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中的名词解释标准分数是指什么

2024-05-12 20:18

1. 心理测量学中的名词解释标准分数是指什么

你说z分数呀,就是是一个分数与平均数的差再除以标准差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z=(x-μ)/σ。(其中x为某一具体分数,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其实标准分数是一种可以看出某分数在分布中相对位置的方法,它能够真实的反应一个分数距离平均数的相对标准距离。在原始分数低于平均值时Z则为负数,反之则为正数。

心理测量学中的名词解释标准分数是指什么

2. 心理学统计与测量

统计如果你基础一般甚至没基础,推荐看Frederick J.Gravetter和Larry B.Wallnau的《行为科学统计》,本人很推崇这本(我自己也是先看了国内的统计教材,后来又看了这本外国教材觉得受益匪浅,只要你可以耐心看完这厚厚一本,认真理解每个知识点),原因有三:其一,内容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完全是把你当初学者,各种细节都不厌其烦地讲解,很多国内教材“不屑讲”的内容在这本书里会有提及;其二,各种复杂的统计符号用更简单更易理解的符号来表示,首先保证你看懂知识点,这也很不错,因为国内教材往往统计符号看上去很复杂,让读者没耐心看下去;其三,翻译得真的很好,所以此书好像已经出到第六还是第七版了。
读过这本书,再去看张厚粲的统计(张的教材的确不少地方说得笼统,但的确是知识点最全面的一本教材),会轻松不少,不过也要注意,这本书里的个别公式和统考的知识点有出入,我记得独立样本t检验的讲解部分就有这个问题,略加注意就行。
另外,推荐一下温忠麟的教育和心理统计吧,里面好像有一些比较新的内容。
测量的话我也看了国外的教材,万千心理的那本心理测量,对于测量学,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内的教材优于国外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外那本教材编排的结构有点像国内的风格,但讲解的知识点反不如国内的多,很多东西没提到,比如IRT,GT理论,国外教材没涉及,只讲了基础,但国内教材讲得多谢,我指的国内教材就是戴海琦老师的心理测量教材,你可以买黄黑封面那个,不过如果你基础还行的话直接买白色封皮那一本也足够了。
考试的话统计测量好像只有一个大题,然后就是两三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复杂,比较基础,关键是你需要学得扎实,统计测量虽然不如高数难学,但也不是背一背就搞的定的。不过还好所占分值比例也不是特别高。
建议你统计就看看统计测量就看行为科学统计、张厚粲的统计、戴海琦的测量就可以,然后多做一些练习,完全OK

3. 心理健康教育专科自考科目有哪些?

考试课程各个主考院校开考课程有所不同,具体查看各个院校的该专业的考试计划。提供几个主考院校的考试计划供参考:
1、华东师范大学

2、华南师范大学

3、浙江师范大学

4、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专科自考科目有哪些?

4. 心理测试的方法种类

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反应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如EPQ、MMPI等。

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前者要求被试尽可能作出最好的回答,而且有正确的答案。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均属此类。后者要求被试按照日常习惯回答,无正确答案,所有人格测验均可称为典型行为测验。
一、测试内容:
1、能力测试:
A.普通能力测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B.特殊职业能力测试:特殊职业能力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该项测试的目的在于选拔那些具有从事某项职业的特殊潜能的人才。
C.心理运动机能测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心理运动能力测试和身体能力测试。
2、人格测试:人格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试的人格特质。
3、兴趣测试:兴趣测试揭示了人们想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从中可以发现被试最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工作是什么。
二、测试问题:
1、要注意对被试的隐私加以保护。在未征得应聘者同意之前,不能公布应聘者的心理测试结果。
2、要有严格的程序。从心理测试准备,到心理测试实施,以至最后心理测试结果的评判,都要遵循严格的程序。
3、心理测试的结果不能作为惟一评定的依据。根据不同标准,对心理测试结果的参考程度不同;另外,心理测试可以和面试、笔试等方式同时进行,结合多种方法,做出客观评价,不能将心理测试作为惟一的评定依据。
三、测试原则:
1、要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护。因为心理测试涉及到个人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个人隐私,这些内容严格来说应该只让被试者以及他愿意让人知道的人才能了解,所以,有关测试内容应该严加保密。
2、心理测试以前,要先做好预备工作。心理测试选择的内容、测试的实施和计分,以及测试结果的解释都是有严格的顺序的,一般来说,主试及测试者要受过严格的心理测试方面的训练。
3、主试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要统一地讲出测试指导语;要准备好测试材料;要能够熟练地掌握测试的具体实施手续;要尽可能使每一次测试的条件相同,这样测试结果才可能比较正确。

5. 心理测验有哪些分类

按照测验的目的分类,包括:
第一是智力测验,就是测验人的智力情况,常见的有韦克斯勒成人,儿童,幼儿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第二就是记忆测验,就是测验人的记忆能力的,有韦克斯勒成人记忆量表;
第三就是人格测验,以测验人格为目的的,比方说,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个性测验,卡塔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的;
第四,就是特种能力测验,主要测查特种技能,比方说绘画,音乐,手工技能,功能等能力测验;
第五就是诊断测验,用于临床诊断参考,比方说神经心理学测查,根据测验方法分类问卷作业测验,投射测验的.
根据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等等.

心理测验有哪些分类

6. 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科普,自学方法,书籍分享,诊断标准介绍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学观点,但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加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初的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泽,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等编著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当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观点,大都模仿西方,很少创见,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因此,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第二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试图以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对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加以改造,以确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结合当时的教育改革,对儿童入学年龄问题、学科教学改革问题、品德和劳动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做了一些实验研究。1958年一度兴起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几乎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濒临夭折。1962年由中国心理学会召开了教育心理学专业会议,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又重新得到发展,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学科心理、个别差异、学习阶段的划分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诸方面。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内部印行使用,各师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继重开教育心理学课程。但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使整个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第三个阶段即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70年代后期,也就是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课题逐渐展开。对学习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与发展问题,品德心理学问题,教育与心理测量,教师心理以及教育社会心理学问题等方面都着手进行探讨。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该书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潘菽主编的教材外,此后还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译著、专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除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受到重视外,还呈现出如下新的发展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化,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学习与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纳者,学习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主动构建过程、学习不是记录信息而是理解信息。而教学的重心也从课程转向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发展适合于各种学科的学习和思考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从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这种转变最初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所进行的教育与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关注更使教育心理学摆脱了50年代中期没落的局面。而教育心理学由于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而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
从此教育心理学不再单纯关注于学习的实质问题,而是关注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关注教师如何促进这些认知过程的发展,对教学问题的关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从1969年加涅(Robert M.Gagne)等人提出教学心理学概念以来,教学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相同教学环境的学生,其所能达到的成就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促使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去探求影响认知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近,沃尔勃格(H .L. Walberg)通过广泛的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寻找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发现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探讨将是教育心理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之一。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及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大影响,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反映到教育心理学中,如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实验室转向教学实际,更加关注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得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问题就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与方向。特别是当前教育心理学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中.更是密切结合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元认知理论,以期解决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效性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8.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