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钻探计划的介绍

2024-05-05 03:23

1. 大洋钻探计划的介绍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全球研究地球结构和深化过程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淀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质和环境信息,获得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1。中国于1998年以参与成员国身份加入该计划2。

大洋钻探计划的介绍

2. 大洋钻探计划的大洋钻探计划成果

南海的ODP 第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艰苦的航次后研究,取得了数十万个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高质量数据,建立起世界大洋3200万年以来的最佳古环境和地层剖面,也为揭示高原隆升、季风变迁的历史,为了解中国宏观环境变迁的机制提供了条件,推进了我国地质科学进入海陆结合的新阶段。具体进展如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建立起了西太平洋区迄今为止最佳的深海地层剖面。其中,南海北部1148站二千六百万来的同位素记录,是世界大洋迄今为止唯一不经拼接的晚新生代连续剖面;东沙海区的1144站取得的近一百万年第四纪地层厚近五百米,为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揭示了气候周期演变中热带碳循环的作用。南沙1143站 五百万年的碳同位素记录展现出从40万年的偏心率长周期到1万年的半岁差周期,大大丰富了对于气候周期演变历史的认识。热带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碳循环对冰期旋回的进程和规律产生影响,使得地球系统以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结合、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互叠加的形式不断演化,并呈现出高纬区冰盖驱动和低纬区热带驱动的共同特征。东亚季风演变的深海记录。184航次首次为东亚季风的历史取得了深海记录 ,研究表明南海记录的古季风信息以冬季风为强,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阶段性十分相似,然而在轨道驱动的周期性和识别古季风的替代性标志上不一样。同时,南海深水记录中的季风变迁与我国内地的黄土剖面对比良好,为我国气候历史研究的海陆对比提供了依据。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1148站的地层覆盖了几乎南海海盆扩张的全部历史,第一次为盆地演化提供了沉积证据。深海相渐新统的发现,表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而渐新世晚期约25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揭示了东亚广泛存在的早、晚第三纪之间巨大构造运动的年龄。除学术上的进展外,南海大洋钻探研究也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并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面向国际的我国深海研究队伍。特别是,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和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的国际活动,使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明显增高。ODP计划已于2003年结束进入整合大洋钻探(IODP)新阶段,已掀起一个深海研究的新高潮。我国应抓紧时机,争取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

3. 大洋钻探计划的背景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于1968年始于美国,该计划集中世界各国深海探测的顶尖技术,在几千米深海底下通过打钻取芯和观测试验,探索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是地球科学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其成果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发展的轨迹,始终是国际地球科学创新的前沿 。大洋钻探计划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其他18个参加国共同出资,大洋钻探计划的学术领导机构是JOIDES(地球深部取样海洋研究机构联合体),具体的执行和实施机构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研究所负责测井工作。大洋钻探计划(ODP)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继续。DSDP的编号为1~99航次,ODP则自第100航次起编号,每一个站位可以钻一口或几口井。ODP用“JOIDES·决心”号钻探船,船长143米,宽 21米,钻塔高61米,排水量16 862吨,钻探能力9510米,钻探最大水深8235米。随船携带了直径127毫米和140毫米钻杆9150米。“JOIDES·决心”号钻探船比“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的装备条件和技术能力要强得多,具有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重返钻孔技术和升沉补偿系统,可在暴风巨浪条件下进行钻探作业。船上有7层共1 400平方米实验室,可供地质学各学科的分析、测试和实验。1985~1992年间,“JOIDES·决心” 号钻探船,航行世界各大洋,钻探了244处洋壳,在590个钻孔中采取了50万个岩石样品,累计岩心长度68千米。中国于1998年春加入了大洋钻探计划(ODP),“JOIDES· 决心” 号钻探船于1998年2月18日到中国南海,作为ODP第184航次,历时2个月,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6口,连续取心5 500米,采取率达95%。ODP 184航次揭示了南海演变史,发现了3000万年前海底扩张、2000万年前地质和气候突变等证据,圆满完成了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有9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项目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及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 1968-1983),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而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加入ODP计划,成为ODP历史上第一个参与成员。与此同时,由我国汪品先 院士等提出的大洋钻探建议书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 影响,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并作为ODP第184航次于1999年春天在南海顺利实施。作为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184航次是根据中国学者的思路、在中国学者主持下、以中国人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无疑是我国地球科学界的一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

大洋钻探计划的背景

4. 大洋钻探计划的前景展望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于2003年转入综合大洋钻探(IODP)的新阶段.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的规模和目标更为扩展,其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计划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钻探船由ODP 时的一艘增加到两艘以上,钻探范围扩大到全球所有海区(包括陆架浅海和极地海区),研究领域从地球科学扩大到生命科学,手段从钻探扩大到了海底 深部观测网和井下试验 。

5. 大洋钻探计划的主要成就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在1982年深海钻探计划(DSDP)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学者们认为,有必要将深海和大洋的钻探继续下去,应该制定一项更长期的国际性大洋钻探计划,提出了新计划组织框架和优先研究的领域。大洋钻探计划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目前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其他18个参加国共同出资,大洋钻探计划的学术领导机构是JOIDES(地球深部取样海洋研究机构联合体),具体的执行和实施机构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研究所负责测井工作。大洋钻探计划(ODP)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继续。DSDP的编号为1~99航次,ODP则自第100航次起编号,每一个站位可以钻一口或几口井。ODP采用“JOIDES·决心”号钻探船,船长143米,宽 21米,钻塔高61米,排水量16 862吨,钻探能力9 510米,钻探最大水深8 235米。随船携带了直径127毫米和140毫米钻杆9 150米。“JOIDES·决心”号钻探船比“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的装备条件和技术能力要强得多,具有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重返钻孔技术和升沉补偿系统,可在暴风巨浪条件下进行钻探作业。船上有7层共1 400平方米实验室,可供地质学各学科的分析、测试和实验。1985~1992年间,“JOIDES·决心” 号钻探船,航行世界各大洋,钻探了244处洋壳,在590个钻孔中采取了50万个岩石样品,累计岩心长度68千米。中国于1998年春加入了大洋钻探计划(ODP),“JOIDES· 决心” 号钻探船于1998年2月18日到中国南海,作为ODP第184航次,历时2个月,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6口,连续取心5 500米,采取率达95%。ODP 184航次揭示了南海演变史,发现了3 000万年前海底扩张、2 000万年前地质和气候突变等证据,圆满完成了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有9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项目。[1]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及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 1968-1983),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而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加入ODP计划,成为ODP历史上第一个"参与成员"。与此同时,由我国汪品先院士等提出的大洋钻探建议书"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并作为ODP第184航次于1999年春天在南海顺利实施。作为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184航次是根据中国学者的思路、在中国学者主持下、以中国人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无疑是我国地球科学界的一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南海的ODP 第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艰苦的航次后研究,取得了数十万个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高质量数据,建立起世界大洋3200万年以来的最佳古环境和地层剖面,也为揭示高原隆升、季风变迁的历史,为了解中国宏观环境变迁的机制提供了条件,推进了我国地质科学进入海陆结合的新阶段。具体进展如下: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建立起了西太平洋区迄今为止最佳的深海地层剖面。其中,南海北部1148站二千六百万来的同位素记录,是世界大洋迄今为止唯一不经拼接的晚新生代连续剖面;东沙海区的1144站取得的近一百万年第四纪地层厚近五百米,为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揭示了气候周期演变中热带碳循环的作用。南沙1143站五百万年的碳同位素记录展现出从40万年的偏心率长周期到1万年的半岁差周期,大大丰富了对于气候周期演变历史的认识。热带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碳循环对冰期旋回的进程和规律产生影响,使得地球系统以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结合、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互叠加的形式不断演化,并呈现出高纬区冰盖驱动和低纬区热带驱动的共同特征。   东亚季风演变的深海记录。184航次首次为东亚季风的历史取得了深海记录,研究表明南海记录的古季风信息以冬季风为强,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阶段性十分相似,然而在轨道驱动的周期性和识别古季风的替代性标志上不一样。同时,南海深水记录中的季风变迁与我国内地的黄土剖面对比良好,为我国气候历史研究的海陆对比提供了依据。   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1148站的地层覆盖了几乎南海海盆扩张的全部历史,第一次为盆地演化提供了沉积证据。深海相渐新统的发现,表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而渐新世晚期约25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揭示了东亚广泛存在的早、晚第三纪之间巨大构造运动的年龄。   除学术上的进展外,南海大洋钻探研究也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并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面向国际的我国深海研究队伍。特别是,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和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的国际活动,使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明显增高。ODP计划已于2003年结束进入"整合大洋钻探(IODP)"新阶段,已掀起一个深海研究的新高潮。我国应抓紧时机,争取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后续: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于2003年转入综合大洋钻探(IODP)的新阶段.综合大洋钻   探计划的规模和目标更为扩展,其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计划打穿大洋壳,   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   的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同时为深海新资   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钻探船由ODP 时的一艘增   加到两艘以上,钻探范围扩大到全球所有海区(包括陆架浅海和极地海区),研究   领域从地球科学扩大到生命科学,手段从钻探扩大到了海底深部观测网和井下试   验.

大洋钻探计划的主要成就

6. 从“深海钻探计划”到“大洋钻探计划”意义是什么?

我们在前面提过,钻探以采集地层深处的岩芯,为人类找矿提供服务,一直以来都是陆上的事情。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钻探发展到了海上,它对海洋的考察研究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1961年,美国开始实施“莫霍计划”。当时的一艘叫“卡斯1号”的钻探船在东太平洋的瓜达卢佩岛附近的海域,进行了人类第一次深海钻探。钻杆穿过3560米深的水体,然后在洋底往下钻,直到钻头磨损再也不能钻进时,才提钻敲取岩芯更换钻头。但钻杆再次下水后,怎么也找不到先前的钻孔,于是只好作罢。人类的第一次深海底钻探只钻了183米。
这次试钻使人们对于深海钻探的计划感到灰心,有人估计,若要连续地重复同一钻孔的钻探,其钻探船得建造成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所花的钱也将是个天文数字。科学家们总结了“莫霍计划”的失败教训,决定再次向深海钻探进军。
1966年,美国的斯普里克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拉蒙特—多尔蒂地质研究所制订了一个“深海钻探计划”,并凑集款项,建造一艘新的钻探船。
通过公开招标,洛杉矶的环球海洋勘探公司承接了任务,仅用280天时间,便建造出一艘性能特别的船。为了纪念首次进行环球科学探险的“挑战者”号船,科学家们把这艘新船命名为“格洛玛·挑战者”号。
该船全长122米,总吨位1.05万吨,装有一台塔高59.74米的永久性钻机,备有钻杆7000米。它的形状笨拙,但却装有动力定位系统,能使船在打钻时稳定地保持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它的重返井孔系统能使钻探连续进行,而不会像“卡斯”1号那样,更换新钻头以后,再找不到原先的钻孔了。
1968年8月,“格洛玛·挑战者”号在墨西哥湾进行了它的首次钻探。这次钻探是试验性的,所以选择并不太深的海域以考验它的性能。钻台高出甲板约50米,钻机操作人员把一根根长27米、直径12.7厘米的钻杆逐次连接,从钻台的中央开口处向海底钻入。经过了整整8个小时,钻头才到海底开始向岩石钻去。这时人们仍然不敢相信“格洛玛·挑战者”号会获得成功。
然而奇迹出现了,“格洛玛·挑战者”号不仅取得了海底的岩芯,而且在更换钻头后能再次在原来的钻孔里继续钻进。这次试钻成功使科学家们相信它具有深海钻探的能力。
1970年,首批深海钻探在大西洋进行。“格洛玛·挑战者”号从西非的最大港口达喀尔启程,驶向辽阔的南大西洋。在南纬30度附近,9个钻探点沿着垂直于大西洋洋中脊的走向排列。
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期待着深海钻探的结果。初探进行了两年,钻探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料。在这两年里,科学家们不辞劳苦地每次随“格洛玛·挑战者”号出航,每个航次时间为55天,每天三班倒24小时连续不停,一个航次与另一航次之间休息5天,工作极其繁重艰辛。但是他们所得到的补偿是巨大的,那就是钻探不断送给他们新的地球的信息:钻探得来的岩芯,其最古老的年龄不大于1.6亿年,而大陆的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可达38亿年。相比之下海洋的地壳非常年轻。这表明,洋底地壳的更新和破坏的过程,是一种全球性的、无处不在的运动过程。更老的大于1.6亿年年龄的洋壳全都被海沟俯冲带吞没了,甚至连小块老洋底地壳都没幸存下来。
这样,“格洛玛·挑战者”号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72年3月,正值“格洛玛·挑战者”号在大洋之上出尽风头之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将深海钻探计划扩大为国际联合项目,其目的一是可吸取各国的先进技术,增进国际科学界的合作,二是可使深海钻探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各国海洋界踊跃响应。苏联、西德、日本、瑞士、意大利、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都派出优秀的科学家参加“深海钻探的国际阶段”工作。期间“格洛玛·挑战者”号也获得了水深万米以下的钻探能力。这样,它可直钻到洋底岩石圈的更深处。
“格洛玛·挑战者”号从此活跃在世界各大洋。它像100年前的“挑战者”号一样,长年累月漂泊在海上。当年的“挑战者”号只在海面上作些常规的考察,至多在海底用抓斗抓上一把沉积的淤泥,而“格洛玛·挑战者”号却在深海底钻探大洋岩石圈,这不能不说是海洋探险史的巨大进步。
“深海钻探计划”实施的结果大大超过计划设计者的最乐观的期望。它除了为板块理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外,在寻找海底矿产资源方面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线索。例如,它在墨西哥湾的深海区找到含油气的盐丘构造,在南极罗斯海钻探时,也明显发现油气的迹象,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某些钻孔有含煤沉积,在地中海和红海,则提取了富含铜、锌等多金属矿物的岩芯,在马达加斯加海盆,钻得的岩芯中,有含铜和锰的细矿脉。此外,“深海钻探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海洋海底水体的物理现象也作出了贡献。过去认为,海洋底部深处无洋流,而“格洛玛·挑战者”号却揭示,大西洋深部多处存在着强大的洋流运动。
到1981年底,“格洛玛·挑战者”号由于长期颠簸,已显得力不从心了。它锈迹斑斑,常出故障。在该计划行将结束之际,所有参加国的代表在美国奥斯汀召开了一次会议。鉴于地球上的某些地区(特别是高纬度地区)还未被考察,已取得的资料又蕴含着不少新的问题,所以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项新的海洋钻探计划,以便将海底调查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代表们还建议集资装备一条更为先进的钻探船。
1983年10月,“格洛玛·挑战者”号完成最后一个航次正式退役,由“乔迪斯·坚决”号接替。
“乔迪斯·坚决”号船长143米,宽21米,总吨位1.86万吨,船上钻塔高出海面61米,备有钻杆总长度达9144米,船的上层甲板还设有直升飞机平台。它是当代最先进的深海钻探船。
随着更换船只,“深海钻探计划”更名为“大洋钻探计划”。参加该计划的除老的成员外,又增加了冰岛、丹麦、瑞典、芬兰、挪威、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希腊和土耳其等国家。
“深海钻探计划”和目前正在执行的“大洋钻探计划”是海洋领域科学研究的伟大创举,它代表地球一海洋科学发展史的一个无比辉煌的里程碑。
1998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组织,成为第一个“参与成员”。5年间共派出8人次乘船出海,10余人次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国内有10多个实验室积极投身到大洋钻探采样和资料分析,从而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基地建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1999年,汪品先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实施了在中国南海的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也建立了西太平洋最佳的深海地层剖面,在气候演变周期性、亚洲季风变迁和南海盆地演化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结合的深海基础研究队伍。

7. 大洋钻探计划(ODP)是什么?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是1985年至2003年实施的,通过钻探取得的岩心来研究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的国际科学合作钻探计划。这是一项通过在大洋底部钻探以进入地球内部采集洋底沉积物和岩石样本进行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延伸。1985年,随着钻探船“乔迪斯·决心号”的试航,该项目正式开始运作。从1985年到2003年间,大洋钻探计划共实施了111个航次的调查,行程355781n mile,足迹遍布全球各大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4年该计划发展成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乔迪斯·决心号
在1982年深海钻探计划(DSDP)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学者们认为,有必要将深海和大洋的钻探继续下去,应该制定一项更长期的国际性大洋钻探计划,提出了新计划组织框架和优先研究的领域。大洋钻探计划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其他18个参加国共同出资,大洋钻探计划的学术领导机构是JOIDES(地球深部取样海洋研究机构联合体),具体的执行和实施机构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研究所负责测井工作。大洋钻探计划(ODP)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继续。DSDP的编号为1—99航次,ODP则自第100航次起编号,每一个站位可以钻一口或几口井。ODP采用“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船长143m,宽21m,钻塔高61m,排水量16862t,钻探能力可达9510m,钻探最大水深为8235m。随船携带了直径127mm和140mm的钻杆9150m。“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比“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的装备条件和技术能力要强得多,具有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重返钻孔技术和升沉补偿系统,可在暴风巨浪条件下进行钻探作业。船上有7层共1400m2实验室,可供地质学各学科的分析、测试和实验。1985—1992年间,“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航行于世界各大洋,钻探了244处洋壳,在590个钻孔中采取了50万个岩石样品,累计岩心长度68km。中国于1998年春加入了大洋钻探计划(ODP),“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于1998年2月18日到中国南海,作为ODP第184航次的站位,历时2个月,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6口,连续取心5500m,采取率达95%。ODP 184航次揭示了南海演变史,发现了30Ma前海底扩张、20Ma前地质和气候突变等证据,圆满完成了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有9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项目。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及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而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加入ODP计划,成为ODP历史上第一个“参与成员”。与此同时,由我国汪品先院士等提出的大洋钻探建议书“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并作为ODP第184航次于1999年春天在南海顺利实施。作为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184航次是根据中国学者的思路、在中国学者主持下、在中国人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无疑是我国地球科学界的一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南海的ODP第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心共计5500m。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艰苦的航行后,取得了数十万个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的高质量数据,建立起世界大洋32Ma以来的古环境和地层剖面,也为揭示高原隆升、季风变迁的历史,及了解中国宏观环境变迁的机制提供了条件,使我国地质科学进入海陆结合的新阶段。
具体进展如下: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建立起了西太平洋区迄今为止最佳的深海地层剖面。其中,南海北部1148站26Ma来的同位素记录,是世界大洋迄今为止唯一不经拼接的晚新生代连续剖面;东沙海区的1144站取得的近1Ma来的第四纪地层厚近500m,为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揭示了气候周期演变中热带碳循环的作用。南沙1143站5Ma的碳同位素记录展现出从0.4Ma的偏心率长周期到0.1Ma的半岁差周期,大大丰富了对于气候周期演变历史的认识。热带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碳循环对冰期旋回的进程和规律产生影响,使得地球系统以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结合、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互叠加的形式不断演化,并呈现出高纬区冰盖驱动和低纬区热带驱动的共同特征。
东亚季风演变的深海记录。184航次首次为东亚季风的历史研究取得了深海记录,研究表明南海记录的古季风信息以冬季风为强,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阶段性十分相似,然而在轨道驱动的周期性和识别古季风的替代性标志上不一样。同时,南海深水记录中的季风变迁与我国内地的黄土剖面对比良好,为我国气候历史研究的海陆对比提供了依据。
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1148站的地层覆盖了几乎南海海盆扩张的全部历史,第一次为盆地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沉积证据。渐新统深海相的发现,表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而渐新世晚期约25Ma前的构造运动,揭示了东亚广泛存在的古近纪、新近纪之间巨大构造运动。
除学术上取得的进展外,南海大洋钻探研究也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的发展,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并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面向国际的深海研究队伍。特别是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和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的国际活动,使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明显增高。ODP计划已于2003年结束,现已进入“综合大洋钻探(IODP)”新阶段,已掀起了一个深海研究的新高潮。我国应抓紧时机,争取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洋钻探计划(ODP)是什么?

8. 什么是大洋钻探技术?

1968年8月开始执行的“深海钻探计划”,大大促进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标志着海洋地质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深海钻探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向人们揭示了海洋的历史、古环境、古气候、古生物的演化、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和海底矿产的分布,验证了海底扩张事实的存在。这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海洋,特别是重建中生代(118亿年)以来的古海洋演化的模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基础地质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1968年以来,大洋钻探技术在世界各大洋钻井2000余口,取心20余万米,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科学界的视野和思路,带来了地球科学的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更想通过高科技手段深入地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于是一些国家更是加紧推行一系列的钻探计划(如日本的“OD221”计划),向地球深部进军,探索环境演变的奥秘。IODP计划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并开展为期10年的初始研究阶段,着重开展了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三个领域的研究。我国也正以稳健的步伐迎接以综合大洋钻探为标志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新高潮,这必将会使海洋地质学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