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2024-05-03 13:01

1. 国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发行国债是一项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而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利率的措施。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规定的财政工作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的变化,影响和调节总需求。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利用政府信贷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是发行国债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此这是一种财政政策。国债是一种财政政策。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子系统,是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调整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它是政府对公共债券发行、消化、流通和偿还政策的总称。不同国家国债政策目标的选择和表达不同,可以概括为:筹集财政资金;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国债类型的多元化,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稳定;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二,一般来说,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四种(注意各种国债发行方式的优缺点):1. 固定收益销售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定发行条件发行国债的方式有四个特点:认购期限短、转换条件固定、转换机构不限,主要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2. 公开发行拍卖(又称竞争性招标)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的一种拍卖方式,它有三个特点:发行条件由招标决定,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为发行人,主要适用于中央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债;公开发行方式主要适用于中央短期政府债券中国债的发行,特别是国债的发行。3.连续分配法(又称销售发行法,是指发行人委托在金融市场上设立专门柜台的一种相对灵活的分配方法。其特点是:不确定发行期限,不确定发行条件,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证券经纪人进行发行的金融机构,适用于可转让债券,特别是储蓄债券);4. 承销商发行法(又称直接促销法,指财务部门直接与认购人进行一对一谈判,出售政府债券的发行方法),特点:发行者仅限于财务部门,认购者主要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发行条件由直接协商确定,主要用于推广某些特殊类型的政府债券),而适合金融市场利率稳定国家的政府债券发行方式正在进行中。

国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2. 国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发行国债属于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3. 国债与货币的关系。

我也喜欢看《货币战争》
我说下我的理解,宋鸿兵的意思是,在市场良性的情况下,不可能随意的发行货币,要根据需求发行国债。先说国债: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简单的说就是国家向你借钱,给你的借据。也就是一种承诺可以偿还的凭证。再说货币,货币的定义概念有很多,在这里意思就是根据信用代表一定价值在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的凭证。所以说本质上,国债和货币是没有价值的。
"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这局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有国债,货币才可以没有阻力的自由流通,你持有国债,政府肯定会还的,因为政府有税收,有资产。还清国债后,货币就无法标价,没有办法衡量货币的价值。以为现在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制,货币只在有信用的条件下运行,靠国家来衡量。
“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意思就是没有流通的货币,政府没办法筹措到资金,赚取利润,偿还债务。
个人理解,水平有限,不过希望对你有帮助。建议你看下《货币银行学》,对你理解《货币战争》很有帮助

国债与货币的关系。

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5. 货币政策对债市的影响

可见,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和迅速的。 (1)利率政策:作为固定收益产品,影响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最直接的因素是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上升债市下跌,反之债市上升。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央行提高法定存管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准备金率上调会挤占商业银【摘要】
货币政策对债市的影响【提问】
货币政策对债市的影响是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实施都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必然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债券市场,而且货币政策的扩张和收缩也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债券市场的资金面。【回答】
可见,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和迅速的。 (1)利率政策:作为固定收益产品,影响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最直接的因素是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上升债市下跌,反之债市上升。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央行提高法定存管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准备金率上调会挤占商业银【回答】

货币政策对债市的影响

6.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

两个都是宏观调控手段,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联系,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联系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7. 货币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是指一定的财政与货币扩张或收缩政策所引起的均衡产出增加或减少的大小。增加或减少得大,其效力就强;反之,其效力就弱。
1、一般线性IS―LM模型
对于既定的正常LM曲线,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强;反之,越弱。对于既定的正常IS曲线,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强;反之,越弱。对于既定的正常LM曲线,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强;反之,越弱。对于既定的正常IS曲线,LM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弱;反之,越强。
2、极端凯恩斯主义情形
一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陷阱)。LM曲线为水平的,表示当利率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人们的货币需求为无限大。由于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好。货币政策无效。
二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或者很小。IS曲线垂直或接近垂直,此时表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变化非常不敏感,也就是说,私人投资者的投资与利率变化几乎没有关系,这时,政府直接扩大投资当然不存在挤出效应了,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则非常好。

3、古典主义情形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古典主义情形是指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的情况,此时货币政策有效果而财政政策无效。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出了多少,因此财政政策毫无效果。而人们对货币没有投机需求,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4、一般非线性IS―LM模型
一般的,IS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平缓,LM曲线的斜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因

此,在收入水平较低的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而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而在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好而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小;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促进经济稳定的效力,可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而作出相应调整。

扩展资料:1、投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
投资增加是指投资水平增加,也就是在不同利率下投资都等量增加。因此,投资增加△i则投资曲线i(r)向右移动△i,这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其向右移动量等于i(r)的移动量乘以投资乘数k,即IS曲线的移动量为k△i。
2、储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
设投资保持不变,若储蓄水平增加△s,则消费水平就会下降△s,IS曲线会向左移动,移动量为k△s。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
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与增加投资类似,因而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政府购买支出增量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之积,即kg△g 。
4、税收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
税收增加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减少,税收减少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增加。因此,税收增加会使IS曲线平行左移,税收减少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税收乘数与税收变动量之积,即kt△t。
总之,无论是投资、储蓄、政府购买支出还是税收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若LM曲线不变,IS曲线右移会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IS曲线左移会使均衡收入减少,均衡利率下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S―LM模型

货币与财政的关系

8. 论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  指一国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 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②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