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几大研究院?

2024-05-08 06:56

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几大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下分3个研究所,771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西安)、772所 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16所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西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在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航天电子专业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在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航天电子专业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拥有多个辖属单位。分布在北京、上海、重庆、陕西、杭州、武汉、桂林、郑州等省市,是上市公司火箭股份(股票代码600879)的第一大股东,中兴通讯及航天动力的第二大股东。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惯性导航、遥测遥控、航天计算机及软件、微电子、机电组件等传统优势专业技术的提升。同时充分发挥型号系统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优势,推动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开发系统级产品。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电子专业门类齐全,均可向民用领域延伸,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拥有在职员工16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几大研究院?

2. 中国航天科工哪些研究所的待遇好?

一院大部分所,各大总体所,五院501/502,发展前景比较好。
一部的待遇在一院应该算是最好。一年到手10万+左右,但是管吃管住,所以能攒下的钱也不少。但是作为国企,航天系统有自己的优势。航天单位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区域,往往一大片地方都属于航天管辖。作为这样的大单位,航天系统的社区建设非常不错,让人比较有归属感。
总之,航天系统的研究所很多,不是你想进就能随便进的,还得看专业方向对口不。如果不考虑专业方向,只考虑你所说的待遇和发展,我觉得按地域回答比较好。

去研究所工作的评价
1、优点:行业内一般处于国内龙头地位;项目比高校好拿;初始工资比普通高校高;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区分的比较开,不像高校虽然自由但是心理压力大,需要随时随地工作;不用上课,有足够时间专心科研。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国制造2025做贡献。
2、缺点:现在体制内的事情也很多,各种学习、会议等等,基层员工的工作强度其实也是不低的。

3. 航天系统内的研究所都哪些呢?

一院大部分所,各大总体所,五院501/502,发展前景比较好。
一部的待遇在一院应该算是最好。一年到手10万+左右,但是管吃管住,所以能攒下的钱也不少。但是作为国企,航天系统有自己的优势。航天单位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区域,往往一大片地方都属于航天管辖。作为这样的大单位,航天系统的社区建设非常不错,让人比较有归属感。
总之,航天系统的研究所很多,不是你想进就能随便进的,还得看专业方向对口不。如果不考虑专业方向,只考虑你所说的待遇和发展,我觉得按地域回答比较好。

去研究所工作的评价
1、优点:行业内一般处于国内龙头地位;项目比高校好拿;初始工资比普通高校高;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区分的比较开,不像高校虽然自由但是心理压力大,需要随时随地工作;不用上课,有足够时间专心科研。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国制造2025做贡献。
2、缺点:现在体制内的事情也很多,各种学习、会议等等,基层员工的工作强度其实也是不低的。

航天系统内的研究所都哪些呢?

4. 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哪个好?

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 哪个好?两者有什么区别?科技总体上要好一些,科技搞民品,五院航天总体设计,钱多。科工搞军工,2院(地空导弹研究院),3院(飞航导弹研究院)等。
但也不能这么绝对,具体还要看哪个所,本人觉得501(五院总体部,载人航天总体事业部)最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都是属于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它们在职能和管理方面有所区别,它们的区别为:
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
2、航天科工现由总部、5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11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6家上市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3、中国航天科技是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而中国航天科工是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监控等任务。
4、中国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为主业,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发产品主要有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卫星运营服务产品,高端工业计算机、集成电路、光机电等信息技术产品,碳纤维、覆铜板、飞机刹车盘等新材料产品,太阳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
扩展资料: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的前身都是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两个集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两个公司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个公司在1999年7月,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5. 航天发展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航天科技(000901)、中天火箭(003009)、中国卫星(600118)、中海达(300177)、盟升电子(688311)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航天行业市场规模;中国航天行业市场份额;中国卫星发射数量;中国运载货架类型数量
产业概况
1、定义
航天装备制造特指运载火箭及空间运载器、卫星、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导弹武器以及相关地面保障设备等产品的制造。航天装备作为主要在地面建造但在空间环境中运行的一类特殊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2、产业链剖析:行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中国航天行业上游主要分为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配套服务,其中原材料分为新型复合材料、金属合金材料、化学动力推进材料等。中游为航天装备制造,目前中国航天装备制造主要企业为“国家队”,企业规模普遍较大。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为电子通信、移动定位、科学观测等领域,其中电子通信领域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产业发展历程:行业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钱学森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时至今日,经过66年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立于世界之巅,“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行业目前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近150亿元
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总体来看,中国航天行业布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各种类型绕地卫星制造、航空运载火箭制造、其他在天设备研发制造等三大类。
根据Ifind统计数据,2016-2021年中国航天科技市场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航天市场规模近150亿元,行业或迎来较好发展。
2、细分市场一:卫星制造
——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
我国卫星制造主要依赖国家队,研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从2021年我国卫星成功发射情况统计表来看,目前我国卫星总装主要由国家队完成,其中2021年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超60颗。
——三大类型卫星功能融合优势明显
国内外对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融合展开了研究,相关项目正在推进当中,通信、导航、遥感功能的融合可以大幅满足市场对于卫星体系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相关优势分析情况如下:
3、细分市场二:运载火箭制造
——长征系列是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主要承担者
2016年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总发射次数突破400次。
——中国在役火箭类型有16种
中国运载火箭类型主要有26种细分类型,其中有7种类型火箭已光荣退役,目前在役火箭类型主要有16种,详细占比情况如下:
注:截至2022年8月。
4、细分市场三:其他航天装备制造
——深空探测:主要为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
中国深空探测主要可以分为探月任务和行星探测任务。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2016年1月11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英语:Planetary Exploration of China ,缩写:PEC)正式立项,定名“天问”。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于2011年立项。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进行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及进入舱。
——空间站建设:全球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
天宫空间站(又名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从2021年开始建设的一个模块化空间站系统,为人类自1986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及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后所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
5、新兴市场: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仍旧处在摸索阶段
我国航天装备制造主要采用研制与批量生产混合共线的模式,其批量生产能力不强。在研制和批量生产模式发生冲突时,批量生产能力易受到影响,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仍旧处于摸索阶段的主要原因。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市为行业主要企业所在地
中国航天行业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注册资本规模相对较大,其中上市公司和央国企为主要生产企业。中国航天行业产业链中存在的上市公司主要分部在北京地区,详细分布如下:
2、企业竞争:中国卫星占比最大
中国航天装备生产企业以国家企业为主,其中中国卫星是国家航天卫星生产主要企业,2021年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达到近50%。
产业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
发展前景:2027年市场规模或会超300亿元
目前,航天行业主要生产制造主体为“国家队”,行业发展仍旧主要受国家管控。但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2022年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南文昌举行。这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从设施建设和国家导向来看,未来商业航天或将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推动中国航天进一步发展进步。
基于此,前瞻预测2027年中国航天行业市场规模或会超300亿元,2022-2027年年复合增速或达到15%。
发展趋势:装备重型化、零部件精密化、材料工艺精细化
航天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有装备整体的大型化和重型化发展、零部件的精密化和小型化发展和材料工艺的高性能和独特性发展,详细分析情况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航天发展怎么样?

6. 航天发展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航天科技(000901)、中天火箭(003009)、中国卫星(600118)、中海达(300177)、盟升电子(688311)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航天行业市场规模;中国航天行业市场份额;中国卫星发射数量;中国运载货架类型数量
产业概况
1、定义
航天装备制造特指运载火箭及空间运载器、卫星、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导弹武器以及相关地面保障设备等产品的制造。航天装备作为主要在地面建造但在空间环境中运行的一类特殊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2、产业链剖析:行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中国航天行业上游主要分为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配套服务,其中原材料分为新型复合材料、金属合金材料、化学动力推进材料等。中游为航天装备制造,目前中国航天装备制造主要企业为“国家队”,企业规模普遍较大。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为电子通信、移动定位、科学观测等领域,其中电子通信领域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产业发展历程:行业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钱学森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时至今日,经过66年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立于世界之巅,“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行业目前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近150亿元
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总体来看,中国航天行业布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各种类型绕地卫星制造、航空运载火箭制造、其他在天设备研发制造等三大类。
根据Ifind统计数据,2016-2021年中国航天科技市场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航天市场规模近150亿元,行业或迎来较好发展。
2、细分市场一:卫星制造
——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
我国卫星制造主要依赖国家队,研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从2021年我国卫星成功发射情况统计表来看,目前我国卫星总装主要由国家队完成,其中2021年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超60颗。
——三大类型卫星功能融合优势明显
国内外对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融合展开了研究,相关项目正在推进当中,通信、导航、遥感功能的融合可以大幅满足市场对于卫星体系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相关优势分析情况如下:
3、细分市场二:运载火箭制造
——长征系列是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主要承担者
2016年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总发射次数突破400次。
——中国在役火箭类型有16种
中国运载火箭类型主要有26种细分类型,其中有7种类型火箭已光荣退役,目前在役火箭类型主要有16种,详细占比情况如下:
注:截至2022年8月。
4、细分市场三:其他航天装备制造
——深空探测:主要为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
中国深空探测主要可以分为探月任务和行星探测任务。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2016年1月11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英语:Planetary Exploration of China ,缩写:PEC)正式立项,定名“天问”。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于2011年立项。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进行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及进入舱。
——空间站建设:全球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
天宫空间站(又名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从2021年开始建设的一个模块化空间站系统,为人类自1986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及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后所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
5、新兴市场: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仍旧处在摸索阶段
我国航天装备制造主要采用研制与批量生产混合共线的模式,其批量生产能力不强。在研制和批量生产模式发生冲突时,批量生产能力易受到影响,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仍旧处于摸索阶段的主要原因。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市为行业主要企业所在地
中国航天行业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注册资本规模相对较大,其中上市公司和央国企为主要生产企业。中国航天行业产业链中存在的上市公司主要分部在北京地区,详细分布如下:
2、企业竞争:中国卫星占比最大
中国航天装备生产企业以国家企业为主,其中中国卫星是国家航天卫星生产主要企业,2021年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达到近50%。
产业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
发展前景:2027年市场规模或会超300亿元
目前,航天行业主要生产制造主体为“国家队”,行业发展仍旧主要受国家管控。但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2022年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南文昌举行。这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从设施建设和国家导向来看,未来商业航天或将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推动中国航天进一步发展进步。
基于此,前瞻预测2027年中国航天行业市场规模或会超300亿元,2022-2027年年复合增速或达到15%。
发展趋势:装备重型化、零部件精密化、材料工艺精细化
航天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有装备整体的大型化和重型化发展、零部件的精密化和小型化发展和材料工艺的高性能和独特性发展,详细分析情况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哪个院好

五院,501就不多说了。除了这个大总体。其余总体类似去年新成立的通信导航总体,遥感卫星总体都是很好的单位,钱多就完事了。东方红里的应用卫星总体也不错。专业所502不用多说,整个集团里都有名的专业技术所。哦 五院好像漏了西安那个504,作为西安三大神所之一,二线城市的好的研究所性价比极高,挣得跟在一线城市差不多但是生活花费小多了。不过据在那的同学说加班比较严重,而且这个所门槛越来越高了,不是很好进。【摘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哪个院好【提问】
五院,501就不多说了。除了这个大总体。其余总体类似去年新成立的通信导航总体,遥感卫星总体都是很好的单位,钱多就完事了。东方红里的应用卫星总体也不错。专业所502不用多说,整个集团里都有名的专业技术所。哦 五院好像漏了西安那个504,作为西安三大神所之一,二线城市的好的研究所性价比极高,挣得跟在一线城市差不多但是生活花费小多了。不过据在那的同学说加班比较严重,而且这个所门槛越来越高了,不是很好进。【回答】
至于五院分房别想了,对面小区正在盖8期,分的基本都至少是7 8年前入职的职工。然后小区也没有地方盖了。所以别指望五院分房,还是靠自己买更靠谱。八院这几年跟一院五院博弈,抢了一些 和 ️的生意。发展还不错。好的单位八部(八院老本行武器不多说。805 509 三个总体排名分先后。听说509比较拉,明明一个卫星总体没啥活,就之前做了个风云,现在基本靠“施舍”。专业所802不错。大概就是这样吧。不懂的话选总体没有错。【回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哪个院好

8.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怎么样

 创新院以人工智能为主。
也有一些其它方向,当前水平和发展前景良莠不齐。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7月4日在京正式揭牌成立。

研究方向
旨在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示范单位,是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迈向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举措,对于强化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发展目标
重点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新领域的布局发力,加快产出一批航天领域原创性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引领带动和支撑航天技术发展;
要突出航天技术特色,着力孵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开辟未来航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

要构建航天科技创新生态,凝聚形成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和基础创新团队,探索实践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创新机制,形成可推广的科研创新范式、力量组织模式和创新制度体系,打造重视基础原创、善于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和机制特区,建设“研试用”有机一体、快速迭代升级的航天科技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