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

2024-05-20 05:03

1. (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

     (1)(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2)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可归纳康有为的主张;“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分析目的。(2)由材料二的“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可知其史观(视角);第二问要突出其历史地位及后续影响,即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

2.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也有“民主”。最早提及的是《尚书》:惟时求民主,乃大

     (1)(4分)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2)(4分)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3)(2分)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4)(4分)前者是奴隶主贵族民主;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         略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

     (1)内涵: 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用贤人,行仁政。(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3)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①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②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③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④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4)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试题分析:(1)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2)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所以两者的不同就很容易得出了,即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3)只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可以考虑: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也可以考虑。(4)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题目要求写本质差异,所以需要从两种思想的大背景去考虑,即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

    (1)材料一:唐太宗;材料二:武则天;材料三:唐玄宗 (2)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时期。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

     (1)元世祖(忽必烈) 重视农业生产 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6分)(2)元 大都(2分)(3)弯道取直,不再经过洛阳(2分)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元世祖发展经济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反映了统治者要注重发展农业,由“《元史·食货志》”可得出是元世祖所语,与此相关的措施还有禁止贵族圈占农田为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等。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与认识,由图片中所示工程指的是大运河,而且不经过洛阳可知是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由图示可知可以直接到大都。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隋朝与元朝大运河的不同点,联系已学知识及图示可知两者区别是弯道取直,不再经过洛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材料一:唐太宗说:

     (1)重民生。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4分)?(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8分)         略    

7. (12分)以民为本,争取民权,中外思想家莫不为之呐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

     (12分)(1)(2分)人物:孟子(1分)  主张:仁政(1分) (2)(4分)主张:材料二主张以严刑重罚治国,材料三主张以法治国。(2分)区别:材料二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材料三资产阶级要维护人权 。(2分)(3)(6分)观点:在中国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紧迫性和可行性。(2分)核心:民权主义。(2分)内容: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略    

(12分)以民为本,争取民权,中外思想家莫不为之呐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

8.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与隋杨帝具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民生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史实:营建东京(洛阳);开凿大运河(或通济渠)。(4分)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剧了统治危机。(2分)(2)不同:存百姓(或以民为本)。(2分)特征:轻徭薄赋,劝课农桑(4分,符合要求即可得分)。影响: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4分,只回答“贞观之治”得2分)         试题分析:(1)“史实”: 提炼材料信息“营建东京”,“开通济渠”可得出答案:“营建东京(洛阳);开凿大运河(或通济渠)”。“影响”:联系所学隋亡原因“兵役沉重:远征高丽战败;徭役沉重:营建东京(洛阳);开凿大运河,赋税沉重,农民流离失所”即可得出答案:“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剧了统治危机”。(2)“不同”: 提炼材料信息“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科差: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可得出答案;“存百姓(或以民为本)”;“特征”:对比两则材料信息, “营建东京”,“开通济渠”; “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科差: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可得出答案;“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影响”: 联系所学贞观之治即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