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后感 - 读书笔记

2024-05-02 12:32

1. 《原则》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原则》读后感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庞杂,但是脉络清晰,主旨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将毕生的为人处世方式、经营企业之道抽象精炼为一项项具体化的标准或原则,从大的章节安排上分为三部分: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对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瑞·达里奥结合自身的经历,逐项逐条、言语生动的向读者描绘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向本书求教,就算无法即时解决问题,但也给出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桥水基金将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它有一整套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结构化的投资分析工具,这使他屡次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逆势发财,比如1987年10月美国发生的著名股灾,单日跌幅高达20%以上,而桥水基金获得22%的收益,被称为“十月英雄”;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行业整体惨淡,雷曼兄弟倒闭,巴菲特旗下基金也损失了9.6%,而桥水基金获得14%的正收益;还有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桥水再次表现优异,获得高达45%的收益。
 
 瑞·达里奥作为桥水基金的掌舵人,也将这种系统化投资分析方法的精髓应用到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是生活和工作、投资决策相互影响。在瑞·达里奥的世界里,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规可循,都是在遵循他既定的原则在行动,当然这个原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在拥有过数次成功经验后,便成为相对固定的原则。
 
 瑞·达里奥一直在强调,不要生搬硬套他和桥水的原则,一定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原则,这是客观的、求真的态度。尽快我自己也是一直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这本书,然后书中仍有不少闪光点带给我有意义的启发。
 
 书中讲到“可信度加权”,用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领域,也都有自己不擅长或不熟悉的领域,在对一项问题进行决策时,根据对该问题熟知的程度,可以给每个人附以不同的权重,在过去的时间内,曾多次出色应对该类问题的人,可信度最高,应给其比较高的加权分值,反之,不具备该领域知识,也没有有效应对过的人,可信度分值低,如此,通过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可信度加权,可以选出最好的观点。这种方法也指出了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这类传统决策方式的局限性,因为这类传统决策方式以假定所有人的能力水平是相同的为前提,真正优秀的观点可能会被埋没。这是个绝佳的理论,但是如何践行呢?怎么给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内进行赋权呢?在桥水的小生态环境里,有一套为创意择优所用的工具,比如“集点器”、“棒球卡”等,通过对员工进行日常记录积累起大量数据,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方式若运用于其他环境中,甚至大范围大规模地使用,应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是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书中讲到“头脑极度开放”,指出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来自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自我意识是个人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有逻辑和有意识的较高层次的我,一个是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较低层次的我,比如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大部分人都容易被较低层次的我占据,将此视为攻击,而不是对不同观点产生兴趣。思维盲点是每个人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差异,没有人能看到整个图景,大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头脑封闭的两个人很难得出最优决策。解决办法就是奉行头脑极度开放,承认自己有盲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始终让较高层次的自己控制自己。之前,经常提到“换位思考”、“直升机思维”,和这个观点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
 
 还有,工作原则中提到的“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让我有点小震撼,我想若是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将人的感性因素全部去掉,让信息保持绝对透明、完全对称,是肯定可以提高社会运营效率的。但是人是何其复杂的生物,过度过量的信息对一个人来说是更优,还是蒙在鼓里更好?我想在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若要推行“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都会是一场极大的冒险。但是,桥水确实是这么做的,同事之间坦诚相待,每个人都能够公开评价彼此的观点,不论职级,公司的会议录音、摄像后,向全公司开放,通过建立这种相互信任的环境,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当然瑞·达里奥也提到所谓极度透明也并非纤毫毕现,比如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容易被媒体误读、歪曲的事项等需要保密,但是在透明文件建设上,这也已经比很多企业往前迈进了很大一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发,3月18日,网传桥水爆仓,之后又各种辟谣,疫情之下,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可见一斑,不知桥水还能否续写传奇。
 
 愿世界平安。
 
 PS:据香帅所言,桥水的长期业绩和大盘基本持平,在非危机期间的表现并没有过人之处,与股神巴菲特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桥水名气大也有营销的功劳。

《原则》读后感 - 读书笔记

2. 《原则》读书笔记摘要

1.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
  
 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
  
 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2.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3.解决问题的步骤: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验证、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你可以说它是个障碍,但同时也是个机会,是我们向前发展的契机。
  
 感悟:
  
 做任何事都有一定原则,掌握这些原则就可事倍功半,少走弯路。

3. 《原则》读书笔记第1篇

一、无论生活,工作,投资等领域,都需要原则?
  
  
 1. 这是大师瑞•达利欧说的。他是大师,而我是小白,我要盲从大师。瑞说原则帮他发现了真相,根据这个真相他才有效行动,有效行动,他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那些目标实现的多了就成为大师了。
  
 2. 一条原则出来,可以被多次用在相似的情况当中,让自己的决策质量更高,决策速度更快。测质量更高是指少犯很多已经犯过的错误。决策速度更快是指又少了很多纠结,少了很多犹豫。
  
 3. 如果自己有清晰的原则并阐述出来,也很容易与别人合作,和他人都彼此了解。
  
 4. 原则的打磨过程,就是在失败过程中提取重要的教训,正确的失败。这些正确的失败,可以避免错误的失败。错误的失败是指因为失败而被踢出局。错误的失败,这个概念很像杠铃策略当中的脆弱,就是那种一旦发生就彻底毁灭的那种失败,那种脆弱。
  
 5. 如果把原则公开,就更有可能实现知行合一因为这些原则可以在行动中检验并得到完善如果自己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公开自己的原则,更有可能让自己实现知行合一。
  
 6. 我是人,我有很多弱点,光认知偏差就100多种。如果没有相应的原则,那这些认知偏差就会时时的发生在我的决策过程中。
  
 7. 我也有自己的目标,我也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要实现我的这些目标,我需要付出行动。行动的基础是决策。高质量决策依赖高质量原则。
  
 8. 瑞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现,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以符合逻辑的方式不断发生过。

《原则》读书笔记第1篇

4. 《原则》读书笔记——工作原则

         观点一:工作原则和价值观应当是具体的、可践行的行为指南。 
  
        在很多公司的墙上面都会写着公司的价值观、使命和工作的原则比如“顾客至上”,“实事求是”,“正直、爱心、创造”,“以人为本”等,各个各样。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无用的。
  
        在我所经历过的公司中也有主要的问题,有一家公司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没啥大毛病,但让人感觉太空了。我当时一直在想复兴什么?公司的力量是啥?两者有什么关系?但是公司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也没人真正的思考过,同样的也没有人去培训这些内容。这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使命成为一个空口号。
  
       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提到工作原则以及价值观应当是一系列具体的指南,每个人都能看懂,并且能够践行。这一点上面我认为“樊登读书会”做的特别好,他们的使命是“帮助3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这里面包含了具体的可预期目标、具体可以执行的行为。所有工作围绕着这句话展开就行了,凡是符合这句话的事情都可以做。
  
          观点二:优秀的文化不掩盖问题和分歧,而是公开解决。 
  
         这是所有公司都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我觉得不会达到,包括作者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也没有达到。原因为:1、与利益相关,2、与人性相关。

5. 《原则》读书笔记(十三)

11. 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 
  
 在追求目标的路上,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发现问题但不能容忍问题。问题就像添入火车头发动机中的煤,通过燃烧——制定和实施解决办法——来推动我们前进。你发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改进机器的机会。发现问题而不容忍问题,是最重要也是最不为人所喜欢的事情。
  
 对很多人来说,发现问题是很难的事情。大多数人宁愿对进展顺利的事情大唱赞歌,而把问题掩盖起来。那些人的想法非常落后的,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利于一家机构。不要为了一时的好评而停住前进的步伐,要为能找出不令人满意的进展而感到欣喜。虽然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使你感到紧张,但回避问题(也不应对)会使你更加紧张。
  
 这种因担心事情发展不理想而感到紧张是非常有好处的。正确率如此,我们才有动力去开发系统和指标,监测机器的运行结果,并激励那些管理得力、经常开展系统测试、寻找机器上各类问题的人继续前行。经常有这样的担心,并加强交叉核验,对于做好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要确保把小问题都清除,因为如果任何有小问题泛滥,它们就会变成大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员工会容忍不可接受的问题,因为觉得要解决问题过于艰难。然而,与根本不解决相比,解决这些不可接受的问题更容易办到,如果不解决,会导致更多压力,导致工作量增多,持续出现更多的不良后果,你可能为此丢掉工作。因此,要记住管理的一条原则:需要了解涉及你的机器运行的反馈,或者把问题解决掉,或者提交上一级解决,如果形势需要,要一遍又一遍地解决。要把问题提出来,交给问题解决能手去处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其他方法。
  
  12. 诊断问题,探究根源 
  
 当遇到问题时,你的目标是剖析问题的根源——具体到哪些人、哪些设计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探究人和设计造成的问题是否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导致无法准确诊断问题的最常见原因有哪些?
  
 根据我的发现,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即时动手解决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
  
 人们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诊断时不提及个人姓名。如果不把问题与造成问题的责任人挂钩,不探究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就不会促进个人和机器做出改进。
  
 第三个最常见的错误未能把这次诊断中吸取的教训与之前的教训联系起来。要确定某个特定问题的根源是某种规律使然,还是相反。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一下问题:
  
 1. 结果是好是坏?
  
 2. 谁对结果负责?
  
 3.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如果你头脑中装着这些重大问题,并时时反思,你就能做好诊断。
  
 深挖是指深入了解一个部门或领域的问题根源,进而制定计划使其改进。深挖不同于诊断,是一种广泛了解、深入探究的方式。它的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造成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深挖有两个步骤,之后的步骤是制定和执行。
  
 第一步:列举问题。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
  
 第三步:制定计划。
  
 第四步:执行计划。

《原则》读书笔记(十三)

6. 读书笔记‖《原则》之工作原则

其实生活原则这一部分还没读完,但突然很好奇瑞达利欧会在工作原则这一部分写什么,就跳到了这一部分。
  
 以前我觉得工作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满足生存需求,别的也不需要考虑太多。
  
  
 今日阅读之后,我发现工作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瑞达利欧是从投资者、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工作原则,但从中还是能够获得一些启发。
  
 1、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瑞达利欧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有着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不仅需要管理者关心员工,也需要员工认同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作为一个普通人,工作不仅仅是赚钱,更是弘扬追求卓越,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2、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
  
 对管理者来讲,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因为用错人的代价昂贵,同时要用比你强的人。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富翁谷底求翻身》时,葛伦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招募团队成员时寻找的是不同专业的人才,弥补自身的不足。
  
 葛伦的故事再一次验证了瑞达利欧的观点:要选择对的人。
  
 那怎么样才是对的人?瑞达利欧认为价值观>能力>技能,并作出解释。
  
 价值观是驱动行为的深层信仰,决定着人际相处。人们会为价值观而斗争,他们会与那些价值观不同的人斗争。
  
 能力体现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工具。
  
 作为一个普通员工,首先考虑得也是价值观。选择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公司和管理者,然后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3、痛苦+反思=进步
  
  
 在工作原则这一部分,瑞达利欧提出允许犯错,并举例说明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敢于犯错,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就会快速进步。
  
 这让我想到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因为害怕犯错,畏手畏脚,小心翼翼,但还是不能避免犯错。
  
 如今想来,我当时是过于害怕犯错带来的痛苦,让整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事实上。不管你多么擅长一件事情,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犯错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要怎样做才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瑞达利欧也提出了对应的原则,观察错误模式,判断是是否因缺点引起的,然后在痛苦中反思,吃一堑长一智。
  
 智者说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确实如此。当我们不再只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把工作原则运用于实践,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工作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7. 《原则》读书笔记003

个组织,一个集体,包括个人,我都认为,在作出某个决定或者决策的时候,可以遵循下面的一个原则来做。
  
 1,需要说出大家的真实想法。
  
 2,允许大家讨论,针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能够去包容那些不同的声音。
  
 3,听从团队中最权威的人给出的最后决策,或者是根据民主投票的结果来决定最后的决策。
  
 4,决定如何做了之后,一定要落地。
  
 同时呢,我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决策,或者说是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去排除一些其他的下行风险,还要具备两个条件。
  
 1,大多数人是出于公心去思考这个问题。
  
 2,决策之后,少数不同意的人也要去坚持决策路线。
  
 这两点,就非常考验这个团队的领导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团队方向的把控了。如果能够达到一个这样的位置,应该是比很多普通员工要强很多的。这个或许还牵扯到团队信任度的问题,那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毕竟现在很多的团队,中心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在一些小细节上有所偏差,总体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大方向不错,就不太会有偏差。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前面的几点。
  
 a,需要说出大家的真实想法。
  
 在决策开始的讨论时,应该要让大家把话说出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检验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无论想说什么都能说。检验的第二个标准是:讨论中说的话,一定是可以摆在台面上说的。如果某些不能让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那么,这话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这样的话,那就不必说了。
  
 对于个人决策而言,我认为我是个比较笨的人,只能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把内心不同的声音都写下来。现在草稿纸上开始我的内心讨论。一定要敢于去把内心的每一个想法都写下来。
  
 b,允许大家讨论,针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能够去包容那些不同的声音。
  
 针对一个或者某几个将要讨论的决策,应该遵循毛主席说的一句话“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是香是臭,让群众讨论嘛”。
  
 一定要经过激烈的讨论,至少在讨论层面上,用所有的争论或口头模拟,达到一个预先推演的目的。
  
 并且,不论是领导还是参与讨论的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基本的包容的心,其实这个还是那么难达到,在保留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够让他人发言,这个已经是很不错的品质了。至少在我看来,职场上能做到让人说话,已经是很难的了。最难得的就是能够让人家说话,还能接受人家完全不同的观点,朝着大方向去改变。这个很难。
  
 如果在初期讨论的时候,不让大家说话,是一个组织危险的信号。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讨论,一旦哑口无言,就完全开始了“暴力沟通模式”。
  
 c,听从团队中最权威的人给出的最后决策,或者是根据民主投票的结果来决定最后的决策。
  
 团队中的权威来做出决策,并不是盲从的进行权威崇拜,很多时候,讨论不会达到某个平衡,最权威的人,绝大对数时候,都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说到上一点提出的,权威人士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听得进那些很反对的声音,即便这声音不能改变最终他自己做出的决策,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不同的声音,可能是避免某个风险的哨声。
  
 d,决定如何做了之后,一定要落地。
  
 不落地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如何做。或者怎么做。就要看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了,我只是想提醒自己一点,如果是自己管控这个决策的落地,那么,随时要跟进执行落地的节点,如果在落地的过程中再次出现了需要决策的时候,重复开始的三点。

《原则》读书笔记003

8. 读书笔记|《原则》——生活原则

在还未读这本书之前,就久仰其大名。
  
 在阅读此书的生活原则部分之后,好像能够理解了。
  
 从书的编排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工具书,从21个原则(1,2,3,4,……),到139个中原则(1.1,1.2,1.3,1.4……),再到365个分原则(a,b,c,d,……),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受益点,但它毕竟是一位“英雄”成功的演说,纵使你把其中的365条分原则的都理解透彻,也未必能够成功。
  
 正如达利欧自己所说:找到适用自己的原则并基于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原则,书中的很多方法也确实可以借鉴,如接受失败和痛苦,正确的犯错,实现人生愿望的五步流程,认识自己和人与人的不同等等。
  
 在生活原则部分,虽然大大小小的原则很多,但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五大部分。①首先,为了得到有效的原则,我们需要拥抱现实并妥善应对现实。②然后,在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实现愿望的五步流程,包括设定目标,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③但是没有人能够把每一步都可以做好,期间我们会需要他人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头脑极度开放。④头脑极度开放需要对自身与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有准确的评估,书中也讲到MBTI、职场人格量表、团队倾向简表、分层系统理论等方法。为了得到他人帮助,我们必须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⑤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决策,这就需要:追求想要的东西;通过头脑极度开放从失败中汲取良好的教益;不断改变和进化,使自己能力更强,勇气更盛。
  
  
 
  
  
 
  
  
 
  
  
 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不要混淆愿望和现实。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在后续的结果。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之前自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要去逃避,其实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问题拖着拖着更让人痛苦。 然后被痛苦缠绕,从而阻碍自己的进步,所以以后要勇于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然后需要管理痛苦,勇于且善于承担责任。
  
 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它够成了行动的基础,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中的愿望,原则可以被应用于类似的情境以帮助你实现目标,相比与价值观,原则是更加具象化的。学习原则可以说是在成功的经历或在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做事通用标准。
  
 了解原则,了解原则的形成过程关键在于引导自己去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同时正视自己曾经或者即将面对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前。想要一劳永逸,通过学习达利欧的原则而获得成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阅读本书最好不要将其中的原则简单套用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中,而是通过这些原则应发自己的思考并提升自己发现和提炼原则的能力。
  
 
  
                                          
 三、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看起来似乎是件简单的事,实则不然。这是因为两大障碍的存在: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自我意识障碍指的是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得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试想一下,当有人和我们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候,会发生什么事。你是不是会变得愤怒,这是因为你的大脑结构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会变得愤怒。当你愤怒的时候,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解地解释“你”的行为。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以外,还都有思维盲点,即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不同的人看待同意事物的方式是有差异的,有人关注整体,有人关注细节,有人是发散思维,有人是线性思维。不在于阐述哪种方式好,哪种不好,只是个人必然存在某种倾向,而在对立的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在面对差异的时候,应该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每个人都像由很多特征搭成的积木,每一块积木反映其大脑一个特定区域的运作方式。当我们了解人的特性,就可以很好地预期行为。文中也提及MBTI、职场人格量表、团队倾向简表、分层系统理论等方法去了解人的特性。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自然塑造万事万物皆有目的。我们最需要的勇气不是驱使我们战胜别人的勇气,而是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冀望,我们始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我的勇气。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而把了解做好,则需要能够准确综合分析,知道如何综合考虑多个层级。
  
 文中提到两种更优的决策方式:预期价值计算的决策、可信度加权的决策
  
 做决定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如果把每一个决策看成一次押注,压对又一个概率,有相应的奖励,压错也有一个概率,有相应的惩罚。会赢的决策通常是具有正向预期价值的决策,也就是说,奖励乘以其发生的概率大数值大于惩罚乘以其发生的概率的数值,预期价值最高的决策是最好的决策。通过这种决策方式,同时不断通过了解真相提高押对的概率,那边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