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黑种人

2024-05-12 06:36

1. 获诺贝尔奖的黑种人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因在富有想像力和诗意的小说中,对美国黑人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获诺贝尔文学奖。
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因在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1年10月12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联合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由于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扩展资料
诺贝尔奖(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命名的奖项)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截止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参考资料-诺贝尔奖

获诺贝尔奖的黑种人

2. 诺贝尔奖的亚洲人?

中国裔(7人) 

1957年,杨振宁(安徽,35岁),李政道(上海,31岁);物理
1976年,丁肇中(山东,40岁);物理
1986年,李远哲(台湾,50岁);化学
1997年,朱棣文(江苏,49岁);物理
1998年,崔琦(河南,59岁);物理
2000年,高行健(江西,60岁);文学
------------------------------------
日本裔(10人)

1949年,汤川秀树;物理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学
1973年,江崎岭于奈;物理
1981年,福井谦一;化学
1987年,利根川进;医学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学
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
-------------------------------------
印度裔(4人)

1913年,泰戈尔;文学
1930年,拉曼;物理
1998年,阿马蒂亚·森;经济学
2001年,奈保尔;文学
-------------------------------------
巴基斯坦裔(1人)

1979年,萨拉姆;物理

3.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超过7人)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超过7人)

4.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
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
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
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

5. 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亚洲人是哪国人

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泰 戈 尔 是 一 位 多 产 且 多 才 多 艺 的 作 家, 一 生 共 出 版 了 50 多 部 诗 集, 12 部 中 长 篇 小 说, 20 多 个 剧 本 以 及 不 少 游 记、 随 笔、 论 文 和 专 著, 此 外 还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音 乐 绘 画 作 品。 诗 歌 方 面 著 名 作 品 有 《吉 檀 迦 利》、 《新 月 集》、 《园 丁 集》。 小 说 作 品 有 《沉 船》、 《戈 拉》、 《摩 诃 摩 耶》。 泰 戈 尔 曾 于 1924 年 访 问 中 国, 其 诗 风 对 郭 沫 若、 徐 志 摩、 谢 冰 心 等 均 有 影 响。 川 端 康 成 (1899-1972) 日 本 著 名 小 说 家。 1968 年 10 月 17 日 以 其 三 部 名 作 《雪 国》、 《古 都》、 《千 鹤》 荣 获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川 端 康 成 保 持 了 日 本 的 古 典 美 及 民 族 个 性。 川 端 崇 奉 禅 宗, 将 佛 经 看 作 世 界 文 学 的 极 致。

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亚洲人是哪国人

6.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

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

(二)华人:6人次

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

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

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

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2001年,日本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专设研究机构。

日本文部科学省为表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拨款7000万美元为他专门建立一个研究中心。
  
该研究机构将命名为“野依国立研究中心”,设在野依就职的名古屋大学,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由野依良治出任所长。 

文部科学省说,这是该省设立的第二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姓氏命名的研究设施。第一所叫“汤川纪念馆”,是为表彰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澍建设的。

文部科学省提出,日本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可以认为设立“野依国际研究中心”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

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原因有四:

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

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

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

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8年冬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

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

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

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 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亚洲人是哪国人

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法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亚洲人是哪国人

8. 华人有哪些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项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2008年与两位美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莫言:20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解释莫言的获奖原因时表示,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屠呦呦:1930年出生。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