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

2024-04-30 18:36

1. 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

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危机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因就在于生产过剩,资本过剩,而消费不足。

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成果被少数富人攫取,穷人无钱可花。富人钱很多,但是消费却不会无穷无尽;而穷人需要买房买车上学看病,却苦于没有足够收入,需要借钱才能消费。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信用卡消费火爆,次贷也是一样,都是资本家借钱给穷人来刺激消费,买房。这样就可以兴从消费-借贷-消费的循环,以便资本家能够持续从穷人身上抽血。

华尔街投行就是利用次贷产品,将高风险贷款的风险层层分解打包,然后将这些次贷产品转嫁给全世界其他国家。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下滑,房价下跌,穷人买下的房屋变成负资产(房价低于要还的贷款),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狂印钞票了,这样就带来通胀效应,表现在房价物价上涨,比如说我国2008年之后搞了四万亿计划,房地产上涨,逗你玩蒜你狠都出来来了。通胀就导致普通人的财产缩水,等于变相对人民二次征税。

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 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

 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 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 富国对穷国的伤害。

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主权、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 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

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

2. 美国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

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3. 美国金融危机历史

  美国金融危机20年一个轮回
  历史仿佛总是充满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总是经历着轮回。对于美国所经历的金融危机来说,其似乎总在大约每20年便轮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国的经济在繁荣与动荡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苏争霸,但在1987年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导致了一场金融大地震,接着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轮回往往都标志着其经济衰退期的一个开始。
  轮回第一站 
  1819年,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英国。英国当时的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这场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中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由欧洲农业经济复苏和世界农产品市价骤跌而引发的181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领袖们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

  轮回第二站 1837年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44000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
  轮回40载至第三站——1857金融动荡
  1857年秋,美国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到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达8000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25000-30000万英镑。

  第四站 铁路投机致1873金融危机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10天。此后,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 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第五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 元。随着恐慌的加深,储户一窝蜂地拥到全市各家银行提款。还有一些储户因为疲 惫不堪便雇人给他们排队(后来成为华尔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温伯格,当时 排一天队赚10美元)。1907年的危机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百分比要高于在此以 前的任何一次危机,失业人数最多时估计为500-600万,这是以前各次危机中未曾有过的。
  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第六站 1929年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那些平时被认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价格一路向下翻着跟斗,29日股票惨跌到一个新低,一天之内被抛售1638万股,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农业资本家为维持高价,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实行减产外,还把大量农产品、畜产品加以销毁。美国将1000多英亩的棉花毁在田间,将大量小麦当燃料烧,将所存牛奶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让小麦烂在田里,阿根廷将猪肉坏在仓库中,巴西将咖啡投入炉中做燃料。这就是此后3年目睹之种种怪现状。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 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七站 1987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损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最后,2008年金融海啸
  其实从美国政府从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时,美国金融海啸的征兆就已经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评级遭标普列入观察名单,再加上其与汗国开发银行谈判陷入僵局,雷曼当天股价骤降45%,拖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天急挫2.4%,而这也预示着雷曼惨淡的前景。之后雷曼寻找买家计划破产,而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不会再替金融机构出钱,雷曼最终于15日宣布破产,从而正式引发了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海啸。
  尽管境况不佳的美国国际集团获得了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获取了80%的股份,美国国际集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状况改善。美国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随后继续冻结,道指持续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发,数额高达数万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随后也获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投资银行5巨头自此消失。
  尽管美国政府历经艰辛最终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国股市危机阴影仍无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齐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这场金融海啸要走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美国经济或许无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

美国金融危机历史

4.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用金融系统的帮助,经济不能发展,甚至倒退。
但金融系统本质上是在信用的基础上建立,如果所有金融机构都完全丧失信用,金融体系就崩溃了。试想,如果我们不相信银行能安全保存你的钱,你还会去存钱吗,还会有贷款,还有银行存在吗。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次级债引起的,信用崩溃。谁也不知道谁实际上持有多少次级债,会不会在什么时候倒闭了,没有人愿意把钱借给别人,没有借贷了,金融也就没有了。实体经济也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出现了倒闭和倒退。
为什么算不清持有多少次级债呢,因为金融衍生品。把各种不良和良性资产打包在一起,多次打包,等等。

5.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影响大致是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将会“硬着陆”。
二:整个工业体系将陷入严重困境。
三:房价泡沫将全面破裂。
四:不少银行将陷入生存危机。
五:物价水平在高位震荡之后将继续走高。
六:不少地方政府将面临财政危机
七:利率将急剧下滑甚至接近于0。
八:常规性宏观调控手段难以阻止经济“硬着陆”。
由于美国投资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平,美国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不断衰退,不仅是消费品领域生产力,也包括能源等领域的生产力。这当然就必须过度依赖进口。糟糕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下降,意味着收入不能随人口增长而增长。更糟糕的是,美国偏偏受到了低收入能力移民人口激增的冲击。于是,当美国的信贷机构非常大意地向低收入人口发放房屋贷款之后,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如果我们无法否认美国货币主义是美国当前金融危机另一个重要的根源,如果我们意识到如今举债艰难的美国必须首先提升投资率,进而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大举扩张其国内的能源产量,摆脱对进口能源的过度依赖,大幅削减贸易赤字,以至于彻底缓解本质上为流动性短缺危机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打击,那么,我们似乎就应当意识到,美国彻底走出这场金融危机所需要的时间至少需要5~10年。
一般金融危机应该持续2-3年时间,个人认为,如果所采取的措施的当的话估计会快一些,从目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来看,4万亿的资金主在拉动内需,会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会持续到明年,明年年底可能就会慢慢好起来。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6.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未来展望

主流经济学家都同意,如果资金流动性危机不解除,全球性衰退将成定局,另有许多媒体认为最佳状况下也会有5年的经济低迷。2009年4月13日经济学权威克鲁曼于演讲中表示,如果各国政府的做法依然不变,甚至认为金融海啸已经近尾声,那麼很快史上最惨烈的大萧条即将来袭,因为不管股市反弹与否、数据降幅缩小与否、银行业打消状况好坏,整体世界经济下坠中并且工作数量持续下坠是不可扭转的既定事实,30年代大萧条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转期後续第二波的主海啸却突然来袭,就算在最佳状态的假设成立;真的触底也会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後就从此盘整再也没有爬起来,而当下与未来的世界情势却比当年日本面对的严重十倍。

7. 如何理解美国金融危机

此次的经济危机叫金融海啸不叫金融风暴。
   我是学经济学的,让我来讲讲。金融海啸只是一个对经济危机的形容,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次级贷款是指,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的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放贷机构之所以愿意为这些人发放贷款,是因为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较高。
自2001年“9�6�1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了连续的降息历程,一路降至至2004年6月的1%这一近30年的最低水平。
    超低利率环境里既刺激了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的财富效应反过来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的上涨。而持续走高的房价刺激了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冲动。于是,一个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蔓延和扩大,并形成了一大批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这个庞大的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又直接导致了更多美国民众以透支的方式消费。
    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自2004年底,美联储走上加息历程。利率从1%的低点一路加到2006年7月的5.25%,并保持13个月。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还不起贷款的人陆续浮出水面。自2005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
    房屋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受到了沉重打击,这影响美国的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从而影响保险业务(美国国际集团AIG)。
   所以影响这次金融海啸的原因主要是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

如何理解美国金融危机

8. 美国金融危机历史

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暴发的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于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