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024-05-06 07:12

1. 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税收负担从微观上说是企业所纳税额与销售额的比率。
具体说税收负担包括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比如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等。。。。。。 还有纳税时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成本,这都可以算作税收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重,企业的税收成本就大,企业盈利就会变小。反之企业盈利就大些。
企业盈利水平低,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所以税收负担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发展。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 税收会影响到企业的

企业作为商品的生产者,通过在给定产出水平下最小化成本,或在给定成本下最大化产出水平等行为选择,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税收将通过对生产要素或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干预,对此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厂商在投资水平、资本结构、产出水平、股利政策和非经济等方面的行为决策。      一、税收对投资水平的影响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要取决于对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比较,只要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厂商必然会继续其投资行为,直到投资收益等于投资成本为止。在政府征税的条件下,最终决定厂商投资行为的投资收益是税后的投资收益;最终决定厂商投资行为的投资成本则包括折旧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根据税收对厂商投资收益和折旧的影响,来分析税收对投资的效应。      就投资收益而言,政府税收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对厂商的投资行为会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益,促使其为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资;二是替代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促使其用消费等别的行为来替代投资。税收对厂商投资水平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它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究竟哪一种处于支配地位。      在投资成本中,折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它可以作为投资成本直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从而减少厂商的纳税义务;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种基金,由厂商积蓄起来用于再投资或将来的固定资产重置。因此,折旧的提取数额、时间、方法和折旧率的高低,对厂商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高于实际折旧率,那么就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刺激厂商的投资行为;反之,则会减少厂商的投资水平。      二、税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的MM定理,如果不存在税收和破产成本,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即同它的融资方式无关。定理描述的是一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理想状态,但这一结论明显同现实情况不符:厂商的融资策略和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释MM定理同实际情况的这种不一致,专家引入了税收因素,分析其对资本结构和融资决策的影响。      两类税收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一是公司所得税,一是个人所得税。在征收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可以在纳税时扣除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但不能扣除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所以厂商为了利用税收优惠可以增加债权融资的比例,进而提高它的市场价值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然而,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随着债务比例的扩大而不断增加,那么厂商是否应该追求百分之百负债的资本结构呢?在只有公司所得税的前提下,结论确实如此,但它显然与现实不符,引入个人所得税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      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尽管股息和债券利息都要计入应税所得,但股票出售时的资本利得往往能够享受到较低的税率,并且只要资本利得不实现,一般不予征税。个人资本利得税方面的优惠,使得人们持有股票更有利可图,这正好与债券的免税优惠相互冲抵,抑制了厂商扩大债务比例的欲望。当然,除了税收以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等,需要考虑的是过高的负债意味着较大的破产可能性。      三、税收对产出水平的影响      税收对企业产出水平的影响也包括两个方面,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谓税收对企业产出的收入效应,指的是税收会减少企业可支配的生产要素,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能力,造成企业产出水平的下降。所谓税收对企业产出的替代效应,指的是税收会诱导企业重新选择各种商品的生产组合,增加税率较低的商品的生产量、减少税率较高的商品的生产量,即用轻税商品的生产替代重税商品的生产。      由于税收对企业产出的收入效应,降低了厂商的产出水平,因此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额外负担。具体地讲,税收意味着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支付的数额和厂商得到的数额之间出现了差额,这个差额就是税收的数额,它只是资源从消费者和厂商向政府部门的转移,本身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额外负担。但是,税收除了造成资源转移外,还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了企业的产出水平,使得消费者只能用较高价格购买较少的商品,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税收不仅会对企业的产出水平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带来长期的结构性变化,并对整个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尽管各个厂商在短期内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产出水平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长期则还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行业或退出行业。由于税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水平,那些处在亏损边缘的厂商会因为成本的提高而无利可图,最后只能退出该行业的商品生产。因此,税收不仅在短期里使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下降,而且能够在长期里减少厂商的数目,造成产出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四、税收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厂商的股利政策是确定企业利润如何在股东股利和再投资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因此它是厂商长期融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MM定理类似,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上世纪60年代的论文中提出了“股利无关性定理”,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厂商的股利政策同企业的价值无关。然而,一旦引入税收因素。其结论就会得到修正。如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股利收入的税率一般高于资本利得的税率,因此投资者可能不愿以股利形式获取收入。不过,专家指出,可以对股利进行适当的“清选”,而转换成其他收入形式,从而增强股利收入的吸引力。比如投资者在收到股利的同时可以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再投资于其利息收入无需纳税的项目。由于借钱支付的利息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所以只要所借入的资金足够大,以至需偿还的利息数额刚好等于股利收入,就可以使股利收入实际上完全免予纳税。      在具体的分析中,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其他现实因素。例如:有些国家针对股利收入的清洗行为,在税法中明确规定了个人可以冲减应税所得的利息支出上限,使得股利在这方面优势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同时,资本市场上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往往把企业的殷利政策作为一种传递厂商绩效和发展前景等状况的信号,企业的股利政策会影响到投资者的预期等等。由于股利政策受到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重要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      五、税收对非经济效应的影响      征税会对厂商的精神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说,纳税总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在即将面临或实际处理纳税事宜时总让人感到某种压力,特别是厂商在从事的经济活动没有依法纳税时会担心害怕,在受到不公正的税收待遇时也往往会愤愤不平,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征税会对企业的技术手段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税收管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或方法,需要相应的设施或手段。一般是根据纳税人的发票来确定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类型、数量或金额,并以此来确定是否应该纳税、纳什么税和缴纳多少。为了防止厂商利用发票来偷税逃税,税务机关必须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印制发票。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影响税收制度的完善。例如,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整个纳税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税收管理上的新要求会迫使税务机关继续拓展先进的技术手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总之。税收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不仅涉及具体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国家经济政治等宏观问题。所以,税收绝不是征纳多少这样一个纯数字概念,它所包括的内容复杂而棘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税收会影响到企业的

税收对资本预算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税收对投资水平的影响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要取决于对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比较,只要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厂商必然会继续其投资行为,直到投资收益等于投资成本为止。在政府征税的条件下,最终决定厂商投资行为的投资收益是税后的投资收益;最终决定厂商投资行为的投资成本则包括折旧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根据税收对厂商投资收益和折旧的影响,来分析税收对投资的效应。
就投资收益而言,政府税收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对厂商的投资行为会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益,促使其为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资;二是替代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促使其用消费等别的行为来替代投资。税收对厂商投资水平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它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究竟哪一种处于支配地位。
在投资成本中,折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它可以作为投资成本直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从而减少厂商的纳税义务;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种基金,由厂商积蓄起来用于再投资或将来的固定资产重置。因此,折旧的提取数额、时间、方法和折旧率的高低,对厂商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高于实际折旧率,那么就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刺激厂商的投资行为;反之,则会减少厂商的投资水平。
二、税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的MM定理,如果不存在税收和破产成本,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即同它的融资方式无关。定理描述的是一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理想状态,但这一结论明显同现实情况不符:厂商的融资策略和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释MM定理同实际情况的这种不一致,专家引入了税收因素,分析其对资本结构和融资决策的影响。
两类税收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一是公司所得税,一是个人所得税。在征收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可以在纳税时扣除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但不能扣除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所以厂商为了利用税收优惠可以增加债权融资的比例,进而提高它的市场价值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然而,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随着债务比例的扩大而不断增加,那么厂商是否应该追求百分之百负债的资本结构呢?在只有公司所得税的前提下,结论确实如此,但它显然与现实不符,引入个人所得税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
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尽管股息和债券利息都要计入应税所得,但股票出售时的资本利得往往能够享受到较低的税率,并且只要资本利得不实现,一般不予征税。个人资本利得税方面的优惠,使得人们持有股票更有利可图,这正好与债券的免税优惠相互冲抵,抑制了厂商扩大债务比例的欲望。当然,除了税收以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等,需要考虑的是过高的负债意味着较大的破产可能性。

税收会影响到企业的

4. 税收对公司的影响有哪些

税收具有的调节功能,使税收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税收制度、结构的相应变化。1994年的税制改革,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二、经济体制决定税收体制。国家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则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三、经济的总量决定税收的总量。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五、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要履行加入WTO承诺,降低进口关税,调整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但在某些产品的税率上有升有降,以保护我国幼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改进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实行免、抵、退,扩大产品出口。加强国际间的征管合作,大力开展反避税斗争,维护我国权益。
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以上就是税收对公司的影响。

5. 税收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有什么影响

税收和祖国繁荣有什么联系,也可以理解为税收与国家经济繁荣的关系:以下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有帮助不:税收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越发展,税收越重要。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如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发展迅速,这些无疑都预示着税制将随经济的发展而面临新的创新和发展。大家都知道,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依赖于经济,然而,税收还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一、概述
   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随之拓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财政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日益加强。正因为如此,税收也随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1、税收的财政地位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首要职能,即:税收的财政职能或财政收入职能。税收分配是无偿分配,税收一直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分配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的特点,收入可靠稳定,税收的征收也有利于财力调度,满足日常则政支出。税收还有利于规范、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都是通过税收筹集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乃至悬殊的现象。因此,对合法收入应当保护,依法征税;对过高收入作适当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和扫击。个人所得税将是财政收入的一大源泉。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趋向共同富裕,而是趋向两极分化。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对各类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实行按年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税收的调控
   宏观经济离不开税收调控。国家可以运用正确的税收政策,引导经济走向,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国家可以充分运用税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刺激有效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其三,调节分配不公,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分配关系,促进公平竞争,增强经济活力。其四,税收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督和预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对策,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税收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反映了税收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即税收调节职能。它使税收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从税率与经济繁荣来看
   1、低税收论
   当前公众普遍认为低税收意味着经济可以得到快速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低税收未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都是保持高税率的国家,这些发达国家,以各种形式从公民的每一元收人中抽取更多的税款。实际上,经济繁荣与高税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因素,如教育水平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也可能影响税收。简单经济理论指出税收对劳动力供应和资金积累,以及对企业投资和改革创新都有消极作用。可想而知,在私营部门,人们付出的努力获得越多,但获得的酬劳越来越少,他们当然不愿意干。政府必须应对这一问题:即在税收的负面影响和企业资产净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税收当然影响某些行为,此外政府不仅通过征税的多少,还通过如何使用所征得的税款对经济发展的进行调控。毋庸置疑,短期减税会刺激经济发展,一边加税一边浪费钱财不利于经济发展,反之如果投资教育、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2002年,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国家债务连年攀升,政府投资,部分企业受益,影响企业公平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视累进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在调节经济、实现供求平衡中的作用。
   2、高税率论
   高税率不会必然促进经济发展,减税只是限制花销的策略。真正的目的是降低政府开销,避免财政赤字。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基本税率为33%,高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税率水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小统一,对外资企业优惠较多,税负轻于内资企业。在内资企业中,由于管理上的原囚,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的税负较重,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负较轻。根据凯恩斯理论,税收具有乘数效应,当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因此,如果单纯考虑税收因素,税收增长小利于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因此,单纯考虑政府支出因素,则政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在税收增加的同时,增加相等数额的政府支出。然而数额较大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即使保持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所以税收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其增长速度确实应当适度。税收积累数量的大小,增长速度的快慢,决定于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素质状况,尤其是企业所得税的增减,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二)从税收调控与经济发展来看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调控政策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传导机制。税收调控手段(增税或减税)与各种税收调控目标之间也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1、经济体制决定税收体制。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要调整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供需是否均衡决定经济能否均衡发展。国家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则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决定了税收体制从单一税制、复税制到公平税制的建立与发展。
   2、经济的总量决定税收的总量。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内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为了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分税制,转移支付的办法,税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之比,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限,取之有度,用之有方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3、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税收制度、结构的相应变化。1994年的税制改革,就是适应经济结构变化,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税制结构调整。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4、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小扭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税收负担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二要透明。在通货紧缩、供大于求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税率自动降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升温;在通货膨胀、求大于供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税率自动上升,抑制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降温。
   5、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减免税,取消歧视性的税收优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竞争和反倾销案的发生。
   6、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要完善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合理合法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界定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重复征税,促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要履行加入WTO承诺,降低进口关税,调整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但在某些产品的税率上有升有降,以保护我国幼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改进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实行免、抵、退,扩大产品出口。加强国际间的征管合作,大力开展反避税斗争,维护我国权益。经济效益决定税收的积累程度。
   总之,经济是决定因素,税收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是处理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改革措施,为推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税收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有什么影响

6. 税收负担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税收负担从微观上说是企业所纳税额与销售额的比率。
具体说税收负担包括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比如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等。。。。。。 还有纳税时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成本,这都可以算作税收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重,企业的税收成本就大,企业盈利就会变小。反之企业盈利就大些。
企业盈利水平低,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所以税收负担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发展。

7. 税收负担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税收负担从微观上说是企业所纳税额与销售额的比率。
具体说税收负担包括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比如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等。。。。。。
还有纳税时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成本,这都可以算作税收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重,企业的税收成本就大,企业盈利就会变小。反之企业盈利就大些。
企业盈利水平低,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所以税收负担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发展。

税收负担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8. 增值税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有哪些?

  【摘要】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我国增值税会计处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值税会计科目变得简单了;二是视同销售业务要求核算收入,结转成本;三是缴纳增值税时不再区分当期还是前期的增值税,做同样的会计处理。增值税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和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增值税纳税人可以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本文中所指的增值税纳税人均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与旧准则(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值税会计科目的变化
  增值税会计科目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总账科目的变化
  增值税原来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进行核算;新的会计科目将“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核算口径有所增大,不仅包括原来“应交税金”的相关内容,而且包括原来记入“其他应交款”中的教育费附加等内容,增值税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进行核算。
  (二)增值税下各明细栏目设置的变化
  过去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设置了“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转出多交增值税”等栏目;目前,“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明细栏目对增值税进行核算,明细科目相比原来有所减少。
  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的变化
  增值税实施暂行条例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应当征收增值税。
  原来对于视同销售的处理是:按照产品、商品或材料的成本结转成本,按照计税价格(或市场售价)核算增值税,不核算收入;新的处理规定是与销售做同样的处理,即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下面举例说明关于视同销售行为新旧会计核算的差异。
  例1,甲公司将自产的产品用于个人消费,该批产品的成本价为200万元,市场售价为300万元。假设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
  旧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工资           2 510 000
  贷:库存商品             2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 000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           3 5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 000 000
  贷:库存商品    2 000 000
  在视同销售行为中,改变前后增值税的计算与核算并未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收入确认与否的变化。新的准则体系下要对视同销售行为确认收入、成本,核算利润,会影响所得税的计算与缴纳。
  三、增值税月末与缴纳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过去将增值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应交增值税;另一部分为未交增值税。月末要将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转入未交增值税中。在缴纳时,区分是缴纳本月的增值税还是其他期的增值税。本月缴纳本月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本月尚未缴纳或多交的增值税转入未交增值税中:若为应缴纳而尚未缴纳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若为多交的增值税,则借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科目;本月缴纳上期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而在新的准则体系下,不再包括未交增值税部分,在缴纳时也不再区分是本期还是上期的增值税,一律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中核算。
  例2,甲公司2007年5月份缴纳增值税共500 000元,其中应缴增值税额为600 000元;2007年6月缴纳增值税800 000元,其中本月应交增值税额为600 000元,上月应交增值税额为100 000元,多交了增值税100 000元。
  旧的会计处理为:
  2007年5月份: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              500 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100 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00 000
  2007年6月份: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700 000
  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0 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0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100 000
  而新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5月份: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    500 000
  2007年6月份: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8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0 000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变化之后更为简单、明了,核算更清晰而且更加合理,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