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白手起家赚数百亿,浙江女首富为何仅用半年倒欠200多亿?

2024-05-12 11:29

1. 40年白手起家赚数百亿,浙江女首富为何仅用半年倒欠200多亿?

“身处险境的人总在谋求安稳,活于规则的人又在追逐自由。” ——钱钟书
人生就好似是一场豪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就像是一张赌桌,最开始,我们或许能够从白手起家开始,逐渐翻盘,逆风而活,乘胜追击,使得自己手中的筹码倍增,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成功者。
但是毕竟是赌场,既然有一时间的得意,自然也有一时间的失意,人生的得意和失意,都仅仅是在一念之间,一将功成万骨枯,既然命运给予你翻盘成为成功者的机会,那么相应的,我们也要做好跌入人生低谷的准备,而这千变万化,全凭自己的选择了。
过早承担的人生
16岁那年,周晓光做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退学。
那是1978年,这一年,周晓光高二,她的决定令所有人都惋惜,因为在大家的眼中,周晓光一直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她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再加上品学兼优,是整个学校考上大学的希望,几乎所有老师对于她的培养,都十分的看重。

但是周晓光却没有做出留校选择的权利,这一年,她家庭的贫困使得父母已经无力再负担家中弟妹的生活费用,更别说长女周晓光的读书费用,而且,在那个时代,读到高中,在他们看来,也已经是足够了。
没有办法,十六岁的周晓光从父母的手中接过了生活的担子,挑在了自己瘦弱的肩膀上。
这一年,她来到了义乌,成为了一名货郎,她的身上浑身上下,只能摸出来几十元钱,就这几十元还是家中唯一的最后的积蓄。
借着这几十元,周晓光从义乌进货,到了上海,她选中了一处城隍庙,成为了城隍庙附近一带奔走于各个街坊巷里的小商贩其中的一个。

年轻的女孩子独自在外打拼行走,当然不容易,更何况在上海这个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每天,她拼命叫卖,也就能赚来几元钱,吃点最简单便宜的餐食,抛去生活费,赚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就这些钱,还要上交给管理的摊位费,几乎是血本无归,还面临着巨额的亏空。
大城市难以落脚,精明敏锐的周晓光,将自己的眼光放向了长远的东北。
在东北,小商品刚刚发达起来,女性的消费能力也变得逐渐多样起来,以女性化的角度,周晓光选定了自己要卖的商品——绣花样。

果然,在大城市上海举步维艰的小生意,转头到了东北,却变得很是好做,周晓光很快在这些人中混出了一方天地,因为她为人热情真诚,做生意爽快,回头客很多,每个顾客都对周晓光赞不绝口,她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次资本积累。
短短六年,周晓光就正式在东北创建起来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她拿着一张中国地图,开始将自己的生意扩展到全国各地,硬生生在那一年,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万元户。
到了1995年,周晓光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成为了“浙江省女首富”。她的公司,更是衍生了许许多多上百家子公司,白手起家的神话,就这样,在所有人面前上演了。

欲速则不达
但是也正是在她最巅峰的时期,周晓光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转型。
2004年,周晓光看到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正在兴起,利润丰厚无法想象,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当年靠着小商品白手起家,有足够的经营经验,那么这一次一定也能够赶上新兴产业的浪潮,再次成为产业霸主。
她命令自己的公司开始转型向外扩张,在那段时间,收购其他小型公司,已经成为了周晓光最重要的事情,她的确谈成了很多合作,带领自己的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但是她却忽略了隔行如隔山,一向经营小商品的她,并不适合互联网的生存法则。

渐渐的,周晓光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变得力不从心起来,她收购的公司缺少资金维持运作,而这一切的起因,也正是因为周晓光本人对于公司的经营不善,导致资金无法变现,连锁反应使得自己的子公司资金链断裂,牵一发而动全身,总公司的发展情况也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没多久,周晓光的负债情况就变得越来越难看,仅仅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周晓光手下的新光集团就已经负债200多亿,而周晓光本人也是身价大跌,跌下了女首富的位置,成为了一个失败的商人。
尽管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周晓光称自己有信心能够将产业起死回生,但是事实上,新光集团的覆灭已经成为必然,再也无力转圜了。

小结:
我们的人生像是一场赌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在自己得到一次胜利后,继续鬼迷心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的胜利。
每个人手中生来都拥有或多或少的筹码,纵然天生拥有更多筹码的人赢得更加轻松,但是实际上,他们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后天赢来筹码也同理。
在周晓光年轻的时候,她的筹码仅仅只有几十元,因此她可以放手一搏,大不了是一句重头再来,无所谓这些问题,但是在后来,周晓光已经拥有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她这个时候想要放手一搏,必须要考虑好自己以后的结果,这些钱和资本投入了是否会有回报,会不会牵连自己血本无归。

周晓光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是她的大胆,在浑身上下只有几十元钱的情况下,她一个年轻姑娘,就敢于为了自己的家庭独自出来闯荡打拼,抓住时代的机会,投进自己的资本,最终才能够逆风翻盘,但是周晓光也正是毁在自己的大胆上,她足够自信,也太过自信,最终酿成负债惨剧,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罢了。

40年白手起家赚数百亿,浙江女首富为何仅用半年倒欠200多亿?

2. 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用40年挣了数百亿,后来怎样了?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句诗往往被我们用来形容一些人世间的反复无常,当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原来到最后也只不过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不断的演化。
不仅仅我们普通人是这样,其实一些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也是如此。例如我们今天要聊的浙江女首富,当年人家可是混到了胡润排行榜的65名,资产达到了330亿,甚至还成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创人物。但没奈何像这样厉害的人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从白手起家打拼40年挣了数百亿,到最后仅仅半年时间便负债200多亿。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坎坷人生吧。

0116岁的少女该干什么?
周晓光的出生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她只是一个小家庭里面的少女。她的父母不仅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面对他的学业,另外还要面对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父母也是非常的为难。所以虽然只有16岁,她却已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是继续读书,还是选择辍学为家里补贴家用?
一个16岁的少女,其实往往都是最欢快活泼的年纪,对于世界有着美好的幻想,对于家庭与职业也有着很积极的热情,但对于周晓光来说,似乎这一切并不存在。所以他最终做出的抉择,放弃学业,并且要离开家乡,补贴家用。

我们不知道当时她的父母到底是何态度,但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却为了家庭出去奔波劳碌,并且还要放弃学业,再想想就让人心疼。但似乎上天还是很公平的,当上天让你遭受磨难的时候,她也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并且让你快速成长。
果不其然,当年的周晓光在离开家庭,并且在义乌做零售商买卖的时候,他很快接触到了市场,并且觉醒了头脑里面的某些隐藏基因。俗话说得好,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但同样的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周晓光通过贩卖各种装饰用品,一下子融入到了当时的零售商市场中。经过长达一年的奋斗,她似乎懂得了如何做生意,甚至还对于这种商业潮流乐此不疲。

026年的坎坷转折
周晓光是1978年的时候开始外出补贴家用,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历史给了她一次机会,那就是1979年改革开放正式推广,政府给予了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而且整个市场潮流也已经真正到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晓光决心要走出义乌来到上海,她认为上海商机多,自己一定能够混出名堂来。
果不其然,上海的确是一个商业大都会,但可惜的是上海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处处都是黄金,处处都是压力。她只能从上海城隍庙开始摆摊,晚上睡觉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在火车站旁边睡。吃着最简单的食物,顶着风吹雨晒,然后沿街叫卖着自己的商品。那时候小商品的成本利益其实差距并不大,而且由于那时候的市场还未彻底打开,所以周晓光在那段岁月里面只能算是探索道路,经常入不敷出。

在那个坎坷的岁月里面她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还在自己丈夫的引导之下,去往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那里她又混斗了好几年,小商品依旧,是不是特别畅销,而生意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面对这种痛苦,周晓光也不再进行蛮干,而是仔细的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打破困局呢?
很快,周晓光找到了突破之路,她决心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来,在小商品市场杀出出路。果不其然,价格便宜,但是又比较新鲜的小装饰品,很快吸引了工薪阶层和女性的喜欢。就在当时,周晓光获得了巨大的商机,随后她在6年的时间里面奔波整个大江南北,并且快速地找到了最原始的商业链条。在那6年的时间里面,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万元户,初始资金已经启动。

03商机到来是如此的迅速
在成为万元户以后,历史似乎又给了她一次创业的机会,因为很快当她来到家乡的时候,有台湾代理商就找到了她。眼看着这样的机会到来,周晓光决心与丈夫一起开创一个公司,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功了那么就会一将功成,那么失败了就会由万元户重新变得身无分文。
但周晓光的勇气和眼光是独到的,她坚定地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95年他们的公司成立,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后来他们更是赚到了第1桶金,整整700万元。这样的数额在现在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当年。

在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周晓光进一步对自己的商业链条进行拓展。她认识到,小商品基地不仅仅需要一家独大,而且需要把模式推广,把这里做大做强,成为一个真正的基地。于是周晓光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并且还积极主动的鼓舞大家从自己的公司走出去。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无数的企业家从这里走出去,还有无数的创业者也从这里受到的教育培训,周晓光真正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她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拥有330亿资金的大商人,凭借着这40年间白手起家打拼出的数百亿资产,在当年胡润富豪排行榜,她甚至占到了65位,不得不说这个女人是真的厉害。

04辉煌的落幕
不过还是那句话,成功非常的艰难,但是毁灭却是在一瞬之间。我们别觉得这句话有多么诙谐,事实上往往都是如此。当年的周晓光开创了无数的传奇,但很快她也面临着破产,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在打造自己商业链条的时候太过于冲动,他无视自己资金链条的局限性,不惜一切代价地贷款,然后拓宽各种商业渠道,虽然打造了一个商业王国,但是自己的根基早已被掏空。
所以仅仅半年后她已经负债了200多亿,曾经的商业帝国也在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曾经的浙江省女首富,顷刻之间就变成了记者采访中的失败者,虽然她的眼中依旧还是那么坚毅,但曾经的辉煌,真的已经不在了。这样的转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这也让人们产生了疑惑,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到底是否对等?

05结语
其实看完这个女首富的人生,相信大家真的会更好地理解那句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其实到最后都只不过是稀松平常。曾经我们为了成功奋斗了一辈子,但是成功顷刻之间就变成了失败。当然了,我们也有可能会产生疑惑,成功与失败是否对的,就利益与结果上来说,极度不对的,成功需要100年,但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3.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推荐语: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群体。一直以来,浙江人经商的才干是全国出了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年来的富豪榜上得到印证。 
    比如,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排在榜单前三名中,就有包括农夫山泉钟睒睒、拼多多黄峥在内的两名浙商,他们两位也是继马云之后,身价达到4000亿以上级别的富豪。 
       而排在富豪榜榜单第一的钟睒睒,无疑是我国饮料、饮用水行业的超级大佬。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其实在我国饮料行业,还有一个低调的浙商,他掌舵的饮料帝国实力比农夫山泉还要强,此人就是——宗庆后。 
    农夫山泉时至今日,其创始人成为中国首富后,它的年营收额也才不过250亿元。可娃哈哈集团的年营收则接近农夫山泉2倍,可想而知如果娃哈哈要上市的话,那么市值肯定也是不低的。 
    按照农夫山泉当前的市值4965亿港元来看,那么如果娃哈哈上市,其市值最少能达到3000亿,宗庆后完全可以凭借于此身价增加千亿。 
       然而和农夫山泉不一样,娃哈哈集团是一家“实干型”企业,这一点其实和宗庆后的性格有关,如果换成其他企业家,可能早已经将娃哈哈上市“换钱”了。 
    宗庆后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18岁的年纪,还经历过一段干苦力活儿的日子。 
    直到1978年,宗庆后的母亲退休并找了一份推销纸箱的工作,宗庆后回到杭州,辗转到茶厂做工。 
    在母亲年纪大了之后,纸箱推销的工作顺利由宗庆后“接手”,他也结束了靠卖力气赚钱养家的生活。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决定向亲戚借钱接手一家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启了他的饮料创业之路,从研发的第一款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开始,一步一步打造了如今庞大的娃哈哈集团。 
     宗庆后:让员工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目标  
    娃哈哈集团壮大后,每年都想办法为员工提高收入,比如月度奖金保底就高达4000元,年底还发年终奖和干股分红,还积极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此外,娃哈哈集团多年来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年轻人就业问题;累计慈善捐赠超6.5亿元,在全国援建23所希望小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娃宗庆后对员工、对陌生人很慷慨,但他对自己却十分的“吝啬”。虽然身价600亿,他一年给自己规定的零花钱却只有5万,而且多年来其出差都是首选乘坐经济舱,很少带助理陪同。 
    当被问到这样做的原因时,宗庆后笑着说自己是一路“过穷日子”过来的,没必要那么浪费。 
     结语:白手起家,42岁借钱创业,宗庆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在实现致富后,从来没有忘记初心,积极回馈 社会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4. 浙江穷小子,25岁赚100万,如今是上海首富,身家437亿,凭啥?

  在一次活动年会上,马云问郭广昌: 
    “像你这么聪明的创始人,有没有想过,怎么培养公司的传承者? 
    因为要找到你这么聪明的,还真不容易。” 
    郭广昌噗嗤一声笑出来,想了想回答: 
    “找我这样的,是不容易,但要找你那样的,不是更难吗?” 
     一通商业互吹之后,他继续调侃道:“我比你年轻,还不急着找接班人。”  
    马云是1964年生,郭广昌是1967年生,两人年纪其实相差无几。 
    郭广昌25岁就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而马云25岁时,还在杭州做英语老师。 
    这个被马云夸聪明的人,是什么来头? 
       郭广昌1992年开始第一次创业,来年即创业成功,历时10个月,赚得100万。 
    光是这个“梦幻”的起步,就足以让人啧啧赞叹。 
    郭广昌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说起来很“简单”: 
     “我的第一个100万是咨询赚到的,靠知识赚钱;  
     第一个1000万是房地产营销做到的;  
     第一个1亿是靠生物制药赚到的;  
     而第一个10亿是通过资本与产业相结合达到的。  
     发展轨迹非常清楚,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了机遇。”  
    清楚地抓住机遇,就能成功? 
    恐怕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肯定多的是,咱们不知道的事。 
     2021年,郭广昌以437.36亿元财富,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80位。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有着“浙江李嘉诚”、“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传奇大佬——郭广昌,他的起势聚富之路。 
          2011年,当已身家上亿的郭广昌被问到,未来希望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些什么时,他回答: 
    “首先我会留一些给我女儿,因为我不想我可爱的女儿,像我这样劳累。” 
    自己出身贫寒,深刻知道受穷挨苦的滋味,所以郭广昌才如此爱女心切。 
    1967年,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市横店公社,一户普通农民家里。 
    那时候的横店,还不是“中国特色小镇”、“影视产业基地”,而是以山多地少、偏僻落后而“闻名”。 
    郭广昌的父亲是石匠,经常跟着施工队去外地做工,挣点小钱; 
    母亲是生产队的菜农,勤劳能干。 
    总在想方设法填饱一家人肚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郭广昌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红薯等地里好种养的“ 健康 粗粮”: 
     “可能是小时候红薯吃多了,直到今天,我一闻到红薯的味道,就直反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郭广昌从小就学会干各种农活。 
    打猪草、捡柴火都是每日必修课。 
    虽然日子艰难,但郭广昌始终记得母亲对他的影响: 
    “她非常善良,靠卖小菜让我读完大学。 
    村里有些人为了让菜长得好,会洒有毒的农药在上面。 
    她很反对这种做法,从来不用不该用的东西。 
    这份感恩和善良,我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时代原因,10岁之前,郭广昌都没怎么读过书,跟着大孩子们有一天没一天地混日子。 
    要么在地里干活,或者上山疯玩。 
    1977年恢复高考后,郭广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对其寄予厚望。 
    希望他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过上好生活。 
    因此,郭广昌享受“特殊待遇”——什么都不用干,认真读书就可以了。 
    而家里的两个姐姐,“理所当然”地务农、编草鞋,供养弟弟。 
    郭广昌也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 
    而且,小小年纪就对高深的哲学很有兴趣。 
    他曾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极大锻炼了他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的能力,老师也总让他跟同学们讲解学到的哲学理论。 
    这让郭广昌大受鼓励,对哲学的痴迷与日俱增。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看好郭广昌爱“瞎想”、爱“较真”的品质,对他的态度属于“两极分化”: 
     “我从小是个有争议的学生,有的老师对我特别好,认为我日后肯定大有出息;  
     有的老师却不喜欢我,觉得我太冲。”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奢望得到所有人平等的喜欢,那样的话,你得平凡成什么样? 
    因此,郭广昌保持着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继续求学。 
           郭广昌14岁那年,父亲在采石场工作时发生意外,被炸伤右手,没法再干工程,只能回到乡里当了门卫。  
    顶梁柱歪了,家里收入骤降。 
    让原本就贫困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也让郭广昌一夜间成熟。 
    他常对母亲说:“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有什么事,我替您扛着。” 
    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境的困难,郭广昌懂事地听从父母的话,报考了师范中专。 
    他想着学完后,可以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贴补家用。 
    但等拿到中师的录取通知书时,郭广昌却反悔了:他还是想读高中、上大学。 
    那个暑假,郭广昌过得一点都不高兴。 
    他始终放不下心里的梦想,他想要再多读书、想要进大学校园、想要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终于,冲劲战胜顺从,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 
    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也依然阻止不了倔强又有主见的儿子。 
     郭广昌卷起铺盖,背上十几斤大米,装上一罐子梅干菜,踏进了东阳中学的校门。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这番“壮举”,郭广昌在庆幸之余,对跟父母的分歧,也有了更多感激: 
    “他们尽管不赞成,但也没有过多干涉,只是反复告诉我:人要靠自己,尤其在关键时刻。” 
    父母的开通和谅解,让郭广昌得以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成为郭广昌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点。 
    郭广昌就读的高中,离家有20多公里,他每周回去一次。 
     在校期间,郭广昌每餐的下饭菜,就是自己带的梅干菜。  
     这种菜价廉又易保存,是当地许多穷困学生的主要口粮。  
    有一回,郭广昌的梅干菜不知道被谁偷吃了,一口都没给他留。 
    而此时才周三,距离“放归”还有整整两天。 
    郭广昌没有追查,他知道大家都不容易。 
    都是穷人家的苦娃娃,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也不会做这种偷嘴的事。 
    饥肠辘辘的他,就这么靠啃地瓜、苞谷棒子挨到周末,飞奔进家门,抱起菜罐子猛扒。 
    苦行僧般的求学生涯,让郭广昌变得更加坚韧、能吃苦,塑造着每个创业者必备的性格素质。 
           1985年,郭广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所选专业,自然是他深爱的哲学。  
    此时,距离他弃文从商,还有7年。 
    18岁的郭广昌,将商业视为“不入流”的行当: 
    “那时候我认为商业这种东西,是很低层次的。怎么能去做一个商人呢? 
    咱是要管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好大的口气,好大的抱负。 
    要“治国”就要先了解国情,郭广昌在大学期间,做了两件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第一件是1987年暑假,他一个人如孤胆英雄般,骑自行车沿大运河,一路调研到北京; 
    第二件是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去海南。 
    经过这两次“微服私访”,郭广昌不仅拓宽了视野,更重要的是笃定了信念: 
    “以前,在我印象中,北京、海南似乎都很遥远,遥不可及。 
    但是,骑行到达之后,我得到一个深切的感悟: 
    只要车轮不停滚动,方向正确,再远的目标也很近。” 
    所以,多读书真的有好处,哪怕同一件事,因自身涵养的不同,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领悟。 
    同是骑行去海南,别人可能觉得累死了,但郭广昌却从中体会到人生哲理。 
       不只是精神层面的丰富,第一次北京之行,还勾出了郭广昌的“酒瘾”,为他之后的宏图大业埋下意念伏笔。 
    当时,郭广昌骑旧单车到北京后,就把车卖了换 旅游 资费。 
    兜里的钱,买了回上海的船票后所剩无几,刚够三餐饭食。 
    可是他在途径青岛时,却馋上了当地“特产”——青岛啤酒。 
    盘缠有限,吃还是喝,这是个问题。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狠狠心,用饭钱买了酒打牙祭。 
    初尝琼浆玉露,郭广昌回味无穷:“要是每天都能回到青岛啤酒,那该多爽。”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谁曾想,整整30年后,2017年,已家大业大的郭广昌,以2.43亿元拿下青岛啤酒17.99%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财富自由之余,彻底实现了“啤酒自由”。 
    所以说梦想这个东西,实现的前提,是要敢梦敢想。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留校工作,先担任团委干事,后升为调研部长,再后担任校办企业的市场部经理,他的创造和运作能力开始凸显。 
    与此同时,他在校申请签证,打算去美国进修,并且已通过托福和GRE考试。 
    一切都在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力强的哲学系学者。 
    但有时候老天爷很“任性”,要么不赏饭吃,要么追着喂饭吃。 
    就在郭广昌为出国深造积极准备时,一阵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他心里。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郭广昌重新思考未来: 
    “小平的讲话让人感到有激情,充满了希望,成为我决定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广昌敏锐察觉到时代机遇,义无反顾地调整人生方向。 
     他拉来校友梁信军,用借来的、本来留学的3.8万元资金,共同创立了他人生第一家公司——广信 科技 咨询。  
    公司名很“随意”,就取自两位创始人姓名中的一个字。 
    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关于具体要做些什么,郭广昌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规划。 
       一个本来立志要做哲学家的思想者,“性情大变”去做了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商人。 
    而且后来还干得那么好,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关于这个疑问,马云也有过。 
    有一次,马云在商流聚会上问郭广昌:“你是学哲学出生的,怎么能把企业做这么大?” 
    郭广昌沉思片刻后说: 
    “哲学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学,所以都是空的,空的就能接受所有东西。 
    所以它教会我独立思考,不要轻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说别人不对,要多听、多分析。” 
    郭广昌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市场分析,这算是他的老本行。 
    大学期间积累的 社会 实践经验,现在要拿来变现了。 
    那时,市场经济刚起步,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还不超过10家,算是个新兴领域。 
    郭广昌在此刻供小于求的不饱和环境中,适时入局。 
    他走街串巷找项目,凭借丰富的调研经历,以及“复旦老师”的可靠头衔,拉来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合作,还接了个大活——台湾元祖食品的上海市场调研,凭此一单,就挣了30万。 
     短短10个月,郭广昌就赚到第一桶金100万。  
    然后,随着另外三位校友:王群斌、范伟、谈剑的加入,郭广昌把广信改名“复星”,寓意“复旦之星”,核心团队由此汇合。 
          1993年,郭广昌“突然”扭转赛道,退出市场调研业务,主攻房地产和生物制药。 
    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简直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跨界。 
    放着刚刚起步、发展大好的咨询业务不做,又去折腾投资、风险都很高的两样烧钱玩意,郭广昌是咋想的? 
    不急,听听这位“前哲学家”的看法。 
    郭广昌认为,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势必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刚需。 
    现在进驻这行,投注小、收益高。 
    因此复星就成为了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郭广昌这个判断,说对,也不全对。 
    国家在1998年才确定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郭广昌超前了5年。 
    这就很尴尬了,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什么时候开始。 
    郭广昌接手的第一个楼盘在上海郊区,专为“留学家庭”设计。 
    当时普通平民的那点收入,根本负担不了这么高档的住房。 
    整个街道无人问津,冷冷清清。 
    郭广昌没有功夫跟着凄凄惨惨戚戚,他必须想办法把房子卖出去。 
    要不然,刚到手的100万,就要变成负债100万。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走过的路。 
    郭广昌想起之前筹备出国时,接触到相关机构,他们那肯定有很多留学人员的信息。 
    于是,郭广昌要来他们的家庭住址,又去出入境管理部门查“海归”的情况,把广告送上门,用塞门缝、夹把手的土办法,做精准营销。 
     就靠这么地毯式的宣传方式,郭广昌入手第一个1000万。  
       话分两头,布局生物制药,又是什么操作? 
    相比房地产的“臆想揣测”,郭广昌选择进入药品行业还算有迹可循。 
    因为“复旦五虎”中,除了郭广昌是哲学系,谈剑是计算机系,其余三人都是遗传工程系,所以公司转战做医药有先天优势。 
    1995年,郭广昌把研发了三年的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 
    一战成名,钞票如雪花似飞来,迅速堆积起第一个1亿元,公司也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 科技 企业。 
    然后郭广昌说:“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去做,所以就要做投资,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 
    于是,郭广昌开始以参股或收购的方式,四处投资有潜力的公司,大张旗鼓运作资本市场。 
    范围涉及信息产业、金融、钢铁、证券、银行等,市值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同时,郭广昌还把财大气粗的触角伸向国际,收购了法国老牌度假村运营商、英国百年足球俱乐部、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德国私人银行等。 
    当时,投资圈有一句玩笑话:人类已经阻止不了郭广昌并购了。 
    而郭广昌的投资心得是:“越是血流成河的地方,越要有兴奋感。” 
     2007年,公司在香港整体上市,郭广昌身家直冲362.3亿元,顺理成章成为上海首富。  
    此后,郭广昌的聚富之路畅通无阻: 
          郭广昌的成功,除了凭借精准的眼光外,还得益于他在工作中永不停歇的“战斗力”。 
    在公司,一般员工加班都有补贴。 
    但包括郭广昌在内的管理层,没有所谓的加班概念。 
    一天24小时,都要有“奉献”精神,所以不存在什么弥补待遇。 
    筹备上市那会,郭广昌一天要去几个部门沟通,一星期跑三趟北京。 
    经常会议开完后已是深夜,回到家里连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第二天再精神抖擞开始新的奔波。 
    管理者们受他影响,自然也是拼命往前冲,办公室常备泡面,各取所需。 
    二把手梁信军,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曾评价郭广昌: 
    “他到了一定高度,一定又会提出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这样舍命拼搏的老板身边,自然不会有一丝轻松。 
    所以梁信军于2017年身体不好,辞职离开,回家休养。 
    郭广昌之所以如此“激进”、“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是因为他认为: 
     “修屋顶,是选阳光灿烂的时候。所以在企业发展好的阶段也不能懈怠,要不然等风雨一来,就完蛋了。”  
    时刻保持获胜的饥渴感,是郭广昌始终笃信的真理。 
    自1992年创业以来,郭广昌从没有停下稍事片刻。 
    曾经的满头乌丝,随着事业蒸蒸日上,早不知飘落何方。 
    头发掉光,换来百亿身家,这个买卖还是划得来。 
       与疯狂野蛮的工作冲劲截然相反的,是郭广昌低调沉稳的生活作风。 
    公司员工都说这个大老板“深居简出,厌恶浮华。 
    平时特别讨厌前呼后拥的虚礼,比较有思想。” 
    郭广昌有出息了,家里姐姐想让他多回来为家乡做贡献,光耀门楣。 
    但郭广昌另有看法: 
    “家乡的事比较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光宗耀祖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显摆呗。 
    我觉得还是平静些,不要让人家觉得我很了不起、无所不能。” 
    郭广昌崇尚简约,不喜张扬,但并不代表他不会来事。 
    有一次,郭广昌组织一场商界交流会,来的全是行业大咖。 
    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葡萄牙总领事等等。 
    郭广昌独掌大局,面带微笑迎来送往。 
    当看到老朋友马云时,乐呵呵地说:“看到你来,我就轻松多了。” 
    要迎接省长时,郭广昌特地把坐在休息室的马云叫出来,让跟他一起接车。 
    还“嬉皮笑脸”地说:“感觉我是新郎,你是新娘。新娘躲在里面不出来,新郎在这里接客。” 
    马老师听后“一脸娇羞”地低头不语。 
       除了与一众大咖保持紧密深厚的关系外,郭广昌的对标“偶像”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说的话、做的事,其实并不深奥。 
    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去做,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他选的另一名“标杆”是香港李嘉诚,曾把自家公司比作“年轻的和记黄埔”,其野心可见一斑。 
       在2021年公司业绩发布会上,54岁的郭广昌依然慷慨激昂、意气风发: 
    “即将到来的2022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是我创业30周年。 
    我觉得还是要往前看,只回忆的话,就变成老人了。 
    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企业,还是一个创业的企业。” 
    对郭广昌来说,30岁的公司正当盛年,未来可期。 
    他本人亦是激情犹在,拼无止尽。 
       从农村小子成为百亿巨富,郭广昌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有句话说得好:命运不是要你成功,而是要你去尝试。 
    如果当初,郭广昌听话地读了师范、做了老师,没有上高中、读大学,也许他的命运跟许多稍有文化的读书人一样,在时代浪潮面前,只是观望的局外者。 
    他凭着一股勇于尝试的拼劲,最终走进淘金洪流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人生重在参与、贵在掌握,每一个人在时代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站位。  
     时代不淘汰老人,也不欺负新人,只会远远抛下站着不跟它玩的人。  

5.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而作为风光无限的女首富周晓光为何却在三年之内败光330亿,还负责469亿变成了“老赖”呢?周晓光太贪心了。随着饰品的生意的成功,周晓光将目标转向利润高昂的房地产行业,创建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公司的财力远远不足,压力周晓光选择了“借债”。直到企业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大量的债券被披露违规,仅仅三年时间,周晓光“败光”了330亿的资产,最后背负469亿的债务无法偿还,被列入失信名单,成为“老赖”。

女首富的创业之路
俗话说:自古贫穷出英豪。而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山村贫寒家庭的周晓光,就是一个例子。16岁的她辍学养家,跟父母借了20元便外出闯荡,沿街卖货。22岁的周晓光与丈夫结婚,两人创业,成立“新光饰品有限公司”,靠着饰品生意而发家致富,并以330亿元的身家顺利成为浙江的女首富。
从首富沦为“老赖”
随着饰品生意的成功,周晓光的野心变得膨胀。她想要将企业做的更大。而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多元化发展,于是周晓光将目光转向了利润高昂的房地产行业。周晓光创立了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在地产行业成绩斐然。

众所周知,地产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周转,公司财务压力巨大,周晓光选择了“借债”。一边发行新债券,募集资金;一边拿着借到的钱,去还金融机构的贷款,就这样她走上了“借旧换新”的道路,也为公司破产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债务危机爆发,债券被披露违约,股票也大跌。此时的周晓光四处抛售资产,招揽投资,但是已经回天乏力。最终,周晓光不仅赔光了330亿的资产还背负了469亿的高额巨债。而她也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被列入失信名单,从风光一时的女首富沦为了“老赖”。

周晓光的经历让人唏嘘感叹。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来已经到达顶峰的她却贪心不足,葬送了自己多年的奋斗成果,最终还背负了“老赖”名头、对于周晓光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快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6.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2017年,创业商战剧《鸡毛飞上天》横空出世,剧中女主角骆玉珠的扮演者殷桃,凭该角色获得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而骆玉珠原型,正是浙江传奇女商人周晓光。 
   她出生在浙江小山村,家境特别贫寒,父母还执着于生儿子,她先后有了5个妹妹,最后才有了1个弟弟。
   16岁就不得不辍学养家,跟母亲借了20元外出闯荡,摆过地摊、沿街卖过货。22岁和志同道合的丈夫结婚,因不甘平庸,一起创业,靠饰品大获成功。
   2017年,他们以330亿元身家,进入胡润百富榜。第二年,周晓光又上榜“白手起家女富豪榜”,捧走了“浙江女首富”的桂冠。
   然而,短短3年,她就“败光”了家产,还负债469亿元。从地摊小贩到浙江女首富,她花了整整40年,但从首富到“老赖”,却仅用了3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1962年,浙江诸暨一农户家中,生下第1个女儿,取名周晓光。
   父母和当时大多数农村人一样,期待能有个儿子传宗接代。可偏偏事与愿违,又接连生下5朵金花。
   父亲都想放弃了,但母亲说再试试吧。终于,家里迎来了唯一的男丁。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要想养活7个孩子,谈何容易?
   所以,周晓光作为长女,自小就特别懂事,既要帮父母照顾弟妹,又要帮家中干农活。
   13岁时,她就跟着家人步行去义乌,先买红糖、草纸等低廉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到交通不便的偏僻农村,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换取鸡毛等废品。再把鸡毛当成原材料卖掉,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鸡毛换糖”也是浙江小商品最早的商业模式,后来闻名亚洲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源于此。
   等到16岁,周晓光念高二时,家中再也负担不起,懂事的她选择辍学养家。先在家干了一段时间农活,但收入极其微薄,最终在母亲的建议下,出门做起了小生意。
      说是生意,最初也就是摆地摊卖绣品,但那时候管得很严,一个月下来,既提心吊胆,又没赚多少钱。
   偶然机遇下,她结识了几个要去东北闯荡的小贩。思量再三,她咬牙跟母亲借了20元,挑着五六十斤的绣品,也跟着出发去东北卖货。
   周晓光后来回忆说,当时是第一次出远门,去东北得坐火车,而最近的义乌火车站,要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
   而且票也很难买,好不容易买了张站票,只能白天站过道,晚上蜷缩在别人椅子下睡觉,还因此被列车员盘问,差点被驱赶。
      到了大兴安岭正好是冬天,零下40多度,她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沿街叫卖。因为舍不得花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40天,她就挣到了380元,当时工厂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也不过100元。
   当她欣喜若狂地回到家,母亲一眼居然没认出来。原来在外一个多月,她熬得又黑又瘦,母女俩忍不住抱头痛哭。
   人生第1桶金,让她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此后7年,她全国各地跑,一边卖货,一边考察饰品行业。
   也因此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男人,同样来自浙江,同样做绣品的小商人虞云新。
      1985年,22岁的周晓光与23岁的虞云新,正式结婚。
   婚后不久,周晓光看中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他们拿出全部积蓄买下了一个摊位,主营小饰品。丈夫负责去广东进货,她负责留守练摊。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他们也积累了不少财富:在当地最好的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市中心最好的位置,有了自己的店铺。
   到了1995年,结婚第10年,周晓光敏锐地发现,想要把生意做得更大,必须有自己的生产线。一直从别人那里进货,终究只能跟着喝汤。
   于是,他们又一次拿出多年积蓄,投资800万,在义乌建了一家专门生产饰品的工厂,名字取自他俩,叫“新光饰品有限公司”。
      短短三年,公司产值以每年成倍翻的速度增长。他们成了饰品行业的老大,而义乌也成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基地,全国各地都有商贩来这里进货。
   可周晓光的野心却不止于此,她看到国际知名珠宝企业“施华洛世奇”的成功,就想去学习。可当时的“新光”在施华洛世奇眼中,不过是个寂寂无名的杂牌,自然没有理会她的请求。
   转眼进入千禧年,2000年5月,香港举办国际珠宝展。周晓光的行业敏锐性再一次体现,她认为这是一个为自家企业扬名的大好机会。
   不得不说,周晓光早年创业成功,确实眼光独到且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当时很多企业,只知道做生意,并不了解品牌的重要性。
   她带着6000多件新品去参展,一炮而红,一时间名声大噪,国际订单也纷沓而至。有趣的是,前面拒绝过她的施华洛世奇,掌门人亲自发出邀请,还特意派专机来接她去奥地利总部参观。
      饰品生意的成功,施华洛世奇的另眼相看,让她认为,自己也可以创造与施华洛世奇集团并肩的商业帝国。那要怎么做呢?
   周晓光最终瞄准了房地产行业,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2004年,她发现饰品行业的利润,已经非常稀薄。
   二是公司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多元化化发展。
   三是房地产行业利润高昂,财帛动人心。
   但此时,她并不知道,命运的套索早已暗中下落。
   她创建了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了东阳国际建材市场,开发了义乌的世贸中心,投资了度假胜地千岛湖的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
      一时间,新光似乎在地产行业,成绩斐然,然而跨界真的这么简单吗?
   光鲜亮丽的地产成绩单背后,早已留下了庞大的财务隐患。因为地产行业不同于饰品,它需要庞大的资金周转,而新光的开发速度又特别快,公司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权衡之下,周晓光选择了“借债”。在2011年,公司发行了第1支债券,募集了16亿元。此后,她就迷上了“借旧还新”的套路,一边发行新债券,募集资金;一边拿着借到的钱,去还金融机构的贷款。
   此时,她已掉入多元化发展的怪圈。如果能及时停下脚步,调整产业节奏,或许还不会种下苦果。然而,没有如果。她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2014年,她高调地提出了——集团千亿梦计划。
      当年,公司的资产是260亿元,那怎么迅速实现千亿梦呢?
   周晓光决定上市,当年第一次借壳上市失败。结果转年,她就在短短半月内募集到了32亿元,成功借壳上市。可代价是一份对赌协议,三年内需完成40亿元的业绩。这几乎很难完成,但她信心满满。
   随着上市成功,股价暴涨,在2016年,他们夫妇以300亿身家,上榜胡润百富榜第53位。第2年,又以330亿元身家排名第65位。
   而到了2018年3月,周晓光又以个人财富185亿元,上榜“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名列第26位,还成功登顶浙江女首富的宝座。
       可这已是她创业生涯,最后的高光,命运的套索开始收紧。 
   先是对赌协议,房子卖不动,利润遥遥无期。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发行的债券,到了兑现时间。
   等到9月,公司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多只债券被披露违约。随后股票被冻结,到了11月,股价开始跳水大跌,从15元跌到了1.5元。
   哪怕周晓光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出售资产,招揽投资,也无力回天。最终,背负了469亿元的高额债务,因还不上债,她被列入失信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
      《鸡毛飞上天》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鸡毛很轻,但只要有点风,它就能飞上天。”确实,周晓光凭着鸡毛,顺利一飞冲天,积累了常人想到的财富。
   然而,她却在巅峰时,心心念念多元化发展,最终陷入债务的旋涡。无法自拔。临近花甲之年,不仅葬送了过去40年奋斗的成果,还背负了“老赖”的名头。
   可见鸡毛虽能让人飞上天,也能让人陷入一地鸡毛的窘境。人生际遇,唏嘘感叹,千亿美梦,终究是黄粱一梦。 对于周晓光,你怎么看? 
   ——END——
   作者:祝拾七

7. 这个杭州富二代女人,身价超百亿,如今39岁却还不结婚,为啥?

   
      2013年,娃哈哈的年营收创了新高,达到了783亿元。
   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了哇哈哈的高峰值。
   2014年,娃哈哈的年营收下跌不明显,有728亿。可到了2015年,就只有495亿了。
   2017年,眼看年营收已经下跌至450.73,集团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营销的操盘手,以及市场总监年龄老化,已经跟不上新生代消费者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集团决定任命集团公主宗馥莉担任品牌公关部部长一职,期望她能力挽狂澜于危时。
   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无可厚非。
   没想到的是, 宗馥莉一上台,就终止了与王力宏的合作,还直言:“他年纪大了,大众对他有审美疲劳。”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人人都觉得这位娃哈哈公主情商有待提高。
   要知道,王力宏作为娃哈哈的广告形象大使,与娃哈哈已经合作了20年,广告费并且始终没有涨价,在业内已经成为了一段佳话。
   可是, 宗馥莉真的是个没情商的富二代吗? 
   今天,我就一起来看看宗馥莉的故事。
      1982年,宗馥莉出生于浙江杭州。此时,父亲宗庆后还是杭州工农校办厂的一名业务员。
   5年之后,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的招牌被摘了下来,暂时还没有换上新的。
   此时宗馥莉还不知道,这里将成为他们家的新起点,而她也不得不过早地过上独立的生活。
   她只是朦胧地觉得,父母亲更加忙了,即便吃饭时,两人都是匆匆忙忙扒几口,便又出去了,留下她一个人细嚼慢咽。
      两年之后,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挂牌成立,宗馥莉跟着父母亲搬进了厂里,每每听见有人恭敬地叫父亲厂子,她会觉得父亲真厉害。
   可是, 越是厉害的父亲,越没有时间来陪伴她 。
   厂里的人倒是很多,人来人往的,还有一些刚刚大学中专毕业的哥哥姐姐。
   不少人看见她后,会唤她一声小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她身边停下来,与她聊天谈心。
   大家都步履冲冲,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旋转个不停。
   宗馥莉学会了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上学放学写作业。
   放假时,她就在厂里四处溜达,逛累了就回宿舍看《黑猫警长》,到了饭点,就主动到食堂打饭吃;天晚了,自己回宿舍上床睡觉。
   往往很多时候,睡前是她一个人,醒来后,还是只有她一个人。
   即便偶尔能见到父母亲,却在看见他们疲惫的身影时,将想撒娇的心思埋在心底。
   家长会父母亲不能如约而至,久而久之,她也习以为常。
      她没有仔细研究过,这种习以为常是出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理解,还是因为失望次数太多,已经明白,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的道理了。
    小小年纪的她,只觉得孤单如影随形。 
   唯一能让她觉得酷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小事情她可以自己拿主意了。
   这无形之中成就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却也偶尔独立过头,不服管、不服教,让人觉得乖巧的她,也有性子野的一面。
   毕竟,在那个年龄阶段,她完全不知道娃哈哈在经历些什么。
      1991年,宗庆后用8000万并购了杭州罐头有限公司后,将娃哈哈食品厂更名为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
   宗馥莉在杭州市第二中学读初中时,娃哈哈开始向省外扩建,走上了“西进北上”之路。
   据统计, 娃哈哈于1994年并购了重庆涪陵地区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第一家省外分公司之后,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近200家分公司 。
   此后,宗庆后于1996年推出了娃哈哈纯净水,在1998年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奠定了娃哈哈在国内龙头企业的地位,并于同年邀请王力宏担任品牌代言人。
   快速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管理人才。
   1996年,家里一致决定让初中毕业的宗馥莉前往美国去读高中,为她将来接管娃哈哈奠定基础。
      宗馥莉明白,父亲虽然很少管自己,但一旦他开口,自己只有服从的份儿。
   何况,对于自己而言,在国内读书和出国求学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生活上的事情和学习上的事情,基本都需要靠她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
   因此,1996年,才14岁的宗馥莉踏上了美国的求学之路。
   2000年高中毕业后,应父亲要求,她进入洛杉矶佩珀代因大学主攻国际商务专业。
   对于大学毕业之后的去向,父女两倒是没有任何分歧,那就是回国。
   2004年,宗馥莉回国进入娃哈哈相关企业,从基层开始工作,先后在生产基地、日化产品和童装领域锻炼。
   3年之后, 宗馥莉的能力得到父亲的认可,被允许进入娃哈哈旗下的宏盛集团,开始独当一面。 
      虽然站在父亲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宗馥莉却并不只想靠着大树好乘凉。
   集团中,每天最早上班的是她,晚上最晚下班的,还是她。
   她借助于自己所学,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激进的做派,成功地开了20多家饮料工厂,将宏盛的商业版图扩展至华中、华南和华北多个省市。
    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宏盛为整个娃哈哈集团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营业额。 
   可谓是,做得风生水起。
   宗馥莉堪称完美的答卷,让宗庆后非常满意。
    2010年,宗馥莉开始出任娃哈哈旗下新成立的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借助于自己的专业所长,管理整个集团的进出口业务。
   但因为她常常说出一些惊涛骇浪的言辞,让人瞠目结舌,外人反而很容易忽略她取得的成绩。
      或许是从小就独立自主惯了,后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或许是性格使然,宗馥莉自我意识特别强,也特别想证明自己。
   这些无不体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之中。
    很多公共场合,她说起话来不仅直来直往,不留情面,言语之间也让人觉得,她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 
      比如,当被问及和父亲的关系,和如何评价父亲时,她声称:
   当有人问她当富二代是什么感觉时,她说道:
   前者公开向父亲叫板的行为,虽然可以解读为,她对于长期在父亲压力下生活与工作的反抗,以及在新形势下,新旧管理理念的碰撞,那么,后面的话则彰显了她的野心。
   即便外界都认为她有些好高骛远,然而,将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可是,接下来的话,却让人直呼,她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网友纷纷断言,她的情商有待提高。
   其实,她当真是情商堪忧吗?
   或许,只是一个压抑的灵魂,急切地想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却又没有掌握这个世界说话的规则吧。
      如果说,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还并没有给宗馥莉带来实质性的伤害,那么,在接下来想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道路上,宗馥莉便走了不少弯路。
   2016年,宗馥莉不顾父亲的反对,直接推出了与娃哈哈亲民价格完全相反的, 以自己的英文名命名的一系列高端定制果汁饮料KellyOne。 
   这一系列的产品,保质期短、价格却昂贵,因此推出后基本无人问津,最终只有一两款产品还在杭州本地销售,近况堪忧。
      这次尝试失败后,她调转了方向。
   我国有十大不上市公司,华为集团,老干妈,立白集团,娃哈哈,正威国际,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西北,万达集团,青山控股和Oppo。
   宗庆后一直秉承着“不为钱而上市”的宗旨,认为娃哈哈不是“劣币”,没有上市的必要。
   可在新的形势下, 宗馥莉认为,上市是必经之路。 
   为此,2017年,听闻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糖果公司有出售股权的意向时,她以高出中国糖果1.7亿的价格,准备收购中国糖果50%的股权,有控股中国糖果,借壳上市打算。
   谁知,消息传出去之后,中国糖果的股票飙升,宗馥莉最终的5.7亿元只能购买到26%的股票,收购失败。
   而其他资本在股票暴涨至高价时,又乘机抛售了手中股票。
   宗馥莉收购失败的消息一经传出,中国糖果的股票暴跌,比之前更不值钱。
   这也最终导致宗馥莉手中的股票成为仙股股权,几个亿直接打了水漂。
   2017年,娃哈哈年营已从2014年的728亿,下跌至450.73,集团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营销的操盘手,以及市场总监年龄老化,已经跟不上新生代消费者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 决定任命宗馥莉担任品牌公关部部长一职,期望她能力挽狂澜于危时。 
   原本以为被资本摆了一道的宗馥莉会变得谨言慎行一些,谁知才进入娃哈哈集团公关部,就闹出了公关事件。
    宗馥莉刚上任,就宣布与跟娃哈哈有了20年合作的王力宏解约。 
      在被问及原因时,她口口声声在问:
   “我可以说吗?这样太伤人了。"
   接着又直言不讳:
   她的惊天言语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还上了热搜。
   其实,这次“惹祸上身”,归根结底,是宗馥莉想破除娃哈哈旧体制、旧形象的一次试刀。
   只是,话确实难听,事儿做得也确实有点难看。
   虽说后来她在媒体前面也有补救这次的失言,但大家都明白个中缘由,并不买账。
   这也难怪大众称她为女版王思聪,说她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可宗馥莉到底是不同于王思聪的。
   即便屡次受挫,甚至也消极地说过: “80后这一代的企业家很难成功“ 这样的话,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前进的步伐。
   如今,时隔两年多,宗馥莉已经锋芒内敛,开始对娃哈哈进行创新改造。
   因为身兼数职,她上午在宏盛处理工作,下午在娃哈哈负责品牌和部分销售工作,并对应如今的市场,与电商、潮流相结合,做出了“破圈之旅”。
   虽说,她该辞退就辞退,且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得罪了不少老员工,但她事事注重规则与效率的“铁娘子”风范,却也是一个公司急于脱困时应有的手腕。
      而在生活中,她既不愿与老一辈的企业家前辈交际,也不愿与新生代创业明星及富二代们多做交流,反而是,有时间了就去听听交响乐,或者逛一逛艺术展览。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父亲担忧她的亲事,为她征婚时,她霸气回应: “我从未恨嫁过。”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身为女子,就非要结婚生子、围绕丈夫孩子灶台过日子的年代。
   像宗馥莉这样独立自主的女性,更能看清自己的价值,并对婚姻报以客观的态度,缘来缘去皆随缘。
   与此同时,从2007年开始,她就致力于做慈善,不仅向多所大学捐赠教育基金,还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回道:
   简直可以称之为,人间清醒。
      虽说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但她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花。
    宗馥莉的身价,已经至少超过百亿。 
   这些年,她先后被授予浙江经济年度人物、风云浙商、浙商新星、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等。
   并多次入围亚太区女性商界领袖50强、中国商界女性排行榜、胡润慈善榜、中国最具影响力30位商界女性·商界木兰等。
   日前,在钱塘江畔举办的,2020年“风云杭商”名单揭晓活动中,宗馥莉也获此殊荣。
    大家对宗馥莉怎么看呢? 
   -end-
   作者:铜豌豆
   参考资料:

这个杭州富二代女人,身价超百亿,如今39岁却还不结婚,为啥?

8. 浙江第一女富豪是位80后,这位女富豪名下有多少资产?

一,浙江第一女富豪是位80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豪这样的人物形象都是出现在男士里面,但是这一次在浙江就出现了一位女富豪并且还是一位80后相当的年轻。在旧社会,从军和经商都是男人们该做的事情,但是随时时代的变化,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很多的女子在事业上都大放异彩。浙江是一个发展机遇非常大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商人比如丁磊。这一次浙江又出现了一位女富豪她就是吴艳。
二,人物介绍
吴艳她是出生于1981年的浙江杭州,现在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自己白手起家,从小她就长的非常的漂亮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的不错,称得上是一位学霸高中时候的她就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了浙江大学,当时她专业选择的是传媒广告专业。在学校的时候吴艳当时的男朋友王麟诚就认识了一个做光钎收发器的同乡和他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毕业之后的吴娟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后来的她在浙江广电集团做了一名记者这个时候她丈夫创办的汉鼎宇佑集团业务越来越好,于是她就选择了辞职记者工作拿出了全部身家投入丈夫的公司。
三,这位女富豪名下有多少资产
由于她的加入公司发展的是越来越好,在2010年,吴艳正式担任汉鼎宇佑集团的董事长,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她被称之为80后美女董事长,2010年的业绩快报中他们的总营业额收入四个多亿,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一 ,之后这家公司成功在深圳上市,仅丈夫王麟诚个人身价就达到了十一亿美元,如今夫妻二人的身家已经有一百八十亿,而且公司还在不断的前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