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分析

2024-05-08 06:49

1.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分析

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三点很可能是需要的,一是稳健,二是灵活,三是变革。

  未来货币政策应该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维持稳健基调。

  第一,目前的消费已经从排浪式特征发展到个性化、特色化,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对消费带来的刺激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第二,从结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和升级换代,产能过剩的治理在持续推进过程中,一旦货币政策宽松,结构调整将不能按照既定的方向顺利向前推进;第三,从市场来看,大量流动性投放,最终可能推动的还是数量型的扩张;第四,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投放大量流动性来刺激,显然对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又是一个新的压力,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第五,目前我国经济的杠杆率已经不低,货币存量较大,局部地区和局部领域泡沫继续存在,运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得风险进一步积累,增大泡沫;第六,从宏观调控的方式去看,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在不断递减。

  未来货币政策基调虽然是稳健,但不等于就没有灵活性。

  利率小幅度的调整不属于货币政策重大方向性的调整。小幅度降息一两次,或者提一两次息都不属于货币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还是属于稳健的范围。稳健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向松、也可以向紧做微调。在稳健期间,货币政策需要小幅度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是货币政策灵活性的重要体现。

  从变革来看,变革并非简单指工具,还包括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货币政策工具今年有很多创新,推出了不少新的调节工具。未来还应该在市场的制度安排、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相应的变革。

      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也要变革市场环境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一系列与新常态不相匹配的制度性安排。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分析

2. 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整个2008年都是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政策目标、政策搭配和政策手段等三个方面的转化。
(一)政策目标的悄然转化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汇率稳定等。提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化,我认为主要有汶川地震、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十七大和G-20峰会圆满召开三个标志性的分界点。
   首先,汶川地震是第一个分界点。汶川地震发生前,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选择是,试图全面兼顾却总是内外交困、顾此失彼;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政策目标选择则变为:通货膨胀成为首选目标,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最终目标。周小川在中美战略对话的表态就是明证。
   其次,美国救市方案出台是第二个分界点。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一保一控”;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转化为“一保一稳”。
   首先,汶川地震发生前,我们采取的基本上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汶川地震发生后,从财政政策来说,“稳健”二字不再明说,但是财政支出适度增加,只不过带有被迫的性质,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基本上是以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的;就货币政策而言,“从紧”二字也不再明说,但是从紧的力度显然加大,汶川地震后法定准备率上调了一个百分点,基本上相当于以前两次调整的力度。因此,实际上转化为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更加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其次,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与“一保一控”的政策目标相适应,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保经济增长,减少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为了完成“一保一稳”的目标,我们增加财政支出保经济增长,放松银根增加流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转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
   最后,十七大和G-20峰会闭幕前后,为了进一步深化“一保一稳”的政策目标,我们通过进一步落实经济刺激计划、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中央第三批投资等保经济增长,通过扩张信贷规模为财政投资配套,实际上是极其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

3.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扩展资料:

大事记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
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4. 评价我国的当前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积极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贷款数量较大,基本满足了当前企业运转的需要,货币政策是基本恰当的。但资金周转率低,需要不停增加大货币供应量,长此以往,有通货膨胀之虞。1、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2、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3、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5.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扩展资料:

大事记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
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6.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扩展资料:

大事记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
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货币政策

7.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与信用的政策。它同样由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目标等因素构成。中国的货币政策,随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扩展资料:

大事记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770亿亚美尼亚德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第7号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受托机构与发起机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
3月30日,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5]98号)。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大利亚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8.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和手段

在连续几周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之后,市场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各种渠道释放的多种信号错综叠加,让不少人士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一时难作抉择。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前期降息降准对于降低长期融资成本的效果有限,但是货币继续宽松仍然有必要,预计空间可能有所收窄。未来,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不能仅依靠货币政策,需要更多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护航。
本来非常强烈和明确的降息降准预期,最近却变得有些模糊。有不少人猜测,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调整。整个市场陷入一种持续的观望氛围之中。
  6月23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现空窗,这已是央行连续第19次在公开市场暂停逆回购。除了暂停逆回购,在不久之前,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正回购实则意味着央行是在“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
  另据媒体报道,央行至少没有全部续作上周到期的约67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不续做则意味着央行没有进一步宽松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上,在最近一段时间,在新股发行、商业银行上半年末考核等多重压力之下,银行间流动性略显紧张。截至上周五,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较前一周全面上行,其中以21天期利率上行趋势最为明显,上行幅度达到126个基点,其他期限品种上行幅度在16个基点至74个基点不等。但此时,央行并未选择按照更低的利率完成MLF续发,也引得市场的猜测,央行是否在变相收紧流动性。
  引发市场预期微调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二个月正增长。回顾过往的数据,今年1月至4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依次为-1082亿元,422.14亿元,-1564.76亿元,323.96亿元。连续正增长的外汇占款趋势也使得市场对其造成的流动性缺口的担忧有所缓解,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动力似乎也在减弱。
  实际上,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定向正回购操作,还是不再续作MLF,都并非央行主动而为,而是商业银行从自身出发,不愿持有更多的流动性。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市场本身已经不缺乏流动性,央行若继续注入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能将是无效的,或者不能形成有效的信贷投放。
  “货币政策实际上还是总量政策,央行也无法控制资金的流向,而资金具有逐利性,可能在多绕了几个圈之后,又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而非政策当初希望引导进入实体经济中。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央行可能也在观望。”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对《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说。
 前期降息降准的效果看似有限,那么货币政策是否还会继续宽松?不少业内人士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货币继续宽松仍有必要,但空间可能收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年初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所显现,5月份PMI继续回升,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50,同时房地产百城房价环比也由负转正,成交量放大,楼市有所企稳。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陆续审批开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会进一步提升。不过,5月CPI增幅较上月回落,PPI涨幅继续为负,反映经济转型阶段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
  他同时表示,经过两次“全面、定向”降准,金融体系流动性宽松,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增加;5月贸易顺差扩大至近6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这都将降低降准的紧迫性,挤压进一步降准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美联储在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迎来加息时点,以及中国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开放的力度,国内资金净流出的压力可能将更大,这都意味着仍需降准操作来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而从短期来看,地方债发行也需要资金面的护航。中信建投发布报告称,货币政策仍然处于放松周期之中。目前第二批置换债券已经开始发行,而第三批置换债券可能也在酝酿之中,毕竟目前两批一万亿置换的仅仅是以2013年6月底审计口径为准,从微观调研来看,2013年6月底至2014年12月底债务增长的速度显著高于此前,这一部分债务的偿债压力更大。在地方债置换结束之前,央行都会给予货币政策配合,并且保持资金利率的宽松。
  不过,不少市场人士也称,除总量政策之外,未来货币政策将加大定向放松力度。此前,央行官方已经确认分别于2014年9月、11月,2015年3月、5月经四次操作将PSL利率从4.50%下调至目前的3.10%,未来,PSL以及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央行政策工具箱里的重要选项。
 实际上,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正如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次论坛上所说,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对于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非常有用,但在经济萧条时要刺激经济则非常难。
  “降息降准在短期内能够托底经济,但是长期来看,仅靠货币政策不可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速回升,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温彬说,财政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在稳增长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