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盒设计发展历史

2024-04-30 16:50

1. 香烟盒设计发展历史

香烟盒的设计历史,主要就是烟标的设计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烟草产品主要以烟丝和70S平装卷烟为主,烟丝包装由手工完成,商标为方形小标。卷烟设备多为半自动简易型平装卷烟机和简易型半自动直包包装机,小包商标纸的一头有一条约一厘米长的撕口,这是直包包装时分开烟标的分烟针留下的;而且,当时的生产厂家等文字还是使用繁体字。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使用新中国平装卷烟机,条装都是由手工完成,条装商标贴在两侧的封口上。当时商标图案设计简单,套色少,印刷粗糙;小包内防潮使用简单的防潮纸,保质期短。这一时期,全国烟草工业生产厂家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出现了“国营”和“地方国营”厂标,而且使用了简体字,人民政府加大对烟草工业的投资、改造。商标印刷技术大大提高,多色套印使产品的商标更加精美。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国烟草行业实行“大联合”,所有卷烟产品都以“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标注,厂名印刷在封签上或商标的侧面上。
  “文化大革命”时期,卷烟品牌很多都加上了“文革”题材,“一片红”标相继出现,很多都成为当今人们追求的珍品,特别是成套的“语录”标更加珍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家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烟草行业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的卷烟设备,单机生产速度由1000支/份提高到3000支/份。同时,国产YJ13型包装机等设备也相继推出,卷烟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小包包装由直式包装改为横式包装(从烟标的外形及旧烟标上的折痕方向上可以分清,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平标”和“横标”),条装工艺由手工包装改为机械化完成,包装工艺实现了由小包机、小包透明机、条包机、条包透明机联线生产,初步实现了包装生产自动化,卷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设计商标印刷方面,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应用,商标图案变得丰富多彩,更加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由于当时是实行卷烟生产大联合时期,各烟厂的品牌可以相互交流生产,因此,同一个品牌会由几家烟厂共同生产;如上海厂生产的“大前门”牌香烟,可以看到沈阳卷烟厂、郑州卷烟厂、天津卷烟厂等几个生产厂家的烟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卷烟企业走在了前面,引进设备的步伐不断加快,机速从3000支/份提高到1万支/份。包装工艺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从烟标的生产厂标上已有了联营、经销、监制、地方性的集团公司及厂名前加注的省名、国名等。而且在此以后的烟草生产上开始普遍使用过滤嘴香烟。在烟标的包装装潢设计上,各厂大力挖掘地方题材,将各地的著名人物、民间传说、地理地貌、山水风光、林木花鸟等特色文化设计到烟标上,采用各种套色、镭射、防伪等技术,想方设法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抢占消费市场。到了1986年,我国烟草行业要求在烟标上注明焦油量,于是焦油含量的标准开始实行。
  到了1990年,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规定在烟标上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字样的警句的标注开始出现,并于1991年从法律上进行了规定。也有部分厂家从1986年就开始加注了。随着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认识的不断加强,各烟厂对卷烟的焦油含量、烟气烟碱的控制都朝着低危害的方向发展,从同一品牌各时期的烟标上可以看到上面两项指标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低危害香烟大受欢迎,保健消费成了趋势。
  我国从1991年正式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凡出口卷烟及省以上优质卷烟,其商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
       从2003年卷烟工业企业由184家减少到了84家,综合竞争能力大大增强。到了2005年,国家又要求烟标上要注明一氧化碳含量,使得吸烟者能够了解香烟的质量情况。
  2005年开始,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战略思路,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要全部被关闭,一些小厂纷纷与大厂合并,使很多烟厂品牌消失,如过去的广州一厂、二厂和梅州、韶关四个烟厂组成广东中烟工业公司。
  烟标体现了中国烟草工业从手工作坊式工厂发展到今天工艺过程全面自动化的现代工业企业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卷烟设备从半自动生产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再到消化技术实现国产化,这些方方面面都反映的是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作为中国工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发展历史。
  卷烟标注从“公私合营”、“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发展到现在百家争鸣的现状,它体现了人民从当家作主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卷烟品牌从单一向多样化的发展,卷烟种类中低危害卷烟的流行,也反映了人们思想从保守到开放、从单纯消费到注重健康的一步步变化过程。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见证。
  烟标,它虽然只是普通的商品包装纸,但它的外观、图案、卷烟、包装工艺的痕迹,都隐藏着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痕迹。

香烟盒设计发展历史

2. 烟盒的历史渊源

居住在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哈尼族人民,喜欢吸龙竹大口径烟筒,也随身携带盛放烟丝的烟盒。最早的烟盒是用皮革缝制的,后来才改为木制。聪颖的彝家人,用手指弹击盒盖或盒底,发出响亮的乐音,后经美化,这种原为生活用具的烟盒,便成了民间舞蹈《烟盒舞》的伴奏乐器和舞具。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来自云南民间的烟盒,做工细致,小巧玲珑,盒边镶铜箍、饰铜铃。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中。 《烟盒舞》伴奏演奏烟盒与舞蹈相结合,也即为《烟盒舞》伴奏。《烟盒舞》又称《跳弦》,即使用彝族四弦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烟盒舞既可男女二人模拟动物形态进行对跳,也可十数名或数十名男女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向逆时针方向前进,舞步缓慢,边弹边跳。跳弦烟盒还用于民间器乐合奏中。《烟盒舞》又叫“跳弦”,用四弦或彝族月琴伴奏。常男女二人对跳,也可数十人集体舞蹈。演奏时,舞蹈者打开烟盒,左右手分执盒盖与盒底,各以食指和大指弹击,边弹边跳,舞姿优美。舞者一般在翻腕亮肘时弹击烟盒,可打出各种节奏,发音清脆悦耳,同时振动盒边小铜铃作响,以加强节奏和欢乐气氛。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聚居区,喜吸龙竹制作的大口径水烟筒。烟盒自然是置烟丝的必备器皿。但不知始于何时,人们无意中发现与自己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烟盒用手指轻轻敲弹时,竟能发出呱呱的悦耳声音,刚好踩上跳舞的节奏,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深受启迪,将烟盒用于舞蹈场合,以手弹烟盒来控制节奏,一方面用来统一节奏,一方面用来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烟盒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乐器而流传至今,这种相应的舞蹈也习惯地称之为烟盒舞,成为彝族一种著名的舞蹈形式。烟盒作为一种民间指弹乐器,流行于云南个旧、开远、蒙自、建水、石屏、元江等县彝族聚居区。多用水冬瓜木或竹质薄条制成,直径约90毫米,高约60毫米,上盖与盒底紧密套合,边沿四周饰有彩色缨穗,显得精巧别致。跳舞时,先启开盒盖,左右手各一,每人执一副,边跳边用手指敲盒面,声音清脆婉约。烟盒舞动作复杂多变,不仅有身体上部舞姿,也有大量的下部动作,经常是头、手、腰、腿、脚各部分配合进行,超出了本民族以下部舞姿为主的其他若干舞蹈。烟盒舞通常分正弦与杂弦两类。正弦属基本跳法,较能集中显示风格和特色:如三步弦、二步弦、一步弦等,只舞不唱;杂弦一般又唱又跳,舞蹈形式和内容较为丰富,且随意性强。烟盒舞跳法据说有百余套,大多反映或模拟动物生活习态,人的生产劳作和生活状况,每一套舞蹈都有具体名称,如哑巴砍柴、蝴蝶戏水、仙人摔跤、鹭鸶捕鱼、蜻蜓点水、螃蟹打架、凤点头、大力劈竹、猴子掰苞谷、喜鹊搭窝、苍蝇治脚等,都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神奇的艺术想像力。烟盒舞舞步变化较多,排形有圆圈、直排、横排、四穿花、六穿花等,既有单人舞、双人舞,又有数十人合舞,动作柔、韧、刚、脆相互结合,如蜻蜓点水,舞者由颠步起跳,同时吸脚,腿向前或向旁伸足尖触点一下,手相应作点水状,旋即吸回腿南恢复原状。凤点头舞时一手抬高,一手抬平,双手弹烟盒时指掌向下钩,突出手腕背,抬高的那只手仿佛凤在点头;鹭鸶捕鱼也较形象,技巧性很强,舞时双手分开站直,上身朝前俯躬,用嘴把放在地上的鱼(烟盒)叨起;斗蹄壳则二人相对(或相背)踢脚,似驴马斗蹄;此外,猴子掰苞谷、螃蟹打架等也十分形象逼真。今天,烟盒已变成了当地彝族人民的著名乐器,而烟盒舞则变成了广为流传的一种彝族舞蹈形式,曾多次在各类艺术节中表演而深受赞誉。

3. 第一盒香烟是谁发明的


第一盒香烟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