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直接形象

2024-05-18 04:15

1. 文艺美学研究·直接形象

 文艺美学研究·直接形象
   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象,称为直接形象。在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作品中,形象可以被欣赏者凭着视觉或听觉直接感觉到,具有直观性、绘画、雕塑是用线条和色彩或金、玉、石、竹、木、骨等物质材料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它着重表现的是客观事物中可见的物体,即客观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神态在人们的视觉上所引起的审美感受。舞蹈是用人体姿态动作作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它着重表现的是形于人体动作的思想感情,即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在人们视觉和运动感觉上所引起的审美感受。由于舞蹈动作保持着客观事物
  原来的某些形态特征,并有着更直接地、独立地表达感情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运动感觉而使人产生情感体验,直接获得艺术形象。戏剧和电影是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并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材料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它着重表现的是人物之间或人物自身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动的矛盾冲突。由于戏剧和电影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并结合各种艺术手段再现剧中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运动感觉的,因此最有直观性和实体感,给予观众的感染作用也最为强烈。 
   

文艺美学研究·直接形象

2.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的是道根文枝。
解析:道根文枝即道为根本,文为枝叶。南宋朱熹的美学观。“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他认为道与文是一种主从关系,故唯其根本子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同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经过“先秦的理性精神”洗礼,以人间趣味和政教伦理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审美意识,终于确立起来了。
中国古代“文”的概念,在美学上不亚于“美”。它们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美”保留了实用功利的特征;“文”一开始就有超功利的倾向。
孔子曰:“里仁为美。”
孟子用“以义为文”补充了孔子的“里仁为美”。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通过“礼”的引导可使其善。故“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墨子的观点:“为乐非也。”意思是先吃饱肚子再说美的事。被孟子痛斥为禽兽。
韩非子认为:“礼乐勃兴则乱法,文章奢侈则失国。艺术和审美都是治国的大敌。”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自然的(非人为的)“道”的创造,真正的审美是对道的体验和观照。道家的道,某种意义上是对儒家的德(仁义礼乐)的否定。它具有某种形而上的东西,但不是西方的“物理学之后”,而是“伦理学之后”。
董仲舒的新儒学,建立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自此,心物交融的移情态度成为中国文人的主要审美方式,情景合一的移情手法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法则,意境成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指艺术品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首先,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在于,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4.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答案如下: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的是什么?
A、声无哀乐
B、皇家气派
C、道根文枝
D、艳俗之丽 
答案:道根文枝。

相关详细介绍:
道根文枝即道为根本,文为枝叶。南宋朱熹的美学观。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他认为道与文是一种主从关系,故"惟其根本子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同上)。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有德者必有言”,不要进行任何“文”的修饰和提炼功夫,“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
这种观点体现了理学家“理一分殊”的哲学主张。“文”、“道”一体,在“道”的基础上相统一。
由此批评苏轼把“文”、“道”视为“二本”:“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人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同上)反映了重道而轻文、以道囊括文的道学家荚学观。
以上参考于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5. 文艺美学研究·间接形象

 文艺美学研究·间接形象
   指不能给人以直接可视外形的非直观性形象。由于各种文艺作品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形象构成的特点也不相同。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因此,文学的形象是语言的形象,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想象,就是说,人们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凭借着想象,才能获得文学的艺术形象。文学的形象是不能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它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通过读者自己的想象、联想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由于文学塑造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不可能给人以直接的可视外形,它就不象其他艺术形象那样定型化,读者在欣赏时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来理解它和丰富它,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也由于文学以语言来塑造形象,就更少受时间、空间和描写范围的限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有着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事物的方式,无论多么细微奥妙、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都可以用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艺术在表现人物的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上,在表现的具体性、精确性和深广程度上,有着胜于其它艺术的独特优越性。
  音乐塑造形象也需要通过听众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响为媒介构成形象,人们称之为音乐形象。它着重表现的是客观对象形成的一定音响、旋律、节奏在人们听觉中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它是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音响、旋律、节奏,通过强弱、疾徐、和声、复调、抑扬顿挫的配置来表现客观对象的。由于音乐的音响本身不具有确切的含意,它与音乐所表现的对象也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音乐的形象就有很大的抽象性、间接性,它要通过人们的想象、情绪的体验、声音的比拟,才能联想起一定的生活情境。因此,文学和音乐的形象则是非直观性的,间接性的,被称为间接形象。 
   

文艺美学研究·间接形象

6.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形象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形象
   指作家、艺术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是艺术形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典型形象。
  典型形象具有个性特征。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这个”就是典型的个性,它是指典型人物独有的特点,是典型的具体存在的标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表现在他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及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及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个性特征是以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中心的。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作家是在现实的、历史具体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描绘人物性格特征,那他描绘得越是有具体个性化的特点,就越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所以,没有明显的个性表现,就谈不上典型形象。
  典型形象具有社会概括性特征。典型形象的社会概括性是指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本质属性与社会群体的联系性。典型形象并不仅仅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只有以独特个性充分地体现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才能称之为典型形象。他必须比一般的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表现出某种社会概括性。这种概括性越普遍,越深刻,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就越大。当然这种社会本质属性不是抽象表明的,而是通过典型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体现出来的特征。
  在典型形象中,应该把两个极端,即一般与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列宁说: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就是说体现在典型形象中,既要蕴含一定的社会本质内容,同时又具有明确的个性。 
   
   

7.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的社会概括性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的社会概括性
   在典型形象的创造中,审美创作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具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属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上相联,对典型起着本质的规定作用和内容的渗透作用,是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的内在条件,在审美价值上具有高度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这是人的社会本质的核心。尽管过去时代的许多作家本人并不是阶级论者,但由于他们的创作是从生活出发的,而生活中又确实存在着阶级群体,所以现实人的这种重要的社会本质,就不能不留迹在许多典型人物身上。但必须同时说明,没有社会性的其他条件,阶级性也会成为空洞洞的抽象、 *** 裸的概念,它也就难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活人身上,所以在典型性复杂的概括性中,不要时代性,不要民族性,不要人的全部社会群体联系性,而只要一个阶级性,就要导致概念化的结果,一个阶级就会只有一种典型。因此,典型的社会概括性与阶级性是不能等同的。同样也不能将典型的社会概括性简单地等于共性,必须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典型形象的认识,放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上加以考察。
  马克思指出: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共同形式的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而人在这种具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社会联系,又构成了人的社会性,使人成为既有具体区别又有共同联系的社会存在物。可见,是人生产了社会,而社会又生产了人。如果从社会生产人的角度探讨问题,具体的时代中具体的民族,具体的阶级,具体的阶层,如此等等的具体主体的运动,都构成复杂的社会群体,使每个人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成了生活在多重制约和多重结构中的人,打上了多层次社会群体中具体成员的印记。由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使社会中的个人成为多种现实关系的承担者,他虽然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不仅是其个人自身,而且是多重社会性的矛盾统一。长期的文学艺术历史实践提供了各种典型形象,他们无一不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某种特殊概括,他们的行动与思想,无不受到他们的具体社会本质的制约,他们的个性特点无不渗透着多层次的社会性因素。也就是说,从这些典型人物的个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艺术家在提取这些人物出于社会群体时,留在他们身上的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一定阶层、一定思想的印记,这些就是个体与群体的联系所在,也是典型的社会概括性的多重结构的具体内容。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的社会概括性

8. 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面归纳,谈谈对艺术的理解是?

一、就艺术的社会本质来说:
艺术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及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真实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艺术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艺术反映主观艺术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