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李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5-09 23:37

1. 唐朝时的李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泌聪明绝顶,有宰相之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屡次遭受小人陷害,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由易烊千玺扮演的李泌得到观众的喜爱,剧中他虽然年少却聪明绝顶,料事如神,而在真正的历史中,也确实有李泌这号人物,虽然历史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但每一次出现都是惊艳绝伦,数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
李泌出生于辽东李氏大族,家中人才济济,家世显赫,李泌小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开蒙读书之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七岁的时候便能出口成章,被当地称为神童,因此得到君王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当场考校李泌的学问,李泌均对答如流,唐玄宗不禁龙颜大悦,给与丰厚的赏赐,并传旨于李家,一定要好生教导李泌,成年之后李泌入宫成为太子李亨的老师。
当时唐玄宗颇为宠爱贵妃杨玉环,导致杨家在朝堂上非常有分量,李泌看不惯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因此写诗讥讽于他,被杨国忠诬陷李泌对朝廷不敬,因此李泌被罢官归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走,太子李亨继位称唐肃宗,唐肃宗登基之后想起李泌的才智,便派人找到他,亲自将他迎回朝堂辅佐自己,朝政中遇见的问题都会问过李泌之后在做决定。
李泌在唐肃宗身边数十年,始终兢兢业业辅佐他,但后来由于才能出众而遭人陷害,李泌再一次退居山野,直到唐代宗继位,唐代宗在做豫王的时候和李泌便私交甚好,他登基之后立刻邀请李泌出任翰林院院士。回想李泌的一生虽然在朝堂上受过多次排挤,但始终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不计前嫌挺身而出。

唐朝时的李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唐朝李泌是谁?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世称李邺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平生辅佐四朝天子。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平民身份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张九龄的赏识,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很器重他。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742年-756年)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白衣山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三王争取,也不肯赐给他。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时,也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金紫,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到即位以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因此,他拟定战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由此便有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随元帅、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出现。
   
 遁避衡山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代宗先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跟着就在长安光福里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但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此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再次以离开朝廷。旋即改为检校郎中,仍任判官。临行前,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适逢澧州有职务空缺,常衮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任地方行政长官,但在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政绩,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北宋苏辙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
   
 致身宰辅
   
 李泌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急诏征李泌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此指梁州),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德宗令李泌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对,受到朝野关注。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代领军务,邀求旌节,并密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于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调和矛盾
   
 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但他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李泌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的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 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李晟、马燧,以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以安定边陲。李泌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蛊媚(使用邪术)获罪,被德宗幽禁在宫中。德宗在处置完郜国公主后,又因怒责备太子李诵,太子不知所措。李泌常常听德宗称赞舒王李谊贤明,他估计德宗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便说:陛下有一个儿子却怀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儿子,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李泌回答说: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指李诵)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指李谊)怎敢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他又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如果天子有罪,请求废掉他而立皇孙,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的子孙所有。何况郜国公主被女儿妒嫉,而蛊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连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愈加坚持己见,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诵乃得安。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道说:陛下不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倓)?德宗说:建宁叔(指李倓)确实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为肃宗性子太急了。李泌说:臣以前为了此事辞职归隐,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职),不幸今日又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这件事(指太子被诬陷)。而且那时候先帝(德宗之父代宗)心中常常担忧恐惧。臣离开朝廷前辞谢时,曾诵读《黄台瓜辞》,肃宗才悔悟而哭泣。(《黄台瓜辞》为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武则天掌权时,杀李唐宗室,李贤自测难以幸免,故而创作此辞) 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现在独自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归咎在臣身上,何况是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这样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说到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君臣之间又往返辩论很多,李泌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一定没有这种忧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假使我死了,那就无法得知此事如何处理了!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打开延英殿,只召见李泌一人,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现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世,都应该与你商议。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GJ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但过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病逝相位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3. 唐朝李泌是谁?

     01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世称“李邺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平生辅佐四朝天子。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平民身份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张九龄的赏识,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很器重他。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742年-756年)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白衣山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三王争取,也不肯赐给他。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时,也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金紫,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到即位以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因此,他拟定战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由此便有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随元帅、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出现。
       遁避衡山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代宗先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跟着就在长安光福里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但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此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再次以离开朝廷。旋即改为检校郎中,仍任判官。临行前,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适逢澧州有职务空缺,常衮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任地方行政长官,但在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政绩,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北宋苏辙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
       致身宰辅
    李泌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急诏征李泌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此指梁州),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德宗令李泌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对,受到朝野关注。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代领军务,邀求旌节,并密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于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调和矛盾
    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但他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李泌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的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 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李晟、马燧,以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以安定边陲。李泌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蛊媚(使用邪术)”获罪,被德宗幽禁在宫中。德宗在处置完郜国公主后,又因怒责备太子李诵,太子不知所措。李泌常常听德宗称赞舒王李谊贤明,他估计德宗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便说:“陛下有一个儿子却怀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儿子,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李泌回答说:“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指李诵)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指李谊)怎敢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他又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如果天子有罪,请求废掉他而立皇孙,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的子孙所有。何况郜国公主被女儿妒嫉,而蛊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连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愈加坚持己见,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诵“乃得安”。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道说:“陛下不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倓)?”德宗说:“建宁叔(指李倓)确实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为肃宗性子太急了。”李泌说:“臣以前为了此事辞职归隐,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职),不幸今日又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这件事(指太子被诬陷)。而且那时候先帝(德宗之父代宗)心中常常担忧恐惧。臣离开朝廷前辞谢时,曾诵读《黄台瓜辞》,肃宗才悔悟而哭泣。”(《黄台瓜辞》为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武则天掌权时,杀李唐宗室,李贤自测难以幸免,故而创作此辞) 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现在独自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归咎在臣身上,何况是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这样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说到“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君臣之间又往返辩论很多,李泌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一定没有这种忧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假使我死了,那就无法得知此事如何处理了!”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打开延英殿,只召见李泌一人,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现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世,都应该与你商议。”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但过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病逝相位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唐朝李泌是谁?

4. 李泌对唐朝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后,唐王朝终于成功平定了叛乱,可昔日大唐盛世的景象却早已不复存在。此后的几任唐朝皇帝也都曾试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兴,但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到了唐德宗执政时期,“安史之乱”的阴霾总算是逐渐从人们心中淡去。唐德宗认为中兴帝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对那些不肯听命于朝廷的藩镇发动战争。然而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结果削藩战争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大唐王朝险些在唐德宗手中覆亡。
后来经过谈判,唐朝中央与几个交战的藩镇终于达成妥协,中央承认交战藩镇的半独立地位,藩镇则在名义上听命于中央,双方各自罢兵。

削藩战争失利后,唐德宗开始变得意志消沉,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了雄心壮志,而是当时唐朝的形势确实非常令人感到失望:在河北、山东等地是实力强大到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各个藩镇;北部是态度捉摸不定的游牧民族回纥(788年后称“回鹘”);西部是对唐朝虎视眈眈的吐蕃;西南是吐蕃不靠谱的藩属国南诏。唐王朝正处在被强敌环绕的艰难境地之中。
贞元三年(787年),新上任的宰相李泌提出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全盘战略。李泌认为,唐朝当下处境虽然非常艰难,但只要调整好战略步骤,实现帝国中兴的梦想也并非不可能。李泌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河北、山东等地的藩镇虽骄横跋扈,但他们的企图只是想保持半独立地位,所以不急于解决;回纥骑兵实力强劲,应当尽力争取成为盟友;吐蕃与唐朝已有深仇大恨,且吐蕃人反复无常,所以是当前的首要敌人;南诏虽是吐蕃藩属国,但长期受吐蕃压制,苦不堪言,早想与吐蕃分道扬镳了。

李泌提出的战略构想就是与回纥、南诏、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天竺(印度)结成同盟,对吐蕃实现合围。如此一来就可以逐步耗光吐蕃的国力,使其不攻自破。这种争取外部盟友对敌国形成战略合围的思想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了。
唐德宗早年曾受到回纥人的侮辱,所以他本能上想拒绝与回纥联盟之事。然而在这一战略中,与回纥联盟是最重要的一环。最终在李泌的坚持并以辞职相要挟的情况下,唐德宗终于放下面子答应结盟。
788年,在李泌的主持下,唐朝与回纥签订重大合作盟约,史称“贞元之盟”。盟约中规定:回纥可汗为儿,唐朝皇帝为父。作为回报唐朝允许与回纥开展丝绸换马匹贸易。此外,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远嫁给回纥可汗。

794年,南诏也宣布奉唐朝为宗主国,并与唐军联合攻击吐蕃。李泌当年提出的战略构想中还有联合黑衣大食、天竺,不过与这两国的结盟计划从来没有被付诸实施。但仅仅与回纥、南诏的结盟关系就已经使吐蕃感到“压力山大”了。最终吐蕃人放弃了与唐朝战争的战争,而是将重心都放到了国内。
805年,唐宪宗登基称帝。由于外部环境稳定再加上唐德宗执政后期积攒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唐王朝面临着自“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最好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唐宪宗一边重振朝纲,一边平定诸藩,为大唐帝国开创了著名的“元和中兴”局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

5.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李泌是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6.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7.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李泌是唐朝中期谋臣。
当唐肃宗李亨从父亲李隆基那里夺来了皇位后,就担负起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领导责任。但唐肃宗才具不足,没有能力对形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更没有能力确定平叛的方向和步骤,李泌的第一次出山弥补了唐肃宗的缺陷。
之前的李泌在玄宗末期受张说、张九龄等文人宰相影响,得罪了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被贬官离京后索性就“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旧唐书》)。入山修道对李泌来说是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之后李泌又曾多次主动离开权力中心,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李泌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对天下大事变化了如指掌。唐肃宗去了灵武,李泌也第一时间主动去了灵武,无计可施的唐肃宗才摆脱了混乱。李泌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平叛战略、对太上皇关系、唐肃宗几个儿子关系的处理,这些问题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都是影响唐王朝走向的关键问题。

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辽东郡襄平人士(今辽宁省),生于唐帝国首都长安。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平生辅佐四朝天子。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8. 李泌是唐朝什么人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人。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
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李沁的文学成就。
据史载,李泌“尤工于诗”,他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李泌与诗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著名诗人顾况就曾拜李泌为师。(《唐才子传·顾况》)
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修国史。以上所举的文章,有——些即属于学术著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