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拼多多,市值已蒸发12300亿,发生了啥?

2024-05-11 04:24

1. “沉默”的拼多多,市值已蒸发12300亿,发生了啥?

作为知名的电商企业平台的“拼多多”用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将这个平台打造成业内顶尖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当初风头正盛的拼多多,却在沉默中蒸发了12300亿!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名义带头人的变化在该平台蓬勃发展时,时任董事长的黄峥退出了管理,移交给了另一位创始人陈磊。带头人的变化,也会根据发展策略的不同影响企业的发展思路。这一点,或许是拼多多在疫情下的市值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退”得更加彻底,黄峥卸任时,主动放弃了超级投票权,并且将自己的投票权委托给了董事会。除此之外,他还与创始团队捐出了名下2.37%的股份,成立了繁星慈善基金会,用于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科学研究,直接“剥离”了与拼多多之间的联系。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认为,黄峥已经失去了拼多多的话语权,其实,在拼多多内部,还是有着联合创始人制度的,根据企查查的数据展示,黄峥和陈磊都依然是拼多多的创始人。
二、市值消失的实质是资本的变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市场就是商家、商品和客户,大家只会简单地购买商品、付款,这样就算是完成了每一个商品交易过程。但是,在企业家眼中,每一项商品交易活动却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出售,而是隐藏在交易背后的资本市场行为。本次拼多多市值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资本市场进行剖析。
三、拼多多股价跌幅严重
从拼多多目前的财报还可以看出,曾经的销售神话拼多多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的财务状况最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股价上。
根据资本市场的数据表明,当前,拼多多的股价从最高212.597美元/股到今天56.03美元/股,跌幅已经超过了70%,市值蒸发超过了19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33.9亿元)。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拼多多在股市的变化最能体现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在资本市场上,每一股的价格变化都会反映在企业的市场估值上,反过来说,企业的市场股价的下跌,也能明显影响企业的实际发展。
四、拼多多市场风险明显除了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的资本市场的变化,拼多多也必须要面临市场饱和的风险。从最开始,通过拉动人口进行下载app,再到公司获取更多商家的入驻费用,完成了积累阶段,拼多多开始了盈利阶段,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不断的超越,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平台。
但是,互联网的用户并不是毫无目的地扩张的,当互联网人口红利碰到天花板,拼多多的市场占有额也就开始了下滑趋势。这种最开始采用拉人头进行扩大影响力的营业模式,就成为了此刻拼多多面临的最大风险。

从去年开始,诸多资本市场开始逐渐“抛弃”拼多多,尤其是喜马拉雅资本更是直接清仓,可以看出,资本对于拼多多的否定态度。
所以,当初盈利的拼多多,从当下的现状来看,显然还没能做好在盈利能力上保持高增长的准备,也没能给外界讲一个更有诱惑力的故事。这一危险阶段的拼多多,倘若还是保持“沉默”,那么只会在沉默中逐渐加重自身的风险。
结语除了上述经济现象,拼多多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商品的质量上。很多人开始觉察到拼多多的商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是质量也是相应的,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呼吁,宁可不花钱,也不想在购买这种“盲盒”似的购物。

市场需要的是不断前进,具有活力的商品经营模式。资本需要的是不断带来收益,股价市场上稳步增长的一只股票。而拼多多采用一种创新的“分享”、“砍一刀”模式,最开始就在市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份额,短时间内实现了企业的高速增长。但是,单纯依靠“拼”的模式走出来的商务平台,在市场饱和之际,也会最先受到市场和资本的抛弃。

“沉默”的拼多多,市值已蒸发12300亿,发生了啥?

2. 拼多多股权结构是怎样的?

拼多多股权结构是:腾讯持股近17% 黄峥拥有89%投票权。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黄峥控制的股份比例从2020年4月的43.3%降至最新的29.4%。相应的,黄峥拥有的投票权也从88.4%降至80.7%。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股权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与其拥有的股票比例相应的权益及承担一定责任的权力(义务)。基于股东地位(身份)可对公司主张的权利,是股权。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

3.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初期起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在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1、国际资本市场推动国际资本由欧洲涌入美、澳等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一般认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间,国际资本保持高度流动性,并大量由欧洲涌入美国和澳洲等地区。1914年前后,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左右。而在资本输入国中,澳大利亚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6%。2、公共机构是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主体。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主要表现为:借款国家政府和部门大量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发行固定利息债券;美国的债权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持有过半数的股权(或独家经营)对其进行控制等。3、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尤其是国际债券的利率随时间及国别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调整。4、资本流动因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及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而初现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导致普遍的债务违约,严重打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30年代,在货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和战争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本运动大部分采取了短期资金外逃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范围的私人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资本无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流动,市场交易行为也大多发生在国外,即欧洲美元交易。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特征是:1、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在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同时,该体系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协定则明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规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初期,各国普遍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严格控制下的资本绕开管制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动,形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雏形。欧洲资本市场既是银行间市场,又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市场,同时还为大公司提供借贷服务,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核心。欧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庞大,以多种兑换货币计值,充分满足各种借款需要,商业银行经营自由,贷款灵活简便,资金安排迅速。2、资本流动形式集中表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在二战结束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二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下,向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署财政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3、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根据OECD的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为9.954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了9.226亿美元,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92.69%,整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71.60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占当时融资总额的78.21%。进入60年代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积极发展信贷业务,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1973年,随着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产生。1、石油危机与石油美元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极不平衡,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生产的石油不到全球总产量的20%,其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石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表现。中东国家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致力于改变长期形成的油价过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员国通过参股和收归国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70年代初美元汇率下调,西方工业国的制成品价格相应上涨,由于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随美元汇率持续下降,石油生产国蒙受重大损失。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方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价,把每桶原油定价调整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调整为这些经济体吸收这种外部冲击提供了可能。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顺差,1974年达651.7亿美元,1980年达928.4亿美元,1973年到1981年顺差累计达3360.7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盈余资金,由于石油盈余资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称石油美元。2、石油危机时期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石油危机时期资本流动的特征表现为:①石油美元的积累及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OPEC成员国可供运用的资金中,约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欧洲货币贷款总额900亿美元中,阿拉伯银行占了26.5%。所以,欧洲资本市场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②石油美元的流动掀起了私人商业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高潮,也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长期、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资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员国组织为获得发达国家比较安全的资产,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贷给了发达国家的私人商业银行。而70到8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停滞,名义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则为负值,私人商业银行便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成倍上升。1982年后,OPEC成员国开始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计过程被迫中断,这样,发达国家私人商业银行向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无以为继,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急剧恶化。 进入80年代,由于多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资本流动开始显示出收缩迹象。从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4.5%,私人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9.4%,私人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债总额中,短期信贷高速增长,国际债务期限明显缩短,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经超过全部外债的4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外债偿付压力不断上升,从1973年到1982年,还本付息额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偿债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在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结构失衡的同时,80年代起,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类国家偿债危机的爆发。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82年出现了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的同时,美国里根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高通货膨胀率三高现象。由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的比例很高,美元汇率的上扬直接加重了该类国家实际的债务清偿即流向债权国的本金和利息的负担。由于美国利率居高不下,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随之提高利率。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短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长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于发展中国家浮动利率外债超过外债总额的40%,利率的上升导致偿债压力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非石油出口国将多付40亿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将为此多支付7.5亿美元的利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将多支付近200亿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后,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借的新债主要用于支付利息。在内外双重压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债总额为260亿美元的波兰政府无力偿付数额为25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本息,拉开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危机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汇储备基本耗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新贷款来解决清偿困难;12月,阿根廷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债务危机: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外,其他债务国均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扎伊尔、赞比亚等10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解决债务支付问题。债务危机爆发后,债务国政府、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遏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表现为:1、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80年代初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近2000亿美元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1984年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又出现大幅度上升,三年间累计升幅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2、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1982和1983两年,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分别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后,OECD国家的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资本流入数量超过了债务危机前的总水平。3、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长收缩期。非OECD国家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19亿美元后,进入长达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资总额一度下降到211亿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653.42亿美元。因此,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收缩期长达10年,这刚好是拉丁美洲国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后,资本流动的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附表1 国际资本市场活动(1988-1995)(百万美元)--- - - --------------------------------------------------------------------------时间 国际市场筹资总额 年度增长率%  OECD国家筹资总额 非OECD国家筹资总额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资料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80到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最显著特征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1、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2、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上升,资本流动性达到很高水平。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的调查,到1998年4月,该交易额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速。3、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在本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4、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综观国际资本市场市场的百年变迁,我们发展,推动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内在需求及利率变动、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帐户管理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上述动力的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人为推动两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本身的推动力应归入客观必然性类别;金融活动快速上升产生的内在推动力则兼具客观必然性和人为推动两方面的属性,但是,相对而言,其客观必然性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在资本帐户开放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政策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开放过程又是更多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的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货币关系的准则,其总体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意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政策调整可以全部归入人为推动的范畴(详见下表)。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设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进的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是世界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意志,具有人为推动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组成部分,资本运动的自由化意味着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本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从内外两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最终结果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化,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场表现形式。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域结构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在资本全球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相互间的资本流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多向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即使是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也不仅没有影响发达工业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反而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实力超强发展,使其对国际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金融全球化以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等形式,促进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风险报酬趋向于平均水平,并通过资产价格的迅速调整保持市场均衡与稳定。同时,资本自由流动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其结果是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一国有关管理当局切实提高经济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关政策组合的协调能力。当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扩张仅仅是个开始,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渐暴露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但是,与我们传统认识相背离的是,即使不同资本流动工具的变动规模呈现此起彼伏的波动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融资的增长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行为。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4. 解构拼多多:从获客、留存、变现三个要素说起

   核心观点写在最前:
      1、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自身运营+腾讯流量蕴含着极高价值;
      2、获客成本逐步走高、留存率尚可、变现途径多元化有待观察;
      3、拼多多未来的产品和商品形态都有转型需求,但是路径不易;
      4、当前看好;
      如题所述,获客、留存、变现是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由此展开,最后探讨拼多多的当前估值和未来方向。
       以下为正文 
      7月16号,拼多多更新了招股文件,每股16美元至19美元的价格IPO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将在此轮IPO中拟各增持2.5亿美元。
      拼多多的崛起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在阿里、京东、唯品会、一号店、亚马逊巨头林立的中国电商行业中,在看似格局已定的环境里,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仅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巨头。
       一、获客关键词:低价+爆款 
       1、拼多多急速膨胀,原因总结三点 
      -拼单、砍价,社交玩法带量;
      -微信入口、小程序红利;
      -淘宝转型,低价电商流量聚集;
      如果将三个因素归类,前两个属于腾讯,第三个属于阿里。腾讯的电商梦从来没有停过,拍拍、易迅,京东、唯品会,尽管自家阵容看似强大,但对抗阿里却从未让对方感受到危机,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出现了动摇阿里根基的可能。
      腾讯的流量优势自不必说,在向电商转化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找到除提供入口外更好方式,拼多多用拼单、砍价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小程序提升了H5页面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整个微信生态的可怕之处。
       而阿里对天猫的侧重,则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 阿里电商部门的战略在向天猫靠拢,淘宝C店的低价产品甚至无法在搜索中展示。低价电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缺,而拼多多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低价电商”的刚需。
       2、获客成本非常低廉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可知,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同样,每个MAU增长成本在18Q1也大幅提升48.3元。
      获客成本有所提升,但因流量获取模式的特殊性,比起京东226元/人的价格,拼多多获客依然非常廉价。依靠低价+爆款,拼多多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3、获客的可持续性 
      从公众号起步,享受小程序红利,再加上拼团、砍价、免费拿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拼单天生带量模式下,自然流量在初期快速急速膨胀。如果用S&M和GMV作对比,尽管季度Sell增幅超过GMV增长,但是17Q4。拼多多GMV已经突破758亿,这个杠杆非常划算。
       但是问题来了 ,进入2018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升,未来如果想进步提高渗透率和MAU,获客成本必将继续提升。
      借用招商总结的电商渗透率,拼多多目前已经超过京东、VIPS,渗透率在6月末达到了26.5%,已经为淘宝的一半水平,如果拼多多希望获得淘宝的渗透率和月活,那面临的压力之大和实现路径之难都摆在眼前。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并非天猫、京东核心群体。 从用户数据看,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市场上一个简单的认知说,拼多多用户=微信-淘宝。 模式、产品差异导致了使用人群不同 ,快速撸完了这一波,再想撸下一波,要么产品转型,要么模式改变,这过程中,都伴随着获客成本急速提升。
      从内部看,若想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并不难,但是面临淘宝低价版、京东拼购,甚至手法相同的每日优鲜等公司外部竞争,除了继续加大营销、推高获客成本外,好的方法不多。
       所以,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二、 留存 
      从电商30日留存率上来看,在最近的统计窗口中,拼多多指标不错。除了电商传统的优惠券、促销手段外,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是具备粘性的(薅羊毛上瘾),同时签到领现金、9.9特价、游戏福利,这些手段对于价格敏感群里的杀伤力非常强,留存也较为有效。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1)广告推广;
      2)用户补贴;
       先看它的广告营销: 
      大概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投了各种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核心作用是拉新。 
       再看用户补贴: 
      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里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拼多多的毛利率较高,和同业比起来,参考意义失真。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能抓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改变的创业者才能享受这样的红利,但是现实中极难找到。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三、 变现:现有模式可维持高增长,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转型 
      有量、有留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变现。拼多多在17年初砍掉了自营,走纯平台路线。两部分主要营收为线上服务(广告、数据、搜索)+手续费(支付佣金)。
      现行模式下,假定Take rate不变,那么营收会跟随GMV增长。若想增加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来源,会衍生出三个问题:
      -GMV如何持续扩大?
      -供应链和消费金融能否起来?
      -Take rate如何提升?
       1、GMV提升根源在客单价和订单数 
      拼多多的标签是“低价+爆款”、“物流速度不敏感”、“价格敏感”。这和天猫、京东长期以来培育的电商核心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所以我判断拼多多对电商业的增量用户有很大贡献。
      关于用户群呈现出两个问题:
      1)自有用户尽管对价格敏感,但也存在购物体验提升的需求,拼多多将电商以外的用户拉进来,培养了基础的消费习惯后,这部分人的平台切换成本很低,随时可以走向淘宝和京东。公司并未拥有除价格外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台溢价。
      2)截止18Q1,累计活跃买家已经达到2.94亿,但无论数据还是自身感受,拼多多对一二线城市居民渗透依然不足,换句话来说,对高客单价人群渗透不足。这会制约平台GMV增长。
      当前拼多多的广告铺天盖地,高营销费用换来了高回报,截止18Q2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3.43亿,MAU达到1.95亿,一个季度获客近5000万,不可谓不高。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Q1 GMV为667亿,订单量为17亿,粗略计算客单价为38.9元,较2017年32元略有提升,但是比起京东和天猫200+的客单价来说,差距和提升空间共存。至于如何做,是留给管理层的问题。
       2、B端和C端金融 
      互联网公司现在殊途同归,热闹了半天,最后都发现还是金融赚钱。仿照蚂蚁和京东金融,拼多多拓展的逻辑不难理解,面对B端供应链,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面对C端,拼多多的客单价对于做消费金融并非易事。商品绝对价值非常较低,比如20、30元的产品,用户购买决策会关心平贵与否,几乎在所有人的随机消费承受范围内,这不存在消费金融构建的场景。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都依靠电商流量壮大,拼多多若想通过消费业务拓宽变现路径,在当前商品导向中,较难实现。
       3、Take rate:价格上不去,提升不易 
      GMV能上去,take rate上不去,增长仅是线性的。(take rate=营收/GMV,通常用来衡量平台型公司的收入与交易额之比)
      18Q1的数据已经达到2.09%,较阿里3.66%依然有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实现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探讨如何提升之前,要分析为什么数据较低,这个拼多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单价低、毛利有限,商家按点击付费意愿弱 
      这种模式下,对于商品单价低的产品,商家长期付费推广动力很小。本身毛利低,再加上销售费用,整体而言付费较少。
       -平台重点打造爆款,挤压了其他商家空间 
      以平台当前最大爆款“可心柔”纸巾为例,惊喜的价格几乎碾压了其他商家同类型产品。每个SKU的一项爆款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
      分析了两点原因,其实背后的实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如果继续保持长久以来抓流量、薅羊毛的手段,那么消费金融无从做起、take rate提升不易、最终导致GMV有量无质。
       提升GMV质量需要转型,这意味着要直插京东和淘宝的核心区,竞争加剧。 
       四、 拼多多有没有未来?  
      拼多多的未来在于 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变现提升、顺利转型而不被反杀。 
      前两点核心是用户增长和盈利模式,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决定了GMV依然会快速增长,但仅是线性而非指数增长。 
      不被反杀指向的是竞争格局,拼多多是腾讯电商业务的打手,专门对抗阿里,给流量给钱。拼多多有腾讯的流量护城河,所以自身的下线不会低,但要往上冲,想全面和淘宝竞争,我认为也不容易。
      拼多多将“人、货、厂”三个要素中的“人”玩到极致。从“人找货”变身“货找人”。
         问题是:既想收佣、又走C2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未来如何暂无判断,逻辑上并不自洽。 
       五、估值 
      假定拼多多18年GMV为4000亿人民币。
      参考招商、国金、天风给出P/GMV估值方式,对标阿里(剔除非电商业务),给予拼多多P/GMV估值,即315.1亿美金(RMB@6.6),这可以理解为拼多多估值的上线。
      天风综合阿里、京东P/GMV估值,拼多多对阿里为折价,对京东为小幅溢价,得出估值区间为180亿-240亿美元。
      国金则没有剔除阿里的非电商业务,以阿里P/GMV=0.65计算,考虑到拼多多“去腾讯化”前景并综合电商格局,给予阿里的40%-60%折价,对应估值在155亿~233亿美元之间。
       综上,估值中枢为200亿美金。 本周更新的招股信息显示,拼多多计划融资区间为200亿~240亿美元。
       六、拼多多争议很大,看多看空都有道理 
       看多观点认为: 拼多多有微信流量这个无敌护城河,而不会再有第二家出现了,同时阿里体系无法进去。尽管当前平台充斥着低价、质量差的商品,但无法阻挡GMV的急速膨胀,产品和商品随着时间迭代,最终会走进“五环内”人群。
       看空者认为: 拼多多充分使用了微信社交红利、近几年高速发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几乎没有竞争的商业环境。但是,没有自身的物流体系,多数商家把平台作为去库存渠道,当价格优势一旦失去,拼多多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另外因为默认商家刷单、引流量,GMV充满水分,泡沫被挤掉后估值会下调。
       低价不是问题,但是缺乏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则会影响平台粘性和可持续性 。
      拼多多膨胀极快,淘宝走过的坑,他上市后要全部再跳一遍。假货、质量差、购物体验导致客户流失,甚至面临各种诉讼风险。这些都是长期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远在问题。
      当然,拼多多的壮大有自身存在的群众基础,毕竟对于三四五线小城市和乡村的大妈,拼多多更像是消费升级的产物而不是消费降级。这些大妈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厨房纸和毛球修剪器这种东西的,现在她们在通过拼多多买到这些从没用过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相比之下,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才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一个本来打算攒钱买日默瓦的苦逼白领,突然发现严选上有一款质量、造型都差不多,还是同一个代工厂生产的箱子,可能就直接抛弃日默瓦,转而买了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箱子。那这算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
      当然,升级也好,降级也好,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和企业的价值观更挨不上边,一切都是满足需求而言,这只是公司战略的不同。 拼多多毕竟满足了一种需求,前景依然是看好的。 

5. 电商平台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现状:
1、发展非常迅速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无论在那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都非常的迅速。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这位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基础和动力。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剧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使得我国很多投资者投入到了电子商务的领域之中,这也使得电子商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例如最为熟悉的淘宝、唯品会、美丽说等等电子商务网站之间为了加大竞争力,都开展了各种促进消费的活动。
2、物流成本影响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物流问题和信用问题。因为物流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首先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相关电商的发展。其次,有些物流公司的物流服务水平不高,这也给电商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因为物流运输时间较长,很容易因为一些外界因素造成商品出现破损。信用问题也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信用问题,我国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一些电商网站也做出了相关的管理机制。
3、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不能和内部资源有机整合
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整体流程以及相关营销手段不够了解,这就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建立。
发展趋势
一、 电子商务应用呈现较高普及化、常态化趋势。
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呈现产业链与供应链全流程化趋势。
三、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驱动力。
四、原“寡头垄断”格局渐被“多元化”竞争市场替代。
五、B2C替代C2C是未来网络购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电子商务平台与搜索引擎平台呈融合化趋势。
七、电子商务的安全、诚信与立法等问题逐步完善。
八、本土电子商务阵营渐崛起,民族电子商务产业任重而道远。
九、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加速。
十、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实体平台呈融合化趋势。

电商平台支付模式
1、现场交易
现场交易即买家上门提货,现场支付。
2、货到付款
它是商家根据提交订单的内容,在承诺的配送时间内,一般委托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快递公司将商品送达到指定的交货地点,双方当时验收商品、当时交纳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该方式一般适用于较大的商家。目前,中小商家通过与快递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后,也可以实行货到付款,但货到付款适用地区通常是合作快递公司的业务范围区域。
3、邮局汇款
到中国邮政各邮政储蓄网点填写汇款单,根据选项将金额汇入商家账户,或者邮寄汇款单给商家,由商家根据汇款单到邮政储蓄网点办理领取手续。
4、银行汇款
商家通常会在某些银行开设账户,买家就近选择一家较方便的银行,前往银行柜台填写存款单,资金支付给商家账户。 汇款后,需要及时和商家联系确认。
5、支票支付
用支票结账一般选择银行汇款作为支付方式,尽快将支票送到商家处。 商家在支票入账后,便可安排发货。
6、网上银行支付
商家会在开设账户的银行开通网上支付方式,买家需有相应的银行的某些类型的银行卡才能开通网上银行支付功能,进行支付。
7、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
使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 商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开通账号,买家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某种支付方式进行支付。 该支付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支持的支付方式和银行非常多,几乎包括国内所有的主要银行,甚至可以支持国外信用卡支付。 
其包括各银行支持的网上银行支付、短信支付、电话语言支付等方式。还可以结合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的信用机制,在买家顺利收货后,才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资金转入商家账户,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
8、预付款支付
通过前面各种支付方式,一次性将较多的资金支付给商家,存入买家在商家的注册账号中,通过账号预付款进行支付。

电商平台发展现状与趋势

6. 拼多多员工去世后股价再次暴涨,这一趋势合理吗?

其实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会继续上涨。首先我们说一下该公司的员工去世,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就算该公司存在着加班文化,那么并没有导致公司的正常运转,现在依然处于高速运转的一个状态,所以这并没有影响到拼多多的正常运转,反而反映出了该公司是更加高效的公司,当然就是有点不人道而已。
对于资本来说,他们最想要的其实就是公司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它能够按照正常的轨迹进行运营,并且能够得到逐年上升。该员工的离去没有影响到这个公司的营销财报,没有影响到该公司的正常发展,也就是说公司的股价可能会因为这个事件有一些回调,也就是是有一些人会做出避险。当这件事情处理完了以后没有带来运营影响的情况下,那么公司的股票自然就会继续上涨。
股票再次上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么就是国内正在刺激经济,特别是农村薄弱地区正在刺激消费,而该公司的主战场就在农村三四线城市,这一政策利好也让该公司的股价再次暴涨。有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都能够有更好的前景,就像当年的家电下乡也拉动了一大波家电的消费,让家电公司得到了一份漂亮的财报,自然也能够让公司发展的更好,这是很正常的。
资本看好这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挤进了几大电商平台的一个行业,发展势头甚好。大家都非常的看好这家大型企业,都看好这家大型的公司,将来的发展不可限量,而且如今已开展了团购业务,正在快速加编前进中,并且早已实现盈利,所以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还能获得分红,自然也会有很多人追捧该股票导致股票上涨。

7. 拼多多2021Q3会议纪要:营收用户皆不及预期

   拼多多(PDD):  
    事件:2021Q3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8.67亿,环比增长1700万,略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8.72亿;Q3实现营收215.06亿元(+51%yoy),低于彭博一致预期264.74亿元,扣除1P业务的卖货收入,电商平台业务同比增长55%(多多买菜收入计入佣金收入),低于市场预期;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31.50亿元,同比增长675%,彭博一致预期为-3.64亿元。 
     第一部分:财务数据概览  
     【高基数下用户增长有所放缓】  
     买家数:   3Q21年活跃买家数环比新增1740万达8.67亿(本季度阿里环比新增3500万达8.63亿,JD环比新增2010万达5.52亿,拼多多为买家数第一大平台),同比新增买家数达1.36亿。由于本季度用户增长数低于阿里&京东。 
     月活:   3Q21的平均月活用户为7.42 亿,环比新增30万,同比增加0.98亿。月活/买家数:用户黏性保持提升,MAU/AAB达到85.5%,环比有所下降,同比下降2.5%。 
    单位用户变现能力不断提升:我们采用年化的(广告+佣金收入)/活跃买家数,来衡量单位用户的变现能力,则3Q21每个年活跃买家数给平台带来93.1元的收入/年,yoy+55.7%。 
     【广告收入低于预期】  
    3Q21单季收入yoy+51%至215亿元(我们此前预期为296亿元),其中: 
     - 1P:   收入0.82亿元(我们此前预期32.4亿元),1Q21收入为19.6亿元;(1P业务是临时、过度性的,满足3P商家不能满足的需求,因此收入会有波动) 
     - 非1P(3P+多多买菜)   :合计收入214亿元,yoy+51%。其中,广告收入179.5亿元,yoy+39%(我们此前的预测是225.5亿元);佣金收入34.8亿元,yoy+161%,佣金高增速除了主站GMV的增长,还有多多买菜的收入贡献。 
     【成本和费用】  
     毛利率:   3Q21毛利率为69.5%(去年同期为77.1%),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为:1)1P业务拉低毛利;2)多多买菜的仓配成本增加。 
    * 如果假设1P业务的毛利率为0%,那么3P和多多买菜的毛利率为69.8%; 
     销售费率大幅下降:   3Q21的销售费用投入为101亿元(同比持平,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销售费用环比减少3.4亿)。Non-GAAP的销售费率为44.9%,去年同期为68.5%,如果用非1P收入作为费率计算的分母,则Non-GAAP销售费率为45.1%。拼多多没有在Q3的大促中做过多投入。 
     * 测算获客成本:   平均获客成本=年化S&M费用/AAB,为55.96元/人,相比前两个季度略微下降;边际获客成本=年化S&M/同比新增AAB,为344.1元/人,环比增加63元,拉新成本提升。 
     【盈利持续兑现,Non-GAAP净利润31.5亿】   Non-GAAP归属净利润31.5亿元,利润率14.6%(2Q20利润率为3.3%,利润为4.66亿元)。如果以非1P收入作为分母,则利润率水平达15%。 
    * 如果假设多多买菜亏损30亿元,那么主站盈利超70亿元,利润率水平在30%以上。 
     【经营现金流出增加】   3Q21 经营活动现金流流入87.37亿元,去年同期流入83.22亿元,同比增加50%;期末现金及等价物623亿元(含312亿元限制性资金),短期投资金额868亿元,在手现金充足。 
     第二部分:业绩交流会回顾  
     CEO 陈磊  
    本季度公司营收增长51%至215亿元,年活跃买家数环比新增1740万达8.67亿,平均月活用户为7.42 亿,环比新增30万,同比增加0.98亿。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服务我们的用户、商户、农户.上个月是我们6周年的生日,而且希望能跟所有相关者共同分享我们的成长。我担任CEO的职位已经有一年多,今年3月开始我也担任了董事会的主席,在这个期间,我非常的忙,因为这是一个过渡期,我是慢慢的适应这个过程,同时一切都回到正规。 
    我要先跟大家分享下我们主要的战略。首先,我们要鼓励一些年轻的管理者。第二项重要的战略调整是我们要投资更多的钱到研发,而不是像过去五年投入更多的钱在销售和营销。 
     第一个战略:   关于怎么样去鼓励和促进年轻人才,引进年轻的管理层。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见证到很多的年轻人才和年轻的管理层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年轻人展示了他们的核心价值,即他们如何致力于服务我们的用户。当疫情开始爆发并且颠覆了大家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很多的年轻人立刻采取行动来交付给用户;当河南发生暴雨、洪水灾害的时候,他们同样立即采取行动,希望能够处理当地的一些外包和物流的服务,使得在灾后重建和当时的日常物资运输中得以保障。这些机会能够帮助大家,给用户以及整个 社会 带来了好处,所以我们鼓励更多的有潜力的年轻人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表现对企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期待,我希望能和这个年轻的团队、和年轻人一起努力。他们已经为公司工作了几年,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成熟了,年轻的人才也带来了很大的创意,而且持续带来创新,我们希望他们在未来的6到12个月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会持续的为他们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去晋升,去提升自我。 
      我们希望能够保持针对农产品的零佣金计划。因此我们会持续的提供农产品、地缘的分配以及教育项目,比如直播、媒体的营销等各种方法,我们是希望有更加受教育的农户加入起来,实际上这样就能改善整个中国的农业。 
    我们同样也希望能够提供给整个农业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第一是提高本地化效率。第二是减少浪费希望能够在生鲜方面切断中间的一些不必要的转换环节,另外希望减少粮食的丢失和食品的浪费,比如说通过算法、冷链、分析技术等等来实现以上这些目标,是希望能够让农业的产品更好更亲民,同时也对环境更加保护。第三,我们希望能够让农业技术,而且是上游农业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生产效率, 社会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价值,我们希望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农业能够具有吸引力的。在这个领域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智能农业大赛,它说明定位农业精准农业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大家提供产量。去年的大赛一开始已经商业化了,比如去年的农业 科技 大赛是AI种植草莓,有很多的餐饮队伍开始商业化,他们将成本提供给农户和商家。今年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比赛,一些技术专家共同开启今年的比赛。我们不断的去拓展挑战,不仅是产量,还有环境的可持续、商业的可行性以及营养价值,这些是今年评审委员会的几大标准。还有定位精准农业,怎么样用AI更好的种植西红柿,是今年的一个主题。有一些来自农业、计算机、科学等等背景的人士参与,他们在云南我们的一个温室基地来种植西红柿,这是他们的比赛。还有很多人是20岁左右,他们都参与到了整个农业转型期。同时我们也和一些国际一流的农学院,提供一些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课程和培训方式来帮助这些年轻的能人们或者是人才们共同进步。 
    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潜力的,让年轻人在未来引进技术,而且扶植整个 社会 的一个很重要的行业。所以我们希望利用整个我们的平台和技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年轻的人才们能加入农业,提供技术,提供整个农业供应链的一些改善方式。我们投资农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的任务。它要求一个长期的投入和承诺,我们一定会是系统化的进行,并且是有耐心的。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帮助更加有持续发展的农业的未来以及更为智能的农业的未来。 
    上个季度我们宣布了百亿农研计划,是希望能够解决农业、农村地区的一些非常重要的需求,这些计划不是以一种商业的形式或者是追逐利益的形式来进行,而是希望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数字包容,给农业技术相关的人才提供更强的驱动力和更大的成就感。在第二个季度的一些利润,或者是未来几个季度的任何有可能的利润都会再投资到这样一个百亿能源计划中。这些利润在第三个季度同样会进入百亿农研计划,我们已经获得了董事会的支持,是9月底的时候获得董事会的批准,希望能够得到股东的理解。拼多多希望能够给我们的社区提供福利,因为我们是得益于社区的支持,所以我们希望回报他们,因此我们致力于承担更多的 社会 责任。 
    在7月的时候,我们帮助了河南的灾后救灾,比如提供一些配送,尤其是紧急物资运送的服务。郑州的拼多多,同样也提供了紧急物资运送,而且希望能够跟河南当地以及河南省外的一些供应商共同帮助他们赈灾救灾、灾后救援。在10月我们给山西贡献了灾害救灾行动,捐了6000万元人民币,帮助他们应急物资救灾的行动。 
    展望未来,我们计划能够做更多,能够贡献给 社会 更多,我们会持续的帮助 社会 。我们也会持续的去利用我们的一些资源和平台来帮助服务我们的用户、商家、农户,还有他们的社区,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CFO 马婧  
    我们支持了一系列农业推广的活动,希望能直接连接农户和消费者。九月十月我们在丰收节,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商户销售,比如直播和运输协助。参与的农户是去年的两倍。我们加入了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绿色发展农产品中心的《中国GI2021计划》,希望能够促进农产品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全国高品质的农业配送。我们提供了平台支援和线上支持,有线上线下为GI产品量身定制的营销方式。相关的农业订单同比增长279%。 
    我们努力提高人们对当地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意识。九月,我们和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新疆等主要苹果农场主和农户们共同开启了黄金周,售卖高品质的苹果,并让人们意识到苹果是如何培育的。我们的水果团队在当地停留多周,并希望发挥出供应链的能力。 
    我们还和研究中心和学院合作,希望实施农产品相关计划。比如浙江行业标准研究中心意图实施的关于物流、包装、生产的行业标准。我们希望能帮助农户推广其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并在平台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因此我们也会保持对农产品的零佣金政策。 
     财务数据分析  
    用户方面,我们的用户接下来将实现较为温和的增长,加之用户规模较大,我们认为未来会有多元化的、不断演变的用户需求,任务会越来越难,因此我们希望年轻的领导层能够以创新的方式不断服务新用户。总营收增长主要由于商户活动的增加和在线营销带来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服务费交易和多多多菜相关的服务。其中,1P业务是暂时的方案,这部分的贡献应该会越来越小。 
    主要收入成本主要包括云服务、交付仓储费用和服务费用。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下降,说明我们对研发的不断投资是有效果的;研发费用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招聘了更多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我们持续加强技术优势,希望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满足用户不断更新的需求。未来研发费用也将不断增加。 
    八月我们宣布了“百亿农研专项”计划,希望能够解决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需求。该计划不会由商业化利益驱动,而是希望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数字包容并为农业技术相关人才提供更强的驱动力和更大的成就感。该计划将对近期的每股收益产生影响。 
     Q&A  
     Q:营销费用的投入开始改变,是否已经改变了营销方面的策略?  
    A:营销方面的投放和ROI标准一直没有改变,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不断微调投放ROI模型,核心还是希望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从第一天起拼多多就希望通过技术服务到最广大的用户群体,做到普惠,之前在用户体量较少时,投放目标是吸引更多用户,了解拼多多平台并且参与到平台活动中;现在随着用户基数变大,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拼多多,如何让消费者尝试新的品类,获得新的体验,满足对拼多多不断增长的预期从而提升对拼多多的信任度,是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用户基数扩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对平台来说是一个挑战,是新一代管理层的任务,一直在 探索 调整。营销上会严格遵守ROI要求,严格地有纪律地安排营销投入。与此同时拼多多为了公司长期发展,一直在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也是未来投入的重点领域。 
       Q:对于拼多多百亿农研计划能不能提供最新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有无对财报产生影响?  
    A:这个项目在九月底才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所以在Q3的财报中没有反映进来。Q2公布百亿农研专项后,确实收到来自行业很多很好的项目,目前团队也在认真研究可行性。 
     Q:如何看待当前的电商竞争格局?  
    A:中国电商是非常大的行业也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者需求不断进化,是非常动态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平台型企业加入电商行业是合乎商业逻辑的。 
    最近一系列的监管措施都是在推进整个电商行业向着良性竞争以及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多的竞争会对用户、整个行业以及行业中的企业有长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举例来说,包括短视频平台在内的平台型企业进入电商领域,这些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用户使用频率和时长。这些平台进入电商行业并不奇怪,许多拥有巨大用户基数和用户活跃度的平台都在进入电商行业。这些都与外部性有关,但企业发展最核心的是要回到自身去理解存在的价值和目的。 
    拼多多是从农产品起家的,满足的是用户日常的基本需求,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服务,与其他企业存在差别。如何服务好消费者,以消费者为导向是拼多多的本分,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通过自身服务的提升来持续服务好消费者;同时是否为 社会 创造了价值,使得环境更加绿色,发展更加持续。赢得用户信任以及为 社会 创造价值是拼多多一直以来的核心策略,也是能够在竞争环境中立足的长期资产。 
     Q:对商户的支持措施有无为GMV和广告业务带来增长?  
       Q:吸引更多品牌的计划是否达到预期?  
    A:随着拼多多用户基数不断变大,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用户需要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和品牌层次。品牌入驻平台并在平台发展需要一定时间。近期国家出台一系列反垄断政策,在促进品牌入驻拼多多上确有效果。 
    品牌入驻需要品牌和平台的投入、资源经营和时间,在长期磨合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推进合作,需要时间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品牌早期就选择相信并入驻拼多多,取得先发优势和回报,带动更多品牌和拼多多 探索 合作。 
     Q:最近的监管政策对拼多多有什么影响?  
    A:最近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都在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拼多多都在拥抱和支持行业相关政策,在坚决贯彻和落实指导意见。监管带来的行业变化,带动行业中许多公司主动追求改变,不断优化,拼多多积极主动地以此为契机帮助公司进一步规范。 
       Q:1P业务在Q3继续下降,未来关于1P业务的计划是什么?  
    A:由于1P业务并不是策略上的重点,并不预期会有较大的利润贡献 

拼多多2021Q3会议纪要:营收用户皆不及预期

8. 拼多多在离开了黄峥之后

郑志刚:黄峥卸任自动触发了拼多多《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日落条款的结果。这意味着拼多多未来只有一类股票,重新回到了“同股同权构架”。
     
 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宣布卸任拼多多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陈磊继任。而就在9个多月前,陈磊刚刚接棒黄峥辞任的CEO一职。拼多多由黄峥和陈磊等于2015年创立,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根据近期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7.88亿,超过淘宝和京东,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拼多多2018年7月在美国上市时同时借鉴京东的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发行和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形成了拼多多多元而独特的治理构架。例如,拼多多一方面像京东一样直接发行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创始人黄峥持有投票权是A类股票10倍的全部B类股票。合计持股比例为44.6%的黄峥通过持有具有超级投票权的B类股票,投票权占比达89%。另一方面,拼多多设立具有直接任命执行董事和提名推荐CEO等权力,由黄峥、陈磊、孙沁(联合创始人)和范洁真(联合创始人)等为成员的合伙人,建立了类似于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那么,随着黄峥的卸任,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将发生哪些变化和调整呢?
  
 首先,随着黄峥的卸任,拼多多由之前的“同股不同权构架”重新回到中国投资者更加熟悉的“同股同权构架”。
  
 同股不同权构架由于投票权配置权重向创业团队倾斜,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了表征决策错误责任承担能力的现金流权(例如黄峥出资占股东全部出资的44.6%)与表征对重要决策影响力的控制权(例如黄峥占比达89%的投票权)的分离,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负外部性”。这使得创业团队在理论上具备了以损害外部分散股东的权益为代价,谋取私人收益的动机和能力。因而长期以来,同股不同权构架受到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批评。但投票权配置权重向创业团队倾斜则很好地鼓励其投入更多的企业专用的人力资本,迎合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对创新导向的组织重构的内在需求,为越来越多的创新导向的高 科技 企业所青睐,并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同和追捧。我们以拼多多为例。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2018年7月26日上市当日,发行价从19美元大涨逾40%,收于26.7美元,市值达295.78亿美元。
  
 为了实现创新导向下投票权配置权重适度倾斜与外部投资者权益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公司治理实践中逐步出现了一些治理制度的创新。其中日落条款就是上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日落条款指的是在《公司章程》中对投票权配置权重倾斜的创业团队所持有B类股票转让退出,和转为A类股票以及创业团队权力限制的各种条款的总称。
  
 这次黄峥卸任,其名下1:10的超级投票权随之失效就是自动触发了拼多多《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日落条款的结果。而黄峥是拼多多具有超级投票权的B类股票的唯一持有人。这意味着拼多多未来只有一类股票,重新回到了“同股同权构架”。如果说拼多多以往通过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的发行,黄峥在出资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公司重要决策的主导,形成了“投入少但影响大”的控制权分布格局,那么,黄峥的卸任和公司治理构架的调整则重新使拼多多股东的投资额所占的比例同时代表了其投票权的影响力,出资比例越高,则影响力越大。
  
 中国A股在2019年7月科创板创立后开始接纳和包容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2020年1月20日上市的优刻得 科技 (688158)成为中国A股第一只“同股不同权构架”的股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没有触发日落条款的任何案例。因而随着黄峥的卸任和拼多多公司治理构架的调整,为国内的投资者理解日落条款如何实现控制权的状态依存,如何实现投票权配置权重倾斜和投资者权益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极好的案例。它将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中国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对于“同股不同权构架”潜在的创业团队道德风险问题的顾虑和担忧。拼多多的案例清晰地表明,由于日落条款的引入,把业务模式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创业团队,并不是意味着主要股东完全放弃控制权,控制权的实现是状态依存的。
  
 第二,虽然黄峥的超级投票权失效,但在公司章程修改之前,合伙人制度依然在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中发挥基础和关键作用,因而,作为合伙委员会的重要成员,黄峥对于拼多多未来董事会组织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过向“繁星慈善基金”捐赠、拼多多合伙人集体以及天使投资人Pure Treasure Limited公司的股份划转,黄峥的持股比例从上市当年的44.6%已下降为卸任后的28.1%。尽管如此,黄峥仍然为拼多多持股比例最高的第一大股东。黄峥在致股东信中承诺,其名下股票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锁定,不会出售。
  
 在解读在后黄峥时代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演变时,一些媒体在强调黄峥对拼多多不容置疑的影响力,更多地看到了,在回归到“同股同权构架”后黄峥依然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的事实。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合伙人制度同样是未来保持黄峥在拼多多公司治理构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制度之一。
  
 第三,拼多多在股东投票权履行问题上形成了一个独特模式。我们注意到,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宣布,在其卸任后,其名下股份的投票权将委托拼多多董事会以投票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哈佛大学Oliver Hart教授将股东的权力区分为对公司重要事项在股东大会上进行最后裁决的剩余控制权和受益顺序排在雇员银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后承担经营风险的剩余索取权,强调股东应该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匹配”,使“最后裁决”的权力和“承担责任”的义务相对应。然而,我们注意到,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对创新导向的组织重构的巨大现实诉求,在股权设计层面,股东权益履行将出现深度专业化分工趋势。在普通股东将着力风险分担的同时,将专业决策权力更多集中到创业团队手中,实现普通股东风险分担职能(Hart意义上的剩余索取权)与创业团队集中决策职能(Hart意义上的剩余控制权)这一原本统一在股东权益履行的两种权力(Hart意义上的产权)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以实现治理效率的提升。这事实上是包括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和合伙人制度在内的在新经济企业控制权安排中十分流行背后的原因。
  
 未来分散股东投票权的履行将基于股东意愿满足的市场行为,委托给专业的代理投票机构,因而在股东投票权履行过程中同样出现一种专业化分工趋势。我们看到黄峥将其持有的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董事会履行则成为这一趋势下的一个新的例证。但未来拼多多董事会基于怎样的代理投票表决协议来代黄峥履行投票权力,以及该协议如何保护黄峥作为股东的权益将有待进一步观察。至少从目前看,陈磊作为董事长的拼多多董事会深得黄峥的信赖是包括黄峥本人在内的拼多多创业团队在这次黄峥卸任中试图向资本市场传递的强烈而明确的信号。
  
 黄峥的卸任也为新经济企业包括退休、传承等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和观察的有趣现象。第一,与近来热烈讨论的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出现的延迟退休趋势相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经济企业却出现了创始人提前退休这一相反的趋势。马云在54岁时辞任阿里的董事局主席,回归教育本业,而比尔•盖茨同样在40多岁的壮年急流勇退,致力于慈善工作。今年只有56岁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于2021年2月3日宣布将于第三季度卸任亚马逊CEO。而黄峥还不到41岁就卸任,希望未来努力成为“科学家的助理”。一些新经济企业是否由于创始人的提前退休而使继任的年轻领导人更容易不落窠臼,推陈出新,脱颖而出,续写公司的辉煌值得观察。
  
 第二,很多传统企业在创始人年老体衰后,不得不试图说服了无兴趣的子女继承父业,思考如何实现企业传承的问题时,一些新经济企业创始人却简单遵循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和内在逻辑,自动实现了企业的有序有效传承。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个真正能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的继承人才能保证创始人手中的股票不会变为废纸。马云对张勇的选择逻辑如此,黄峥对陈磊的选择逻辑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