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4-05-08 17:40

1. 怎样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关注一下方面。
  一.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二.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三.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七.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怎样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因该怎么做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实现我国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
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
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
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
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
重要的地位。
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是改革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强调推
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
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
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
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
仍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
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
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
。
据调查,
2012
年就有
57
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
699
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
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加强保底就业服务,
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
抓好税收、
贷款、
贴息、
落户、
场地等政策落实,
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
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
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
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
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
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
信息
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
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增加人才储备,
同
时启动
“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
、
“
到村任职
”
、
“
三支一扶
”
、
“
西部计划
”
等
基层项目。
 
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不可言喻,
解决就业问题,
要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
源。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要做到人尽其才,
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提高的。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
:
“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
。
针对这两种
不同的失业,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
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
“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
法主要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就业稳定性。
 
2 
防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
题。自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这几年我国的通胀压
力越来越大。在某些投资领域,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过热的趋势。据国
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
今年
9
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同比上涨
3.1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
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
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
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
尤其靠低保维持生
活的人,
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上涨的冲击。
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来防止通货膨胀
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
3
%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前普遍国
民感叹物价天天涨,
手中工资不涨反跌。
物价上涨总有一些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
规模过大,使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此很多人反映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
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贷投资过
多、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
 
从长期看,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必
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
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
 
第二,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以稳定物价。违法占地,既违背国家的土地政
策,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
耕地的减少。
 
第三,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的防灾抗灾复产政策,
增加农产品,
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
加。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严重影
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
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第四,
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
这样既保证技术进步的需要,
保证原材
料供应,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
 
第五,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农村贷款难、中小
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信用社
3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可谓老生常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
然而经过
多年的发展,
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缺乏
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
不难发现在一些高
端技术领域方面,
我国更多还得依赖外国进口,
自身掌握的核心专利少,
调查发
现,
我国近半数高端技术专利发明申请来自国外,
美国、
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
专利总量的
90%
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
10%
。
 
为此,
我们要把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
 
打破行业和市场垄
断,
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联合
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
 
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
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作用。
 
其次,
继续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继续改善宏观调控,
加强规划
引导,更好地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实施自主创新的统筹部署,制定和完善产
业技术政策,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形成多元化、
多渠道、
高
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
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制度和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的首购政策和定购制度。
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
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
防止盲目重复引
进。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为知识产权的产
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
 
支持以
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
 
4 
发展循环经济

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
利用、资源化。”为此,要
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组
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全面当前我国资源和
环境形势,
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
曝光
一批严重浪费资源、
污染
环境的案例。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
引导社会增强忧患
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发展
循环经济
,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
追求
GDP
增长
;
重速度、轻效益
;
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
“
三重三轻
”
的传
统经济发展模式,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
发展的经济。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资源节约、
环节友好、
有利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
法规,
制定高耗能、
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
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
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体系。
 
加快法制建设,
完善监管机制。
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
行业标准和
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
能
源
、
水资源
消耗以及土地、
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
建立和完善
落后工艺、
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
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新建建
筑的准入制度,
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
对一些节约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
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
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
贷款贴息等支持,
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
济的技术瓶颈,
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
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
化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
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监管机制。
真正做到对发展循
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
;
有明确的运作流程
和阶段目标
;
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
核的主要依据。
 
从以上四个方面谈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从如何保障民生、社会稳定、政府廉洁等方面进行研究。

3. 你认为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地位偏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实行绿色 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你认为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 人均与国情意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 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四) 环境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生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而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在社会生活中摒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追求过简朴的生活,过绿色消费的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五) 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六) 环境法制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七) 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八) 环境公德意识。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所以说,环境道德问题既涉及前人、当代人、后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这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九) 环保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学生在环境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

5.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因为是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三生一高”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6. 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怎样做

现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今宇宙之中只有地球有适合人类生活的 环境。但是地球现在面临着种种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 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肆虐;固体废物成灾;人口聚增。这些都让中国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中 国的八十年代中国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 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是指既满足当地人的的要求又不损害后的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是密不可分 的一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 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 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 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 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同环境条件与资源相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是发展。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自然资源永远连续利用 的前提下,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 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的规划, 1
1
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平衡为总体规划 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 的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 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善农产品质量, 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所以说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方向。生 态农业既可以改善环境,又可以降低能耗,经济效益又高。可以说十全十美了

7.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三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又在于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中的关键又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8.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实现经济社会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三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意识的。
   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又在于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中的关键又是实现政的转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