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

2024-05-07 12:16

1. 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

天真烂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在剑桥骑着自行车追逐落日,在郊外的大雨中等待彩虹,给林徽因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我还牵记你家矮墙上的艳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至情至信的人,用胡适的话说,就是他的单纯的人生观只有三个词,爱,自由和美。
朋友眼中任性的徐志摩
志摩的家世很优裕,他的父亲是银号的经理,他在英国在德国又住了很久,所以他有富家子的习惯外加上一些洋气,总之颇有一点任性。
民国十六年,暨南大学改组,由郑洪年任校长,叶公超为外文系主任,我也在那里教书,我们想把志摩也拖去教书,郑洪年不肯,他说:“徐志摩?此人品行不端!”其实他的“品行不端” 处究竟何在,平心而论,他只是任性而已。
调皮的徐志摩
徐志摩曾经致函给傅斯年,原文如下:
傅大哥:
我叫《新月》寄一份我的第三集诗的校样给你----供给你一个出气的机会,好不?诗刊二期印得有三百多处错,尤其大雨的长诗,一并送你挨骂!我十二又得滚了。祝你胖福无疆。
志摩 七月九日(民国二十年)

徐志摩(1897-1931),字又申,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黄狗等,志摩是他1918年赴美留学时父亲为他另取的名字,徐志摩4岁入家塾读书,10岁进海宁县硖石镇开智学堂读小学。
1911年春,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求学,与郁达夫为同班学友。在校期间,他在校刊《友声》上先后发表《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镭锭与地球之历史》,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介绍自然科学知识。
1915年,徐志摩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不久改入上海沪江大学,12月又转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16年秋,徐志摩重入北京大学法科政治学门。
1918年8月,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国家”的爱国热情,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徐志摩对中国局势甚为关切。同年6月,在克拉克大学毕业,获一等荣誉奖。9月,入纽约哥伦比亚研究院学政治,于次年9月获硕士学位。此时,徐志摩热心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在24岁以前,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

2. 徐志摩的故事

 徐志摩从中国诗坛就这么情悄地走了已70多年。不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故夺永远留在了人间。而且还把他与康桥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人间。一首《再别康桥》,写出了诗人对这座大学的深深眷恋。当然,这首脸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不仅仅是对康桥自然美景的赞叹,更多的是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诗的背面是他与林徽因小姐执著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徐志摩来到康桥大学,才24岁,正值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若才子之气。半年以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这一天演讲,徐志摩做主席,林长民演讲,以后,林长民与徐志攀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小姐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只箱子里(这只箱子又称八宝箱,在徐志摩身后引出了许多故事)。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热烈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林徽因不得不郑重地告诉徐,她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徐志摩在林徽因与他摊牌后,与陆小更结婚了。但情感上,他仍旧牵挂着林徽因.1928年,他又去了一越英国,旧地重游,自然触动旧情。写了《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时时在“我的心头荡漾”,甚至“甘愿做一根水草”永远留在康桥,留在他们曾热恋过的地方。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至善至美境界的女神化身。纵观徐志摩的一生,他信仲的就是爱、自由、美,这三者又恰恰水乳交融般地体现在林徽因的身上。后来,林徽因也向自己的亲属坦城过:“徐志奉当时爱的不是真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人。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流传70多年了,今天,人们还在咀嚼这些故事。拂去世俗的迷葬;我们可以发现,一位才华照人的女诗人,宛若精英星群中的一顺晶莹剔透的文坛明星去追逐另一顺永久地为世人景仰、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文坛明星。
  自留学回来以后,两人又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境界里的情愫。后来,徐志摩在济南上空坠机身亡,林徽因请丈夫梁思成从飞机出事地点拾了一块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徐志摩的真挚的情感衰达,也是她脚怀坦荡的表现。
  (《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

3. 徐志摩的故事

徐志摩的故事 
  
  推荐阅读:徐志摩作品:《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 
  
  林徽因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别丢掉》 
  
  凌叔华作品:《酒后》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富庶之家,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用过很多笔名,值得一提的是,他用过一个笔名叫“云中鹤”,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在小说《天龙八部》中虚拟的一个角色也叫云中鹤,四大恶人之一。金庸笔下的云中鹤极为好色,传闻是金庸暗讽自己的表哥徐志摩太过风流。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从小就过着富裕优渥的生活,从来不需要为经济烦恼,他只要好好读书,尽情恋爱即可,因此这位大诗人除了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之外,复杂的情感经历更让人津津乐道。正如鲁迅在《伤逝》中所传达出来的,爱情不能建立在沙滩上。也许富裕的经济条件,正是浸润徐志摩“为爱而生”的土壤。正因为不需要为经济烦恼,他才能尽情的去了解、追求爱情,也许这才是他风流的原因之一吧。比如说鲁迅,就不可能像徐志摩这样,沉迷于情爱,他要努力挣钱,养活自己的小家庭,还要将钱寄给故乡的母亲与朱安,作为长兄的他,也许还要接济一下兄弟姐妹,此外,还要支持支持文坛新人。鲁迅的精力除了挣钱,还要关心国家大事。
  
         徐志摩的婚姻是家庭包办的。1915年,当时政界的风云人物张君劢(音读mài,意思是努力)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家世代经商,亦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富商之家。张幼仪和徐志摩可谓是门当户对,政商结合。(历史上这样政商联姻的很多,比如蒋介石和宋美龄)二人婚前从未谋面,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一直是嫌弃的态度,说她是“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正眼看过张幼仪。婚后除了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遵从父母抱孙子的心愿之外,对其不理不睬。但张幼仪却对徐志摩应该是挺有感情的,曾经乘船万里出国去与徐志摩团聚,当她见到徐志摩的时候,徐志摩依然对她态度冷淡。在张幼仪怀了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依然对她置之不理,反倒马上要离婚,张幼仪不答应,于是便将张一人撇在异国他乡。在张幼仪生下孩子,徐志摩依然和她办理了离婚手续。张幼仪也是一位非常传奇而励志的女性,离开徐志摩之后,她努力学习,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理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颇有成就。回国后,她还尽心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被徐的双亲认作义女,并将她与徐志摩的儿子抚养长大。后来她移民到香港,在年迈之际,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苏纪之医师。
  
         有关她与徐志摩的爱情,她曾这样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如果说徐志摩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那么他对于自己的妻子张幼仪无疑是冷漠而残酷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渣男”。张幼仪于他来说,也许只是个传宗接代的工具,满足他父母的心愿。当然,这其中也有时代的悲剧。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了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有颜有才的女子,那就是林徽因。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建筑师。传闻《再别康桥》就是写给林徽因的。二人经常书信来往,相互被彼此的才华与谈吐所吸引。与林徽因相识之时,徐志摩已为人父,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因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徐志摩则认为,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热情。他们还一起组织新月诗社活动,有很多共同语言。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两人共同担任泰戈尔在中国的翻译。之后徐志摩还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写下了《沙扬娜拉》。后来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诚结为秦晋之好。诗人的感情从来都是浪漫而丰富的,但林徽因的性格中似乎多了一丝理性,她后来说道:“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当时的“交际花”陆小曼。胡适曾这样评价过她,“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在那个年代,交际花应该是个中性词,陆小曼出身书香门第,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戏剧,会唱昆曲,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曾经师从刘海粟,举办过个人画展。但当时陆小曼已为人妇,她的丈夫是一名军官,叫王赓,也是徐志摩的朋友。陆小曼一直觉得王赓为人木讷,不够浪漫。而此时出现在眼前的徐志摩,仪表堂堂,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满足了陆小曼对爱情的一切幻想。两人热恋期间的书信收录在《爱眉小札》中,缠绵悱恻,甜腻齁人。两个人你侬我侬,陆小曼不惜与王赓离婚,徐志摩也与张幼仪离婚,这段感情,受到多重阻力,几经波折,终于喜结连理。后来请梁启超作为两人的证婚人。一般证婚人的言词都是祝福新人的美好之词,但梁启超的证婚词却别开生面,以下是原文:“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其实他们的爱情如果放在今天,应该不会引起那么多轩然大波。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二人对爱情的浪漫追求。陆小曼从小生活优渥,备受家里宠爱,可以说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女孩子,甚至在那个年代的离婚,都得到家里的理解。而徐志摩亦是富家公子哥儿,从来没有为生活奔忙过。也许这就是同频共振吧,相似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两人同样浪漫的性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妥妥的“恋爱脑”吧。
  
        二人婚姻初始,较为美满,只是陆小曼在家里的做派经常让徐家人不满,比如在家里,陆小曼会娇嗔的让徐志摩“公主抱”,将自己抱下楼。会唱昆曲的女子,说话应该也是嗲声嗲气的。后来陆小曼生病染上了抽鸦片的习惯,身为已婚妇人,依然贪玩、娇懒,引发徐志摩的父亲极大的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婚后每天,陆小曼都要穿上当时最时髦的衣服,坐车去听戏唱戏,挥霍无度。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后,徐志摩为了满足妻子的生活需求,不得不在几个大学兼任教师,同时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经常乘坐飞机飞来飞去。
  
        1931年11月,徐志摩搭乘飞机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由于大雾,飞机遇难,徐志摩也不幸逝世。自从徐志摩逝世后,时人将很多责任推到陆小曼身上,指责她大手大脚,花费无度,陆小曼默默忍受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从此不再出去应酬交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
  
         徐志摩的生命中除了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凌淑华。在徐志摩生前,曾将一个装有重要信件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后人称为”八宝箱”,其中有一本《康桥日记》,记载了徐志摩在康桥的生活以及与林徽因的感情经历。徐志摩去世后,三个女人围绕“八宝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林徽因借助胡适的力量,拿到了八宝箱里的《康桥日记》,读完之后发现不全。于是又去找胡适,希望他从凌叔华处要回。1932年1月,胡适收到了凌淑华送来的后半本《康桥日记》,胡适读完后感叹“此中果然有文章”,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为了志摩的半册日记,北京闹的满城风雨,闹的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宁。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读了,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后面是今早还日记的原书……”胡适从日记中读到了他不曾知道的东西,他大概明白了林徽因想拿到这本日记的真实原因,于是胡适并没有马上把这后半本日记交给林徽因,胡适自己“收藏”了一段时间。林徽因接连去信,最终在胡适处要回日记以后,拒绝再交出来。这本日记内容究竟如何,终不得天日,最终也淹没在旧时光中了,成了文坛的又一个秘密。凌叔华同样也是当时极有才华的女子,从小就展露出不凡的绘画天赋。在写给周作人的拜师信中,她这样说道:“如果你不同意,就是阻止了这个世界了解中国女性的所思所想。”而她的书房也作为文化沙龙的场地,曾吸引了当时的很多文坛名人,被称为“小姐的大书房”。后来才有林徽因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时住在林徽因隔壁的冰心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似乎意有所指,讥讽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后来林徽因从山西考察回来,送给冰心一瓶山西老陈醋。文人之间的斗争很有趣,尤其是女文人。
  
       在林徽因的生命中也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林徽因非常理性的认识到徐志摩浪漫爱幻想的性格只适合恋爱,不适合婚姻。梁思成的踏实稳重,才是婚姻的理性选择。梁思成是清末著名改革家梁启超的儿子,是著名的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有《中国建筑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婚后二人夫唱妇随,一起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逝去后,一位名叫林洙的女子经常来到梁思成家,帮助他整理著作,文革期间,她与自己的丈夫离异划清界限,后来与梁思成结为夫妻。
  
         金岳霖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终身未娶,一直住在林徽因家隔壁,一生恋着林徽因。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了著名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去世多年后,有一天,金岳霖大摆宴席,邀请人们前来吃饭,众人不知何故,金岳霖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他一直用他的理性执着的爱着林徽因。但金岳霖曾与一名外籍女子同居(详情可看杨步伟的《杂记赵家》),据说这位外籍女子受不了自己的男友总是爱着另一个女人,最后生气回国了。
  
          林徽因的诗歌写得也是蛮好的,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润,语言清丽,感情真挚。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别丢掉》。
  
          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酒后》可读。

徐志摩的故事

4. 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

 徐志摩从中国诗坛就这么情悄地走了已70多年。不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故夺永远留在了人间。而且还把他与康桥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人间。一首《再别康桥》,写出了诗人对这座大学的深深眷恋。当然,这首脸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不仅仅是对康桥自然美景的赞叹,更多的是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诗的背面是他与林徽因小姐执著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徐志摩来到康桥大学,才24岁,正值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若才子之气。半年以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这一天演讲,徐志摩做主席,林长民演讲,以后,林长民与徐志攀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小姐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只箱子里(这只箱子又称八宝箱,在徐志摩身后引出了许多故事)。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热烈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林徽因不得不郑重地告诉徐,她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徐志摩在林徽因与他摊牌后,与陆小更结婚了。但情感上,他仍旧牵挂着林徽因.1928年,他又去了一越英国,旧地重游,自然触动旧情。写了《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时时在“我的心头荡漾”,甚至“甘愿做一根水草”永远留在康桥,留在他们曾热恋过的地方。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至善至美境界的女神化身。纵观徐志摩的一生,他信仲的就是爱、自由、美,这三者又恰恰水乳交融般地体现在林徽因的身上。后来,林徽因也向自己的亲属坦城过:“徐志奉当时爱的不是真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人。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流传70多年了,今天,人们还在咀嚼这些故事。拂去世俗的迷葬;我们可以发现,一位才华照人的女诗人,宛若精英星群中的一顺晶莹剔透的文坛明星去追逐另一顺永久地为世人景仰、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文坛明星。
  自留学回来以后,两人又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境界里的情愫。后来,徐志摩在济南上空坠机身亡,林徽因请丈夫梁思成从飞机出事地点拾了一块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徐志摩的真挚的情感衰达,也是她脚怀坦荡的表现。
  (《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

5. 徐志摩的故事是什么?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的故事是什么?

6. 关于徐志摩的全部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液》。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文学成就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徐志摩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_揭秘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原配夫人出身名门

7.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  留学  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  毕业  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  大学学习  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  政治    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  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  
     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  爱好  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  论文  《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  历史  》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  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  国学  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  历史学  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  资本主义  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middot;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  文化  ,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  孕育  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mdash;mdash;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  故事  《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爱国诗人徐志摩的文学历程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mdash;mdash;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7] 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  出国  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危机。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8.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谁知道?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