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的目的是什么?

2024-05-01 18:30

1. 货币超发的目的是什么?

现如今有很多的人都在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超发货币的情况?其实最为主要的是我国的经济需要发展,企业需要干活,而国民又要有消费标准。如果说还没有懂,那么就从反面的方向想,如果说银行没有贷款,那么就不会有现金的流入,也没有任何的回款,企业也就不能开工,同时老百姓手上没有钱,当然就不可能消费了。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地产产业繁荣,人民的收入有所提高,还会有通过膨胀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货币超发。

一、中国有关于货币超发的历史

在2000年之前,国内的各种存款还有贷款,正处于稳步上涨的过程当中。而在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了WTO,这是国际贸易活动有所增加,同时又遇上了金融危机,而以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超发快速的增长。在2009年外贸做起来以后,扩大了内需变成了主旋律,而国内的信贷投放也在不断的增长,这成为了货币创造的最为主要的来源。在2016年一直到今天这种大的背景之下,资金开始脱虚入实,而银行的业务也有萎缩,这是m2增速也在下滑。所以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都是处于货币超发的状态,尤其是在2009年广义信贷以及m2的同比增速达到了45.6%和28%,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高点,也就是这个原因,出现了经济的增长以及资产的巨大泡沫。

二、货币超发的目的

其实现如今中国货币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而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产泡沫问题,但是现如今央行仍然不敢大幅度的降杠杆,不敢进行货币收紧政策,其实这就像是人在有病,吃止疼药是一个道理,剂量有所减少,那么疼痛感就会更强。如果说任由货币的情况宽松下去的话,那么资产的泡沫肯定也会持续,而这时企业是需要有很多的商品和财富的,这是经济需要发展。而商品和服务变多了,就会有相应的货币进行匹配,不然的话就会容易造成通货缩紧。而这种情况出现就会导致企业的信贷业务缩减,不会有钱发给员工,所以说通过缩减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只能够一步一步来慢慢的去降杠杆。

所以说货币超发是有一些影响的,比如催生资产的泡沫,要知道货币超发和房价的上涨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样。还有就是本币贬值,因为币值稳定,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大前提,如果说货币超发那么就会导致很多的货币流向了房地产,股市等金融市场,这会导致人民币在外省而在内贬值出现购买力外强而内弱。

货币超发的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货币超发?

什么是货币超发?
 
 我们只知道中国30年间GDP增加了100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此同时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却增加了接近900倍。
 
 考察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M2是指“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央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M2/GDP”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
 
 看看以下数据:
 
 2008年,中国的M2排不上全球前三;
 
 2010年,中国的M2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
 
 2012年,中国M2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而这一年中国GDP为51.93万亿,也就是说此时M2与GDP的比例为1.88倍,创下新高。
 
 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
 
 这是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
 
 数据显示:当一个经济体的M2/GDP超过200%时,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回想一下当年的欧洲,各国大肆印钞。其中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

3.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6个条件:1.有稀缺性,2.容易套现,3.容易锁住流动性,4.外资没有大量持有,5.不影响民生,6.买卖过程容易掌控。
  
 举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吧。
  
 房子:大城市豪宅,学区房,核心区小户型。
  
 股票:腾讯控股,贵州茅台,美团,特斯拉等。
  
 其他:比特币等。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可以是天然的,可以是人为约定的,可以是行业垄断,可以是技术垄断……,总之,必须具备稀缺性。
  
 市区房子会暴涨,郊区不容易大涨,学位房会暴涨,普通房子不容易大涨,商品房住宅会暴涨,商业地产不容易大涨,原因就在稀缺性上。
  
 这种资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只有容易套现的资产,人们才会愿意为它不断花钱,才能承接货币超发下的流动性。
  
 这种资产人们不会大量套现,或者不能大量套现,它可能是: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资产膨胀后,如果不能锁住流动性,人们会大量套现,可能会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如果外资大量持有,资产膨胀后,外资大量套现,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进而影响汇率稳定。
  
 这种资产膨胀后,不会影响民生,顶多引发人们的嘲笑和谩骂。
  
 因此,大城市房价可以暴涨,大多数小城市的刚需房,多半不会暴涨,最多稳步温和上涨。
  
 这种资产的买卖,如果容易控制更好,这样可以随时控制货币的进出,防止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BTB,核心价值股票,矿产资源
  
 无路可逃
  
 一:楼市中,北上广深一线和大部分二线城市房产。二:股市。三:物价。不过物价不算资产哈。哈哈
  
 房子,股票,数字货币
  
 你懂的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4.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很明显,容易暴涨的资产已经暴涨了,反复的暴涨,头部科创企业股权,比如特斯拉。大消费中一些必需品,比如各种水,酒,酱油,油等等。核心城市中心地段房产,比如北上深杭市区学区房江景房老洋房。任何有一点想象力的资产都在天上,比特币都要49000美元,可怜啊,这是疯了吧。所以有钱的就会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再去找这样的好资产很困难,我要知道就自己悄悄地去买,谁也不告诉,哈哈 。
  
 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目前全世界的货币已经、正在超发。
  
 那么货币超发后,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呢?答案是要看资金想要往哪里流,能往哪里流。具体来说,美国去年至今,已经释放了超过3万亿美元,1.9万亿美元正在路上,可以说是在疯狂印钞。同期,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都在疯狂印钞,中国虽然没有货币大水漫灌,但是印钞速度也在上升。
  
 全世界印了这么多钞票,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市,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但是股市却创下了新高,美国核心城市的核心房地产资产,比如纽约等,价格也在上涨,日本的股市创下了数十年来的新高。中国的股市去年以来的行情也比较好,上海和深圳的楼市因为价格上涨,又被强力调控了。当然,中国是不允许炒房的。
  
 所以说,当货币超发,庞大的货币资金往往会选择进入股市和楼市,选择合适的标的资产。最终,超发的货币会引起市场通胀。不过,当经济好起来的时候,会把这些超发的货币回收回去,则对相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挤压。
  
 附注:本文不作为投资者建议,市场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6个条件:1.有稀缺性,2.容易套现,3.容易锁住流动性,4.外资没有大量持有,5.不影响民生,6.买卖过程容易掌控。
  
 举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吧。
  
 房子:大城市豪宅,学区房,核心区小户型。
  
 股票:腾讯控股,贵州茅台,美团,特斯拉等。
  
 其他:比特币等。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可以是天然的,可以是人为约定的,可以是行业垄断,可以是技术垄断……,总之,必须具备稀缺性。
  
 市区房子会暴涨,郊区不容易大涨,学位房会暴涨,普通房子不容易大涨,商品房住宅会暴涨,商业地产不容易大涨,原因就在稀缺性上。
  
 这种资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只有容易套现的资产,人们才会愿意为它不断花钱,才能承接货币超发下的流动性。
  
 这种资产人们不会大量套现,或者不能大量套现,它可能是: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资产膨胀后,如果不能锁住流动性,人们会大量套现,可能会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如果外资大量持有,资产膨胀后,外资大量套现,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进而影响汇率稳定。
  
 这种资产膨胀后,不会影响民生,顶多引发人们的嘲笑和谩骂。
  
 因此,大城市房价可以暴涨,大多数小城市的刚需房,多半不会暴涨,最多稳步温和上涨。
  
 这种资产的买卖,如果容易控制更好,这样可以随时控制货币的进出,防止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5.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所谓货币超发,通俗的讲就是钱印的多了,钱发毛,钱不值“钱”了,货币超发,首先引发通货膨胀,几乎引起“一切”产品都会上涨,哪么关键问题是什么资产更容易暴涨呢?这个应该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情况都不一样。为了挽救经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开启印钱模式,尤其是美国1.9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大水漫灌”,已经引起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涨,像贵金属,石油,煤碳等都己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这些原材料的上涨,将逐渐由“上游”传导到产品端的“下游”,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具体到国内,虽然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好,经济影响相较而言较小,国家经济刺激力度不大,但国际原材料的上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将必定会影响国内“资产”变化,输入型通胀产生,大量的游资到国内“套利”,这些国际玩家,金融大鳄,将携大量的游资,到处疯狂套利,只要他们看上想“炒”的,都无一例外的会被炒到天上去,很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上涨苗头,稀土这些稀缺性资源将会放量上涨,这从近期A股顺周期上涨可以看到端倪。统而言之,货币超发时,“钱”发毛贬值,不宜持大量现金,而应尽量转“换成”不动产的“资产”,不求暴涨,只要能保值则己不错了。
  
 
  
  
 
  
 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目前全世界的货币已经、正在超发。
  
 那么货币超发后,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呢?答案是要看资金想要往哪里流,能往哪里流。具体来说,美国去年至今,已经释放了超过3万亿美元,1.9万亿美元正在路上,可以说是在疯狂印钞。同期,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都在疯狂印钞,中国虽然没有货币大水漫灌,但是印钞速度也在上升。
  
 全世界印了这么多钞票,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市,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但是股市却创下了新高,美国核心城市的核心房地产资产,比如纽约等,价格也在上涨,日本的股市创下了数十年来的新高。中国的股市去年以来的行情也比较好,上海和深圳的楼市因为价格上涨,又被强力调控了。当然,中国是不允许炒房的。
  
 所以说,当货币超发,庞大的货币资金往往会选择进入股市和楼市,选择合适的标的资产。最终,超发的货币会引起市场通胀。不过,当经济好起来的时候,会把这些超发的货币回收回去,则对相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挤压。
  
 附注:本文不作为投资者建议,市场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6个条件:1.有稀缺性,2.容易套现,3.容易锁住流动性,4.外资没有大量持有,5.不影响民生,6.买卖过程容易掌控。
  
 举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吧。
  
 房子:大城市豪宅,学区房,核心区小户型。
  
 股票:腾讯控股,贵州茅台,美团,特斯拉等。
  
 其他:比特币等。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可以是天然的,可以是人为约定的,可以是行业垄断,可以是技术垄断……,总之,必须具备稀缺性。
  
 市区房子会暴涨,郊区不容易大涨,学位房会暴涨,普通房子不容易大涨,商品房住宅会暴涨,商业地产不容易大涨,原因就在稀缺性上。
  
 这种资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只有容易套现的资产,人们才会愿意为它不断花钱,才能承接货币超发下的流动性。
  
 这种资产人们不会大量套现,或者不能大量套现,它可能是: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资产膨胀后,如果不能锁住流动性,人们会大量套现,可能会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如果外资大量持有,资产膨胀后,外资大量套现,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进而影响汇率稳定。
  
 这种资产膨胀后,不会影响民生,顶多引发人们的嘲笑和谩骂。
  
 因此,大城市房价可以暴涨,大多数小城市的刚需房,多半不会暴涨,最多稳步温和上涨。
  
 这种资产的买卖,如果容易控制更好,这样可以随时控制货币的进出,防止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6. 货币超发,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

 货币超发,通俗上讲,就是市场上的钱多了,这是信用货币体系下的一种货币调节政策,经常见到。但具体到什么样的资产更容易暴涨,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家会不相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也不相同。
   比如说,2020年这次的疫情爆发导致的货币超发,在美国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容易暴涨,在中国就是房子容易暴涨,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
   又比如,2020年美国股市的股票也不都是全部在涨,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标准普尔指数500上涨了15%,以创新 科技 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纳斯达克则涨了40%,新兴行业的代表特斯拉首次纳入标普,当天就上涨了27%。因此,就算是同一国家的同类资产,也有结构上的区分,虽然整体上是涨,但不同的股票差别很大。中国的房子也一样,北上广深为代表的重点城市中心区域的房子狂升,是优质资产,其他不入流的三四五六或是郊区边缘区域的,是劣质资产,很多不涨甚至下跌,结构性也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 货币超发,多出来的钱首先会朝最能获得收益的领域流去,去赚取收益 。经济高涨的时候,更愿意流去生产销售环节,经济不好的时候,主要流向金融资产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幅上涨后,市场积聚了风险,这些钱又会兑现出局流向其他地方。
   因此,超发货币如果调控得当,会促进经济的活跃度,引导产业之间的彼此联系,对经济增长有好处。但是如果控制不好,造成信用泛滥,就容易引发投机、通胀、物价上行,对经济、民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6个条件:1.有稀缺性,2.容易套现,3.容易锁住流动性,4.外资没有大量持有,5.不影响民生,6.买卖过程容易掌控。
   举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吧。
   房子:大城市豪宅,学区房,核心区小户型。
   股票:腾讯控股,贵州茅台,美团,特斯拉等。
   其他:比特币等。
   这种资产必须具备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可以是天然的,可以是人为约定的,可以是行业垄断,可以是技术垄断……,总之,必须具备稀缺性。
   市区房子会暴涨,郊区不容易大涨,学位房会暴涨,普通房子不容易大涨,商品房住宅会暴涨,商业地产不容易大涨,原因就在稀缺性上。
   这种资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只有容易套现的资产,人们才会愿意为它不断花钱,才能承接货币超发下的流动性。
   这种资产人们不会大量套现,或者不能大量套现,它可能是: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资产膨胀后,如果不能锁住流动性,人们会大量套现,可能会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因为,如果外资大量持有,资产膨胀后,外资大量套现,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进而影响汇率稳定。
   这种资产膨胀后,不会影响民生,顶多引发人们的嘲笑和谩骂。
   因此,大城市房价可以暴涨,大多数小城市的刚需房,多半不会暴涨,最多稳步温和上涨。
   这种资产的买卖,如果容易控制更好,这样可以随时控制货币的进出,防止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BTB,核心价值股票,矿产资源

7. 货币超发的影响

 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货币超发43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九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从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九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瑞银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CPI通胀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推动,而并不明显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瑞银预计11月CPI同比增长率将达5%左右,但到12月份将小幅回落。为了控制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加息和流动性,管理可以也应当发挥关键的作用。瑞银预计今年内还将加息一次,而2011年将加息两到三次,并且预计央行将会加大对冲操作的力度并且适当降低信贷增长目标(新增贷款6.5-7万亿元)。瑞银认为,到目前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涨价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价格在过去几周内大幅上涨。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拉闸限电措施使许多企业改用柴油发电机,由此带来了“柴油荒”)导致其他农产品也出现涨价。此外,制造业工资上涨是否导致了物价走高?瑞银表示基本没有发现工资上涨导致消费产品价格上涨的迹象。实际上,非食品价格通胀仍相当低迷,而且其小幅上涨主要是受居住成本(以及10月份棉花相关的衣着类成本)的推动。居住成本在CPI中的权重达14%左右,主要包括公用事业、租金及虚拟租金、建筑和装修材料 。 瑞银在报告中指出,市场对于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收紧有些过度担忧。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通胀和经济增长前景2007-08年不同,而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还将会考虑到全球增长前景更加疲弱这一因素。政府对于通胀的初始应对政策主要包括供给方面的措施并试图管理通胀预期。瑞银预计政府不会立即像2007-08年那样采取广泛的价格管制。2007-08年当食品价格飞涨时,在全球经济同步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国内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中国GDP增速高达14.2%),而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受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撑,GDP增速稳定在9-10%,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 与2008年初8-9%的通胀率相比,CPI 4-5%的水平也比较温和。 此外,正如之前提到的,食品价格上涨的源头并非像2007-08年那样来自主要粮食和肉类、受到了能源价格暴涨的推动、并且很容易地蔓延到了其他许多产品。基于此,瑞银维持2011年中国GDP增长9%的预测,但是把对CPI的预测从3.5-4%上调至4-4.5%。在中期内,由于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将会上升,瑞银认为,通胀可能会维持在年均4-5%的水平上。 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隐含的意思是,只要货币发行超过全部商品的市场价值,那么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对于中国而言,货币过度发行显然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渐严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在为何超发问题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地方投资冲动、重复建设以及各种各样的开发项目等。这其中,由巨额外贸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型过慢,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形成了对基础货币的巨大需求,经过多年累积,已经到了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这是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我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出典型的输入型通胀特征。如果从根源上来说,传统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已经到了必须要转型的时候了。在资本稀缺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无偿使用、廉价劳动力等等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产业、追求贸易顺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资本稀缺的状况已大大改善,更是进入了流动性泛滥的时期。如果不改变盲目的外资崇拜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势必将会越演越烈。因此,为了解决贸易顺差过大及其引发的外汇占款过多问题,首先有必要改变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抑制由于低价出口商品引发的国外超额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出口商品低价出口的现象有增无减,不仅低价竞争的出口商品范围呈扩大的态势,而且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不断增多。

货币超发的影响

8. 货币超发的后果

SMM网讯:一篇关于中国的广义货币存量(M2)的报道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在专业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报道说,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还要多得多,与之相应,中国的M2/GDP指标也位居全球前列。从增量角度看,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有人将巨量货币存量形容为堰塞湖,有人则从各国M2口径差异、M2/GDP指标能否国际比较、货币存量流量与通胀之间的关系等技术性角度对该报道的结论进行了反驳。不难发现,这是前期“货币超发”争论的延续。笔者在十一月6日《跳出技术层面看“货币超发”争论》一文中对货币量与通胀问题已进行了详细分析,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论是一种不完美的定量分析方法,但这不改变过去数年货币供应过量这一定性结论。此处不再重复,笔者在此分析另外三个问题。 笔者认为,确实不能简单比较各国的M2/GDP指标。M2/GDP比率受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在上述因素差异巨大的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确实意义不大。相对而言,纵向比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量更丰富一些,分析中国M2/GDP的历史变化数据,并将其与金融创新和货币化进程综合起来,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不过,由于没有理想的分析模型,它也很难得出确凿的、定量的结论。但是,如果将M2/GDP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与同期的实际利率等数据结合起来,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因为货币供应是否过剩,利率是货币供求力量平衡的结果,如果实际利率持续低迷,甚至长时间为负,那么,就可得出货币供应过多的结论。事实上,过去10年,中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按月度计)是处于负利率状态。再进一步,将M2/GDP的动态变化与最终物价水平结合起来,可以直接证明货币供应过多。事实上,这一傻瓜方法直指货币与物价之间的核心逻辑关系,可以避免许多无意义争论。 巨量货币存量数据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很想知道它会对未来的物价和资产价格产生何种影响?甚至有人很想知道该如何“回笼”货币,消除如此过高的货币存量。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具备存量和流量的观念。存量是过往每年货币流量累积的结果,显然,要消除过高的货币存量,必须出现货币收缩(不是增速下降,而是增速为负,绝对数下降),这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它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和实体经济的剧烈收缩,甚至发生经济萧条。世界现代货币史上,这种情况也仅出现极少的几次。并且,回笼货币一词多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微调性操作,是短期性质的。回笼存量货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是难以想象的。在某些分析模型中,过量货币供应会形成物价上涨,但冲击是一次性的,物价上升到一个平台之后,如果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那么,物价就会停留在这个平台之上。所以,前期过量供应累积形成的货币存量,已经与当期物价无关,关键是控制住当期货币供应,以使其恰好满足当期的经济需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关键是把握好现在。”按照这种逻辑,货币堰塞湖这个概念就根本不存在,纯粹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耸人听闻。但是,这类模型显然存在严重缺陷。因为从货币供应过量到通货膨胀形成之间,存在时滞。上一期过量货币供应,会影响当期物价,甚至上上期、上几期货币供应都会影响到当期物价。这里面有经济活动传导需要时间的因素,也与全社会通胀预期有关。一般来说,前N期的货币供应过量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时滞也就越长,通胀预期也就越顽固,一旦通胀预期在人们心中生了根,要根除通胀就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了,有时非要付出一次衰退的代价不能成功。1970年代美国就是这种情况。显然,过去数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信贷过量问题,并且从任何指标看,持续时间都算很长。尽管中国巨额货币存量是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堰塞湖说法不是十分精确,但确实有几分道理。不假思索地否定货币堰塞湖的存在,会严重忽略过去数年来因货币信贷持续宽松累积下来的压力给眼前和今后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决策者如果忽略这种影响,我相信会犯下很大的错误。 要逐步消除货币泛滥留下的后遗症,给堰塞湖泄洪,笔者认为有几点十分重要。首先,要控制好当期的货币信贷,避免给当期和后期物价制造新的压力。其次,要引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尽管正式实行通胀目标制的条件还不一定具备,但采纳通胀目标制的部分或大部分做法是很必要的。要强化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强化央行的独立性,必要时需要修改相关法律,去掉《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一些含糊表述。通胀目标制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强调央行的工作任务是实现稳定物价这一最终目标,而运用什么货币政策工具,以什么为中介目标,则予以淡化,由央行视具体情况弹性处理。鉴于货币量指标与最终物价之间关系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复杂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时机成熟时可以放弃货币量目标,即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同时要重视对利率的监控和利率工具的应用。这样,社会评价央行的工作成绩时,只要集中于是否实现了稳定物价这一点,而不必再过多关注其具体的操作,这样非常有利于对央行问责。第三,在通胀目标制框架中,通胀的目标应该从严。这可以降低通胀预期。近些年来,消费物价持续上升、资产价格罕见地上涨,通胀预期已经在会社会生根,非常顽固,只有实行更严格的通胀目标,才能逐步扭转公众的预期。从中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通胀不会增加实际产出,只会导致损失。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将通胀目标定在3%或4%,如果考虑到统计上的低估,这一目标明显偏高。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发达经济体多数定为2%,把我们的通胀目标下调到2.5%不仅必要,从现实情况看条件也具备:一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在逐步增大,政策的自主性在增强;二是宏观经济稳定性不断改善,以通胀来降低出现较大产出缺口风险的做法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