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024-05-09 13:24

1.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众所周知,玄奘西行,目的是为了学习佛法和取经。那么问题来了,玄奘西行一百年后的鉴真东渡,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向日本传播佛法和“输出”文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鉴真和尚东渡

“鉴真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这句话说来轻巧。实际上,从被日本遣唐使普照和荣睿等人激发东渡的愿望后,鉴真就不断地在尝试。

从扬州出海不行,就转战至福州。乃至,海风把他们可怜的船从福州吹到了海南,越走离日本越远。



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路线

荣睿因为劳苦而离世,而鉴真最得力、最优秀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就连鉴真自己,也几乎失明。然而,他仍然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想法。

等鉴真再次回到扬州,重新回到起点,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也就是说,在这10年的时间里,鉴真屡次尝试,终究没有成功,几乎每回都因为海路凶险。船在大海中漂流,能活下来已是万幸。

鉴真在与大自然抗衡的10年里,大约只有苦笑。

到753年,日本派过来的遣唐使已经到了第十批。

等使者藤原清河返航,他的船终于载上了鉴真,正是这趟船,成功到达了日本。



鉴真和尚三亚登陆处群雕

鉴真孜孜不倦地东渡日本,除了本人弘扬佛法的意愿外,与当时唐朝的社会文明也是密切相关的。

当时的唐朝强盛、开放的文明,就像暗夜里的发光体,周围的落后文明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想去发光地看看。

当时,全面落后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一拨一拨的遣唐使进入中国。天文、地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他们的学习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佛学。

唐朝放开怀抱迎接各国使者,正是反映出他的大国自信和优越感。



大唐盛世

史学家普遍认为,佛教层面,中国就是日本的母国。

玄奘西行回国整整100年后,鉴真才开始他的第一次东渡计划。

那个时候,唐朝比100年前更自信。佛教徒也有理由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正处在佛学界的中心地位。

大约正是抱着这种佛学无国界以及传教的思想,当日本遣唐使向鉴真发出东渡邀请,鉴真也下了这个决心。

唐朝盛世那种各国“知识分子”云集的气氛,令人想到20世纪初的巴黎,或者现代之美国,宛若“黄金时代”。



大唐盛世景象

生活在繁华都城里自然是优渥的,一旦出行,交通仍然是巨大的问题。

长途旅行,不只艰辛,还意味着需要冒生命危险。所以,在漫长跋涉、九死一生的文化交流中,走出去的总是信仰虔诚、甘愿冒险的僧人。

鉴真最为典型。

哪怕一路都有人庇护,有官员将他奉为神明,钱财船只用品一概不在话下,也曾总是缺少一点“天时”,风浪里漂泊,无法靠岸。

在鉴真无法抵达的10年间,他写了两首诗明志,其中一句结合他后来的凶险旅程来看,不免感慨:

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祇。



鉴真东渡

现在我们还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穷得没饭吃才被送去寺庙当和尚”,但是在唐朝,想成为正式僧人,过程繁复,最终被国家官方认可,至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鉴真一到日本,就在日本的要求下,对流传在当地的佛经进行了校对。

他双目无法阅读,只靠听人逐字诵读来指出其中的错漏。

除了这些细微工作,鉴真真正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天皇建立起受戒仪式。



鉴真到达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寺庙的宣誓都是僧侣在佛像前“自我认定”,不是由受戒师完成。

换句话说,那时日本的僧侣系统极为混乱,训练、受教、受戒等过程,都没有严格的规范。

鉴真说服了日本天皇,在他初到奈良住的东大寺,设立戒坛。他在这里为几位皇室成员及400多名沙弥受戒。还有原先受过旧戒的80名僧人,也愿意再重新受戒。同时,鉴真还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

自此,日本受戒传律的规则就被鉴真重新建立。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不同点:鉴真是东渡日本、玄奘是西行天竺;鉴真是结伴东渡、玄奘是独行西行(独行侠吧);鉴真没有归国、玄奘归国了。

3.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的

答案C
解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两个历史事件的了解,又考查学生对唐文化特征的理解。A、B两项在此题中表达的意思相近,是唐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基本条件,D项反映的是唐朝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玄奘西行是去学习外国的文化,鉴真东渡是去传播文化的,所以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是学生最易误选的,主要失误在于对两个事件的起因、目的没有仔细分析。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的

4. 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觉得他们都是绝顶伟大的人,但玄奘西行是出于寻找正法,因为那时候流传到中国的佛经遭篡改或损坏非常严重,为了寻找真经,使东土人民能学到真正的佛法,他才穿沙漠过高山草地一个人历经坎坷来到古印度.鉴真和尚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一名高僧,那个时候的唐朝简直就是日本人梦中的天堂,历尽千辛万苦来中国的日本人非常多,那时,鉴真收的有日本徒弟,他们为了使日本人民也能学到佛法,于是就苦苦哀求鉴真东渡日本,为了弘扬佛法,使更多的人能沐浴在佛的光辉下得到渡化,鉴真就答应和他们偷渡日本,因为当时的鉴真非常有名,当时的政府根本就不放他们走,他们只能偷渡,辗转了好几次都没走成,其中有一次在海上漂泊良久,九死一生,终于爬上岸,一问,竟然还是在中国,只不过到了海南岛.这些是我在《十大高僧》这本书上看的,鉴真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绝顶伟大的贡献,他不止是传扬佛法,据说日本的文字都是鉴真根据中国的草书创造的,他在日本受到爱戴与尊敬,直到今天,他待过的寺庙都还存在着.
玄奘和鉴真的事迹让我感到极度的震惊,尤其是玄奘,在沙漠里马都死了他竟然活着走了出去,想起来都感动的想流泪.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佛,不信佛的人,哪里会理解什么所谓的意义呢?

5.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对中外文化的主要贡献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袆,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政府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从27岁那年开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 
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19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 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地理学家。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对中外文化的主要贡献

6.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鉴真和玄奘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不同点:鉴真是东渡日本、玄奘是西行天竺;鉴真是结伴东渡、玄奘是独自西行;鉴真没有归国、玄奘归国了。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7.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对中外文化的主要贡献

鉴真东渡: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西游:翻译佛经 传播学说。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详见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回答这一类的题目,可以先总结,xx的什么事件传播了中国文化(举几个代表性的),对xx国有xx影响,(如果对世界也有重大影响也一并说),阐述一下他们伟大不畏艰险的精神之类。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主要就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对中外文化的主要贡献

8.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
  玄奘画像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享年62岁,在他死后23年后,唐朝再次诞生了一位得道高僧,这个人就是鉴真。鉴真享年76岁,死于日本。这两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并且做出了很相似的举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是对佛学真理的追求,值得后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这件事由于《西游记》这本名著和电视剧享誉中外,但是鉴真东渡这件事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玄奘西行是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寻找正确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发源地,而鉴真东渡是为了向日本传授佛教真理,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十分落后的,曾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佛教知识。
  玄奘和鉴真相似的点是两人都是私自行动。玄奘曾向朝廷请求西行,但是却不被首肯,所以就只身一人独自前行。而鉴真是因为要将本国的佛教思想教授给日本,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唐朝少有的名僧,朝廷不愿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曾屡次派人阻止鉴真去日本。
  但最后,玄奘还是西行了,鉴真也东渡成功了。这两位圣僧对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  唐僧取经途遇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以唐朝时期的玄奘取经为原型改编的。那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多少呢?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克服,最终取到佛经的呢?
  玄奘雕像
  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中第一个就是来自本国的阻止。当时天下刚定,唐朝根本不允许国人出镜。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递上西行的申请书时,是没有回应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这一点与电视剧有着较大出入,电视剧是为了美化唐太宗。事实上,玄奘之所以能够成功西行,是自己乔装打扮,混入灾民中偷渡离开。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阻拦他的军队和士兵,在他人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此时的玄奘状况已经十分凄惨,马匹死了,僧人也离开了,也而就是说现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一点被士兵射杀。在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举步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并且还迷了路,在这般艰难的状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功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中,由于国王的赏识,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决心,所以就绝食 *** ,最后高昌国的国王妥协了,放玄奘离开。但是离开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边就只有两名弟子陪伴在身侧。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数不可数,多次还威胁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奘没有放弃,终于到达了印度习到了正宗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玄奘在观世音的指教下踏上了取经的道路,他的目的是为了学到大乘佛法,难道历史上的玄奘西行的目的真得也是学习大乘佛法吗?历史上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真正的目的其实很多,不止这一个。
  玄奘画像
  首先,玄奘之所以会去取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阐释佛法。因为当时的玄奘发现,在国内很多佛法的释义大相径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具有较高佛法造诣的玄奘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而他本身就是在这些解说不同的教义下长大,缺乏正确诠释这些教义的能力,所以他想要去佛教的发源地探索这些教义的真正释义。
  其次,玄奘在西行前曾经遇见过波罗颇密多罗,这个僧人是在正统的印度佛学学院受戒的。他所能背诵的许多佛法经论,是当时唐朝所没有的,而这些经论一直吸引着玄奘。当得知印度有许多这样高深的佛经之后,玄奘就想要去印度将这些佛经取来传授到唐朝。
  第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了兴盛。但是印度佛经的翻译却是一个难题。在唐朝,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被翻译过的佛经,但远远不够僧人们学习,玄奘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要西行,他希望自己通过游历印度等国家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从而为唐朝翻译更多更正确的佛经。事实上,玄奘回国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玄奘西行的目的很多,但综合而言就是为了能够在唐朝弘扬佛法。
  玄奘西行时间  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西行所取得的佛教经纶还是他回国后对佛经的翻译,都大大推动了我国佛教的兴盛。众所周知,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是独自一人的,那么玄奘西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有多长呢?
  玄奘画像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将一生都倾注在佛教上。在13岁时,当时还是在隋朝,他受到了隋朝大理寺卿的赏识,在东都的净土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佛经上去。
  在公元622年,他受戒,拜访名僧,开始讲经说法。在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得到了众多高僧的指点,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名气逐渐开始在蜀中等地传播。并且意识到唐朝的佛学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在玄奘西行时间里,他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途经了唐朝西部地区,并且离开了唐朝的疆域,途经高昌国、迦毕试国等,最终达到了印度。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游历了将近110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学习当地的佛学知识,最后终于学有所成,将这些佛教的理论思想带回了唐朝,并且传扬开来。
  玄奘西行路线图  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玄奘西行的故事吧,讲的就是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去往印度学习佛法以及取经的故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根据玄奘西行的事迹编写而成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玄奘西行路线图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玄奘西行的具体路线吧。
  玄奘西行路线图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先是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之后过了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到达了唐代玉门关,之后又绕过白墩子、红柳园、星星峡等地,终于走出了唐朝的边境。
  他一直向西北而行走进沙漠到达伊吾,之后又到了白力城、高昌王城、无半城、阿父师泉等地,走到了今天天山南边,之后又进入阿耆尼国、王城这两个国家。随后玄奘又度过孔雀河进入屈支国。他又向西走了六百多里,到达跋禄迦国,接着又向西北走三百里到达凌山。翻越了七天七夜的冰山,到达大清池,今天这个地方在吉尔吉斯斯坦。之后玄奘再沿着湖西北方向走了500里到达碎叶城,之后他经过了逻斯城、沛汗国、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喝捍国、捕喝国、伐那国、羯霜那国、梵衍那国、迦毕试国、揭罗喝国等十多个国家,翻越了帕米尔高原等许多高原,可谓是爬山涉水,困难重重。历史十几年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在印度玄奘遍访名师刻苦学习佛法,终于学有所成,于贞观十九年一月返回大唐首都长安,前后历时19年,行程5万公里。他还带回了六百多本经书,后来有翻译成了中文,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我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这也就是整个玄奘西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