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2024-05-09 03:00

1.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2、刘鹗《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3、陈风同学《永远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饮,清凉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气,绕梁三日不绝;像浓浓的烈酒,嚣张狂野;像情人手中接过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刚泡开的浓茶,沁人心脾。这,就是去年韩国超人气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业: 
        1、通过互联网,课外阅读刘鄂《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体会音乐描写。
        2、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2. 《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 
      幻灯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 
      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 
      ① 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三次:岸上闻曲 船上听曲 船上再听曲
      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
      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
      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
      齐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 卧病 地僻 心苦
      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齐读第五节,思考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句的情感内涵?(讨论进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强调本诗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们读了唏嘘不已。人生的沉浮谁能主宰?只可叹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请同学们再读2、3两节,找出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句,并说出你的体会。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交流的语句:
      l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曾经年轻貌美,才艺出众,却不知年长色衰后竟有那样凄凉的人生!
      l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l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回想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风光无限,有豪华奢侈的纵酒放歌,有醉生梦死挥霍光阴,和今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年长色衰,无奈委身于重利轻离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独守空船
      看江水冰凉,明月无情,这时刻是何滋味?以景衬情。
      l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
      “忽梦”实非偶然。内心时刻被巨大的沦落感侵蚀着,那一道道纵横的泪痕实在是无人倾诉而无奈时的一种情感释放呀!白日的痛苦谁都不愿带到梦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梦也痛苦,然则何时而乐也?
      l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贬谪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兼济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连阴雨,雪上加霜。
      耳不闻雅乐,眼不见令人赏心悦目之景,见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这样的感伤之景,听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从中来的杜鹃声和猿哀鸣,怎能不时时被贬谪之意包围?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良辰美景无人同赏,一人独饮用孤独寂寞酿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与“丝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显然有寓意,流露对贬官的怨言。
      l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兴奋、激动中看出对丝竹之声的饥渴,这实在是贬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评价学生的发言,以一副教师自创对联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上联:琵琶女奏琵琶曲,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下联:白居易叹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凉
      横批:同是天涯沦落人
       4. 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结束此课。 

3. 《琵琶行》第一课时课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   音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溼。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 *** 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 *** “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溼。  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  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暱暱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羣,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羣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羣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巖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溼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琵琶行》第一课时课时教案设计

4.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 *** 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溼,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溼。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暱暱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嫋嫋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羣,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溼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嫋嫋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溼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溼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溼”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 *** ,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2、刘鹗《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3、陈风同学《永远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饮,清凉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气,绕梁三日不绝;像浓浓的烈酒,嚣张狂野;像情人手中接过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刚泡开的浓茶,沁人心脾。这,就是去年韩国超人气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业:   1、通过互联网,课外阅读刘鄂《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体会音乐描写。  2、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5.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概述   · 本课文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材 一课时  ·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可感却难以捕捉,而诗人却将这种抽象的艺术通过语言的魅力表现得形象可感,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习诗人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同时还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感知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3、教学重点:研读诗歌第二段,欣赏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诗人语言的独特魅力;  4、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体味,师生共同揣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必修三。高一的学生,从年龄思维上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之时,容易受感染,多喜爱音乐,但对音乐的感受多为可感难言,何况这抽象的音乐还要用文字来表达。这真是“难于上青天”  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的情怀也难以共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高山流水》的古曲引入,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齐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二)听名家诵读,再次感受诗歌的相惜情。(带着三个问题:①诗歌叙述了什么事?②塑造几个人物形象?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羣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  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三、欣赏音乐描写   (一)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段)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段)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二)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属侧面描写)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1)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3)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中的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琵琶行》中作者生动的比喻修辞的运用,并讨论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①、如急雨 粗重急骤  ②、如私语 轻微委婉  ③、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④、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⑤、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⑥、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 )  ⑦、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⑧、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4)归纳本段音乐描写诗人运用的手法:  ①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②、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③、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④、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溼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溼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四、学以致用   赏析李白 《听蜀僧睿弹琴》感受音乐描写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峯.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想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讲解:这首五律写的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睿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峯。”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绿绮”本是琴名,汉代词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峯”,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而“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弹琴,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其实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五、小结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六、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背诵诗歌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6. 《琵琶行》第一课时课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 
        音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
        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7.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琵琶行》教案设计

8.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