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陕北

2024-05-09 14:01

1.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陕北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从目前不断公开的资料来看,事实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相反,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幸运性.
偶然性:
《大公报》和《山西日报》的报道,正是这两家报纸,让毛泽东、张闻天和党中央作出判断,把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放在了陕北。
  关于这件事,后来一些“长征”的经历者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如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称:“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幸运性:
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壮大红军队伍。
从历史来看,那里可是秦国旧地,当时的秦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戎狄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秦国的崛起统一过程,用了10年的时间.初到陕北的红军政权何其相象!1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必定还会重复,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陕北

2. 长征的落脚点为什么是陕北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 

这就是昆仑山。一个毛泽东到晚年都想骑马去看一看的大山。 

伫立岷山峰顶,感受横空出世、似见非见的昆仑,毛泽东体会到人类的过去,畅想着世界的未来,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到家了,长征就要结束了。 

长征的落脚点最终定了下来。这对一年多来饱尝艰辛的红军来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和决定更让人高兴呢? 

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不用雕琢,只是拿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诗。 

虽只有五十六个字,虽只有一年的跨度,纪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 红军长征为什么最后到达陕北

因为陕北是国民党的薄弱地带,到达陕北,红军正好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势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为什么最后到达陕北

4. 长征西路军是从什么地方走到陕北的?

斯诺西行路线: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长征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横渡金沙江等等。

创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5. 红军为什么要走长征

在1934年10月以后,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跨越两万五千里,最红成功在陕北会师。

红军为什么要走长征

6. 长征落脚陕北是何时决定的

长征落脚陕北,原因如下:

1、不可能是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西藏被排除),因为那里的民族太复杂。

2、必须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甘肃大多数地区不行),吃饭大于天啊

3、一定要选远离省城的山区(秦岭不合适,靠近西安),因为省城是敌人势力最强的地区。

4、需要地形开阔,方便红军大步进退打运动战(汉中安康被排除),毕竟我党的传家宝就是游击战。
5、要远离敌人势力强大区域,长江一代被排除,哪里英国人天天拿军舰炮 击我军。


总结:红军除去上述地区,不去陕北?还能去那里?

7. 红军最初到达陕北是在什么地方?

首先,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是红二十五军,其于1931年10月在安徽金寨成立,最初在序列上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进军川陕之后,红二十五军作为留守部队先后经历了多次整编,于1934年11月按照命令开始进行长征。当时,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一带集结出发西进,成为了是继中央红军离开瑞金进行长征之后的第二支长征部队。



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多次重兵围剿,还沿途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四支红军长征部队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得到发展壮大的部队。后来,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西出秦岭、北渡渭河、翻越六盘山,成功实现了战略性大转移,最终于1935年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比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成功到达陕北吴起镇早了一个月。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之后,很快与陕北红军进行了一次整编,两支部队合编为了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组建之后,先后组织发起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等,为迎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进而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久之后,随着红军主力在陕北成功会师,红十五军团被编入到了红一方面军序列。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红十五军团整体上被改编为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



在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军长是程子华,他是山西运城人,后来在抗战时期曾担任过晋察冀军区代理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过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部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1955年由于程子华已经离开了军队系统,所以没有参与授军衔。而担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的是徐海东,他是湖北大悟人,后来在抗战时期曾担任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徐海东身患重病只好离开部队进行治疗和休养,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红军最初到达陕北是在什么地方?

8. 红军能在陕西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

红军能在陕西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陕甘宁苏区远离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敌人力量比较薄弱。陕甘宁苏区是当时唯一没有被敌人破坏的苏区,人民群众基础较好。陕甘宁苏区最靠近抗日前线,共产党主张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红军才能发现壮大。【摘要】
红军能在陕西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提问】
红军能在陕西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陕甘宁苏区远离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敌人力量比较薄弱。陕甘宁苏区是当时唯一没有被敌人破坏的苏区,人民群众基础较好。陕甘宁苏区最靠近抗日前线,共产党主张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红军才能发现壮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