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那现在为什么没有银子了?

2024-05-07 21:26

1. 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那现在为什么没有银子了?

这些银子主要都流失到海外了,在清朝,由于满清政府的无能,中国在对外的战争上一直是以失败的结局告终的,当时满清政府因为战事失败而赔偿给列强大量的真金白银,中国的许多银子也在那个时候被列强给运往到了国外。


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的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古代的穷人往往是用不起银子的,他们多数还是用铜钱来充当自己日常所用的交易货币,银子和铜钱之间的数量比例是非常悬殊的,我们之所以有古人都用银子买东西的概念,其实这是现代电视剧给我们的一种错觉罢了,古代穷苦人名的数量还是要远远的多于富人的,这些人在购买的东西的时候基本都是用铜钱交易的。

其实中国的银矿是非常少的,虽然说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把银子当成是交易中的货币,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银子还是以损耗品的形式从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了。就拿陪葬品来说,中国古代很多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墓地里铺满真金白银,每当一个权贵之人死去就意味着中国的土地上少了一大批银子。

在清朝的时候,银子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清政府除了因战败赔款而流失了大量银子之外,由于鸦片的介入,中国土地上很多人都用银子去购买外来的鸦片,而这些银子在换成鸦片后也很快就流失到国外了。

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那现在为什么没有银子了?

2. 古代为什么人们觉得金子银子值钱?为什么不是别的呢,古代货币是什么作为原料的?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银、铜、铁、锡。因为产量太少,所以泛指货币概念。
      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政府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3. 古代银子是我们通用的货币,但那个时候银子的纯度高吗?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那个时候的银子的纯度不仅不高,而且形状和纹理都不规范。
银子作为一种货币交易工具,起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期盛行于世。银子也称银两,因为是以两为单位的。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就有存在的价值,在不同朝代是有着不同的兑换方式的。就像现如今的钞票一样,是处于贬值状态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银子作为当时的货币,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从电视剧或者小说知道,宋朝是流行使用银票和房契的,也许是因为这种纸张的交易方式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到了明朝,就逐渐使用了银两。白银是一种贵金属,质软,纯白银是颜色很白的,呈现金属光泽。随着掺入的杂质含量,其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深,逐渐显暗灰色。

白银作为稀有贵重金属,在古代那个技术,也不可能让其纯度很高,为了适应市场和交易,也不会让其纯度太高。不过,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鉴定其存在的价值的,通过听声、掂重、辨色、咬合能够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成色和纯度。白银也作为一种配饰,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纯度应该是要高点的,毕竟为了美观。

古代银两按不同的分类方式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官银、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纹银。这都是跟成色和纯度有关系的。我觉得官银的纯度是高于民间交易的碎银的,而且成色会好看些。

古代银子是我们通用的货币,但那个时候银子的纯度高吗?

4. 古代时期古人用的银子是不是纯银?

中国古代使用的银子其实并没有纯度要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相当的差异,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折算。首先要说一下的是,中国古代金银产量不高,其实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直到明朝以后,日本、美洲所产的白银随着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才逐步成为流通货币。
不过中国并没有和西方国家那样出现银币,而是直接以重量作为白银的使用单位。比如我们在看《水浒》时,就可以经常看到几两银子的说法,这就是白银的计量单位。

而且中国古代并没有要求必须使用官方铸造的银锭,而是钱庄、银楼甚至是个人都可以熔铸银锭。这么一开就造成了银锭的外形多种多样,有元宝形、条形等等,而银锭的成色也因为铸造者的工艺不同而有所不同。
像《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中就提到,乾隆十年时,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成色从十成到九成、八成、七成都有,差距巨大。

因为银锭的成色不同。所以在使用白银时,使用者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称重,然后查验银锭的成色,然后计算这个银锭到底有多少价值。
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乾隆十年规定遇到交易,白银要根据成色换算成纹银的成色(当时普遍认为纹银的成色最高,所以有“十成足纹”的说法)来计算其价值。
在这里需要说一句的是,后来经过化验发现,当时的纹银实际成色是93.5374%,距离纯银差距还很大。至于那些成色比纹银还低的,就更不要说了。

每次使用白银都需要进行换算,这非常不方便,所以后来为了方便使用,清中叶以后还规定铸造的大银锭需要经过公估局鉴定,确定重量和成色满足一定标准以后才能流通使用,以减少大家换算的麻烦。因为大银锭一般都是元宝形,所以这种银锭通常也被称为宝银。
宝银因为其重量、成色有保证,在大宗交易时很受欢迎。不过即使是宝银,在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成色因为工艺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使用时同样需要进行换算。

比如说在清末,在上海流通较多的二七宝银,其成色好者,可以达到98%,比纹银高了5.5%。一枚五十两重的宝银相当于五十二两七钱五分纹银,成色稍差一些的,则相当于五十二两七钱纹银或者是五十二两六钱五分纹银,因为平均下来为五十二两七钱纹银,所以称为二七宝银。
而公估局也是根据成色不低于五十二两六钱五分纹银为标准,来确定铸造的银锭是否允许流通,低于此数者必须回炉重铸。而其他地区流通的二四宝银、二五宝银、二六宝银等等,也是类似情况。

因此即使是宝银,在使用时也有换算之苦。所以到了清末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以后,方便计价的银元越来越受大众喜欢。后来清政府也逐步铸造银元,替代使用了几百年的银锭。

5. 古代那么多金子银子都去了哪里?

除去以物易物的原始时代,真金白银几乎是各个朝代通行的货币。它们的价值不会随着朝代更迭或者货币改革而急剧变化,就连古代衡量国库充实与否也是根据真金白银的数量而定。因而,黄白之物一向备受推崇。我国很早便有掘金采银的传统,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那么这大量的金银都去了何处呢?

金银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开采挖掘,中国地域辽阔,金矿银矿数量都较多。除少数省市外,几乎各省都有金银矿。不仅官府会组织开采这些金银矿,私人也会开采。二是从国外获取,明朝时西方新航线的开辟让美洲大量的白银被开采,又经商人之手流入中国。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金银数量还是十分惊人的。这些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不可能一时一刻被消耗,但是现在市面上数量却并不多,它们都流向何处了呢?
首先就是作为帝王或者富贵人家的陪葬。古代人对于墓葬都极为在意,认为陪葬品可以使他们在阴间也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陪葬品都极尽奢侈,除了玉器、丝帛、珠宝等,黄金和白银也是必不可少。近年,海昏侯的陵墓被发掘,在墓中不仅有十余吨的铜钱,更有大量的陪葬的金银。金器重量有一百余公斤,包括金饼、金板、麟趾金和马蹄金,连车马器都是鎏金错银的,可见陪葬金银的数量之多。
海昏侯刘贺在位时间极短,就因荒淫无度被废,所以也被称为汉废帝。他的地位并不算特别高,陪葬待遇就如此之高,更不用说真正的帝王了。古往今来的帝王所陪葬的金银数量必然更加庞大。

除了陪葬的金银外,有不少金银被私人收藏起来。在古代,朝代更迭也好,王权更替也罢,一般都伴随着动乱。除此之外还有外敌的入侵,此时能傍身的也就是金银了。小农生活让我国的祖先多有储蓄意识,在有积蓄时一般都会兑换成金银藏起来。在《末代皇帝》中,总管太监克扣小太监的赏银就是一种体现。很多金银被私人埋藏到地下,后来又由于战乱等原因,金银留在原地,人却不知所踪。因而,藏金银的地方也就无人得知了。
金银最可惜的流失是在清朝,由于清朝的腐朽,在列强入侵之时清政府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甲午战争都惨败,这些惨败也伴随着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几乎所有的战胜国开出的条约中都有要求赔钱的条款,动辄以万起步。仅在马关条约中,就要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清朝国库几乎被搬空。就算这样,也仍然不够赔款,又从百姓手中搜刮出金银赔款。如此一来,民间和国库中的大部分金银都已经流入列强手中。

当然,金银的流失去向不止这些,不过仅是通过这些途径流失的金银数量就已经让人极为诧异,更别说连带其他去向了。不过近年来,中国逐步壮大,流失的金银也在逐步回归,中国大妈都能将金子买涨价,也是让人倍感欣慰。

古代那么多金子银子都去了哪里?

6. 古代就没有那么多银子,为什么老百姓交易还用银子?

首先,中国古代的百姓,大多数都比较贫穷,很少有闲置的白银,更别说,一下子就拿出这么多了;再者,白银也不属于流通货币,就算老百姓手中有白银,店家也不会收。一是不愿,二是不敢,白银不仅难以出手,还容易惹来祸事。尽管如此,在明、清时期,朝廷征收赋税却常常以白银为主,这一标准给百姓带来了许多的灾难,让本来生活就不富裕的老百姓无路可走。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以至于,乾隆在面对外交使臣之时,就曾说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狂妄之语。但是,中国的银矿石却一直处于稀缺的状态,在中南地区几乎绝迹,只有在内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稍微多一些。
然而,这些地区,多半都是在少数名族的控制之下,其余的地方也都处在两军交战之地。再加上,当时的勘探技术有限,许多深埋地下的银矿都没有被发现,以至于,中国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把银当成稀缺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银子的地位都超过了金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实行黄金和铜钱共同流通的货币政策。如:众所周知的“商鞅变法”,变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关注,商鞅为了树立朝廷的威信,便将50金作为奖赏,只要民众将木材搬移到北门就可以得到赏钱。
在许多古书典籍中,交易中,大多数都是以铜钱为主、黄金为辅,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货币改革。由于,当时各地受到不同诸侯的统治,使用的货币也大不相同,造成了铜钱样式和重量的混乱,于是,汉武帝就决定政策引导,统一使用五铢钱。

五铢钱的使用,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社会混乱,许多大家族都私底下偷偷铸币。为了从中牟利,他们还在铸币的时候掺入大量劣质金属,最终,导致这些铜钱的质量和成色都很差。
更有甚者,在铸币的时候,还造出了大量残缺不全的铜币。每次百姓与这些大家族经济往来的时候,大家族便会趁机将这些劣质铜币交易出去,百姓虽然心中不愿,却也不敢出言拒绝。这些劣质铜币交到百姓手中的时候,被当作寻常货币使用,百姓却很难将他们按照普通货币的价值转手出去,长此以往,百姓就被压榨的苦不堪言。

7. 古代那么多金子银子都去了哪里?

黄白相间的东西一直是老百姓的追求,从古至今,封建王朝的赏赐大部分也是一万两金子的赏赐。如果是从古代到现在积累起来的,那么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量,金钱从一开始就因为稀缺而被重视。古代人最多使用铜币,其次是银币和金币。黄金的购买力是最强的。
虽然铜币使用方便,但携带更麻烦,银币就及时更换,由于其巨大的储量,白银已成为市场交易量的货币。随着白银的流通,政府也开始集中精力控制货币。其中,官银与私银的关系更为复杂。都是银的。官银是比私银更“值钱”的银的来源,一种是采矿业,另一种是市场贸易,在古代中国,由于与外国的巨大贸易差距。
大量的外国银流入中国,大多是由国内大家族收藏在自己的地窖里。白银的历史越久,它就越有可能被兑换成受保护的货币,比如黄金。黄金,比白银更稀有,更难开采,成为了首选货币,这些大家族开始追求它。同样,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黄白相间的东西进入了中国,但是在近代,这些黄白相间的东西也失去得最多。
首先是战争,混乱的黄金这句话没有错,在混乱的时候,最坚硬的货币是黄金和食物。但普通人家里没有黄金,只有大家族才有黄金,但这些大家族并不傻,他们把黄金藏起来。如果这个家庭被冲击的混乱击中,那么隐藏的金子就会变成“无主的东西” ,自然就找不到了。
而在近代,中国也受到了许多外力的冲击,到了晚清,赔款占据了整个国库,甚至依靠“按揭”海关收入来还钱,损失了巨额财富。而在后来的抗战中,混乱也席卷了这片土地,还有一大笔财富没有等到它们的主人,所以不幸失去了。

古代那么多金子银子都去了哪里?

8. 古代就没有那么多银子,为什么老百姓交易还用银子呢?

因为方便啊,人类最开始是采用“实物货币”的,但是时代在进步对不对,有些东西换来换去的不方便,就会采用统一的价值尺度来规定它们,而金银就是这样的“价值尺度”。
01.国家规定,交税只收银子。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直接拿着粮食和布匹去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最开始的“以物易物”阶段。
但是这个阶段过久了,你就会发现买卖东西的时候,麻烦的头都大了!粮食这种东西都是一袋一袋的,早上东抱西抱的去了集市,下午又抱着一堆东西回来,买不买得到另说,反正挺锻炼身体的。
而且,那个时候国家收税也是收粮食,就比如元朝,征税就是以粮食为主,很多人就开始偷奸耍滑,缺斤少两,蒙混过关。
久而久之,朝廷也知道了,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隆庆皇帝决定,以后不收粮食了,直接收白银,看他们怎么偷工减料。
这个政策一出,百姓也没办法啊,没有银子就交不了税,所以在明清时期,百姓的交易都是以白银为主。

02.银子虽然少,但是带着方便。
我们都知道,银子的质地很软,做成交易货币很容易,而且一块银子能按照你想要的大小分割开来,不管是买什么东西,都不担心找不开。
每天出门的时候装点银子在钱袋里,比抱着一堆粮食布匹什么的方便的多了!
用粮食的时候,还要看一下对方有没有掺假,用银子就完全不会了,咬一下就知道是真是假。
根据银子的重量来判断它的价值,这比“以物换物”的方式要方便很多。

03.数量越少,越显示了银子的价值。
虽然说,银子的数量很少,金属矿藏有限,但是这玩意不会浪费啊,不管大小都能用。
我们既然是买东西,给别人的东西自然也要有那么点价值,不然跟空头支票有什么区别?
银子的数量少也是件好事,这证明了它很值钱,那种“一拿出来大家就知道它值钱”的值钱,谁都不会有异议!

所以,这就更凸显了银子的价值,和它作为流通货币的能力。虽然金子也很值钱,但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铜虽然也值钱,但是很容易造假,算来算去,也只有银子最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