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国航天日,你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

2024-05-02 04:46

1. 2022 年中国航天日,你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4月24日这一天,它是1970年我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日子,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开创和奠基的深刻纪念意义。远征星辰大海,是我们从古至今不断追逐的梦想,也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永不停歇的脚步。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都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致敬中国航天女将】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航天事业中优秀的女性工作者辈出,她们在航天事业中展现了女性力量。比如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她也是咱们首位太空教师,相信天宫课堂很多朋友们也都关注了。等等还有很多女性在很多重要岗位上【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或许我们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但是她们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却是永存的。所以无论是今年还是未来,都期待着女性航天工作者的熠熠风姿。

    【探索太空,永不止步】 
      正如2022年的【中国航天日】海报最终定为了【《九天漫书》】,这也承载了古今的航天梦,国潮的元素完美契合了【航天点亮梦想】的主题。今年我国的空间站也进入到了建造阶段,随着【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地球,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所以今年也势必是中国航天继续迈进崭新高度的一年!


    【航天点亮梦想】
     无论是影视作品比如《流浪地球》等对航天事业的诠释,还是就在今年亲眼目睹了航天英雄们载誉而归的一刻,都为无数还在迷茫中的青少年们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相信未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人才辈出,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前仆后继逐梦圆梦太空。

    【中国航天日】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甚至爱上航天事业,作为全民关注的伟大事业,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为其奉献自己的力量。看似平凡的一天,却有着并不平凡的意义,【致敬中国航天人,加油中国航天】!

2022 年中国航天日,你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

2. 中国航天2021年下半年有哪些精彩

亲亲您好,为您咨询到在这一年里,中国航天可谓是开足了马力,一下子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填补了多项航天空白,三大技术聚焦了全球目光,搞得很多老外都不敢相信,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吗,不是贫穷而又落后吗,怎么就拥有如此先进的航天呢?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美国都开始羡慕了,探月技术:正在神秘月球背面行驶的玉兔2号,有了多项重大新发现。探火技术:在火星表面行走的祝融号火星车,传回了多张非凡的火星景观照片。空间站技术:被外界称为高大上的中国空间站,连美国宇航员都表示羡慕。【摘要】
中国航天2021年下半年有哪些精彩【提问】
亲爱的,[微笑]您好,欢迎您向我咨询,[心]很荣幸遇到您。[围脖]现在我看到你的问题了呢,[大红花]🌹稍等片刻,我把详细的答案编辑发送给你哦,[开心]耐心等待呢,不要着急哦, 马上为您效劳【回答】
亲亲您好,为您咨询到在这一年里,中国航天可谓是开足了马力,一下子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填补了多项航天空白,三大技术聚焦了全球目光,搞得很多老外都不敢相信,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吗,不是贫穷而又落后吗,怎么就拥有如此先进的航天呢?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美国都开始羡慕了,探月技术:正在神秘月球背面行驶的玉兔2号,有了多项重大新发现。探火技术:在火星表面行走的祝融号火星车,传回了多张非凡的火星景观照片。空间站技术:被外界称为高大上的中国空间站,连美国宇航员都表示羡慕。【回答】

3. 2018中国航天日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举行?

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2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幕。作为主场活动的“重头戏”,首次举办的中国航天大会随后隆重登场,吸引中外航天政研学界逾两千人参会,共话航天发展。
今年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当日的主场活动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
在主场活动开幕式上,嫦娥四号中继星及其搭载的两颗小卫星名称揭晓,分别被命名为“鹊桥”和“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和首届“航天基金奖特别奖”颁奖等也分别举行。

同时,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还签署并发布合作意向书,三方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战略计划,充分发挥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国际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等出席开幕式,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张克俭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授“中国航天日”旗帜,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主持开幕式。
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及来自美、俄、英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还专门发来祝贺视频,感谢中国政府多年来对联合国外空司的大力支持,赞赏中国为全人类带来空间利益所作的贡献。她说:“我期待着我们不断的合作,实现我们共同目标。”

“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之后,旨在打造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科普传播的综合性盛会——首届中国航天大会随即拉开帷幕,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代表,与中外航天专家学者及中外航天员等共两千余人相聚一堂,围绕航天技术助力龙江振兴、航天科技发展与创新、遥感应用与国际合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航天教育与文化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据了解,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中国各地围绕“共筑航天新时代”主题,将举办300余项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覆盖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纪念这一重要日子,中国国务院2016年3月批复同意,自当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18中国航天日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举行?

4. 2020年有哪些中国航天大事?

一、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鹊桥号、五号T1试验器等完成任务,完整突破了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后和巡视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挑战月球采样返回,时隔44年(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它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


嫦娥五号的任务流程高度复杂,是无人探月的极致

图片来源:作者改编



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总重达8.2吨,采用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联合的方式探测月球,是人类无人探月史上最复杂最重的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最终收获了1731克样本,超过了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采样总重量(301克)。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后,中国终于告别了仅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赠送的1克月球样本的历史,并全面掌握了无人地月往返系列技术。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五大首次技术突破:

1.地外天体自动采样封装;

2.地外天体起飞并精准入轨;

3.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4.携带月球样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5.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二、北斗系统全面建成,精准时空尽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重要领域,是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5. 2022 年中国航天日,你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

什么是“宇宙级的浪漫”?是中国航天人在星辰间写下的诗。
                                                                                                       《我和我的父辈》


九天揽月
作为地球的邻居,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很多生命现象与月相及月球公转周期有关。
而无数的夜晚,皎洁的月光还汇集了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各种想象。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月球,更是迈向深空的前哨站。

早在1991年,我国的航天人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月球;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段旅程。
随后,我国接二连三地向月球及周边发射了一系列航天器。
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嫦娥"系列之外,还有2014年发射的"嫦娥五号T1"试验器,以及2018年发射的"鹊桥号"地月中继卫星和"龙江"小卫星兄弟。
时至今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背面度过了近500天,并且还在继续辛勤工作。
她们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玉兔二号"每一个新的车辙印,都是中国航天新的脚步,也是人类月球探测的一大步。
一年多来,她们用人类打造的仪器,去探寻月球深处的构造(测月雷达),以及宇宙深处的信号(低频射电望远镜),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这些信号是在地球乃至月球正面都难以观测的。
"嫦娥五号"已经启程,实现我国月球探测"绕、落、回"三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整个"嫦娥五号"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组成,并设计了复杂的分离和对接方式。而这样复杂的多次交会对接,将全部自动完成。
从月球返回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的速度将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比我们常见的飞船返回速度高出近50%。
如果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不到两分钟。而如果直接冲入大气层,很可能被彻底烧毁。
为了让返回舱安全着陆,嫦娥五号采用了"打水漂"的方式,即第一次返回时被大气层弹回太空,再进行第二次返回。这一技术,已经在"嫦娥五号T1"试验器上得到了验证。
"嫦娥五号T1"还为"嫦娥五号"拍下了预定采样区的照片。
这些航天器及配套的地面设施,为我国的深空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月球"绕、落、回"的目标,对中国航天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探月之旅仍在继续。
2019年4月18日,在完成"嫦娥四号"国际载荷数据交接的同一天,中国航天向全世界征集"嫦娥六号"科学载荷。
根据以往的情况,由于前往外星球的船票一票难求,不少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一直盯着"嫦娥"系列这样的机会。
"嫦娥六号"计划实现月球南极采样返回,这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南极带回标本。
月球南极是近些年来月球炙手可热的探测区域,这片区域有月球最古老的盆地,并且可能蕴含着一定量的水冰,因此成为目前绝大多数月球着陆器的首选目标。
在未来,"嫦娥七号"也计划出征月球南极,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豪华套餐,计划一次性囊括轨道器、中继星、着陆器、月球车,甚至还有一个能在月表"飞"的飞跃探测器。"嫦娥七号"豪华套餐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这还没完,等到了"嫦娥八号",航天工程师们打算在月面上,尝试"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开始着手在月球上建造真正的航天前哨站。
中国航天的九天揽月之路,将会愈发的精彩。
萤火征途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而离地球最近的大行星,就是火星,啊不对,金星了。
等等,是不是感觉不太对劲?为什么很少听到金星探测的消息?
人类对于选择探测的目标是非常慎重的,因为需要保护一些天体,或者,保护自己的"探测器"……
比如,对木卫二的探测就十分谨小慎微,通常都采用飞掠的探测策略,避免污染其可能蕴含生命的液态海洋;
再比如,对金星的探测就十分瞻前顾后,通常都采用不去的探测策略,避免金星高温高压、有硫酸的大气对"探测器"的极度摧残;
而另一个邻居,火星,就友善得多了。

火星和地球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这也引发了人类对火星极大的兴趣——火星,可不可以改造成为下一个地球?
每隔26个月,地球都会迎来一个最优火星探测窗口,这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
本次探测窗口中,有一个与以往不同、十分令人瞩目的新成员,那就是我国计划首次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一号"(暂命名)。
"火星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首次计划中就要一次性完成火星绕(轨道器)、落(着陆器)、巡(火星车)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选择绝非毫无底气的冒险,"火星一号"充分借鉴了"嫦娥"系列绕、落、巡的经验。
为了解决探测火星的一系列难题,相关的实验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就在去年的11月14日,我国对外公开展示了火星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着陆器"在70米高空与塔分离,在67米的高度悬停,并自主避障,下降到20米的高度。
在这座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内,科研人员模拟各种"火星一号"将要遇到的困难。
"火星一号"只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上初试牛刀。
接下来,中国的火星探测将尝试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火星采样返回。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还没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航天想要突破的一个创举。
小人国探秘

在《格列佛游记》中,有对小人国的描写,太空中也有小人国——太阳系分布着海量的小行星和彗星。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群看似不起眼的小人国公民,却很可能拥有着太阳系起源,甚至是生命起源的部分奥秘。
在天文学家们看来,太阳系中较大的天体,甚至包括月球在内,都经过了漫长的行星分化,现在的构造和形成时的构造已经沧海桑田了。
最简单的例子是,尽管地球已经四十多亿的高龄了,但在地球表面找到一块30亿年前的岩石十分罕见;可是,在月球上找一块古老的岩石要容易的多(如前面提到的月球南极);而在小行星上,则更加容易——遍地都是古老的岩石。
有些小行星还富含有机物,那么就可以借此了解太阳系早期有机物的一些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
早在2012年,"嫦娥二号"就实现了我国的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结果表明4179号小行星很可能是由两个天体组成的,这一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不过,"嫦娥二号"只是发挥余热,兼职探测小行星的,中国航天在探秘"小人国"上,还有更多的想法。
于是,专门探测太阳系小天体的任务应运而生。
首个专门探测小天体的探测器可能被命名为"郑和号",它将一次性囊括探测小行星、彗星,并将小行星的样本送回地球等多项任务,是一个强大的多面手。
"郑和"将要拜访的小天体都各有千秋。
小行星2016HO3是一颗地球的"准卫星",这颗小行星在近几百年内几乎和地球形影不离。不过,即便如此,人类还从来没拜访过这一类特殊的小行星。
彗星133P/Elst-Pizarro不同于以往的彗星,这是小行星带中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将有助于理解小行星和彗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些特殊的"小人国"公民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从未有探测器涉及,实在令人神往。中国航天也有望在这一次探索中,收获一系列的世界首次。
2019年4月,中国航天在向全世界征集 "嫦娥六号"科学载荷的同一天,开始征集"郑和号"的科学载荷,这次探测可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郑和号"预计2022年前后发射,将持续探索到2031年左右。
预计在整个21世纪的20年代,我们都会不断看到,"郑和号"揭开小天体众多秘密的新闻,非常值得期待。
更遥远的巨人国

除了小人国,太阳系中还有巨人国。
在这群"巨人"当中,最大的巨行星就是木星。
木星系有79个"月亮",其中尤以木卫二和木卫四最为特别,两颗行星都蕴含着海洋。
其中,木卫二的海洋非常深,且地质运动活跃,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学家们期盼着对这些木卫的进一步了解。
中国航天的下一个目标,就在这片区域,前期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攻关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估计到2036年前后,我国的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就会启程。
紧随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之后的,是天王星的探测计划。
天王星是太阳系体积第三的行星,仅次于木星和土星。
人类目前唯一的一次天王星近距离观测,还是在1986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行者2号"并没有环绕天王星,只是雁过留痕。此后,一直没有探测器到达过天王星。
预计我国的天王星探测器,大约会在2046年前后发射。
以上内容,只是我国深空探测的冰山一角,中国航天从来都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也从不会停下迈向深空的脚步。
如同我国的航天前辈一样,现在和未来的中国航天人将会不断开拓进取,打造更多、更远、更复杂的深空探测器,去揭开更多太空中的神秘面纱。

2022 年中国航天日,你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

6. 好消息,2020年这个动作,将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7. 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此次仪式有哪些亮点?

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此次仪式的亮点如下。
一、发布了“中国航天日”的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其具体为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广大航天人努力奋斗,为实现国家的梦想而奋斗。
倡导全社会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保持奉献精神,做“追梦人”,从而有动力凝聚强大的中国梦。
“中国航天日”的启动仪式以“梦”为主线,分为“启梦·星辰大海”,“逐梦·砥砺奋进”,“圆梦·见证荣耀”,“织梦·相约未来”等板块组成。
其通过各种高科技的手段,展示了我国航天发展的艰苦历程。


二、聘请了公益大使
本次“中国航天日”活动聘请了三名公益大使。
有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第一次在太空讲课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还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这三位公益大使将展开在线交流,鼓励青少年为实现航天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发布了一系列相关作品
在“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此次活动的相关宣传片。
同时发布的还有联合国火星主题邮票、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此次之外,还发布了两部科学纪录片。
分别是国家航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你好!火星》和国家航天局与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号》。
其中的《你好!火星》是“科技中国”板块发布的重点片单之一。
在该片中运用到“AI 超写实数字人”技术,由王冰冰担任“AI超写实数字人”原型,其真实记录火星探测工程,解读科学原理,展示探测成果。

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此次仪式有哪些亮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