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先生是谁呢?

2024-05-15 02:12

1. 何泽慧先生是谁呢?

何泽慧先生是钱三强。1948年4月8日,钱三强与何泽慧在巴黎举办了婚礼,1946年夏天,钱三强夫妇应邀来到英国剑桥,出席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大会,当时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的许多中国学者都云集剑桥,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一张不为人注意的照片,引起了钱三强的兴趣和思考。

何泽慧先生的生平
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何泽慧先生是谁呢?

2. 何泽慧是谁?


3. 何泽慧的介绍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上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名字也是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

扩展资料: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她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
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何泽慧的介绍

4. 何泽慧的人物评价

何泽慧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科学家,她在德国进行了重要的研究。1948年,她与钱三强回到中国,使中国的核物理发展变得非常活跃,她与钱三强分享中国近代历史。
何泽慧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她以满腔的热忱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她积极推动了祖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她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无论在研究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或是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过程中,都充分地反映出她所具备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在科学实验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异常迹象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新现象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的本领。
她曾经用“立足常规,着眼新奇”八个字精辟地总结了自己数十年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体会。

扩展资料:
何泽慧一贯倡导尽量利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她先后开拓和推动的核乳胶及固体核径迹探测技术领域,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宇宙线以及高能天体物理等研究方向,无一不贯彻了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神。
她所坚持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俭朴美德,而且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积极思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坚决不同意立传。故在此系列丛书第六集“物理学”部分,没有她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
编者不得不加了特别说明:“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特此说明。”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何泽慧女士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泽慧

5. 何泽慧的人物家庭

外祖母:王谢长达,近代女教育家,振华女子学校创始人。父亲:何澄,近代实业家,同盟会成员。母亲:王季山,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王季烈妹妹。丈夫:钱三强,著名科学家。大姐:何怡贞,著名金属物理学家。大哥:何泽明,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弟弟:何泽涌,山西医科大学著名教授。妹妹:何泽瑛,南京植物院资深研究员弟弟:何泽源、何泽诚、何泽庆均为高级工程师、资深教授。 女儿:钱民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儿子:钱思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何泽慧的人物家庭

6. 何泽慧的人物贡献

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这项成果先后于1945年9月在英国布列斯托尔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并被英国《自然》杂志载文介绍称之为“科学珍闻”。 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以钱三强、何泽慧等的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于裂变现象的认识。三分裂现象作为研究裂变过程中断裂点特性的一种独特的探针,至今仍然是裂变物理领域有兴趣的研究对象。 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  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1956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即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开拓中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  何泽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全面负责领导了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并配合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泽慧领导创建了基本实验条件,并利用建立起来的实验条件,何泽慧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核数据的测量工作。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何泽慧在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十分关心宇宙线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她主张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新的生长点。她提出,在我国还没有加速器的条件下,利用核物理的知识和技术,以宇宙天体为实验场地,以科学高空气球及高山站等为手段,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

7.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何泽慧走了,享年97岁。 人们熟知的是,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18岁时,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26岁时,她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当时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几年后,何泽慧也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据说,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现象的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低调的老太太。 她的低调源自她的淡泊名利——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她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第六集“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从编者的特别说明中,人们才知晓:“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 她的低调还源自她的淡定自若——在何泽慧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说, 86岁时,何先生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她家住在中关村,所里想派车接送,但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居家生活中,何先生也经常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让你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她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来的鹅卵石。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她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女儿钱民协说:“我妈这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从来不计较什么条件。” 她的低调更源自她的宠辱不惊——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由于“文革”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很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 于是,我们不能不猜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女科学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世界?成功人士在逆境中也难免“一声叹息”,在高位或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则常常会不自觉地傲视天下,目空一切,自己把身段架得很高,自然也就很难低调做人。尤其在时下这个追名逐利的浮夸年代——君不见,有些一向喜欢耍大牌、出风头的明星只有为了票房,才肯放下身段,低调行事,比如偶尔也会谦恭有加地配合媒体宣传;而嫌贫爱富、高门槛的豪华饭店老板只是为了盈利才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低端消费者敞开一道门缝……原本为了自己获得更多利益或满足自己的虚荣才肯勉强作秀低调,这是俗人们的处世哲学。 而对满头白发的何泽慧而言,放下身段,低调做人却是她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星云大师曾言,所谓放下身段,其实是“要将傲慢、骄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能放下”。 什么样的人才能放下一切杂念?一位画家形容何泽慧:“她是一块纯白的玉,非常质朴。”不是吗?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8.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何泽慧走了,享年97岁。 人们熟知的是,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18岁时,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26岁时,她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当时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几年后,何泽慧也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据说,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现象的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低调的老太太。 她的低调源自她的淡泊名利——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她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第六集“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从编者的特别说明中,人们才知晓:“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 她的低调还源自她的淡定自若——在何泽慧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说, 86岁时,何先生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她家住在中关村,所里想派车接送,但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居家生活中,何先生也经常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让你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她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来的鹅卵石。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她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女儿钱民协说:“我妈这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从来不计较什么条件。” 她的低调更源自她的宠辱不惊——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由于“文革”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很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 于是,我们不能不猜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女科学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世界?成功人士在逆境中也难免“一声叹息”,在高位或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则常常会不自觉地傲视天下,目空一切,自己把身段架得很高,自然也就很难低调做人。尤其在时下这个追名逐利的浮夸年代——君不见,有些一向喜欢耍大牌、出风头的明星只有为了票房,才肯放下身段,低调行事,比如偶尔也会谦恭有加地配合媒体宣传;而嫌贫爱富、高门槛的豪华饭店老板只是为了盈利才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低端消费者敞开一道门缝……原本为了自己获得更多利益或满足自己的虚荣才肯勉强作秀低调,这是俗人们的处世哲学。 而对满头白发的何泽慧而言,放下身段,低调做人却是她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星云大师曾言,所谓放下身段,其实是“要将傲慢、骄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能放下”。 什么样的人才能放下一切杂念?一位画家形容何泽慧:“她是一块纯白的玉,非常质朴。”不是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