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在经济、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2024-05-06 17:59

1. 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在经济、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法制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等法律。特别是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近半个世纪中,又对宪法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五次局部修正。随着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还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国防、民族、环保等方面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支柱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断加强。工人阶级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性质,反映了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农村人民群众还通过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民主讨论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等途径,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与制约不断加强,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基层民主正在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完备。
       三、党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最核心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随后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着力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和权力制约的机制,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此外,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地方党政机构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与建设,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党执政之后,对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打击。逐步推广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及推荐责任制,制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四、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步伐
  实现祖国统一,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
  以毛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方针,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原则。他们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关于保留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使之继续发展;努力争取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国内外形势等,为祖国的统一作了必要准备。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将它确立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结束了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和两岸同胞隔绝38年的历史。
  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一国两制”理论,先后于1997年、1999年顺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持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港、澳的回归,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海峡两岸高层接触的桥梁已经架起,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祖国大陆同台湾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在经济、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有哪些?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2、食品消费从匮乏到富足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比1956年增长2.9倍、2.2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5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4年增长5.2倍、9.5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3年增长8.9倍。

3、衣着从穿暖到穿美
服装的品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6年增长53.6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4年增长82倍。

4、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

5、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3. 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有哪些?

1、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大大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功地调整了工商业和经济结构的改组,使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有了相当的提高。到1952年底,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34.7%上升为56%,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9.5%增加到1952年的26.9%。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3、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外贸等。
在短短的3年里,新中国医治了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创伤,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除个别产品外,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4、始终坚持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为中心,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使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和各种工作都不干扰生产的正常进行,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是为了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打破对生产力的束缚,发挥人民群众对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有哪些?

4. 新中国成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文学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在戏剧方面,远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那轻松、明快、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那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那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剧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把诗词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诵扩展到配乐吟唱,将诗和歌密切地结合起来。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小说方面,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其更先进、更合理、更美好的崭新姿态,前进在今日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东方》、《李自成》、《黄河东流去》、《第二个太阳》、《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武则天》、《文成公主》等话剧;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综观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全貌,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有关文学功能的主张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更为群众欢迎的响亮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体裁上,由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总之,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表明,我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在不断地创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较高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裁出现后,并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自由竞争。比如,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在诗歌领域里占据主要地位后,但五言诗和四言诗并没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们提倡新诗,但旧体诗创作依然很兴旺,诗与词的比翼双飞、共存共荣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词在诗歌领域里占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诗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们也是齐头并进的兄弟或姊妹。

5.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有哪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夏自治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临夏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在1980年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于1983年初实行全面开放,制定了“六个支持、八个允许”的政策;1984年又作出了松绑放权的“二十八条”决定,并提出了“东进 西出、南来北往”的全方位开放方针;1987年提出“强化基础,开发劳务,以商促工,以工兴农”的经济发展路子;1993年州第七次党代会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发展思路充实完善为“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工业发展,开发第三产业,大办乡镇企业,完善市场体系,稳定解决温饱”。1994年为了集中解决州穷、民穷的问题,提出了“以工业商贸富州县,以林果畜牧富群众”的基本思想,在农业上提出“种好庄稼栽好树,发展畜牧搞劳务,基地建设成规模,系列开发深加工,科教兴农加服务,高产优质创高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思路。20年来,自治州各级党政组织按照这些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全州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7亿元,比1980年增长2.9倍;农业总产值8.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87倍;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增长29.8倍;财政收入14130万元,增长9.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04元,增长17.5倍。全州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增加 农业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强化农业基础。1978年以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8万亩,新增“三田”35.14万亩,建成雨水集流水窖5.27万眼,增加可灌溉面积8. 6万多亩。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以地膜覆盖种植、间套带、良种推广等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一批“双千田”、“吨粮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6年分别登上了3.5亿公斤、4亿公斤和 4.5亿公斤的硬台阶,1998年达到4.67亿公斤。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6.2 9%,肉类总产量达到4.8万吨,畜牧业商品率达到71%。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群众大办地方工业,使全州工业从规模和数量上得到较快发展。1993年以来,工业总产值每年以29%的速度递增,1995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国民经济结构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型向工业化方向转变。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占据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1998年,全州乡镇企业23257户,总产值3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82倍。商贸流通持续活跃。临夏各族人民特别是穆斯林群众,凭借临夏的地理优势和民族经商的传统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或就地经商或异地贩运,充当东西部商品交易的“二传手”,使临夏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州市场每年提供牛羊皮七百多万张,羊毛两万多吨,木材二十多万立方米,茶叶二百六十多万公斤,服装面料五百多万米,商业辐射面波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几年,全州新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城乡的综合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全州集贸市场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138个,形成了批发、中转、零售三个层次配套 、州内和州外相连的市场网络,促进了商贸流通的进一步活跃。1998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8亿元。 

    非农产业发展较快。临夏州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全州七十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半剩余。州委、州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和鼓励农民从输转劳务起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全州输转的劳动力由开放初期每年四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二十七万多人,收入两亿多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整个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4%提高到50.2%。全州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单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0.42∶1变为现在的1.84∶1。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州委、州政府从自治州人多地少、国有经济薄弱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截至1998年年底,全州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4034 户,从业人员38970人,注册资金11194万元;私营企业502户,从业人员8762人,注册资金30722万元。1997年全州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5亿元,占全州 国民生产总值的22.3%。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州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 重分别达到78.8%和64.9%。在促进商品生产、脱贫致富、扩大就业、增加财 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临夏州7个县分别于1983年、1987年、1990年被列为“两西” 建设和高少扶贫县,1993年,7县均被列为国扶县。国家和省先后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18亿元。州委、州政府坚持扶贫开发,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促使贫困面逐年下降,1983年以来每年有4万人脱贫,“八五”期间,每年有5万人脱贫。“九五”期间按照中央在本世纪内消除绝对贫困的要求,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每年有10万多人脱贫,到1998年年 底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3.6%。 

    改革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得到落实。全州国有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所有制为重点,积极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其它形式改制,亏损企业进行兼并、拍卖、租赁,使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科技、教育、卫生、金融、财税、计划、投资等改革进展顺利。积极扩大对外联系和往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南京、北京、深圳、拉萨、兰州等城市设立了10个办事处和穆斯林经贸公司,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经济协作关系,达成经济协作项目一百二十多项,引进资金三千四百多万元。累计完成出口额 20.9亿元,创汇4900万美元;从1990年开始,通过招商引资、审批外商投资 企业12家,协议总投资960万美元,外资额362万美元。6个县(市)被确定为新的开放县,自治州已获得对外贸易出口自主经营权。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是自治州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全州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 信、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州通电村由1978年的88.56%提高到100%,临夏市、和政县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7个县(市)用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程 控电话全州并网,市话容量5.26万门,农话容量1.6万门,相继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特别是1994年以来,自治州紧紧抓住被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确定为民族自 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机遇,以州庆建设为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群众多渠道筹措资金,大搞城镇、道路、市场建设,全州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4年至1998年,全州共 筹集各类资金12.53亿元,其中群众投资和吸引州外资金9.37亿元,国家、单位和集体投资3.16亿元,对临夏市和7个县城普遍进行了改造和拆建,新建大小楼房2611栋、131万平方米;新建和整修各类道路1536条、642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汽车,交通运输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好,是自治州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州委、州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实施了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坚持两个“离不开”教育,表彰奖励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和民族内部的大团结。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到85.1%。积极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 队伍不断壮大,已占到干部总数的39.19%。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慎重、稳妥地处理了宗教方面出现的问题,引导信教群众,特别是宗教界人士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确立和实施了科教兴州战略。全州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由1987年的2533人增加到3799人,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9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46项。地膜覆盖、暖棚养畜等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389所,在校学生24.57万人,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77.7%提高到89.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9.6%,全州普初人口覆盖率达79%。计划生育开始向正常化管理转轨,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3年的28.7‰下降到12.04‰。医疗卫生机构由自治州成立时的28个增加到170个,病床由72张增加到2031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40人增加到3186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57.93%和66.75%,各县(市)已开通有线电视。文化、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有哪些

6. 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辉煌成就?

1.新中国成立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打破西方国家孤立我国的局面 

3.香港,澳门的回归 

4.近几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飞船的陆续升空,载人航 
天技术的日趋成熟. 

5.经济,军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 

7.还有就是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在2000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

7. 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内经济上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内经济上的成就有一下五点【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内经济上的成就有哪些【提问】
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内经济上的成就有一下五点【回答】
第一个方面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并且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的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财政收入达到18.3万亿元,外汇储备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回答】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不断增强,2018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8倍。许多工业门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的全部工业门类,而且工业生产在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刚才北京市的同志也介绍了,很多新产业,包括快递等发展得很快。另外,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比建国初提高40多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回答】
第三个方面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7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大家在展览当中也会看得到。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97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回答】
第四个方面是对外开放深入拓展。70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回答】
第五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7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关注民生和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2018年末,整体就业人员增加到7.76亿人。脱贫攻坚成效非常显著,2013年-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一共减少了8239万人,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水平。到201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回答】
哇,好牛,写了好多【提问】

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内经济上的成就有哪些

8.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取得的成就事例如下:
1、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设想计划,1965年开始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风云一号A星在山西太原发射成功,1988年10月15日失效,运行39天。‘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3、长征二号第一、二级采用常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1970年启动研制,1974年11月5日首飞失败,1975年11月26日第二次发射成功。该型火箭已退役,总发射次数4次,成功3次,失败1次。
长征二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液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使中国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研制、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技术的空间大国。

4、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09年至2012年,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5、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