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现代

2024-05-08 05:44

1. 考古的现代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京大学创立考古专业。1956,西北大学设立考古专业。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考古的现代

2. 考古学的研究年代

考古学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各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都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古代历史时期,所以它的上限是人类出现,各国考古学都有它们的年代下限。例如,英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洲各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C.哥伦布(约1451~1506年)发现新大陆(1492年)。一般说来,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的灭亡(1644年)。考古学与远古的恐龙时代、近代史、现代史是无关的。近一时期以来,英国有“中世纪考古学”,其年代下限延伸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0年);又有所谓“工业考古学”,其年代下限更延伸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在美洲,则有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它们的年代范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美洲各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英国的所谓“工业考古学”、美洲的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实际上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学。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学的年代范围局限于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这样,便把许多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之外,这也是不妥当的。考古学不研究近代和现代,而是研究古代,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除了史前时代以外,还应该包括原史时代和历史时代。就中国考古学而言,历史时代不仅指商代和周代,而且还包括秦汉及其以后各代;所谓“古不考‘三代’以下”是不对的。当然,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显著。要究明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历史,就必须在极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学,因而史前考古学与史前史就等同起来了。作为实物资料的遗迹和遗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有些人望文生义,只看重一个“古”字,以为只要是考证古代的事物,不管是根据文献资料,还是根据实物资料,都可算是考古学。其实,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遗存,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它与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的狭义历史学的最重要的不同点。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但是,两者的关系虽很密切,却是各自独立的。它们都属“时间”的科学,都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为目标,但所用的资料大不相同,因而所用的方法也不相同。有人把依靠文献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狭义历史学也称为考古学,这是不符合近代考古学的基本含义的。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这就说明,考古学是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尽管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

3. 考古年代学的介绍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考古年代学的介绍

4. 前人的考古

前人(Homoantecessor),又名先驱人,是已灭绝的人族,是欧洲中最古老之一,其中以德马尼斯的最为古老。最完整的化石是在西班牙发现的一个上颌骨,相信是属于一个10岁大的个体。经测年后估计是属于78-85.7万年前。他的脑部平均约有1000立方厘米大。于1994年至1995年间,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卡共发现了80个来自6个个体的化石,可能是属于前人的。在这个位点发现的很多骨头都有切口,估计他们可能是同类相食的。很多人类学家相信前人是与60-25万年前欧洲海德堡人同一物种,或是其直系祖先。有指前人就是尼安德特人及智人的最后其同祖先。现时在非洲并没有发现前人的标本。 前人约有5.5-6呎高,雄性重约200磅。他们的脑部约有1000-1150立方厘米大小,但较现今人类的1350立方厘米细小。由于化石的数量,有关前人的生理所知甚少,但有可能较海德堡人粗壮。根据断层摄影技术,有指前人可能是惯用右手的,这与其他的猿有所分别。另外前人的音频听觉可能与现今人类相同,所以相信前人会使用象征性语言及能够推理。现在亦有研究描绘前人进行的DNA图谱。基于前人的牙齿磨损情况,学者相信他们与现今人类有相同的发育阶段,但速度较快。其他前人的特征有突出的枕骨,低的前额及没有颏。一些遗骸甚至不能与匠人(编号KNM-WT15000,俗称“图尔卡纳少年”)的化石分开。

5. 考古的概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产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考古的概述

6. 历史时期考古

 1.考古发现—史前时期   史前时代(约170万-4000年前) 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分期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一直没有确实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夏启、商汤、周武是三代开朝君王,对于三朝很多事件断代的考证,即使从孔子开始就有文献记录,但疑问仍然很多。 青铜文化在夏商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记录。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 此后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现在“姓”这个字就横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实。
  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时期,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走向了解体。 编辑本段史前时代的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赖采集果实和挖掘根块为生,同时狩猎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猿人还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血缘家庭,若干个血缘家庭形成了较为松散的社会组织。
  由于猿人脱离动物不久,所以其婚姻还处于杂交状态。 古人的体质较猿人明显进步,已接近现代人。
  古人化石和遗迹分布更为广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长阳人、丁村人及许家窑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术有所提高,并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赖采集、狩猎。在此阶段,婚姻状态有所进步,先由原始杂交过渡到同辈群婚,再过渡到一个家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
  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 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
  这一阶段的打制工具有较大改进,并发明了弓箭。其生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人们学会缝制兽皮衣服,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同时,出现了族外婚,形成以一个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
  由于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同姓的,子女也从母姓。
   母系社会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及细石器文化等等。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明显进步,磨制、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及副业出现等等。
  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审美和宗教观念继续发展,并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符号。
   父系社会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
  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
  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
  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2.反映中国悠久历史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现代人了解历史的方式以考古发掘为主,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通过考古去改写历史”,由此可见考古对于我们认识古人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而中国大地的土地下面就埋藏了千年的故事,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发掘了许许多多的考古遗迹,而有一些考古发现不仅震惊了全世界,还奠定了我国考古史的基础。
  法门寺舍利子震惊佛教及世界由于1981年法门寺的倒塌,国家决定重建法门寺,而在重建之前对法门寺进行了考古发掘,于是就发现了法门寺地宫,而在地宫中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佛教人士,开启了我国古代的时候在佛教的显赫地步,后来这个舍利子在全世界的佛教圣地进行展示,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开启了佛类考古的篇章。编钟的发现使我国的古音乐造诣震惊世界在1977年的时候,在湖北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墓葬,就是中国著名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最为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编钟,共计有65件,重达2500公斤,并且最为神奇的是这个编钟能够独立的完成音乐节奏的所有声调,成为了古代声乐文化的有力证明,将我国的音乐历史推移了一千多年。
  兵马俑的发现成为世界第八奇迹在1974年,在陕西省发现了世界瞩目的兵马俑,并且证明这个巨大的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虽然距离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对于兵马俑的挖掘以及考古工作依然在进行,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巨大,同时也开启了大家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浓厚兴趣。七千年前的水稻发现证明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在1973年的时候,在长江流域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而在这个遗址里面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水稻遗存,震惊了世界考古人士,同时也发现了其他人类生活迹象,表明了在七千年前中国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两千年完整古尸表明了我国古尸处理技术之发达埃及木乃伊可以说是古人对于古尸保存比较好的一个类别,但是木乃伊通过了非常繁杂的步骤才完成,而在1971年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女尸,虽然说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但是女尸依然弹性十足,四肢还可以活动,内脏部分完整无缺,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称为了二十一世纪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也让大家认识了我国古尸处理技术之高超。金缕玉衣的发现表明了西汉文明璀璨夺目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现了著名的西汉大墓,而在这个墓穴里面发现了举世瞩目的金缕玉衣,并且还是两件,这种只在史书上才见到的记录得以一睹真容,同时发现的还有西汉时期人们生活的其他用具,揭开了人们对于西汉时期人们生活状态的认识。
  第一个被挖开的帝王陵寝中国的皇家陵寝多数是被保护的,原则上是不允许打开的,而有一个皇家陵寝被打开了,那就是定陵,作为第一个被打开的皇家陵寝,在定陵里面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很多生活真实写照,也奠定了明清考古的篇章。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29年的时候,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五十万年前的人头骨,揭开了中国人类祖先的考古发现,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所发现的头骨已经遗失。
  殷墟的发现解开了三千年的帝王盛景1899年的甲骨文发现开启了殷墟的发掘,并且这个考古发现开启了中国的近现代考古史,标准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对于殷墟的考古断断续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对考古进行保护。莫高窟的发现开启了黄沙考古历史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的发现,使得这个在沙漠中埋藏了一千多年的文化宝库被发现,并且建立了所谓的敦煌学,虽然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人们对于莫高窟壁画的研究依然在持续着。
  总结:其实不单单是中国的考古发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考古发现同样非常重要,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作为现代人,应该从文明的角度去认识他们。
  3.史前文化的历史考古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写了浙江乃至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历史。
  1973年夏天,余姚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些陶片,从而发现了这块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摇篮。 
  
  一段巫山云雨,改写了亚洲文明史。
  早在1985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教授率领的考古队,就在今天的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现了一颗古人类门牙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巨猿和一百余种脊椎动物化石,这一发现立刻震惊了世界。
  我们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中国的史前文明可以再向前推近100万年。至于“巫山人”是猿还是人,只有等待更多的证据出现来证明……
  /grptopicview_tid_402881551632502001166a0b34780218.aspx?login=no
  4.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有多久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 *** 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5.夏朝时期遗留下来了什么著名文物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时代约距今3850-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源于网络分享。。。
  6.考古时代的划分  研究范围 史前考古学以史前人类的遗迹、遗物为基础,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分期断代,同时还要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复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体质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为分期断代提供更具体的论据。
   史前考古学的出现,突破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这是劳动的具体象征。
  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史前时期的下限也颇不一致,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历史时期,中国在前16世纪的商代已出现阶级国家,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6世纪。
  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则延续时间更长,如新大陆的美洲可晚到16世纪,大洋洲晚到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统属于史前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研究简史 有关史前的传说,在古文献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令》诗篇里,便把人类的发展划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英雄和铁5个世纪;中国东汉袁康所撰的《越绝书》中也把人类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铜、铁4个阶段,这些只是根据古代传说而产生的推理叙述。
  至于从考古学上得到科学的认识,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36年丹麦学者C.J.汤姆森提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1865年英国学者J.卢伯克,又把石器时代划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68年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用考古学方法将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分期,后来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的补充修改,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
  于是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史前考古学基本上填补了时代和地区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绩。
   旧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绝灭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最长,占人类历史的99.8%。至于所谓在其前,尚有“曙石器时代”或“木器时代”等提法,都缺乏事实根据。
  旧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分期。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一般采用两分法或三分法,即下部旧石器时代、上部旧石器时代,或早期、中期、晚期。
  后者的划分与人类体质发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个阶段相适应。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无论人类的体质还是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
  象火的使用,石器工艺的改进,骨、角、蚌器的应用,艺术作品的出现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等,充分反映从人类出现伊始,便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地改造世界而获得生存和发展。欧洲旧石器文化发现丰富,文化系统和分期断代比较清楚,早期遗存有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当文化;中期遗存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文化;晚期遗存有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
  其中有些文化还影响到北非和西亚。中国也同样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早期遗存有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中期遗存有丁村文化;晚期遗存有峙峪文化、山顶洞文化、小南海文化等。
  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旧石器文化,均属于晚期的遗存。 中石器时代 也有人称其为续旧石器时代。
  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
  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不过地域性的色彩更加浓厚,如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中石器诸文化,可分为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两大群。
  前者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代表,属于采集渔猎文化,象欧洲的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文化,均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体,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镶嵌在骨木柄上作为复合工具使用。中国的中石器文化发现不多,如沙苑文化和灵井文化也都以细石器为特征,是从细小的石核上剥下石叶,一般缺少加工,与前述几何形细石器有显著不同。
  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延续的时间不平衡。例如西亚在公元前9000年已出现磨制石器,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欧洲和中亚等地也有的延续到前3000年左右,丹麦的埃泰博勒文化就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残存文化,其晚期出现的磨光石器和陶器是受了南欧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但还保留较原始的状态。
   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地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
  由。
  7.什么是考古学 待做 1 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以有无文字来区分 2 单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历史考古学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历史考古学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但由于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证文献记载,而史前考古学则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供依据,所以两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而历史考古学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
   

7. 近代有哪些著名考古学家?

一、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二、裴文中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27年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
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裴文中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

三、李济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四、夏鼐
夏鼐(nài)(1910年2月7号—1985年6月19号),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夏鼐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夏鼐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和且治学严谨的特点。
五、汪宁生
汪宁生(1930年-2014年2月1日)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省灌云县。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任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和民族学教授,民族研究首席科学家。他著作丰富,重要论著约100万字,大都收入《汪宁生论著萃编》(上下)。他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赞许。
曾获美国著名的罗氏奖金。曾受聘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和美国费城人类问题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杰出人物索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中国文化名人大词典》。对民族学和人类学有较深的研究。曾获美国著名的罗氏奖金。

近代有哪些著名考古学家?

8. 现代中国的文物考古学家

  李济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裴文中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字明华,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中国猿人史要》、《周口店第一地点之食肉类化石》、《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和《中国猿人石器研究》。
  贾兰坡
  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
  夏鼐
  夏鼐(nài)(1910.2.7—1985.6.19),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荣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和且治学严谨的特点。
  苏秉琦
  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高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俞伟超
  俞伟超,考古学家,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北大历史系、考古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西安白鹿原发掘报告》、《三门峡漕运遗迹》、《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中国古代公社制度的考察》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