约束管理体制
还有很多。。。。

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4.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功能

三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
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存款的准备金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减少,造成货币紧缩
再贴现政策: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扩张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市场上购买国债,相当于向资本市场上投放货币,货币供应量会增加

5.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可以运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作为调控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①规定和集中存款准备金;②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③办理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需要,为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并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取得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次予以贴现,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放款。④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调节金融,实现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并且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⑤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一)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三)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四)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五)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六)监督管理黄金市场;(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八)经理国库;(九)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十)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十一)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十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二)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三)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四)执行有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行为;(五)执行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六)执行有关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七)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八)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九)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前款所称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是指国务院决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6.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的原因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动因首先是通过宏观审慎工具进一步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要及时采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采取审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三是考虑将资本流入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除了传统监管、检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虑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来实现应对资本流动的目的。
今年央行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都表明央行在努力使流动性供给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今后央行将密切关注物价走势,继续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出现了明显偏移,在巨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刺激复苏、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尽管在经济复苏缓慢时期,短期内通货膨胀还不是威胁,但是较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对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在很难断定。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即货币贬值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这两个结果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如何传导都是值得关注的。全球化强化了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国家政策溢出效应明显扩大。总体来说,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下,受政策和利益驱动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国家具有顺周期的效果和负溢出的效应,而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则体现为逆周期的作用和正的反馈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政策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格局,除了长期通胀风险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一是人们对其货币政策及其货币的信心是否会持续性地丧失;二是现在的情况可能掩盖了深层次的不平衡,并且使这种不平衡能够得以持续,这对全球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健性有一定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考虑引入新的政策工具,即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首先是通过宏观审慎工具进一步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要及时采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采取审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三是考虑将资本流入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除了传统监管、检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虑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来实现应对资本流动的目的。

7.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中 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8.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什么货币政策工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