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2024-05-10 06:22

1.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坚持办学。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于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①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②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③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太原市坞城路。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3]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校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2001年,成立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我国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学。2011年6月,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大学研究生院”。2012年5月,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进入“一省一校”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 2013年9月13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山西大学东山校区项目建议书(总体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西大学东山校区的建设已通过政府的审批。 2014年2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 2015年1月28日,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并于同年10月底成为山西省唯一面向学科前沿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具备入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力的高校。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2.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办学层次

拥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艺术学三个一级硕士授权点。在校硕士生 80 人。 2000 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是山西省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美术学院专业门类齐全,层次完善,具备博士生培养资格;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点;开设10个本科专业方向: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拥有省部共建艺术综合实验室,属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

3.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
  民国七年(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坚持办学。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于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
  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
  ①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
  ②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
  ③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
  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1954年,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太原市坞城路。
  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
  [3]
  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校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
  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2001年,成立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我国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学。
  2011年6月,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5月,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12年11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进入“一省一校”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
  
  2013年9月13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山西大学东山校区项目建议书(总体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西大学东山校区的建设已通过 *** 的审批。
  
  2014年2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
  
  2015年1月28日,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并于同年10月底成为山西省唯一面向学科前沿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具备入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力的高校。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4.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学院结构

学院现有四室、二部、九个工作室、五个研究所,分别是:造型艺术研究室、设计艺术研究室、美术史论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筹);研究生部、对外交流部;中国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工作室、城市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媒体艺术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视觉传达工作室;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山西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山西大学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所、山西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山西大学陶艺与环境艺术研究中心。设立在学院的社会学术团体有9个。

5.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历史沿革

草创奠基(1951年—1953年)山西大学体育系创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十六个体育系科之一。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山西省教育厅决定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创办包括体育、数学、化学在内的6个专修科。为解决当时山西省中学师资严重缺乏的状况,规定专修科的师资问题由校方解决,生源由各地市推荐保送,学制暂定为二年制,办学经费由教育厅下拨专款。学校根据省政府的决定,积极开使了筹建工作。体育专修科的筹建工作虽然十分艰难,但仍于1951年10月新生入校开始上课。上课教室和学生宿舍借用了原工农速成中学的校舍和太原市杏花岭体育运动场。一年后体育科列入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计划。教学逐步走上正轨。探索前进(1953年—1957年)1953年,在山西高校院系调整中,山西大学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独立建院成为太原工学院和山西医学院。体育科归属于山西师范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修订了教学计划,建立和健全了教学组织,先后成立理论、田径、球类、体操、公共体育5个教研室,武术暂归体操教研室。应当说,这一段体育科虽然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他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曲折求变(1957年—1966年)1958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体育科改设为体育系,学制由二年制专科改为四年制本科,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同年体育系党总支成立,通过大力加强师生政治思想工作,为体育系继续前进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后来由于“大跃进”思潮的影响,体育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冒进思想的冲击,提出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口号和措施。1961年在教育部《高教六十条》的精神推动下,体育系根据学院的教学改革思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恢复充实教学组织,建立听课制度,使用全国通用教材,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等。同年,由于山西高校的再次调整,山西师范大学与1959年成立的新山大合并,恢复了山西大学校名,体育系则被并入山西体育学院。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停办,体育系又回归山西大学。次年,体育系迁回山西大学校园。之后,体育系又建立了解剖、生理和运动保健三个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在教学上则强调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各种规章制度也逐渐完善。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体育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一样,教学秩序再次受到冲击,许多工作因此而停滞不前。十年文革(1966年—1976年)1966年,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校系两级党组织和教学系统都陷入了瘫痪状态,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实验仪器几乎丢失殆尽。1972年,全国各个高校相继恢复招生。体育系在停止招生的六年后,开始接收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这一时期教师学生工作和学习热情较高,教学秩序开始恢复。1975年,由于受“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再次受到破坏,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一年后,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革”宣告结束。体育系和学校的其他系科一样,都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新的转机(1977年—1987年)1977年,“十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错误观念,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全系师生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1978年3月,体育系迎来了第一批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后的本科生108人。从此,体育系又开始了新的征程。1978年12月,校党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必须迅速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努力把山西大学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学。体育系党总支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党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领导。体育系成立了学术领导小组,对教学秩序进行了包括修订教学计划、恢复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在内全方位整顿。1980年,在稳定完善教学计划的同时,提出了注重基础、扩大选修和强调能力培养的本科办学思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了比较快的发展。许多教师参加了全国或省市一级的学术团体,还有一些教师参加了全国体育专业,如体育理论、体育史、人体解剖和运动医学等教材和大纲的编写工作;与此同时,体育系还先后承担了排球、体育统计和武术等全国性的高校体育教师进修班的培训工作,学员涉及全国性28个省市和自治区。此外,这一时期还招收了体育理论、武术、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方面研究生。1982年,公共体育教研室从体育系分出,成为独立的教学单位。体育系从77级毕业生经过考试择优留用14人充实了教师队伍。并先后送这些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科目涉及运动生理、体育保健、体育统计、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田径、艺术体操和游泳等。之后,这些青年教师都成为体育系的教学骨干。1985年,受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委托,山大体育系承办了全国体育系主任会议,体育系成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5个试点单位之一。为此,体育系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招生录取分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修订。体育系由原来注重运动技术的办学思路逐步走向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并重的发展轨道。同年,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与此同时,体育系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初步形成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机能评定、康复医学和肌电图8个功能不同的综合性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并为日后体育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改革发展(1987年—1995年)进入8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跟上改革的步伐,也为了寻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最佳的发展模式,体育系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的改革工作,从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精神,加强了理论课的建设,使理论课与术科的比例接近于1:1的水平,并积极筹备和实施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经过细致入微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1995年,经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教育训练学成为体育系建系以来第一个拥有硕士学位审批权的研究生专业。从而为体育学院以后的分层次培育人才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继往开来(1995年—)1996年学校批准体育系建院。这一时期,体育学院一方面根据教育部“九七”体育教育专业的新课程方案精神,进行了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办学范围增加办学层次。1998年和2000年,在一个硕士点的基础上分别又新增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两个硕士学位点,并且在1998年新增加了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这一时期,学院主要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和民族传统体育硕士学位授于权。至此,学院已拥有一个博士点、四个硕士点和三个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突飞猛进。2002年学校投资100多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扩建,学院已建成生理、解剖等13个实验室。新修的两个标准田径场和四个教学馆,几十块室外教学场地保证了的教学所需。我院现有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游泳8支代表队。已培养出国际级健将6名、国家级健将28名、一级运动员168名。1999年获得了“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功技能大赛”第一名,被山西省教委表彰为“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八名,捧得“校长杯”。2004年学校决定将公共体育教学部和场馆中心并入体育学院。学院现设体育系、运动系、社会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和研究生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4名;国家级裁判13名。体育学院五十年发展历程中渗透着几代体院人的心血和汗水。回顾昨日,凝望今天,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奋勇前进,再铸辉煌!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历史沿革

6. 太原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3年,山西大学太原分校、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分校、太原工学院太原分校、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分校分别创建。1984年,山西大学太原分校、山西财经学院太原分校、太原工学院太原分校、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分校合并组建太原大学。2002年,太原市教育学院、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园林技校撤销原建制并入。2004年,经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批准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太原市园林技校、园林科研所合并成立了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2011年秋季,太原大学正式搬迁至汾东教育园区。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更名为太原学院。

7.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1929--1935)1929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法令,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的高等师范部独立建校,成立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为张元恺,后为赵青誉。1931年,教育学系开始招生,共招收40人。课程原则上按部颁规程执行,同时注重国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教育学系学生组织的教育学会出版学报《教育季刊》。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张元恺、赵青誉、冯小进、黄丽泉等。1933年,南京教育部下令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并入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教育学系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各项运动和斗争,李雪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国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1945--1949)1945年,国立山西大学增设教育学系。教育学系主任为赵青誉。教师主要有赵青誉、张元恺、李荆州、武灵初、温绍熙等。这一时期,教育学系实行学年学分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学生在学习之余,成立了各种文艺社团,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教育系学生与全校革命、进步的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1949年,山西大学文学院改称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由院长黄丽泉兼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1950--1972)1950年,教育系主任黄丽泉调往东北任教,史国雅接任。1953年院系调整,教育系随山西师范学院迁到现址。1950—1957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学教研组有武占元、张文洸、史国雅、祁森焕、刘明樾、王伯伦、丁裕超等教授,心理学教研组有张元恺、童德禧、孙经灏、辛治华等教授。解放后,教育系一直没有设立党支部。1958年8月,正式建立了直属党支部,相当于党总支,首任书记为孟福昌。文革结束后,1972年,教育系被撤消。山西大学教育系(1980—1999)1978年9月,成立山西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直属科研处领导。1980年8月,在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教育系恢复建制,下设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研究室。系主任为史国雅。这一时期,积极解决师资问题,到1983年,共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教员7人,助教3人。1984年,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张拓基(主持工作)、韩向明担任副主任,党支部改为党总支,邹玉现(主持工作)、卢赞卿任副书记。1985年,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韩向明当选系主任。1993年,侯怀银代理系主任,1995年担任系主任。张存保、王巨保、郭小平分别于1993年、1994年、1995年相继担任党总支书记。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 )1999年,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决定改系建院。2000年1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挂牌,院长为侯怀银,书记为郭小平,后为张洪亮。学院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学系。这一时期,学院狠抓落实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学术交流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2007年,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为刘庆昌,党总支更名为分党委,书记为侯怀银。2013年,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为侯怀银,书记为韩树林。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8.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办学成果

学院一贯坚持走教学与科研并重之路。历史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区域社会史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多门本科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多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由乔志强先生主讲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程人乾教授主讲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课程的教材早在1992年均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院教授参编的3部本科教材被列为教育部统编教材,长期推广使用。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926篇,出版专著 52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7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再上水平。学院现有在校生668人,其中本科生439人,硕士生211人,博士生18人。本科生生源来自全国 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历史专业193人,旅游管理专业199人,考古与博物馆专业47人。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有相声协会、旅游协会、红枫志愿者协会、文物爱好者协会、收藏协会等学生社团,自办《百草园》杂志,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许多学生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录取。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大赛及活动中表现突出,展现出我院学子的风采。学院设有图书馆、文物陈列室,并与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山西商务国际旅行社、五台山五峰宾馆、晋城市金辇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建有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适应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需要,学院不仅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与山西省旅游局合作创办了“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在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基础上与山西省文物局合作创办了“山西大学文博学院”,而且还鼓励教师走出去,直接参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如旅游专业的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文水县则天庙景区旅游规则、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太谷县任村乡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应县山阴代县跨区域旅游规划、永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皇城相府中华字典博物馆策划等项目,考古专业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发掘、山西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余家河遗址考古发掘、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县文物考古发掘、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河北省南吴会墓地勘探与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发展。学院一向注重加强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学20余人次;由我院发起和协作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先后同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合作交流,聘请了26位学者为客座教授。学院正根据山西大学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的战略部署,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共创学院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