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研究中心

2024-05-06 11:56

1.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研究中心

 振动噪声工程中心是在中国振动学科创始者屈维德教授的领导下创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以屈维德教授为主首的原昆明工学院机械系机制教研组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关于机器减振、消振的科学研究。屈维德、杨橚、唐恒龄、廖伯瑜等教授为在此学科享有较高声誉的学者,《机械振动手册》(《机械工程手册》第21篇)、《振动手册》、《机床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及《现代机械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等多部被国内同行誉为最高水平的学科著作。振动噪声工程中心自建立以来一直从事工程振动、冲击及噪声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并为国家及云南省的机械、建筑、水利水电等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振动及噪声问题。多年来,振动研究室共完成云南省‘八五’攻关项目、工业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经过近50年的发展,昆明理工大学振动与噪声学科在机床动力学、机械结构动态分析与设计、动力学建模、设备故障诊断、工业噪声测量与控制等学科方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科研经验,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基础,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7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工程振动与噪声问题的日益突出,原属基础学科的振动及噪声学科正逐渐与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技术融合、呈现向工程化应用发展的大趋势。面向工程发展起来的振动工程学、机床动力学、工业噪声控制学、设备状态测控与故障诊断等新兴学科不仅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技术并在航天、机电、水利、船舶、建筑等工程领域中显现出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学科生命力。 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领导。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全院实验室,负责承担全院的实验教学工作和机原机零、金工、制图等校级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工作,并承担和参与了许多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实验中心现共有实验技术人员2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5名。实验中心下设13个实验室,现共有设备2109台(套),实验室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本学院各专业、各学科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教学大纲,健全完善实验教学文件。在实验教学中,吸收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实验教学资源,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实验方法,具备科学实验能力,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实验中心,正在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开发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验中心将努力创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实验中心下设机械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气动实验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机原机零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机械制造(切削)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振动噪声及测试分析实验室、热加工铸造实验室、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室、制图模型室、工业设计实验室、工程机械实验室等实验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研究中心

2.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介绍

1999年9月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机电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电学科为基础,立足云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形成完善的学院办学层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机电为主,经管、艺术、计算机等学科交叉协调发展;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3.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院概述

学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7人,取得博士学位的22人。在校本科学生175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79人,博士研究生5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51人。 康昭荣,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现主持学院党委工作。罗雪梅,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李浙昆,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具体负责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刘美红,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具体负责学院学科建设。伍星,中共党员,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具体负责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点(下辖若干二级博士点)、5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高校教师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方面,拥有3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教学团队,共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即: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 机械工程二级博士点: 机械设计及理论等硕士点: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包装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一体化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学院设置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包装工程系,以及工程图学教研室、机原机零教研室、金工教研室及实验中心共9个教学单位。建立了矿冶装备集成开发研究所、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研究所、机电技术研究所、振动噪声工程中心、CIMS应用研究中心、流体控制工程研究所、虚拟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所、矿山机电工程研究所、KUST-HMI振动噪声及检测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学院的科研和教改成绩显著。近五年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主持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全院教职工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我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进取,为把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以机械学科为基础,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工程等科学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院概述

4. 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官网资料 ,该院有教职工175人,教师142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2人。教师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3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3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20人,博导2人,有云南省和教育厅学术带头人3人。理学院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院陈翰馥院士、石中慈院士、南开大学母国光院士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钱敏平教授为兼职教授。

5.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

学院有实验室面积11000余平方米,国定资产近亿元,大型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30余台套,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2007-2009年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专利30余项。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研科研经费22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制备、材料精密成形加工及设备、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先进钢铁材料、材料微结构计算及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复合材料、表面工程等。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

6.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系领导

院长:潘波院党委书记:宁平副院长:潘学军副院长:张德华院党委副书记:杨育喜工会主席:郑星综合办公室主任:赵宾教务办公室主任:王杰红研究生教育办主任:胡学伟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聂蕊环境工程系系主任:田森林副系主任:黄小凤环境科学系系主任:潘波副系主任:曾和平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马丽萍副系主任:陈梁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普红平实验室主任:陈茂生

7.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蒋业华,学院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重点负责学院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易健宏,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重点负责学院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陈咏梅,学院党委副书记,分工主管学院本科生学生工作、协调各办公室工作。赵昆渝,学院副院长,分工主管研究生及学位等工作。邱建备,学院副院长,分工主管学院科研、对外交流与服务创收、科研团队建设。詹肇麟,学院副院长,分工主管实验室建设。陈清明:学院副院长,分工主管本科教学及其他教育教学、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更新日期 2011-04-26)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8.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设置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本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为重点,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以求得企业系统整体优化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基本情况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始建于1999年,2002年经国家批准获得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点,2003年由工业工程教研室改编成立工业工程系,下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授予点(含工学硕士及工业工程、工程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00人,在读研究生80多人。办学条件目前,具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师资精良、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和省级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0多篇。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流与仓储实验系统、工业工程装配流水线、人因工程实验系统和工业工程模拟仿真与优化系统等功能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即将落成,可为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践和课外科研活动提供内容丰富的实验环境。图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场景以及部分获奖证书。主要课程基础工业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学、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与设施规划、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等。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等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预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业率2010年就业率为95.32 %,位居全校就业率前5名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由原机械制造系和机械电子系拆分组建而成。具有博士后流动站、“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承担机械振动基础、工程信号分析、机械设计方法、机电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等本科教学任务。承担硕士研究生机械动力学、现代控制工程、工程信号分析等课程教学。机械振动学科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检索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编写教材多部。 专业背景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机械电子工程系所属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2003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目前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的工程测试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 在工程实践中将机械技术、测控技术、信息机技术和流体传动技术相结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特色。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形成“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控制”、“智能测试与控制”、“机器人技术”、“产品三维建模及力学特性分析”等多个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方向,研究工作涉及机械、矿冶、化工等诸多领域。师资队伍机电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博士2人。人才培养  近来,机械电子工程学位点每年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0余名,每年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100余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教学情况   机械电子工程系每年指导“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学生100多人,承担了“工程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和“机电传动控制”等5门专业必修课,以及“机器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EDA”、“液压伺服系统”和“气压传动与控制”等12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近年来,我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吴涛老师获得2009年“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由伍星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周俊、刘鑫分别获得美国NI 2010年毕业设计竞赛二等奖及鼓励奖。合作交流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生产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成果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近5年来承担了大量纵向、横向等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达700余万元,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7篇。发展展望机械电子工程系将继续引进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制造等方向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科研实力,进一步拓宽科研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和与企业的联系,保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现有在职教师12人,平均年龄40.6岁,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分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8所不同的高校。年龄结构方面:46~50岁教师5人,占41.67%; 45~36岁3人,占25.00%;35岁以下4人,占33.33%。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本系教师总数50%,其中:教授3人,占25.00%;副教授3人,占25.00%。中级职称以下教师6人,占50%,其中:讲师4人,占33.33%;助教2人,占16.67%。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占33.33%,目前在职攻读博士1人,其中45岁以下博士4人,占该年龄段教师比例57.14%。学缘结构中,本校毕业教师5人,外校毕业教师7人,分别占41.67%和58.33%。本科生教学: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概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数控机床》、《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学科基础课。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两个模块方向的模块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研究生教学:主要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负责“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点的建设及管理。已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科研成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国家攻关和省级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2005年以来承担项目30余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经费200余万元,在研教学研究项目经费170余万元。获国家等各级各类奖励4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云南省“百佳创新班组”奖1项,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并有多人次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等多种奖励。1人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编写教材专著8部,CIMS技术专题音像出版物1部。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I收录25篇。近年来我校和瑞典布莱金工学院的校际交流计划率先在我系开展,该交流计划在学生培养、教师和教学交流,以及科研交流3个方面开展合作。目前该计划已进行了6年,从我院优秀本科和研究生中择优选送了近40名学生赴瑞典攻读机械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三批交换学生顺利完成海外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有20余名双方教师进行互访交流,瑞典基金会为该校际交流已投资150万元人民币。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械CAD/CAM /CAPP/CIMS,数控技术,机械动力学,实验动力学,非线性声学,疲劳与断裂力学,可持续发展,机电产品创新开发,制造业信息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