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2024-05-09 00:37

1.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优势在我是老电影《大决战》里的名场面。
“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这是老电影《大决战》里的名场面,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说的就是常公在淮海战役之前分析战局的时候说的。
国军在淮海战场上能集中八十万大军,而解放军这边只有六十万人,所以,他认为国军不仅武器装备占优,而且人数也处于绝对优势,取胜的把握是比较大的。


优势在我的背后
客观而言,在淮海战役之前,常公对淮海战局的分析可能并没有这么乐观,也不会这么讲话。因为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对国军震动已经非常大。
所以,在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之前,国军这边原定计划是由杜聿明统一指挥,沿陇海路一字摆开的国军要向山东反攻,重新夺回济南,打通津浦线,恢复华北和华东地区之间的交通。
战争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国军这边还在调整部署,辽沈战役就先打起来了,等到辽沈战役打完的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指挥残余部队撤退,而他离开东北路过北京的时候,傅作义才告诉他,黄百韬已经被包围在了碾庄。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2.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这个梗‌‌源自于《大决战》这部系列电影中。优势在我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有自信的模样。
具体内容:运输大队长常凯申在战役前的经典发言:“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然后就被啪啪打脸。“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这句话也因为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双方实力对比并与最后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流传甚广。
“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这句话是电影为戏剧化和对决双方的决策层做对比,才加上去的台词。


引申含义:
“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法多来自网络语言,所以“××梗”式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进,老梗会被新梗覆盖。

3.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该词形容很有自信的样子。


简介:
梗,网络用语,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系对“哏”字的误用。
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幽默梗”等。
发展经过:
一段时间以来,“梗”这个字突然成为网红。
打开朋友圈,扑面而来各种自拍,然后就会有人留言:“多图,这里面有什么梗?”
评论一部电影或者电视作品,也常常听到人说“各种新梗老梗交替出现”。
在综艺节目中,“梗”出现的频忐率更高,主持人和嘉宾动辄会说:“我的梗有点老”、“破梗”、“滥梗”等等。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4. 优势在我是什么梗?

该梗‌‌出自电影《大决战》,常凯申在淮海战役前说的话:“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然后就被啪啪打脸。
《大决战》是由高希希执导,黄剑东编剧,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领衔主演,于和伟特邀主演,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该剧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从战略、战术、战斗三个层面全方位讲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故事。

注意: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