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说群体

2024-05-06 12:09

1. 《乌合之众》说群体

“群体”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并不一样,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待在一起就称之为群体。他们必须要有一些共同的目标,或者原因等。他们必须是在这些方面具备一致性的,这才成为群体。
  
 这样的群体,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当然,群体之间也会有各自的特点。共同的特征大致为两两点:
  
 第一是容易失去个人的责任感,当我们作为个体存在和思考时,往往会考虑很多道德、法律等规范,从而约束自身,不会随着欲望去任意妄为。但当人们因为某些目的成为群体时,由于群体是个无名氏,责任被分散了,因此作为其中的个人便不再需要承担责任,也就彻底失去了约束个人的责任感,法不责众一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具体的例子可见暴民群体的打砸抢掠事件。
  
 第二是容易传染,群体的个人之见往往会很容易传染彼此的感情和行动,甚至促使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达成群体的利益,这在个人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发生,但在群体中就很容易陷入此种狂热状态。人们在群体中,很容易被领导者的话语或者某些精神所影响、催眠,从而完全放弃自己的思考能力,热衷于凭借简单的口号行动。革命事件、军队战斗都是如此。
  
 再具体一点说,大多数群体都能看到这些特点:
  
 不同群体往往都具备这些特点,但群体之间,由于组成人员的不同、目标和原因不同等等,也会有着各自的特异性,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情了。
  
 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对于地域、种群和女人,是带有明显的偏见的,某些地域,某些种群的人类,以及女人、小孩等,在作者眼中,都自然而然是不可理喻、冲动偏执的,因此在说明群体的特点时,作者也经常拿女人、种群来作比喻。这一概念在如今的观点看来,无疑是错误且需要批判的,但在当时作者既然自然地写了出来,说明这就是当时社会上普遍的看法,这也说明了人们观点的变化。难怪在序言中序者极力地解释为何作者会有此观点并说明即使有失偏颇但也瑕不掩瑜了。
  
 群体总是有一个崇拜的对象,在古代,这个对象是各种宗教信奉的神,是开疆拓土的皇帝,是拯救国家的英雄,随处可见的庙宇、殿堂、雕塑、画像就是明证,只要我们尊崇同一个神,我们便是一家人,而如果你说他的坏话,那便是敌对分子。当然,皇帝和神官们往往也刻意加强和利用这种情感,既满足了个人的被崇拜感,也带来了统治上的便利。即使到了现代,到了人们崇尚理性的现代,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消除,只不过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对象变了,而这种宗教感情并没有改变。
  
 让群体做出某些事件或者产生某些意见的,有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长久以来的环境和状态,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的思想和心情,这是在为爆发做准备,而直接因素可能是某个事件、某个第一枪,等等,这些让群体酝酿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从而产生出极大的能量,足以改朝换代。
  
 在间接因素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性。比如“种族”,不同的种族有着自身长久积累和遗传下来的思维习惯与行事风格,从而也会导致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和反应。“传统”则是另一个间接因素,历史证明,传统无法瞬间改变,只能一边遵循,一边缓慢改进,这样才可能产生进步,古代的变法与近代的维新都是很好的尝试,但过于迅速只会产生大的反弹。
  
 很有趣,谨守传统的,是群体,改革传统的,还是群体。要我说,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只是利益的方向不同。“时间”也是一个很显然的因素,任何的酝酿和改变都需要时间,也正是时间才让它们开花结果。
  
 “制度”也是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如何影响的呢?并不是简单的说在不同制度下,群体就进行了不同的做法。而是说,制度这个东西,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重要。
  
 这句话很值得深思。当我们的国家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去想,是不是我们的制度有着天然的缺陷,带来了阶级不平等和剥削?其实制度只是一件外衣,真正带来不同结果的,其实还是种族的风格。同样一种共和制,在美国能带来高度繁荣,在美洲其他共和国,极为相似的制度却只产生了可悲的混乱生活,一些最民主的国家还生活在君主制统治下,而表现得很嚣张的专制主义,却存在于一些共和制国家中,这是为什么呢?种族是我们的性格,而制度只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如果为了建立这些制度而发起残暴的战争,那么很难说结果能带来多大的美好,而赋予这些制度以创造幸福的超自然力量,则会反作用于群体的头脑去间接引发动荡。
  
 “教育”也是作者认为的大一因素,作者对法国当时的教育很不满,而从现如今来看,这种教育依然持续了下来,而且全球皆如此。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机制非常没有用处,在年轻人最需要体验社会、掌握一些书本中学不来的能力、情感时,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让年轻人去记忆一个月后变回忘记的超负荷知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法非但无用,反而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无法满足于底层的工作,每个受教育者都不甘于做简单的工人或农民,都想去成为政府官员,或者从教育中学到了“恶劣”的社会主义,这反而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在作者眼中,还不如让年轻人在十几岁的年纪去到车间学习和体验真实的社会和工作的技能,从而也能够安分地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天分出众,也有脱颖而出的可能。对于这一观点,只能说有好有坏,也难怪该书会遭到批判了。
  
 上面说的都是间接因素,都是需要时间去伴随着影响的,那有什么直接因素呢?
  
 第一个直接因素是某些特定的词语,比如自由、民主、祖国、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词往往具有庞大的力量,即使要解释清楚它们的含义需要大量的资料文献,即使群体并不一定都能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即使这些词明明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级身上的含义和理解一定都是不同的,但群体却能够想象出一个依托于该词的壮阔美好未来,并为之奋斗。
  
 第二个直接因素是幻觉,这个幻觉,也可以理解为信仰,过去,群体的信仰是宗教、权利等,群体为它们建立殿堂,树立雕塑,而现在,则是哲学和科学。科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科学始终无法成为绝大多数群体的信仰,或者为群体带来美好未来的幻觉,因为科学有其本质的一个缺点,也是优点——科学无法撒谎。而哲学,除了属于一小部分精英智慧份子掌握之外,同样无法带来令人着迷的理想。
  
 第三是经验,经验可以给群体带来证明,但却常常无法让人立马信服,过去的经验也常常无法有效或坚定地应用于现在。
  
 第四是理性,但是理性并不是群体行为的来源,之前已经说过,群体是不理会推理过程的,要在群体中传播理性的论证,就像给小孩子讲解三段论一样没有意义。
  
 当因素都具备之后,就需要一个领袖出现,来引领群体众人了。我们虽然智慧的人类,但成为群体之后,和普通的羊群也没什么区别,群体需要头样,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目标确定,勇猛冲锋的人,群体乐于接受这个人的领导,重复和支持他说的一切,把坚持和思考这些好的品质让给他去完成,自己只需要跟着就好,群体同时也乐于温顺地接受领袖的“奴役”。而要打破这一群体,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擒贼先擒王,只要领袖不在了,群体立刻会恢复茫然无措的状态。领袖要影响群体的观念,有三个很有效的手段,那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就是坚定的坚持一个观点,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论证,而这却能够打败其他长篇累牍的证据。断言还需要搭配重复来使用,只有不断地重复,才来让群体深入人心,才能让群体觉得周围都在说这个,那就一定是对的,广告的作用便来自于此。而传染前面也说过,群体容易接受传染,领袖也要利用好传染。领袖还需要拥有名望,什么是名望,名望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一个物体。属于物体的,比如一座古迹、一本名著,历史已经赋予了它独特的名望,让人不敢蔑视。属于人的,可以来自于人的地位、权势、外观,也可以来自这个人本身的特质、气场、做出的事情,拥有名望的人,也自然而然容易成为领袖。但是,也当注意,成也名望,败也名望,当领袖一旦失去了名望,便瞬间和变成群体打压嫌弃的对象,被当成曾经那些失败者一样无情地对待。群体是无情且没有记忆的。
  
 群体也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信仰,但是群体的意见是多变的,常常会随着时代、事物的发展而突然转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转变,这种变化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眼花缭乱的。现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群体也越来越容易受到意见传播的影响,从而被传染,但好消息是,反向意见同样容易传播,所以群体又很容易被影响回来。这种摇摆使得任何想要引领群体意见的人都感到头疼。而政府呢,信息媒体曾经是当权者主导意见的渠道,但现代社会信息源太多了,多到控制不来。但是群体的意见并不都是对的,如果把所有的决策都交给群体来做,得到的并不会是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最优解,所以绝对的专制和绝对的民主都是无法长久的。
  
 作者列举了一些特殊群体的例子: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等,来说明不同类型(是否异质性,是否有名称)的群体具有着上述的同样特征,多变、轻信、夸张等等,并且他们也都有着享有名望的领袖存在,并以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板斧来引领群体意见。
  
 群体的意见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一个种族的秉性,而群体,也正是形成种族的过程。
  
 为了共同的理想,一群人走到一起形成群体,群体为了共同理想发展出文明,从而形成种族。渐渐地理想的重要性逐渐逝去,个人的意志过度发展,种族变成了缺乏凝聚力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仅仅由领袖在领导者。但理想的丧失,使种族的才华逝去,群体也就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缺乏统一性,没有未来,只拥有着本书所说的那些群体特征。随着风暴的到来,便会立刻倾覆。
  
 图片来自村上隆作品
  
  《乌合之众》豆瓣 
  
  查看作者首页

《乌合之众》说群体

2. 乌合之众|个体与群体

每个个体是个圆的话,两个圆或是更多圆存在重叠区域时,群体便萌芽了。
  
 
  
  
 个体圆的半径可以自定义,也可以观望周围圆左右摇摆,但都是自主决定的有意识行为。
  
 群体圆的萌芽是重叠,群体圆中的大多数个体不能随时可抽离状态,否则只能称为个体的临时相遇、也就不能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是个体的汇集但又是脱离了个体的新形态,当群体真正形成后作出的举动,可能和组队的初衷有很大的背离。好的导向就如同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去往和平。另一面就如gd的聚集,易躁易怒易轻信、易无端伤害、暴戾毁灭,走向黑暗。
  
 
  
  
 群体与个体都是好坏参半,别做煽动和欺骗的领袖,也不要做内心脆弱、容易怀疑自我的个体。
  
 
  
  
 四处都可以有美好的存在,即便随处都是乌合之众。
  
 
  
  
 我们一生都可以追寻更好的自己,即使现在不够好,也可以努力做一个内心强大且坚定忠于自我的个体。涉足群体,则慎重慎重。

3. 《乌合之众》-群体的特征

    群体这个概念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那时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留在这个群体当中,因为但凡被抛弃,面临的就只有死亡,现如今生活在茫茫人海中的我们,也依然处于各种各样的群体当中,因为群体给我们带来快乐、心安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乌合之众》给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定义为:1、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3、群体情绪夸张、与单纯;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5、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低劣;对于以上五个关点,它的是与非我想应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果说将以上五个特征用在恐怖分子身上,我想会完全契合,但是“群体”也不是单单只有这一类,例如革命事业的前期,不就是几个有共同理想、抱负的人组成的群体吗。但其表现并没有跟冲动、偏执、轻信这些词语挂上勾。对于公司而言,根据书中对“群体”的定义,即便它还不能被称作一个群体,但是对于其中事业共同体的这一群人,我认为是符合群体定义的,如果他们体现出来的品德是冲动、偏执、轻信,留给他们的路就只有没落,相反有共同事业理想的公司群体,表现出更多的应该是诚信、合作、创新、使命必达!

《乌合之众》-群体的特征

4. 《乌合之众》之十:群体分类

《乌合之众》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其中第一章比简单:群体的分类。讲的是群体分两大类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这种分类和现在的社会学分类比起来真的是很粗糙,但他却是第一个将群体分类的人。那是开创性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异质性群体是指没有共同特征的群体:例如民族、陪审团等等。异质性群体依靠群体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强大时群体可以战胜群体自身的低智商,开创人类文明。
  
 同质性群体包括三种:派别(有共同的信仰)、身份团体(共同的职业)和阶级(相似的收入,共同的利益和生活习惯)。
  
 同质性群体容易发展出组织。组织要比群体高级一些。

5. 乌合之众——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群体,就要读懂群体的信念,信念是稳定且持久的思想,是群体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它影响着群体的行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1.群体的信念与主张的间接因素。 
  
 群体的观点与信念的间接因素就是群体接受了某种主张,不会再接受任何思想。不管是一次事件的爆发,还是像起义,罢工等等的群体活动,看似偶然和突发,但却是思想和信念的集聚,在适合的环境里爆发了。
  
 间接因素受以下各方面的影响:
  
 种族,毫无疑问,种族具有遗传性的东西,含有不可改变的成分,任何因素都不能使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强制和高压不是明智之举,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渗透才可能实现统一。
  
 传统,这是群体所崇尚和追随的观念,是对过去事件的怀念,含有深厚的感情。它影响着群体的现在和未来。
  
 就像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递出的传统美德,都会影响着我们去学习,儒家的“仁”,博爱,仁慈,平等,道家的无为,有为的极致是无为无我,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就会有更大的能量。我们都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感受它的影响和魅力。
  
 时间,时间是万事万物的主人,一切制度的建立,政权的稳定,群体的力量都需要时间来支撑。
  
 
  
  
  2群体主张的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词语的力量是推动群体进步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好似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自由,平等,这些神秘又让人向往的词语,激发了群体的想象力,使其崇拜,寻找,依存,情有独钟般的专注。
  
 幻觉,群体处在虚幻之中,受到宗教,神庙的影响。 虽然科学家肩负起人类文明的重任,但却无法让人们的心灵渴望理想,因为它从不敢随便允诺,更不会撒谎。 
  
 群体需要精神幻想,这使他们的灵魂有所寄托,不会迷茫。在耶稣面前祷告,祈求神佛原谅个宽恕,满足群体这种理想状态的需要,就会被支持和拥护,否则就会被抛弃。
  
 理性,群体中不存在十分理性的思考,或许有,但影响不大, 各种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各种情感,如荣誉,自我牺牲,宗教信仰,光荣和爱国。 
  
  
   
  
  3.群体领袖和说服方式。 
  
 群体的领袖是了解群体需要,满足群体需求,能够掌控群体的人。 领袖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一定是行动派。 
  
 领袖起作用的方式是断言,重复和传染。领袖或许没有高深的思想或文化,但一定是能够鼓动群体,善于煽情的人。通过断言,即使没有事实依据,但是给集体一个观点,自行体会,不断流传和重复就会传染每一个人。
  
 即便是谁都没有亲眼见过或研究考察过,慢慢就会从“莫须有”变成“信以为真”,这就是传播的力量。
  
 像一些参加演讲和竞选的人,在遭到对手诋毁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断言抵制断言。与其浪费时间寻找证据材料,不如直接否认,更简单和直接,群体也更容易接受。因为群体的状态是处于简单,原始的程度,没有分辨和思考的能力,他们不会花时间去认证,只需要简单接受的答案。
  
 
  
  
  4.群体信念与主张的变化范围。 
  
 群体信念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他们对与主流信念的执着与痴迷将会是持久的。唯一可变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群体发生感情变化,信念会随之改变。
  
 群体不受理性支配,却是感情的傀儡,是受感情支配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群体和谐相处。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群体力量的煽动而开战的。希腊人对富饶的特洛伊虎视眈眈,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王后海伦,在尊严,权威和沸沸扬扬的流言蜚语中,国王开始了一场以争夺海伦为名义的战争。希腊主帅阿伽门农崇尚武力,征服,战争,脾气暴躁,急功近利,这样的群体领袖也导致了群体的暴虐,残忍和冷血。
  
 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成就了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位英雄,是那个崇尚荣誉,英雄主义的时代的代表。两国军民遭受到了莫大的考验和灾难,但因为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充满信心和力量,毅力和斗志,义无反顾的去牺牲和奉献,为国家,为国王,为自己的英雄。
  
 最终以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混进特洛伊城,希腊人取得胜利而结束了战争。
  
 恢宏的历史史诗离不开群体的力量,以原始的风格成就了英雄的神话。

乌合之众——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6. 《乌合之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想象,仍然不会停下来。
  
 在他独立意志存在的时候——或者说在他拥有正常的智力商数的情况下,他无疑是一个温和的、有教养的,至少也是对自己性格缺点有着基本认识的,能够在时时事事上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有所约束的文明人。而当他一旦沦为群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他就立即退化回到了原始人时期。
  
 因为他成了一个行为靠本能,而不是依靠理智来决定的动物。
  
 拥有独立意识时的守财奴,在群体中会表现得挥霍无度。
  
 拥有独立意识的怀疑论者,在群体中会成为最虔诚的信徒,甚至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怀疑。
  
 拥有独立意识时的老实人,在群体中会表现得蔑视法律、我行我素。
  
 拥有独立意识时的胆小鬼,在群体中会变成一个胆大包天、肆意妄为的人。
  
 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是群体的表现是极不稳定的;而个人无论是智力还是能力方面,总是维持在一个平均的水平线上。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的过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群体不仅在好恶情绪之间莫衷一是,它甚至可以眨眼之间就从最野蛮、最血腥的狂热过渡到最为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群体很容易做出即使刽子手也会心中不忍的残忍行为,但很可能就在一瞬间,他们又会轻易地为某种当他们是独立个体的时候压根儿不信奉的教义而流血牺牲,慷慨就义。
  
 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不惜血流成河。
  
 群体的多变性让它们变得难以驾驭。
  
 但最极端的,还是当权力落到他们手中的时候,情况就更无法控制。
  
 群体就意味着约束的解除——因为数量就是正义——群体对此看法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所以,一旦日常生活中各种必要的事情不再对群体构成隐性的约束,群体所追求的目标便无法持久。
  
 无法持久——这是群体最为明显的特征。
  
 群体根本没有能力理解这种障碍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群体就是优势,数量上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势不可当,任何障碍性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他们的群体意识之中;即使有,那也是对他们这一群体充满敌意的挑衅。
  
 很显然,在这些暴徒看来,希帕蒂娅的博学,已经构成了他们信仰的障碍,粉碎这个障碍,就成了群体的当务之急。
  
 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天然合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义的,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
  
 数量就是真理——当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融入其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天然正确与合法,并意识到这种群体的绝对数量赋予他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立即会将这种想法付诸实施——数量同时还赋予他一种正义的错觉,在杀人劫掠的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心中反而为一种悲怆的情绪所笼罩。
  
 任何障碍都会被群体推倒!
  
 他们会推倒心理上的障碍,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脱离道德的羁绊。
  
 事实上,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道德。

7. 群体是如何成为一群乌合之众的?

1948年法国革命爆发期间,有一个名叫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人,从国外逃亡回到法国。恰好遇到当时法国举行全国大选,于是就报名参加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获得了超过半数以上的选票。
  
    这些选民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一位毫无名气的人呢虽然为在当时的法国大选中,人们根本不认识这个选举者,知但是看到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这个名字,就想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再加上拿破仑曾经的丰功伟绩,人们自然而然就对眼前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充满了好感,于是不约而同做出了决定。就这样,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功依靠选民这一群体当上了法兰西第三位国王。
  
 这种利用群里心理达到目的的情况有很多,比如,为了增加销售额,商家会使用各种促销手段来让消费者增加消费额度;为了获得民众支持,竞选者会在演讲中使用激情慷慨的措辞,获得情感共鸣。毫无意外地,这些手段都能轻松地让群众服从。由此可见,群体实际上具备一些共有的特征,这些共有的特征让他们变得比平时更容易产生某种倾向性。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庞,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群体具备某些共有表征,于是开始潜心研究,最终创立了群体心理学。
  
 勒庞的思想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巅峰状态,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政治发展起到了相当准确的预见作用。因此,当时的很多政治家,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共和国总统亚历山大德里,二战期间统领德国的希特勒,都是勒庞的狂热追随者。他们认真研究勒庞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尤其是希特勒,严格仿照勒庞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
  
 虽然我们不需要像政治家和商业精英那样,拥有掌控群体的野心,但是掌握一定的群体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避免我们陷入群体的漩涡。接下来我们通过《乌合之众》这本书来具体了解勒庞关于群体心理邪恶研究。
  
 一、什么是群体
  
 群里心理学中所谈论的群体,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群体。街头的行人,广场上的游客,这些庞大数量的人群,并不是心理学上的群体。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这样定义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每个人的自我特性都消失不见,所有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形成的、具有明确特点的群体。
  
 二、群体的特点
  
 1、情绪的传染性
  
 只要群体一旦形成,成员之间的观念、情绪都是具备强大的传染性,就像细菌一样,所向披靡。其实这种现象在但凡有生命的群体中都存在,比如,如果马棚里面有匹马受惊了,其它的马匹会跟着作出惊慌的反应;羊群里有只羊产生了惶恐,很快其它羊也会跟着惶恐。
  
 这种巨大的情绪传染性在人类身上,往往表现的更明显。比如说,人们在群体中,很容易表现出品德高尚,甚至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失去自己的生命。而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群体的某种价值观念的传染,个人是根本不会牺牲自我的。
  
   群体传染力非常强大,它甚至可以让人们的感觉态度发生改变。比如,法国著名画家梵高,生前的画作从未被群众认可,而到他死后,所有的画作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奢侈物品。
  
 2、冲动性
  
 群体的行为是没有意识的,更多的是在外部刺激下的冲动行为。因此,群体的行为是不顾后果的,根据不同的刺激因素,这些冲动行为可能残忍的,也可能是悲壮的。所以才有了各种社会暴动中不计后果的群体。
  
 比如,1789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以后,在举行革命议会的时候,全场沉浸在热烈的爱国氛围中,几乎是全票通过了废除封建旧制度。而这些会员们中的贵族更是激动不已,他们在热烈的氛围中主动承诺放弃自己拥有的特群,要废除封建制度。而这些,如果不是因为群体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3、智能的低下性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说道
  
 当一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已经在文明的阶梯上飞速下滑了。
  
 因此,所谓的群体,几乎是没有任何智慧的。他们当中的观念不过是简单思维的产物,更谈不是推理思维了。就像因纽特人那样。他们认为,冰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放在嘴里就能够化成水;而玻璃也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那么放在嘴里也可以融化成水。
  
 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提到商人,人们很自觉带入“精明”,一提到农民,人们会自觉带入淳朴,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毫无依据的刻板印象。
  
 正是因为群体在智能上的集体下滑,才给了很多演说家的可趁之机。据研究发现,即便是很差劲的演讲,也能够在群体中引发很大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群体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逻辑学可能需要重写,因为一件事证明的人越多,就越不靠谱。
  
 三、群体的整体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前面我们提到,群体具备冲动性、传染性、智能低下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群体具备统一的观念,那么这些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提出了种族、教育、领袖说服等因素,都是产生群体观念的因素。
  
 1、种族
  
 种族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形成的具备自己特性和遗传规律的群体。当种族一旦形成,它的力量就会非常强大,难以撼动。比如,美国至今存在的种族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与生俱来的特性,无法更改。
  
 2、传统
  
 传统实际上也是由于种族诞生以后,不断积累形成的观念、需求和感情。这种传统存在于群体的基因中,对现在、未来都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3、领袖说服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说:只要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他们都会本能地服从一个影响力巨大的领袖。
  
 领袖往往是一个群体的核心意志体现,一般来说,群体当中的领袖属于神经质爹日人,易怒,易激动,经常能够掀起群体的情绪。同时,领袖还具备演说家的气质,他们善于通过雄辩的手段来说服群体,达到目的。
  
 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更迭,经济制度的变换,又或者是社会历史的变迁,群体都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们不用像心理学家那样对群体的心理做到了如指掌,但是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有效避免陷入对大众的盲从。

群体是如何成为一群乌合之众的?

8.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

在人类社会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当他形成为一股势力,可以摧毁一切摇摇欲坠的文明,制度,宗教,经济和政权。
  
 研究群体心理就能够了解一些所谓得历史事件,英雄主义是群体意识下无意识的被动行为,是受群体影响的产物。
  
 
  
  
 群体的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群体的特征和精神规律。 
  
  个人性格的消失和情感朝着群体的方向发展,是群体在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群体可以由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组成,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但是当群体一旦形成,所有人都会遵从群体意识。群体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以集体名义为主,受到语言和利益的影响,本能的做事。
  
 个人会表现出盲从,跟随,只是因为受到传染而赞同,比自己独处时智力和思考能力下降。
  
  个人在群体中就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风吹向哪里,他就会去像哪里。 
  
  
   
  
  2.群体的情感与道德。 
  
  
 群体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冲动和多变的,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自控能力在群体中得不到体现,表现出来的大多是狂热躁动,精神兴奋,极具危险性。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轻信不加辨别的语言。当一件事被扭曲传染,在群体中会被继续扭曲下去,恶性循环,还会深信不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
  
 群体的道德也是多变的,他们表现处来的道德是忠诚,奉献,无私,平等,为群体付出一切。吸引群体的往往是荣誉,信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
  
 
  
  
 3.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群体观念崇尚的是极端,简单,本能,暗示是这些观念的来源。所以个人正确的观念,不一定会发生正确的结果,处于群体之中更容易接受群体的影响。
  
 群体的推理不加判断,只是建立在事情的表面,是低级推理,有点儿人云亦云的意思。就比如人们对一个挑战权威的人会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只要自己吃了这些也会这样勇敢。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就会相应的认为其他科目也不好。父亲不务正业,吊儿郎当,就会认为他的孩子也会这样。所以, 一个擅长统治群体的人,就会利用这些推理方式向他们灌输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种推理是群体唯一理解的。 
  
 群体的想象力不受推理的影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在他们头脑中呈现的是一个清晰的物象,一件可知的事件,这足以引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只有清晰的形象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为之沉浸和共情。比如某地遭遇海啸,极度恶劣的天气,造成人员伤亡,财产受到损失,人们就会对此展开想象,同情,换位思考,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群体信仰以宗教为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群体信仰形式不同,但维护信仰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相同的,像佛教,道教,基督教,都会有盛行和衰退期,群体为此也会付出血的代价。
  
  只有群体才是一件大事的主宰者。而独裁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推动发展或者延迟时间罢了。 
  
  
   
  
 针对群体的心理特征想到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或许事例不太准确,抛开秦的暴政,从处在群体中的心理来说这次起义来源于群体的暗示,传染,而不具备条件和领导力,也可以说是一群人的孤勇,最终导致了失败。陈胜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得到群体的响应和支持,也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因为领导者的骄傲导致了起义的失败,群体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对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场群体力量的反抗。他抓住了人们对满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对百姓施以恩惠,获得群体的支持,发动起义。在胜利面前,领导者昏庸傲慢,内部争权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的特征才发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作是人们追求理想,为民请命的英雄事迹,却也夹杂着群体的盲目,短浅和冲动的弊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