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是最最伟大的推销员???

2024-05-03 23:44

1. 历史上谁是最最伟大的推销员???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IBM创始人 托马斯·沃森  

1914年4月的那一天对于40岁的推销员托马斯·沃森无疑是个坏日子。那天早上,身为国民收银机公司第二号人物的他被老板“现代推销之父”帕特森无情的辞退了。他新婚燕尔,他的儿子小沃森刚出世,而他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当他走出公司办公大厦时,他转身对一个朋友说:“这里的全部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另外创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要大!”在遇到挫折之后立刻就说出这样的誓言,别人看来这也许只不过是发泄和大话。可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的开始。 


托马斯·沃森

    拖妻带子的沃森不久之后就来到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寻求发展。经人介绍,他见到了号称“信托大王”的华尔街金融家弗林特。当时弗林特手下有一家名为“计算制表记录”(CTR)的公司,主要生产天平、磅秤和还属于高科技的计时钟、制表机等,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边缘。沃森认为计时钟、制表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于是他就从弗林特手中接下了CTR公司经理的职位。

    沃森掌管公司伊始,就借贷5万美元,作为开发研究新产品的经费。其结果,制表机得到极大改进,在市场上成了畅销货。公司销售额从1914年的420万美元,增至1917年的830万美元。一战结束后,沃森适时地推出新型的打印——制表组合机,再次让市场为之轰动。到了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300万美元,利润也升至210万美元。1924年2月,身为公司总经理的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是年,沃森刚满50岁。

    在大力开展研发寻找事业突破口的同时,沃森对员工提出了著名的IBM三宗旨: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创造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他决不虐待或粗暴对待雇员,总是设法让人们对他自己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好感,同时让大家知道,由主管人造成的不愉快和不自在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他十分重视销售和服务部门的工作质量,为公司制定了选择销售员的严格标准,并认为公司各部门的工作重心都要集中在满足用户要求这上点上。他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最优秀的方式完成,最终保证产品和服务完美无缺。

    30年代初,IBM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入打字机行业,生产打字机、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机、分类机、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并推出电动打字机、字母制表机等新产品。到30年代末,IBM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其利润达到910万美元,竟超过其它4家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一跃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尤其是在二次大战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IBM参与军需品生产,同时在打孔卡产品业务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公司的销售额也从1940年的4600万美元猛增到1945年的1.4亿美元。

    沃森随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随时准备将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当中去。在他带领下,IBM开始涉足电子计算机领域。早在1944年,IBM就拨款50万美元,与哈佛大学的霍华德·艾肯博士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名为“马克1号”,每秒钟可以进行3次计算。1946年,IBM又推出第一台电子计算器,这种用卡片编制程序的大型计算器,计算速度比机械输卡速度快9倍。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电子部分电机的数字计算机,这台机器安装在IBM纽约总部,直接向参观者进行实际操作表演。虽然他个人最开始并不看好电子计算机的未来前景,但他放手让儿子小沃森全力进行计算机研制工作,

    他使 IBM 闻名遐迩,他给世界留下了一句箴言——“思考”。正是这种思考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才让IBM在近一个世纪当中一直以创新的引领者形象屹立于世。托马斯·沃森也成为了拥有“计算机之父”这一尊贵称号的伟大人物当中唯一不是科学家的一位。


另外,我觉得那个足足鸟的回答真的挺符合历史的啊~呵呵~

历史上谁是最最伟大的推销员???

2. 雷明顿兰德公司的造枪故事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公司还只是一家有55年历史的打字机生产公司,虽然他们的打字机质量相当好,但却完全没有武器生产经验。由于战争爆发急需武器,因此美国政府把一份M1911A1的生产合同判给了雷明顿-兰德公司。雷明顿-兰德公司在1942年3月16日获得第一份订单,是总数为125000把的M1911A1手枪。由于没有生产手枪的经验,所以雷明顿-兰德公司立即组建了新的部门来负责这个项目,这个部门被称为雷明顿-兰德“C”分部。他们把位于纽约Dickerson街上的一个空置的打字机厂房改建成生产M1911A1手枪的车间。最初生产的255把手枪在1942年11月交付给军工部门检查,当时由于生产设备不全,导致雷明顿-兰德公司必须购买其他公司的部件,例如高标、柯尔特和春田的枪管,联盟开关和信号的分解柄,柯尔特的握把保险,柯尔特和春田的空仓挂机等等。在1945年3月前终于建立起完整的生产线并能为陆军部提供价格最低和质量合格的手枪。至战争结束时,雷明顿-兰德公司共生产了超过875,000把手枪,几乎是柯尔特的伊萨卡产量总和的两倍。 “砰!”最后一枪响起,掌声一片。年轻的伊利法莱特·雷明顿垂下枪口,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这是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一场射击比赛。雷明顿手中经过他改进后的步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人纷纷掏钱让雷明顿为自己制作步枪,生产枪支的雷明顿公司随后诞生。1873年,雷明顿公司买下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式打字机的生产权,开始生产雷明顿牌打字机。肖尔斯键盘即著名的“QWERTY”键盘,其电脑键盘字母的排列标准至今仍是公认的标准。1914年,雷明顿公司曾邀请失业的沃森担任公司高管。当时雷明顿公司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制造步枪。沃森不喜欢发战争财,因此拒绝。沃森到计算制表记录公司任职,并于1924年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1927年,雷明顿公司与兰德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为雷明顿·兰德公司,与IBM在办公设备领域展开了白热化的竞争。为了避免竞争导致双方利益受损,1931年,两家公司达成了一项涉嫌合谋垄断市场的协议。这引起了美国朝野的强烈反应。1932年,美国政府对这两家公司同时提起了反垄断诉讼。1934年,在案子尚未审判之前,两家公司见势不妙,取消了这一协议。1939年,IBM总裁沃森开始赞助哈佛大学的霍华德·艾肯所研发的具有电子计算机雏形的马克I型机。该产品于1943年1月推出,但哈佛大学和艾肯不肯凸显IBM在投资和生产上的贡献。这让沃森很愤怒,IBM准备投入研发力量研发出能够盖过艾肯的产品。1943年10月,沃森指示IBM技术主管“去发现最杰出的电子学教授,并让他为IBM工作”。而当时最杰出的电子学人才几乎都在为二战中的美国军方服务,譬如最终研发出爱尼亚克计算机的埃克特和莫契利。但是当他们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时,沃森却扮演了叶公好龙的角色。雷明顿·兰德这段时间一直在观察IBM的举动。埃克特-莫契利电脑公司从美国人口普查局获得的第一个商业订单在刺激了IBM开发商业用计算机的同时,也触动了雷明顿·兰德公司。公司负责人詹姆斯·兰德准备进军计算机领域。不久,他等来了机会。1950年2月,埃克特-莫契利电脑公司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破产,詹姆斯·兰德及时向埃克特、莫契利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一起乘游艇游玩。在游艇上,詹姆斯·兰德和埃克特、莫契利达成协议,两人同意加入雷明顿·兰德公司。这样,他们正在研发的尤尼法克计算机得到了充沛的资金保障,继续生产。一夜之间,雷明顿·兰德成为计算机市场上实力最强的公司。他们有技术,有钱,还有人才。IBM一下子变得被动起来。 “他把半打苏打水瓶并排放在桌子上,一次拿一个倒在头上。瓶子里装的都是凉水!”一名工程师这样描绘1950年夏天雷明顿·兰德公司实验室的景象。当时没有空调设备,埃克特、莫契利汗流浃背地指导着工程师紧张地调试尤尼法克计算机。在5000只真空管所散发的热量的炙烤下,大家脱去了领带和外套,只穿着内衣工作。与此同时,IBM的研发团队在一家超市顶楼腾出的空间里工作,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项目经理克拉伦斯·弗里塞尔回忆说:“天热的时候,沥青就会从天花板上滴下来。我们得把沥青从图纸上刮掉,才能继续工作。”IBM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是IBM总裁托马斯·沃森的儿子小沃森。小沃森很有胆气。他在“七七事变”后曾闯入北京南苑机场去看日本轰炸机,差点被日本人打死。回到美国后,他加入了美国空军,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他不断给研发团队打气。但与雷明顿·兰德公司的尤尼法克计算机相比,IBM的计算机产品无疑落后很多。起初,IBM计划从旧有的打卡机市场继续获取利润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节奏研发计算机并向市场推广。但是雷明顿·兰德公司的快速突击,打乱了 IBM的部署。“我们正在失去商业机会。”小沃森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IBM的原有客户纷纷开始准备采用雷明顿·兰德的产品,如美国审计局就打算购买雷明顿·兰德公司的两台尤尼法克计算机来取代IBM的打卡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审计局从1880年开始就是IBM的客户了。在IBM眼里,这些美国政府客户几乎就是自己的后盾,他们竟然也不念旧情了。坏消息接踵而至。当时美国杜鲁门政府迫于冷战的压力,在一些涉及军用的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埃克特、莫契利所在的雷明顿·兰德公司很受青睐。许多对IBM有感情的客户也纷纷打电话给IBM,问他们何时能够推出像雷明顿·兰德公司那样的产品。IBM销售人员不断地向公司汇报,不少客户正在改变主意,投向雷明顿·兰德公司。小沃森曾回忆说:“有段时间我们觉得自己乘上了泰坦尼克号。”但这也给了他勇气,“正视失败的恐惧成了我一生中最强大的力量”。IBM开始调动一切资源,全力以赴加快计算机的研发与生产进度。好在IBM内部也是人才济济,拥有大批相关专利和技术人员。比如说,工程师哈尔西·迪金森在公司决定全面转向计算机领域前很多年,就业余做着类似的研发。IBM的工厂也在做着生产的准备。公司总经理史密斯在给下属安排任务时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条计算机生产线。我无法告诉你该如何去做,但会有客户来参观,所以产品线设计要体现出我们对此胸有成竹。”小沃森和设计研发小组呆在一起,督促进度,被IBM称作701机的研发终于看到了曙光。1952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日,首台IBM701 机制作接近尾声,估计再需两个月就可全面完工。沃森计划请当时著名的时尚设计师为这台计算机包装一下,然后举办一个盛大的庆典,向公众展示这台设备。与此同时,雷明顿·兰德公司的首台尤尼法克已研发成功,正整装待发。他们计划酝酿一个独特的市场营销计划,一炮打响,给IBM沉重一击。

3. 机器语言是怎么被人类发明出来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其全称是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通用”是指计算机可服务于多种用途,“电子”是指计算机是一种电子设备,“数字”是指在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均用0和1的编码来表示。计算机的出现是20世纪最卓越的成就之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差分机,直到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计算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手动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回顾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 手动式计算工具 人类最初用手指进行计算。人有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所以,自然而然地习惯用手指记数并采用十进制记数法。用手指进行计算虽然很方便,但计算范围有限,计算结果也无法存储。于是人们用绳子、石子等作为工具来延长手指的计算能力,如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拉丁文中“Calculus”的本意是用于计算的小石子。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先创造和使用了这种简单的计算工具。算筹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算筹使用的已经非常普遍了。根据史书的记载,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算筹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法,这两种摆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个数字,数字0用空位表示。算筹的记数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就可以表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 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和使用的。算盘由算筹演变而来,并且和算筹并存竞争了一个时期,终于在元代后期取代了算筹。算盘轻巧灵活、携带方便,应用极为广泛,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后来又传入西方。算盘采用十进制记数法并有一整套计算口诀,例如“三下五除二”、“七上八下”等,这是最早的体系化算法。算盘能够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是公认的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 1617年,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发明了Napier乘除器,也称Napier算筹。Napier算筹由十根长条状的木棍组成,每根木棍的表面雕刻着一位数字的乘法表,右边第一根木棍是固定的,其余木棍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进行拼合和调换位置。Napier算筹可以用加法和一位数乘法代替多位数乘法,也可以用除数为一位数的除法和减法代替多位数除法,从而大大简化了数值计算过程。 1621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圆形计算尺,也称对数计算尺。对数计算尺在两个圆盘的边缘标注对数刻度,然后让它们相对转动,就可以基于对数原理用加减运算来实现乘除运算。17世纪中期,对数计算尺改进为尺座和在尺座内部移动的滑尺。18世纪末,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独具匠心,在尺座上添置了一个滑标,用来存储计算的中间结果。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对数计算尺仍然是理工科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工程师身份的一种象征。 2. 机械式计算工具 17世纪,欧洲出现了利用齿轮技术的计算工具。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工具,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工具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帕斯卡加法器是由齿轮组成、以发条为动力、通过转动齿轮来实现加减运算、用连杆实现进位的计算装置。帕斯卡从加法器的成功中得出结论:人的某些思维过程与机械过程没有差别,因此可以设想用机械来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tz)发现了帕斯卡一篇关于“帕斯卡加法器”的论文,激发了他强烈的发明欲望,决心把这种机器的功能扩大为乘除运算。1673年,莱布尼茨研制了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器,称为莱布尼兹四则运算器。这台机器在进行乘法运算时采用进位-加(shift-add)的方法,后来演化为二进制,被现代计算机采用。 莱布尼茨四则运算器在计算工具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小高潮,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虽有不少类似的计算工具出现,但除了在灵活性上有所改进外,都没有突破手动机械的框架,使用齿轮、连杆组装起来的计算设备限制了它的功能、速度以及可靠性。 1804年,法国机械师约瑟夫·雅各(Joseph Jacquard)发明了可编程织布机,通过读取穿孔卡片上的编码信息来自动控制织布机的编织图案,引起法国纺织工业革命。雅各织布机虽然不是计算工具,但是它第一次使用了穿孔卡片这种输入方式。如果找不到输入信息和控制操作的机械方法,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式计算工具是不可能出现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穿孔卡片这种输入方式还在普遍使用。 19世纪初,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巴贝奇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为了解决航海、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复杂计算,许多数学表(如对数表、函数表)应运而生。这些数学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由于采用人工计算,其中的错误很多。巴贝奇决心研制新的计算工具,用机器取代人工来计算这些实用价值很高的数学表。 1822年,巴贝奇开始研制差分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差分机历时10年研制成功,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来存储数据的计算工具,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使计算工具从手动机械跃入自动机械的新时代。 1832年,巴贝奇开始进行分析机的研究。在分析机的设计中,巴贝奇采用了三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 ⑴ 存储装置:采用齿轮式装置的寄存器保存数据,既能存储运算数据,又能存储运算结果; ⑵ 运算装置: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乘法是以累次加法来实现,还能根据运算结果的状态改变计算的进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条件转移; ⑶ 控制装置:使用指令自动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 巴贝奇的分析机是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蓝图,实际上,我们今天使用的每一台计算机都遵循着巴贝奇的基本设计方案。但是巴贝奇先进的设计思想超越了当时的客观现实,由于当时的机械加工技术还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使得这部以齿轮为元件、以蒸汽为动力的分析机一直到巴贝奇去世也没有完成。 3. 机电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借鉴了雅各织布机的穿孔卡原理,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采用机电技术取代了纯机械装置,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了美国189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7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霍勒瑞斯于1896年创建了制表机公司TMC公司,1911年,TMC与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CTR公司。1924年,CTR公司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这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 1938年,德国工程师朱斯(K.Zuse)研制出Z-1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朱斯先后研制出采用继电器的计算机Z-2、Z-3、Z-4。Z-3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二进制运算、带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这些设计思想虽然在朱斯之前已经提出过,但朱斯第一次将这些设计思想具体实现。在一次空袭中,朱斯的住宅和包括Z-3在内的计算机统统被炸毁。德国战败后,朱斯流亡到瑞士一个偏僻的乡村,转向计算机软件理论的研究。 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在读过巴贝奇和爱达的笔记后,发现了巴贝奇的设计,并被巴贝奇的远见卓识所震惊。艾肯提出用机电的方法,而不是纯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巴贝奇的分析机。在IBM公司的资助下,1944年研制成功了机电式计算机Mark-I。Mark-I长15.5米,高2.4米,由75万个零部件组成,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存储容量为72个23位十进制数,采用了穿孔纸带进行程序控制。它的计算速度很慢,执行一次加法操作需要0.3秒,并且噪声很大。尽管它的可靠性不高,仍然在哈佛大学使用了15年。Mark-I只是部分使用了继电器,1947年研制成功的计算机Mark-Ⅱ全部使用继电器。 艾肯等人制造的机电式计算机,其典型部件是普通的继电器,继电器的开关速度是1/100秒,使得机电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限制。20世纪30年代已经具备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能力,机电式计算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很快被电子计算机替代。事实上,电子计算机和机电式计算机的研制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4. 电子计算机 1939年,美国依阿华州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贝利(Clifford Berry)一起研制了一台称为ABC(Atanasoff Berry Computer)的电子计算机。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只研制了一个能够求解包含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样机。在阿塔纳索夫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采用电子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他的研究生普雷斯帕"埃克特(Presper Eckert)受军械部的委托,为计算弹道和射击表启动了研制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计划,1946年2月15日,这台标志人类计算工具历史性变革的巨型机器宣告竣工。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共使用了18 000多个电子管、1 500多个继电器、10 000多个电容和7 000多个电阻,占地167平方公尺,重达30吨。ENIAC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代替机械齿轮或电动机械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因此,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ENIAC每秒能完成5 000次加法,300多次乘法,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1 000多倍。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能真正运转的大型电子计算机,ENIAC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以下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虽然ENIAC显示了电子元件在进行初等运算速度上的优越性,但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子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ENIAC的主要缺点是:第一,存储容量小,至多存储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第二,程序是“外插型”的,为了进行几分钟的计算,接通各种开关和线路的准备工作就要用几个小时。新生的电子计算机需要人们用千百年来制造计算工具的经验和智慧赋予更合理的结构,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1945年6月,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冯"诺依曼(Von Neumann)发表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方案,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提出计算机应具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描述了这五大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提出“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这两个重要的基本思想。迄今为止,大部分计算机仍基本上遵循冯"诺依曼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EDVAC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冯"诺依曼的伟大功绩在于他运用雄厚的数理知识和非凡的分析、综合能力,在EDVAC的总体配置和逻辑设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决不是仅凭杰出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事业,研制电子计算机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而且需要数学家、逻辑学家、电子工程师以及组织管理人员的密切合作,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机器语言是怎么被人类发明出来的?

4. 莱维特小镇能解说下吗

空前的房荒

美国在二战后的房荒,是由于婴孩出生多和“我们要回家”运动带来的迅速复员所引起的。

人口剧增出乎意料,战争的年代并不停止生育,那几年里一直有“战时小宝宝”在生下来。出生数每年多达三百万。到1946年,也就是运输舰开始把部队运回国那一年,出生数字又比前一年多了50万。这还不是最高纪录,甚至连接近最高纪录也不是。第二年又从1946年这个已经是破纪录的数字再增加40万人。

战胜日本以后,美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复员,1945年12月,陆军一个月复员近一百万人,海军又有25万人,复员军人“靠着士兵权利法案,马上就可结婚。”在结婚之后,住房就成了大问题。而复员军人如此之多,简直是无法容纳。美国最低限度要有500万户房子,而且要马上解决。很显然要求建筑业解决是不可能的。从战胜日本到圣诞节这段期间,破土动工的房子只有3.7万幢。于是,美国历史上空前的房荒出现了。

杜鲁门的政策和无奈

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通过法令,规定房屋最高限价和授权他将全国建筑物资的半数用在营建廉价房子上去(每幢1万美元或不到1万美元)。这一提案遭到建筑业的极力反对,房地产商要维护自己的高额利润,就派出得力的说客到国会游说,使法案无法通过。

但参议院同意将7.5万所战时临时建筑物,转给复员军人们使用。政府也将一些集体宿舍改装修建,安置了1.1万户新婚士兵,到了冬天,日益寒冷时,又有1.4万户挤进了腾出来的陆军营房。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而已。还有百万多户是和别人挤住在一起。

在寒风刺骨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战时出生的婴孩,在汽车里过了7个晚上。亚特兰大市有一个公寓登了个出租广告,要租的竟达2000人。这个市的头面人物为此不安,出钱给复员军人买了100部活动住房拖车。不论大小城市,都可以见到这些拖车密集成群,校园里面尤其如此。密苏里州大学在校园内挨家挨户去进行调查,把一切能腾出来的地方,都留给密苏里的学生住,并去函别州对申请入学的学生说:尽管他们具备入学条件,但没有房子容纳他们。北达科他州的复员军人则把粮仓改为住宅。本尼·古德曼的乐队为克利夫兰市义务演出,请听众们把房间让出来出租。

我们总找不到地方安家

尽管这样,房子还是远远不够。大家都说房东们冷漠无情,莫尔丁对此至为愤慨———他的愤懑是他那一代人情绪的指标。他在一幅漫画中发泄他的感情,画了一对复员军人夫妇带着一个女儿和一个肥胖的气势汹汹的女房东争论。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有房出租,不收孩子和狗。”那个女房东说:“看来你们这些当兵的就是不了解我们的困难。”

房荒闹得最厉害时,任何一对无家可归的复员军人夫妇都有很多难堪的遭遇。他们的代言人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个牧童歌手出身的参议员格伦·泰勒。他是靠弹得一手好班卓琴,被爱达荷州人民选进参议院的。他带着他的妻儿和孩子,站在国会山上的石阶前,如泣如诉地唱道:噢,让我有个家靠近国会大厅/让孩子们在院子里可以玩耍/一两个房间、哪怕旧点也罢/唉,我们总找不到地方安家!

美国迫切需要来个十年规划,每年要建造150万户的居住面积,在此以前看来只好暂时靠帐篷解决了。尽管建筑工业游说国会的力量强大,可以阻挠政府的庞大计划的通过,但他们用那套一块一块砖的砌法来盖房子,价钱太贵,进度太慢,单靠他们是完成不了的。总得找个办法解决。

长岛的一个奇迹

到了1949年初,有些人就创造了在工厂预制构件的方法来解决这问题了。战时亨利·凯泽创造生产奇迹,使得美国舰队迅速弥补了珍珠港造成的巨大损失,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而他们则是在和平时期创造生产奇迹。这就是新创建的莱维特父子公司。

威廉·莱维特在长岛的纳索县里买了一块1500 英亩马铃薯地。从对战后生活的影响来说,这件事和杜蒙公司创制的七英寸电视机,和霍华德·艾肯在哈佛大学创制的第一部电子计算机,可说有同样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所谓郊区的概念,追溯起来,就是从这块土地开始的。莱维特盖房子,就像凯泽造船一样,是用生产线的流水作业进行的。第一批一下子就是1.75万家,每家都是同一个式样。一声号令,一排接一排的推土机就向前推进,红旗一挥,它们就拐弯。后面接踵而来的就负责铺上混凝土地面,跟着电工就来竖街灯柱,工人就来挂上路牌。接着,就把每个屋子地段划分好。一队队的汽车就在已经凝固的混凝土路面上滚滚而来。上午8时卸下预制的墙板,9时30分卸下抽水马桶,10时卸下水池子和浴盆,10时3刻卸下灰泥板,11时卸下地板。就是这样流水作业。房子很快就盖好了。这就是第一座莱维特镇,有些人很瞧不起它。但他们无法理解当时搬进去的人是怎样感激满意的。莱维特不用出布告,也不花钱去搞广告,人们奔走相告,就已经够了。

1949年3月7日,他那并不华丽的营业部在寒风萧瑟的早上开门营业时,就有一千多对夫妇在那里排队。有些人已经等了四天四夜,喝点咖啡吃些炸油饼当饭。营业部的门一开,就像俄克拉何马州1889年抢购土地时的情景一样。那些现在称为“青年夫妇”的都你挤我拥,想争先在第一批以6990美元的价格,买到一座有四个房间的房子。如果包括手续费、绿化和厨房电器设备在内,还不到1万美元。

建筑行业的革命

第一座莱维特镇遭到许多人的嘲弄,嘲弄的主要原因是整个镇的所有房子都是整齐划一的,最初一批房子的所谓“颜色设计”,不过是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

按照莱维特的计算,认为建一座可供两千户用的游泳池,占用的面积和一座网球场一样。于是他就下令建8个游泳池,取消所有网球场。一切都只能是一个模样。星期一规定为洗衣日,那天在1.75万个后院内,都挂满了洗好的衣服。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星期天挂晒衣服。哪一家都不能搞木栅栏。草坪要定期修剪齐整。这一切都在合同上写清楚。甚至那些刚刚上市的新型的机械工具,也似乎配合着莱维特这个规划。每株树的距离都是28英尺(每家门前有两棵半树),误差可以英寸计。人行道的石块略呈曲形,但角度也是划一的。哪些户要搞一些什么特点的话,那就只能在室内装饰和门铃的调子上想主意(虽然那时已有按铃或拉铃,但用的还是门铃)。

建筑设计师们和社会学家们反感很大。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企业家是一个独裁者,然而,买房子的人却没计较这点。过惯严格军事生活的复员军人,住过活动房子的妻子们,对没有房子的历史还记忆犹新,对他们说来,按照统一规格建造的房子,同样还是温暖的家。当时,还有人预计,莱维特建造的这些没有地下室的廉价住房很可能成为未来的“贫民窟”,然而,将近60年过去了,这些住宅依然挺立。

政府顺水推舟

“莱维特”式住宅因造价低廉、经济实用,很快被各地效仿。一时间,美国的版图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以“莱维特”命名的小镇。但还有一个问题困扰莱维特住宅进一步推广,这就是交通,比如在长岛区,该区西临纽约市皇后区,向东延伸至大西洋,形成东西长、南北窄之半岛状。曼哈顿至长岛只有火车往返。班次的稀少和票价的昂贵使得住在郊外去城里上班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美国政府采用了相当睿智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政府决定以发放国债的方式修建长岛高速公路。在长岛修建高速公路解决了大批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当时数以万计的纽约退伍军人参加了这条高速公路的兴建。公路修到哪里,莱维特式住宅就建到哪里,路修完了,退伍军人就拖家带口地住了下来。

长岛高速公路的兴建,大大节约了“通勤者”(指住在郊区,在城里上班的人)的上下班时间。以莱维特镇为例,从这里驱车去曼哈顿路程仅为30分钟,因此,城里的低收入者奔走相告,纷纷在长岛购房置产。随着居民人口的增加,商业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这个昔日人烟稀少的半岛,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社区。由于纽约市市场“近在咫尺”,长岛的土地、劳动力费用都低于纽约市,又有现成的交通设施可以利用,企业家纷纷来此地投资,为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些都成了长岛经济不断增长的原因。

神话是怎样创造的

威廉·莱维特一下子就成为神话般的人物,不管暴跳如雷的审美学家怎样指责,他还是让人们拥有了住宅。全国到处出现模仿他的人,他又带着他的人马,越过宾夕法尼亚州的州界,准备在特拉华河一块一直种着菠菜的8平方英里的地上动工。他的设计人员设计的市镇,具有1100条街,内有学校、教堂、棒球场、市政厅、工厂铁路支线、停车场、医生和牙医的诊所、蓄水池、商业中心区、火车站、报社、花园俱乐部,总之,具有一个拥有7万人的密度很高的城市所需要的一切,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的第十个大城市。莱维特称这个第二莱维特镇是“美国规划得最完善的市镇”。当他谈及它时,声音也哑了。“当然能够用一种产品来满足无人能够解决的需要,是使我心情激动的。”

说来奇怪,他自己的房子和莱维特镇的相比却有天渊之别。那是坐落在巴克斯县的一个可爱的农庄,厚厚的石砌的墙,用人工削制的椽,粗大的桁条,宽敞的房间,远远望去是一片幽深的森林,没有人烟。他认为这样的房子好,但他对来访的人说:“你要大家买一幢他们并不想要、而价格又超乎他们能力以外的房子,那是没理由的。”

他的理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美国房地产商,他说,“但我不只是营造和出卖房子而已。坦白地说,我也想获得点声誉,这是人的天性。我想建一个我能以此为荣的市镇。”停了一会,他又说:“当然,要这样你得要大胆,你得要从大处去想。”

于是,就在莱维特们和美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困绕战后美国的最大问题终于解决了。

5. 通用型计算机MARK-I是在几年谁研制的

霍华德·艾肯

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 Mark I的设计者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艾肯

资料:世界著名大学(Universities & Colleges)大全

2>(Howard Hathaway Aiken)因在20世纪4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有深远影响的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 I而被首批授予计算机先驱奖。

通用型计算机MARK-I是在几年谁研制的

6. 电脑发明人是谁?

霍华德·艾肯 
而苹果电脑的发明人是斯蒂夫·沃兹尼克 电脑是谁发明的,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计算机(com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虽然著名科学家约翰·纽曼(John von Neumann;译注:一般常音译为「冯纽曼」)以纵横科学界的才华,经常被后人称为「现代电脑之父」;然而,冯纽曼?K不是真正的现代电脑发明者。这份荣耀应该归於设计?K建造了第一部数位式电子计算机的两个人——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们在短短三年之间建造出第一部电脑、以及在往后30年间为名誉而奋斗的传奇,是一个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遗憾所交织而成的故事 。 


电脑是谁发明的? 


上计算机课,很可能老师会这样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亚克”(原文为Eniac ,早先也有人汉译为“伊利阿克”),是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发明的。如果你参加计算机常识考试,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你给别人讲计算机历史,这样说可就错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亚克”出现以后的第二年,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但是专利却迟迟于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专利局对他们“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提法还有怀疑。而且在专利公布以后,美国汉尼韦公司仍不向专利人购买专利就进行生产,为此公司遭到了违犯专利法的控告。 
但是汉尼韦公司不服,他们认为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不是摩彻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纳索夫。于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经过125 次开庭审理,最后于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彻利和埃卡特基没有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是利用了阿坦纳索夫发明中的构思……”阿坦诺索夫是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工作的一位物理学家。研究中繁重的计算过程使他备尝艰苦,于是决心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因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萦绕心头,始终得不到解决而感到心情沮丧,就开车到伊里诺斯州一家路边小酒店里去喝酒解闷儿。他一连喝了两杯酒之后,脑子里忽然闪现出用电容器作记忆元件再生记忆的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现在称之为“逻辑电路”的概念。从这个独创性的思路出发,又经过两年时间的刻苦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39年12月制成了以二进制逻辑运算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依阿华大学没有申请专利,后来也没有公布资料,至于这台“已经制成”了的电脑都干过什么活儿,更没人知道。 
由于侵犯专利权而引起的官司,又引发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究竟是谁发明的争执。经过法庭多次调查核实,终于证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应该属于阿坦纳索夫。为此,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决定授予他最高荣誉:HOLLEY奖章。 
尽管许多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电影和“野史”中经常提起美军曾经使用刚刚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破译过德军和日军的密电码,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件事情,还没有由国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档案可资依据;第二,即便二战中果然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作依据。因此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不是真正建造起来并正式使用过,建在什么地方,外观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时间则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尾。 
1940年,战争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军元帅戈林实施“海狮”行动,限期于9 月17日前务必摧毁英国空军。从此,历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不列颠空战开始了。英国空军在道丁元帅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极小的代价,战胜了两倍于自己的敌人,终于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帅凭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呢?多少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释的怪谜:因为在不列颠空战取得空前大胜利的几天之后,头号功臣道丁元帅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军元帅的职务,一年之后,又被强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国当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来,当时英国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道丁就是依靠这宗“法宝”,方才成功地破译了希特勒引以为骄傲的由密码机发出的绝密密码,掌握了德军司令部的重大军事计划,从而取得不列颠空战的伟大胜利。为了不让希特勒得知英国拥有电子计算机,道丁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这一秘密呢?原来,英国的情报部门有一条极为严格的规定:凡是机密,任何人在30年之内都不许泄露。正是由于这条规定,使得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荣誉落到了美国人的头上,时间也被推迟了好几年,而发明者却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 
当然,这一类“野史”说法很多,流传得也很广,甚至于有人说德军也在更早的时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没有合法文件加以证明的传说,永远只能停留在传说的阶段,而无法得到人们特别是科学界的认可。 
但是阿坦纳索夫在1939年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却是经过美国法院慎重调查以后得出来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比较可靠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阿坦纳索夫所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公布资料,大多数人无法知道;由英国无名英雄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模样,更是谁也无法推测。由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却是有资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机”:全机共用了电子管18000 个,耗电量150 千瓦/ 时,占地面积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层楼房那样高大,但是运算速度每秒钟却只有5000次。而且输入的计算程序十分繁复,又长又多的打孔卡,能把专家的脑袋都搞疼。一旦出了问题,则专家们从楼下跑到楼上,又从楼上跑到楼下,忙得满头大汗,还很难诊断出毛病在哪里。 
当年的巨型计算机,耗资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于大数字的繁复计算,例如天文数字的计算和破译密电码的计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译为“电子计算机”,应该说是十分贴切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由谁发明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普及,从桌面办公系统向家庭生活普及,从成年人向少年儿童普及。生活中,懂电脑、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少年朋友也越来越多,但是,要追溯电脑产生的渊源,你们知道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吗?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动电脑于1944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制造这台电脑的人是哈佛大学的艾坝教授和国际事业机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师。这台电脑被称作“哈佛电脑一号”,它能保留23位数的和,在4秒钟内算出积。但是,这台电脑主体是电器零件和机械零件,而没有电子零件,直到1946年后,才诞生了第一代电脑——电子管计算机。发展至今,它已经连续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五代了。

7. 电脑的发明人是谁?

电脑是谁发明的,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计算机(com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虽然著名科学家约翰·纽曼(John von Neumann;译注:一般常音译为「冯纽曼」)以纵横科学界的才华,经常被后人称为「现代电脑之父」;然而,冯纽曼?K不是真正的现代电脑发明者。这份荣耀应该归於设计?K建造了第一部数位式电子计算机的两个人——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们在短短三年之间建造出第一部电脑、以及在往后30年间为名誉而奋斗的传奇,是一个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遗憾所交织而成的故事 。 


电脑是谁发明的? 


上计算机课,很可能老师会这样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亚克”(原文为Eniac ,早先也有人汉译为“伊利阿克”),是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发明的。如果你参加计算机常识考试,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你给别人讲计算机历史,这样说可就错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亚克”出现以后的第二年,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但是专利却迟迟于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专利局对他们“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提法还有怀疑。而且在专利公布以后,美国汉尼韦公司仍不向专利人购买专利就进行生产,为此公司遭到了违犯专利法的控告。 
但是汉尼韦公司不服,他们认为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不是摩彻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纳索夫。于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经过125 次开庭审理,最后于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彻利和埃卡特基没有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是利用了阿坦纳索夫发明中的构思……”阿坦诺索夫是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工作的一位物理学家。研究中繁重的计算过程使他备尝艰苦,于是决心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因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萦绕心头,始终得不到解决而感到心情沮丧,就开车到伊里诺斯州一家路边小酒店里去喝酒解闷儿。他一连喝了两杯酒之后,脑子里忽然闪现出用电容器作记忆元件再生记忆的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现在称之为“逻辑电路”的概念。从这个独创性的思路出发,又经过两年时间的刻苦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39年12月制成了以二进制逻辑运算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依阿华大学没有申请专利,后来也没有公布资料,至于这台“已经制成”了的电脑都干过什么活儿,更没人知道。 
由于侵犯专利权而引起的官司,又引发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究竟是谁发明的争执。经过法庭多次调查核实,终于证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应该属于阿坦纳索夫。为此,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决定授予他最高荣誉:HOLLEY奖章。 
尽管许多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电影和“野史”中经常提起美军曾经使用刚刚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破译过德军和日军的密电码,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件事情,还没有由国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档案可资依据;第二,即便二战中果然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作依据。因此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不是真正建造起来并正式使用过,建在什么地方,外观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时间则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尾。 
1940年,战争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军元帅戈林实施“海狮”行动,限期于9 月17日前务必摧毁英国空军。从此,历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不列颠空战开始了。英国空军在道丁元帅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极小的代价,战胜了两倍于自己的敌人,终于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帅凭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呢?多少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释的怪谜:因为在不列颠空战取得空前大胜利的几天之后,头号功臣道丁元帅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军元帅的职务,一年之后,又被强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国当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来,当时英国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道丁就是依靠这宗“法宝”,方才成功地破译了希特勒引以为骄傲的由密码机发出的绝密密码,掌握了德军司令部的重大军事计划,从而取得不列颠空战的伟大胜利。为了不让希特勒得知英国拥有电子计算机,道丁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这一秘密呢?原来,英国的情报部门有一条极为严格的规定:凡是机密,任何人在30年之内都不许泄露。正是由于这条规定,使得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荣誉落到了美国人的头上,时间也被推迟了好几年,而发明者却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 
当然,这一类“野史”说法很多,流传得也很广,甚至于有人说德军也在更早的时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没有合法文件加以证明的传说,永远只能停留在传说的阶段,而无法得到人们特别是科学界的认可。 
但是阿坦纳索夫在1939年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却是经过美国法院慎重调查以后得出来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比较可靠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阿坦纳索夫所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公布资料,大多数人无法知道;由英国无名英雄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模样,更是谁也无法推测。由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却是有资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机”:全机共用了电子管18000 个,耗电量150 千瓦/ 时,占地面积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层楼房那样高大,但是运算速度每秒钟却只有5000次。而且输入的计算程序十分繁复,又长又多的打孔卡,能把专家的脑袋都搞疼。一旦出了问题,则专家们从楼下跑到楼上,又从楼上跑到楼下,忙得满头大汗,还很难诊断出毛病在哪里。 
当年的巨型计算机,耗资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于大数字的繁复计算,例如天文数字的计算和破译密电码的计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译为“电子计算机”,应该说是十分贴切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由谁发明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普及,从桌面办公系统向家庭生活普及,从成年人向少年儿童普及。生活中,懂电脑、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少年朋友也越来越多,但是,要追溯电脑产生的渊源,你们知道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吗?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动电脑于1944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制造这台电脑的人是哈佛大学的艾坝教授和国际事业机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师。这台电脑被称作“哈佛电脑一号”,它能保留23位数的和,在4秒钟内算出积。但是,这台电脑主体是电器零件和机械零件,而没有电子零件,直到1946年后,才诞生了第一代电脑——电子管计算机。发展至今,它已经连续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五代了。

电脑的发明人是谁?

8. 马克1号的发明过程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Hathaway Aiken)因在20世纪4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有深远影响的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 I而被首批授予计算机先驱奖。艾肯1900年3月8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霍伯。肯(Hoboken,N.J.),但在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纳波里斯(Indianapolis,Indiana)长大。由于艾肯的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家境清贫,他高中就读于一所名为“阿森纳”的职高(Arsenal Technical High School),白天上学,晚上在当地一家供电和供热的公司上12个小时的夜班,负责操作开关板。后来,职高校长知道了他的情况,就专门安排了一些考试,让艾肯通过后提前毕业。毕业以后,艾肯来到威斯康辛州首府麦迪逊,在麦迪逊煤气和电力公司(Madison Gas & Electric Co.)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允许他同时在威斯康辛大学上学。1923年,艾肯大学毕业,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并立即被提升为公司的总工程师。1928年,他离开原公司到西屋电气和制造公司,3年以后又转到密尔沃基的线材公司(Milwaukee Line Material Co.)。1933年,艾肯感到干电气这一行是选错了专业,于是下决心辞掉了工作,重返校园学习物理,这时他已33岁。艾肯先进了芝加哥大学,但很快转至哈佛大学,1937年和1939年先后取得硕土和博土学位。艾肯的博士论文课题是“空间电荷传导的理论”(Theory of Space Charge Conduction)。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对非线性微分方程进行复杂的计算,而艾肯手头只有手摇台式计算机可用,常常为解一个方程而耗费大量时间,这导致他产生了研制自动计算机的想法。在深入研究了计算技术的先驱、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工作的基础上,1937年艾肯提出了自动计算机的第一份建议书,即著名的文献“ProposedAutomatic Calculating Machine”。在这份长达22页、而且是双面打印的文件中,艾肯提出了他的设计目标,也就是后来被称为Mark I的计算机的四个特征:1.既能处理正数,也能处理负数。2.能解各类超越函数,如三角函数、对数函数、贝塞尔函数、概率函数等。3.全自动。即处理过程一旦开始,运算就完全自动进行,不需人的参与。4.在计算过程中,后续的计算取决于前一步计算所获得的结果。艾肯原指望从学校取得经费支持来研制他的计算机,但没有如愿,幸而得到商学院布朗教授(Ted Brown)和天文系夏伯利教授(Harlow Shapley)的引荐,和IBM公司的老板沃森取得联系。有远见的沃森正致力于将IBM公司从单纯制造办公设备的公司转变为制造计算机的公司,因此对艾肯的计划给予了全力支持,于1939年3月签订了合作制造Mark I的协议。沃森把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如莱克(Clair D.Lake,1888—1958)、哈密尔顿(Frank Hamilton,1898—1972)、杜菲(BenjaminDurfee,1897—1980)等都投入了这一项目,由莱克负责工作。莱克是IBM公司的资深工程师,1915年就从汽车行业转至IBM公司,是一个出名的发明家。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艾肯被应征入伍,到位于Yorktown的海军水雷战学校(Naval Mine Warfare School)任教官,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Mark I的开发工作。幸好有一天,一位有影响的、了解艾肯情况的海军高级军官遇见艾肯,惊诧地问他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去研制Mark I?艾肯回答说,不是您下命令让我在这里工作的吗?这成了一个转机:几个小时以后,新的命令下达了,委任艾肯的海军计算项目的负责人,并立刻离开海军学校回哈佛大学工作。后来艾肯开玩笑地说,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计算机的指挥官。经过艾肯和IBM公司长达5—6年的合作和努力(当然也包括难以避免的摩擦和碰撞),Mark I终于在1944年5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它用了3 000多个电机驱动的继电器,是一个重达5吨的庞然大物造价高达50万美元(有的资料甚至说超过100万美),其中IBM公司的投资占2/3,其余1/3 由海军资助。其核心是71个循环寄存器(rotating register,把运算中暂时保存操作数的设备叫做register就始于Mark工),每个可存放一个正或负的23 bit的数字。数据和指令通过穿孔卡片机输入,输出则由电传打字机实现。其加法速度是300ms乘法速度是6 s,除法速度是11.4 s。这与现代计算机当然无法相比,即使与晚它两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相比也显得十分落后,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现顺序控制的自动数字计算机,IBM公司方面把它命名为ASCC,即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Calculator,是计算技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4个专家过去用3周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在Mark I上只要19个小时就完成了。而且它非常可靠,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这是初期的电子计算机无法比拟的。Mark I主要供海军舰船局(Bureau of Ships)用于计算弹道和编制射击表,也曾在曼哈顿计划中计算有关原子弹的问题。此外,它也为哈佛大学内外的科学家服务。例如,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著名教授列昂杰夫(Wassily Leontief)在研究输入—输出分析中就曾用Mark I解各种线性方程问题。1949年,哈佛大学的计算实验室(这是1946年艾肯正式从海军退役重回哈佛大学后创建的,艾肯任主任直至他退休)年报,即著名的Annalsof the Computation Labora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公布了19个数学表,都是Mark I的成果。尤其是在贝塞尔函数(BesselFunction)的计算上,Mark I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哈佛大学的数学家给Mark I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叫做“贝茜”(Bessie)。1944年10月14日American Weekly周刊在报导Mark I时,把Mark I称做“超级大脑”(super brain),说它能解物理、数学、原子结构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并且夸张地说,也许它还能解决人类起源这一难题。Mark I工作到1958年才退役,还在美国被仔细地保存着。继Mark I之后,艾肯又先后研制成MarkⅡ(1946年)、MarkⅢ(1950年)和MarkⅣ(1952年),但IBM公司没有继续支持这些项目的开发。事情缘于在庆祝Mark I落成的典礼上,沃森受到冷遇,而且艾肯在致词中几乎把Mark I工成功的一切功劳归于自己,这使沃森万分恼怒,从而中止了对艾肯和哈佛大学的一切支持。MarkⅡ是为海军在弗吉尼亚州的Dahlgren试验场生产的,其可靠性在试验场经历了严格考验。据记载,1947年6月26日,舰艇主炮组的几门19型火炮齐发了19发,在震天动地的炮火声中,附近的MarkⅡ没有一个继电器误动作,报告结论是炮轰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没有造成任何干扰,因此不需要任何特殊的保护措施。从MarkⅢ开始,艾肯开始采用电子元器件,其寄存器是由电子管电路组成的,数据和指令则放在磁鼓上,磁鼓容量为4350个16 bit的字以及约4000条指令。用户仍然是Dahlgren试验场。艾肯的最后一台计算机Mark Ⅳ则是为空军研制的。它加入了磁心移位寄存器和半导体二极管电路。有关MarkI到Mark Ⅳ的基本数据如表所示。(表格加不上)在开发Mark计算机的同时,艾肯还致力于开展计算机的教育和培训。1947—1948学年,艾肯率先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大型数字计算机的组织”这一课程,其后不久又开设面向计算机的“数值分析”。在艾肯的努力下,哈佛大学成为在世界上最早引入计算机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授予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艾肯本人共带出了15名博士生和更多的硕土生,这些人大多成为计算机领域早期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图灵奖和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IBM/360之父”布鲁克斯(Frederick Phillips Brooks,Jr.)和“APL之父”艾弗逊(Kenneth Eugene Iverson),以及在1994年同样获得计算机先驱奖的荷兰学者勃浴天(Gerrit A.Blaauw)。艾肯还主办了无数有关计算机的培训班、讨论班、学术研讨会,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计算机学者都从中受益匪浅,对推动与促进计算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评论认为,艾肯在这些方面所作出贡献的意义甚至比他开发Mark计算机的意义还要大。艾肯的著作不多,1951年他和他的同事编写出版了《电子计算和控制电路的综合》(Synthesisof Electronic Computing and Control Circuits)一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但由艾肯主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卷《计算实验室年报》(Annalsof Computation Laboratory)则是艾肯留下的极为珍贵的财富,其中包括详细介绍和描述Mark I—MarkⅣ的3卷年报,有关大型数字计算机和开关理论的4卷会议录,以及23卷的各种数学表。此外,艾肯还向海军舰船局、原子能委员会、空军、贝尔电话实验室、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煤气协会和爱迪生电气学会等递交过大量有关的技术报告,总数达到140卷,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和深刻令人叹为观止。艾肯获得的荣誉与奖励很多。IEEE除了授予他计算机先驱奖外,还曾授予他John Prize奖和爱迪生奖。富兰克林学会授予他John Prize奖。海军授予他“杰出公众服务奖”(DistinguishedPublic Service Award),空军则授予他“特等公民服务勋章”(Decoration for Exceptional Civilian Service)。他的母校威斯康辛大学授予他“杰出专业服务奖”(Testimonialof Eminent Professional Services)。法国和比利时政府也都授予艾肯以该国公民的最高荣誉称号或奖励(法国是Chevalierde Legion d’Honneur,比利时是Officer’s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Crown)。艾肯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研究院NSC在1946年建立的高速计算机委员会的首批成员之一。此外,他还是西班牙和瑞典的国家级学术机构的名誉顾问或外籍院士。艾肯于1961年从哈佛大学退休,移居佛罗里达州的Fort Lauderdale,受聘担任迈阿密大学信息技术教授,帮助该校制定了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大纲并设计了它的计算中心,同时还创建了他自己的公司,叫做Aiken Industries”,主要从事技术咨询。1973年3月14日,也就是刚度过他的73岁诞辰一个星期,艾肯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因突发心脏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