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指的是谁 精忠报国的出处

2024-05-18 19:56

1. 精忠报国指的是谁 精忠报国的出处

1、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驻守在条件艰苦环境下的战士,比如边疆战士、维和警察、消防战士等等。
 
 2、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编纂的《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精忠报国指的是谁 精忠报国的出处

2. 精忠报国的意思?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读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出自:唐·李大师《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翻译:我受到朝庭的恩惠,定要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扩展资料典故:
20岁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
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
但是当时的皇帝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并且在某些事情上有私心。他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 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 年12 月29 日,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 当时岳飞年仅39岁。

3. 精忠报国的意思?

精忠报国”的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形容非常爱国。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一个农家,传说岳飞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所以取名“飞”,字“鹏举”。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就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长大后报效祖国。在母亲的教育下,岳飞勤奋好学,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其喜欢读兵书。渐渐的,岳飞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据说岳飞体魄强健、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岳飞投军抗辽,并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从此,岳飞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孝顺的岳飞一刻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第二年秋,兀术继续南侵,留守建康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明洲等地,宋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紧接着,岳飞又在牛首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拥有人马一万多人,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军纪,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敢打扰百姓;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是,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教导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精忠报国的意思?

4. 精忠报国的典故出处

《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精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在清朝之前,“精忠报国”为“尽忠保国”。

5. “精忠报国”的由来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岳母的爱国 情感 感染和激励着岳飞,使得岳飞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岳飞伟大的爱国精神,受到炎黄子孙的尊敬和爱戴。杭州建有岳飞庙,庙里有岳飞的塑像。

“精忠报国”的由来

6. 精忠报国的意思?

精忠报国”的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形容非常爱国。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一个农家,传说岳飞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所以取名“飞”,字“鹏举”。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就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长大后报效祖国。在母亲的教育下,岳飞勤奋好学,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其喜欢读兵书。渐渐的,岳飞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据说岳飞体魄强健、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岳飞投军抗辽,并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从此,岳飞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孝顺的岳飞一刻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第二年秋,兀术继续南侵,留守建康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明洲等地,宋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紧接着,岳飞又在牛首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拥有人马一万多人,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军纪,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敢打扰百姓;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是,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教导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7. 精忠报国的出处

一、译文
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住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把她接了回来。他的母亲患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给他。
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玠就更加的敬仰岳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
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二、原文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
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三、出处
《宋史》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二、作品赏析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三、作者简介
1、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
2、阿尔拉·阿鲁图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顺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忠孝双全

精忠报国的出处

8. 精忠报国是谁的词?

精忠报国
演唱:屠洪纲
作词:陈涛
作曲:张宏光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
马长嘶
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
纵横间
谁能相抗
恨欲狂
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
更无语
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