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物价上涨的?

2024-05-15 01:58

1. 你是如何看待物价上涨的?

自今年2月以来,物价上涨已经引发大量议论,不少人开始对中国经济感到担心,认为会引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这股上涨趋势早2002年就已经开始,首先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领头的是石油。随着石油价格快速上升,相关产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水涨船高,到2005年4月便已上涨16%。此外,房地产价格持续不断攀升,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社会上由此多了一个新词:房奴。今年2月,猪肉价格突然一路飘升,由此引发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到7月,中国CPI涨幅高达5.6%,涨价开始蔓延到其他领域,甚至开始有人联合哄抬物价,影响恶劣。  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中国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意见,就是官方也难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说辞,在学界就更为混乱。因此,在此发表意见有一定风险,就权做饭后闲谈吧。  首先,我们看看“罪魁祸首”猪肉是怎么涨价的。说来奇怪,猪肉价格一直很平稳,但是今年2月突然急速飘升,一时间谣言四起。一开始是国外媒体兴风作浪,说什么中国爆发严重的疫情。后来证实中国的确发生了猪蓝耳病疫情,但是它不是导致猪肉涨价的唯一原因,也许只能算是导火索而已。其实,问题的早有潜伏。最早也是最深层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保持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产品个城市工业品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剪刀差,导致城乡发展差别严重。2002年开始新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剧了这一进程,农民养殖种植成本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没有同步上涨,这无形中形成了对农民的盘剥,受城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养殖业,猪是首当其中,因为猪的养殖需要大量饲料。而饲料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呢?是美国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极力推广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质能源,其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利用玉米来生产酒精。这一举措导致全球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养殖大户的中国自然便成了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国家。随着玉米价格一路上升,国内的养殖业成本也随之上升,而副食品价格却没有随之上涨,农民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于是,减产便是他们唯一可行的选择。随着市场猪肉供应量的下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才是这轮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其次,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目前,价格上涨已经从副食品蔓延到许多领域,大有全局性的发展态势,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心。政府也因此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来平抑物价上涨,目前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效果。对于那些趁机做乱的组织和个人政府则重权出击,媒体说是“杀鸡儆猴”,比如方便面协会集体哄抬价格便被严厉处罚。本人认为,目前的CPI上涨主要还是在副食品和房地产等少数领域,工业产品价格平稳,因此,还属于结构性上涨。就城市而言,本轮的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而对农村、对农民的意义则是积极的,因为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减少城乡差距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党的新农村建设、利于改善8亿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最终利于社会和谐。至于能否引发通货膨胀,我认为这样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且不说什么17大和奥运会的原因,就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因为在CPI上升的同时,中国的PPI却下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72%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一季度跌落到1.5%的谷底。此后投资增速恢复上升趋势,在2004年一季度达到47.8%的新高峰。当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重“过热”现象,政府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紧缩性政策措施,包括提高以后准备金率、暂停建设性用地审批、控制向钢材、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等。在这一系列紧缩性措施的影响下,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4年一季度的47.8%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5.3%,此后一直维持在25%左右,2007年上半年增速为25.9%。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在2004年5月上涨到16%后便开始缓慢下降,2005年12月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变为-1.5%,此后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曾出现反弹,到2006年11月份曾上升到7.6%,之后再度回落,2007年7月下降到2.2%。PPI下降有很多原因,一是工业产能开始出现过剩、制成品库存压力增大;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投资增长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银行商业化后考虑自身的商业风险而控制了放贷;四是居民对前景预测偏低而增加储蓄。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国爆发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有专家还担心用不了多久中国甚至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本轮物价上涨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中国目前物价上涨是事实,但是属于结构性上涨,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你是如何看待物价上涨的?

2. 如何看待今年的物价上涨

就目前经济环境看,物价适度上涨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从国际市场看,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卖得便宜。如果稳定汇率而保持适度通胀,国内价格上涨,出口价格则水涨船高,这样一来,既可堵住美国人的嘴,又可避开人民币升值的冲击。与此同时,出口价格上涨,还会促使国内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从而带动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
从国内经济看,我国经济要持续高增长,一个前提,就是扩大消费。中国人口多,消费潜力大,关键是如何去拉动。比如,消费者有个普遍的心理,买涨不买跌。物价看涨,人们就抢购;物价看跌,便持币观望。由此推论,政府要拉动消费,适度通胀就不失为一个办法。这几年房地产热销不退,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房价看涨。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放任通胀。政府可以利用通胀,但必须调控有度,一旦上涨较多,政府有足够的手段去控制,并且在物价上涨时要靠考虑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要有配套补贴措施出台。

3. 如何看待物价上涨?

国内物价上涨有六大原因:  第一、是因为我国有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加剧了我国境内人民币的市场投放量,导致流动性过剩。 第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际热钱涌入,并进入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加剧通货膨胀。 第三、是美元贬值,以及其新一轮的量化宽松,令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相应上升,从而进一步助推我国境内相关产品价格高居不下,助推我国通货膨胀。 第四、我国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和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造成流通性泛滥。 第五、我国央行超量发行四十三万亿人民币,加剧市场泛滥。 第六、天灾推高物价。

如何看待物价上涨?

4. 对于近期物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

一,需求上拉引发通胀。
1,货币因素(货币贬值)
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经济中交易商品×物价水平   (MV=PQ)
在08年经济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发展,第一,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制度;第二,加大了政府支出,公共建设大举进行,三峡、百万公里的高铁、高速公路,军费的大幅增长,以及正在进行的3000W套保障房建设,还有全民进军的房地产。近年来派生出巨款使M2增幅到了新的历史高点。
2,两极分化带来的实物上升
前面讲的巨量货币涌入社会,首先流入的是少数行业中,如资源、建筑、银行等,当手上的货币超过他们的保留货币时,他们倾向消费,如高消费拉动平均价格的上升。
二,成本推动通胀
1,土地做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因为它的供给刚性与高税率,近年来土地的上十倍,上百倍的增涨,厂房、住房成本大幅推高,终端商品价格上调成为消化成本的主要手段。
2,最低工资、强制保险等法令使劳动价格上升。占中国经济很大比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上升,(农业、制造业)
三,结构性变化引发通胀
新的行业兴起,一些旧的行业没落。需求增加的部门,产品价格和工资的增长。例:在工业化程度较低时,落后的农业与速个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一个行业向另一个行业的转移。(本来种地的变成了建筑工,他们的继承人变成了房产中介)使汽油、金属、电力等需求增加。
四,其它因素
因娜尼拉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使供给减少。

5. 对于近期物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

摘要:近两年来,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几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始面临物价上涨的问题,同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供求结构的失衡成本推动等成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动力,也成为人们必须面临的难题。只有在了解价格上涨的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面对由于价格上涨而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


关键词: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成本推动,供求结构失衡,国内投资过热,美元贬值,货币信贷

一、价格上涨的现状

每一天都会听到人们在讨论,这个商品涨价了,那个商品又要提价了,物价的上涨已经波及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从价格的上涨幅度来看,资源性的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如黑色金属材料类、石油化工类、煤炭类和农副产品类;而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交通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类、计算机及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等价格依然下降。就居民消费品价格来看,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价格和部分垄断性商品价格上涨较多,食品类中又主要是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据资料显示,2007年5月份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从8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超过6%。2007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6.5%,环比上升1%;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升16.7%,影响当月价格总水平上升5.5个百分点。全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4.8%。

同时价格上涨是全球性的,自2007年11月份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消费物价指数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俄罗斯、越南、印尼、印度、美国、巴西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11.1%、10%、6.7%、5.5%、4.3%、4.2%。可见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其中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周期性波动、疫情和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生猪生产下降,供应偏紧。猪肉价格上涨,又带动了牛肉、羊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二)成本推动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此外一些资源性产品成本除受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企业环保成本提高,资金成本增加,工资水平上升,都推动了成本增加,进而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三)供求结构失衡

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例,由于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2006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同时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四)国内投资过热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型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而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又主要是靠信贷扩张的支持。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信贷规模增长21.4%,2004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8%,这种投资的高增长速度,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从而引起经济环境的趋紧,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大了下游商品价格的上涨压力。

(五)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

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2008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

(六)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市场资金非常充裕。2007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2.4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此外,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2.43万亿元,显示市场资金很宽松。

(七)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2006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总之,价格的上涨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因此我们在解决价格上涨问题时应该要从多方面因素出发,进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防范因价格上涨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

对于近期物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

6. 怎样看待现在物价上涨?大神们帮帮忙

自今年2月以来,物价上涨已经引发大量议论,不少人开始对中国经济感到担心,认为会引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这股上涨趋势早2002年就已经开始,首先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领头的是石油。随着石油价格快速上升,相关产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水涨船高,到2005年4月便已上涨16%。此外,房地产价格持续不断攀升,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社会上由此多了一个新词:房奴。今年2月,猪肉价格突然一路飘升,由此引发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到7月,中国CPI涨幅高达5.6%,涨价开始蔓延到其他领域,甚至开始有人联合哄抬物价,影响恶劣。  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中国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意见,就是官方也难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说辞,在学界就更为混乱。因此,在此发表意见有一定风险,就权做饭后闲谈吧。  首先,我们看看“罪魁祸首”猪肉是怎么涨价的。说来奇怪,猪肉价格一直很平稳,但是今年2月突然急速飘升,一时间谣言四起。一开始是国外媒体兴风作浪,说什么中国爆发严重的疫情。后来证实中国的确发生了猪蓝耳病疫情,但是它不是导致猪肉涨价的唯一原因,也许只能算是导火索而已。其实,问题的早有潜伏。最早也是最深层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保持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产品个城市工业品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剪刀差,导致城乡发展差别严重。2002年开始新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剧了这一进程,农民养殖种植成本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没有同步上涨,这无形中形成了对农民的盘剥,受城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养殖业,猪是首当其中,因为猪的养殖需要大量饲料。而饲料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呢?是美国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极力推广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质能源,其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利用玉米来生产酒精。这一举措导致全球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养殖大户的中国自然便成了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国家。随着玉米价格一路上升,国内的养殖业成本也随之上升,而副食品价格却没有随之上涨,农民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于是,减产便是他们唯一可行的选择。随着市场猪肉供应量的下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才是这轮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其次,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目前,价格上涨已经从副食品蔓延到许多领域,大有全局性的发展态势,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心。政府也因此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来平抑物价上涨,目前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效果。对于那些趁机做乱的组织和个人政府则重权出击,媒体说是“杀鸡儆猴”,比如方便面协会集体哄抬价格便被严厉处罚。本人认为,目前的CPI上涨主要还是在副食品和房地产等少数领域,工业产品价格平稳,因此,还属于结构性上涨。就城市而言,本轮的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而对农村、对农民的意义则是积极的,因为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减少城乡差距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党的新农村建设、利于改善8亿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最终利于社会和谐。至于能否引发通货膨胀,我认为这样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且不说什么17大和奥运会的原因,就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因为在CPI上升的同时,中国的PPI却下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72%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一季度跌落到1.5%的谷底。此后投资增速恢复上升趋势,在2004年一季度达到47.8%的新高峰。当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重“过热”现象,政府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紧缩性政策措施,包括提高以后准备金率、暂停建设性用地审批、控制向钢材、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等。在这一系列紧缩性措施的影响下,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4年一季度的47.8%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5.3%,此后一直维持在25%左右,2007年上半年增速为25.9%。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在2004年5月上涨到16%后便开始缓慢下降,2005年12月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变为-1.5%,此后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曾出现反弹,到2006年11月份曾上升到7.6%,之后再度回落,2007年7月下降到2.2%。PPI下降有很多原因,一是工业产能开始出现过剩、制成品库存压力增大;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投资增长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银行商业化后考虑自身的商业风险而控制了放贷;四是居民对前景预测偏低而增加储蓄。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国爆发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有专家还担心用不了多久中国甚至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本轮物价上涨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中国目前物价上涨是事实,但是属于结构性上涨,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7. 是什么原因造成物价上涨如此厉害

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1、货币发行过量是关键
2.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
3.结构性因素(自然灾害引起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
4.需求拉动型(热钱进入使需要增加)
在上列的因素中,人民币升值是热钱进入(套取升值的汇率差)是重要因素之一。

扩展资料:
物价上涨比较: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而物价上涨是指价格的上升运动。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一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格则由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增加了,商品价格就会随之上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商品价值增加引起的。
(2)如果商品价值不变,生产货币(金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也会引起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化。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是成反比的,如果货币价值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货币价值减少引起的。
(3)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如果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此外,国家对物价进行结构性调整;流通秩序混乱,出现乱涨价现象,等等,也会出现物价上涨。可见,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能等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价上涨

是什么原因造成物价上涨如此厉害

8. 大家对我们现在的物价上涨有什么看法?

如今,物价上涨已经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蔬菜、食品、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让许多民众感觉到,自已口袋里的钱不值钱了。超市里的牛奶、面包悄然提价,不愿涨价的食品则“瘦身”出现;飙升的油价让您的爱车成为吸金的“无底洞”;那些拥有固定工资收入或者领取固定养老金的家庭发现,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越来越难;在银行里储蓄的市民开始担心,他们的存款甚至可能越存越“缩水”。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种大范围的物价上涨表明,我们正在迎来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某种货币形式开始逐渐贬值。原因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人们对价值的认知以及供求经济原理。这种效应通过直接影响货币价值而导致通货膨胀。当货币仍处于金本位时,如果人们开始担心政府或银行无力将他们手中的现金兑换成黄金,那么通常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现在1美元值28.4克黄金,但人们认为政府只能拿出14.2克黄金兑换1美元,美元就会开始以14.2克黄金的价值进行交易。货币的价值是以我们对货币价值的认知为基础的,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认知如何影响具体的价格,那么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假设1美元等价于5法郎。有一天,美国政府宣布,其部分经济政策将允许美元缓慢贬值到约3法郎(美国政府可能希望借此鼓励外国投资者,或者出于其他原因)。第二天,美元很可能迅速贬值,而类似的情形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政府的公告使人们认为美元将贬值,结果,美元就真的贬值了。在今天的股票市场(另一种货币体系)上也可以看到同一效应。如果某公司宣布其利润下降,则该公司的股票价格马上就会下跌。
供给问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显著得多。纵观历史,政府常常单靠印制更多货币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可能导致货币价值急剧下降,货币不与黄金挂钩的现代市场上尤其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美元数量翻倍,那么这些美元的价值会变为原来的一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迫支付约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当时德国的实际输出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数目,因此德国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印制越来越多的货币,而这些货币都不与黄金挂钩。这导致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到1923年年底,420亿德国马克才能兑换1美分!而在1919年只需1马克就能买到的东西,这时需花7,260亿马克。
“通货膨胀”(inflation)最初用于指货币流通系统中货币数量的增加,现在不少经济学家依然沿用这种传统。不过,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将上述情况称之为“货币通胀”(monetary inflation),这样是为了与“物价膨胀”(price inflation)区分开来。

技术上讲,“物价膨胀”就是商品价格上涨或者购买同样的商品需要花更多的钱。“货币通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这种情况被称为是政府在本国消费者身上所强加的“隐性税收”(hidden tax)。它一般是由于政府“印钞过多”引起,虽然实际的过程有些复杂,并不仅仅是把印钞机开大马力那么简单,但是本质上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的数量。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政府就可以提前以旧的价值花掉新发行的货币,而消费者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远不如以前值钱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18个月到2年的时间才得以恢复。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通胀”是“物价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货币并非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现在,许多经济学家根据成因的不同,又把“通货膨胀”分为成本促成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

成本促成型通货膨胀: 这是由于生产成本突然增加,而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下降或者停滞不变引起的。这种额外费用或者说追加成本就会以零售价格上涨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简单讲,就是钱太多,商品太少。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供应减少,或者整个经济需要比现实中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务。这样的结果就是价格上涨,直到新增供应足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或发展中国家。
衡量“通货膨胀”有许多参数,比如原材料价格指数(raw materials price index ,简称RPI)、“工业产品价格指数”(industrial product price index ,简称IPPI)或者“消费品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不过,由于经济学家、市场战略家和政治家更关心消费价格的变化,因此CPI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最常用的参数。虽然在一个国家当中,价格变化也可能与市场行情、供货能力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有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