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

2024-05-07 14:04

1. 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何以故?诸佛世尊,为诸众生,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著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何等为百万障?所谓:
  1. 不见菩提障;
  2. 不闻正法障;
   
  3. 生不净世界障;
  4. 生诸恶趣障;
  5. 生诸难处障;
  6. 多诸疾病障;
  7. 多被谤毁障;
  8. 生顽钝诸趣障;
  9. 坏失正念障;
  10. 阙少智慧障;
  11. 眼障;
  12. 耳障;
  13. 鼻障;
  14. 舌障;
  15. 身障;
  16. 意障;
  17. 恶知识障;
  18. 恶伴党障;
  19. 乐习小乘障;
  20. 乐近凡庸障;
  21. 不信乐大威德人障;
  22. 乐与离正见人同住障;
  23. 生外道家障;
  24. 住魔境界障;
  25. 离佛正教障;
  26. 不见善友障;
  27. 善根留难障;
  28. 增不善法障;
  29. 得下劣处障;
  30. 生边地障;
  31. 生恶人家障;
  32. 生恶神中障;
  33. 生恶龙、恶夜叉、恶乾闼婆、恶阿修罗、恶迦楼罗、恶紧那罗、恶摩睺罗伽、恶罗刹中障;
  34. 不乐佛法障;
  35. 习童蒙法障;
  36. 乐着小乘障;
  37. 不乐大乘障;
  38. 性多惊怖障;
  39. 心常忧恼障;
  40. 爱着生死障;
  41. 不专佛法障;
  42. 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
  43. 不得菩萨诸根障;
  44. 不行菩萨净行障;
  45. 退怯菩萨深心障;
  46. 不生菩萨大愿障;
  47. 不发一切智心障;
  48. 于菩萨行懈怠障;
  49. 不能净治诸业障;
  50. 不能摄取大福障;
  51. 智力不能明利障;
  52. 断于广大智慧障;
  53. 不护持菩萨诸行障;
  54. 乐诽谤一切智语障;
  55. 远离诸佛菩提障;
  56. 乐住众魔境界障;
  57. 不专修佛境界障;
  58. 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
  59. 不乐与菩萨同住障;
  60. 不求菩萨善根障;
  61. 性多见疑障;
  62. 心常愚闇障;
  63. 不能行菩萨平等施故,起不舍障;
  64. 不能持如来戒故,起破戒障;
  65. 不能入堪忍门故,起愚痴、恼害、瞋恚障;
  66. 不能行菩萨大精进故,起懈怠垢障;
  67. 不能得诸三昧故,起散乱障;
  68. 不修治般若波罗蜜故,起恶慧障;
  69. 于处、非处中无善巧障;
  70. 于度众生中无方便障;
  71. 于菩萨智慧中不能观察障;
  72. 于菩萨出离法中不能了知障;
  73. 不成就菩萨十种广大眼故,眼如生盲障;
  74. 耳不闻无碍法故,口如哑羊障;
  75.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
  76. 不能辨了众生语言故,成就舌根障;
  77. 轻贱众生故,成就身根障;
  78. 心多狂乱故,成就意根障;
  79. 不持三种律仪故,成就身业障;
  80. 恒起四种过失故,成就语业障;
  81. 多生贪、瞋、邪见故,成就意业障;
  82. 贼心求法障;
  83. 断绝菩萨境界障;
  84. 于菩萨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
  85. 于菩萨出离道中心生嬾惰障;
  86. 于菩萨智慧光明门中心生止息障;
  87. 于菩萨念力中心生劣弱障;
  88. 于如来教法中不能住持障;
  89. 于菩萨离生道不能亲近障;
  90. 于菩萨无失坏道不能修习障;
  91. 随顺二乘正位障;
  92. 远离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佛子!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何以故?佛子!我不见有一法为大过恶,如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心者。是故,诸菩萨摩诃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
  1.心不弃舍一切众生,
  2.于诸菩萨生如来想,
  3.永不诽谤一切佛法,
  4.知诸国土无有穷尽,
  5.于菩萨行深生信乐,
  6.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
  7.观察菩提入如来力,
  8.精勤修习无碍辩才,
  9.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10.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是为十。
   

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

2.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依怙。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被狗追赶,他会到大人面前求得庇护。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信心分为四种,一是清净信,这种信心不需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的心。二是欲乐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忆念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三是诚挚信,对业因果虔诚信受。四是解信,不管是对佛的解信、对法的解信还是对僧的解信,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其原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无上本师即佛宝……”三宝的功德有所了解,明晓三宝尤其是上师不欺惑这一点后诚信不疑。怀着真诚的信心而皈依者,就叫三皈居士,也就是前文中《皈依七十颂》所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的意义。一开始没有皈依之前,就不存在以戒守护相续的情况,如果没有受戒,也就谈不上守戒,倘若没有守戒,就无法修行一切道法。假设以四种信心中的诚挚信或者不退转信为基础,从自身而言具足信心,那么对境没有好坏之分,就像老妇女依靠狗牙而成佛的事例一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