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C什么意思?

2024-05-05 02:49

1. CCAC什么意思?

《CCAC系列资格证书》是由中国职业认证委员会(China Career Accreditation Committee, 简称CCAC)协同国家部级相关部门共同颁发,中国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12月经民政部登记注册,国家一级学术团体,社会团体法人。他是由国家劳动部主管,接受国家人事部民政部门监管,依托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工作,其宗旨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向导,以市场实战技能为基础,培养优秀企业职业人才。
《CCAC系列资格证书》是一块从大学步入工作岗位最好的敲门砖,对于企业,他们更希望自己新招的员工富有足够的经验,和更多的技能!从正面证明自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能从侧面证明自己具有自学某项学科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且具备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可刚刚步入企业的我们又如何证明我们的实力?口说无用,资格认证最能说明问题!同比之下你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大四的同学往往最有体会,当百余家企业、集团进行招聘时,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所能投放简历的只有那么寥寥几家,当真是无路可走啊!不过如果你拥有这么一个能证明你具备这方面能力的资格证书,那么我相信你的路会变得很宽,同样你成功的机会也随之大增!
资格认证是一种趋势!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企业岗位的需求量,同时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拓展、壮大,会不断更新内部员工,这样就需要对其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如若不合格必遭淘汰!所以防患于未然在大学期间办取职业资格认证很有必要!

CCAC什么意思?

2.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叫做管理


3. 饭店经营管理是什么意思

现代饭店的主营业务部门——房务部、餐饮部和康乐部的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辅之以饭店安全、服务质量、营销和客户关系等综合职能部门的运营管理。在全面阐述了饭店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饭店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经营管理思想与方法以及饭店经营管理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饭店主营业务部门——房务部、餐饮部和康乐部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探讨了饭店安全、服务质量、营销和客户关系等综合职能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为饭店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工具。

饭店经营管理是什么意思

4. 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管理的真谛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1、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2、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3、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4、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5、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6、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7、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8、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9、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10、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和管理模块。

5. 怎么去理解监督和管理的意思

  监督: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监督的内涵是监督的本质的反映,就其“本质”而言,也许有:1.自上而下的察看之义。2.对同级的监察督促。在权力结构中,监督也并不局限于对下级官员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作为职能的监督,其目的就是提示督促、防止差错、治理和维护秩序。在现代汉语中,监督是“指察看并督促”。

  监督的外延是监督的范围的反映,就其“范围的反映”而言,也许有:
  (一)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反映。1、在主观上的反映有:监督理论、监督理念、监督观点和监督认识等;2、在客观上的反映有:监督组织、监督机构、监督制度、监督体制、监督机制、监督场所、监督人员、监督工具和监督手段等。
  (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反映。1、在形式上的反映有: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舆论监督、间接监督和直接监督等;2、在内容上的表现有:监督个人、监督财务、监督决策、监督行为和监督说话等。
  (三)在良性和恶性上的反映。1、在良性上的反映有:积极监督、主动监督、有效监督、配合监督、接受监督和服从监督等;2、在恶性上的反映有:逆反监督、抵触监督、回避监督、厌恶监督、拒绝监督或对抗监督等。

  而监督这一行为的执行人就是监督者!

  管理:就是有管,有理,在一起才能叫管理,组织单元,通过市场经济选择,科学、合理、优化配置经济要素资源,达到组织经营低投入、高产出目的的经营行为。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1.管理主体(这也就是管理者),回答由谁管的问题;2.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3.组织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4.组织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借鉴别人的,希望能帮到你!

怎么去理解监督和管理的意思

6. 酒店的基础管理的定义是什么???是酒店“基础管理”!!!

你好,你说得对。酒店的基础管理相对于酒店的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管理基础工作处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基层,各专业管理处于中间层,综合管理则处于最高层。酒店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工作、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定额工作、计量和检测工作、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7. 管理是什么——关于管理内涵的学习和思考

导语: 编者按此文原是作者为公司党校中干培训班准备的讲稿。此文曾获“2004成都·新思维·新经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被国家科技部主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0期刊用,并被邀请参加第二届中国企业管理大会及优秀管理科学论文评选活动。此文同时还被《中国改革开放系列丛书》、《 编者按 此文原是作者为公司党校中干培训班准备的讲稿。此文曾获“2004成都·新思维·新经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被国家科技部主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0期刊用,并被邀请参加第二届中国企业管理大会及优秀管理科学论文评选活动。此文同时还被《中国改革开放系列丛书》、《中流砥柱》等数家经济管理丛书收录。征得作者同意,本期厂报全文发表,作为本报开设的“提升管理水平大家谈”栏目的主题发言,旨在抛砖引玉,激发话题,旨在与广大读者交流、沟通和切磋,并欢迎评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在企业的话语体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恐怕非“管理”二字莫属了。这是一个集合概念。按管理方法划分,可罗列出几十种,比如X管理、Y管理、A管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报刊不断引进和推介的各种现代管理方法。如果以具体的管理对象或内容细分,比如设备管理、成本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公司每日例会提到的面对的讨论的强调的重复的无非就是这些话题,一般人可能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就像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管理”永远是管理者穷思不尽常说常新的话题。专家教授们研究它诠释它,管理者们琢磨它实践它,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体悟不同,但都是希望获得管理的真谛和最本质的认识。 何谓管理?按照MBA教科书的定义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特定环境”、“组织资源”、“有效”、“既定目标”、“过程”。要正确理解“管理”,首先就要把握好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定义首先指出了管理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存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通用的管理定式。环境有内外之说。企业内部小环境和企业外部的大环境,比如国企和民企外企内部环境不同,因而管理方式有些区别;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管理要做出与之适应的调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管理一定要从特定环境条件出发,从企业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采取相应的管理行为。 “组织资源”:有内部资源,如资金、人力、生产装备等;有外部资源,如人脉资源、政策资源等;还有隐性资源,如技术、专利、员工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等。 “有效”,是指管理者实施的管理行为最终要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关门破产的企业不能说他们没有“管理”,但结果证明他们的管理是无效的、失败的,甚至是和他们的“既定目标”背道而驰的。这是“管理”的有效性原则。 企业有很多既定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有年度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有盈利目标和技术提升目标等等。我们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都要服务于这些目标或某个具体目标。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说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管理而管理,它只是手段方法而已。“过程”还有时间概念在其中,有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的意思。 结合笔者的经营管理实践和体会,可能会有助于对“管理”这个概念的理解。比如去年进入枯水期之后,电力资源有限,我们公司就根据电力资源、装备状况、原料储备及市场需求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及时对生产资源配置做了调整,以保证公司全年既定目标的实现。时隔半月之后,我们又根据市场变化和原料储备情况再次对公司生产资源配置做了第二次调整,改为优先保证行情很好的锰系产品用电并提高原料入炉品位以增加产量,而将行情稍逊的铬系产品电炉改为调峰电炉。我们的既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力争实现本年度利润最大化。 对管理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特别是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说法虽然不如教科书的定义规范和周全,却更生动、形象。因为它来自于他们长期的而且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和顿悟。 管理就是管人 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在企业人、财、物管理中,首先把人管好是第一重要的。只要把人管好了,其他的管理都不成问题了。因为钱和物都是通过人去管理的。 有人进一步说,管理首先是管人的思想,杰出的管理者总是最大限度地影响着下属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他们认为,人管人是管理的最低境界,用制度管人是管理的第二境界,而用文化管人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重视企业文化的管理者如是说。 有人换了一个角度说,管理就是管理者首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思想思路思维。因为不是管理者而是管理者的思想在支配和左右着企业的前途命运。他们认为,管理者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可能就要生病;管理者思路不对头也许就会把企业带向歧路不归路;管理者思维混乱企业或许就会穷折腾瞎忙活。 还有人说,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克服人的惰性和消极破坏性。 杰克·韦尔奇则干脆忌讳说“管理”二字,他认为,管理这个词意味着约束人,压抑人。所以他更喜欢用“领导”两个字取代“管理”,因为领导意味着带领、引导和激励。 上述说法尽管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角度有异,但它们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管理者对人的关注和重视,这个“人”不仅仅是指管理对象也指管理者本人。在他们看来,对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决定着管理的成败。因此,管理者的第一门必修课就是要通过“人学”这一关,要对“人是什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对人、人性、人的本性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然后遵从这个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去构造制度,去运作实施,方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管理境界。 现代企业大都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党和政府也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殊途同归,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社会的觉悟、时代的进步和对历史的反思。就企业而言,我们不是为管理而管理,管理只是一种方法、手段而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施展聪明才智并使他们的价值和贡献得到承认的制度环境和运作模式。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牢记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具体到企业而言,在企业诸要素中,员工就应该是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企业人力资源就应该是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家眼中,资金、装备、市场等资源当然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资金是通过人去管理和运作的,设备是通过人去维护和操作的,市场是通过人去开拓和把握的。这些资源运作得如何,效果好坏,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 “心中有人”的管理者由于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且做得比较潇洒轻松;反之则往往磕磕碰碰,很累很烦,很吃力。 我们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计算。比如边际贡献率、资金利润率和周转率等。但管理又不只是科学,不只是技术问题,它还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管理涉及到人的心理、价值、观念、哲学、历史和文化等问题,管理还受制于管理者本人的经验、眼光、感觉、境界、情感、勇气、智慧、胆略和魄力,这些人文的因素既是客观的存在,但又是模糊不清、变幻莫测和不易把握的。正因为如此,管理才成了一门奥妙无穷的学问。计算是相对容易的,因为那毕竟有定理和公式可循,但管理者在洞悉人性人心、预测世事和把握自己时却找不到公式来计算。为什么第一流的数学家未必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为什么善做股市分析图的不一定是股市的大赢家,就是因为人的因素只能大致的把握而不能精确地计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只能靠自己的修炼。 管理就是协调 两年前,有一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应上海市企业文化协会的邀请发表演讲,上海几百家工商企业的老总们慕名前往聆听。演讲完之后他接受听众提问。有人问:“作为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日常工作一定十分繁忙。请问您每天上班主要忙些什么?”他笑着回答说:“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忙,我每天上班的主要工作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协调。我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会场内的几百位老总平日里总忙得团团转,一听此说,无不愕然。他后来解释说:“在一个权责分明的公司里,董事会的决策不由我做,子公司的决策也不由我做,部门经理的决策我也不能做,必须由我本人做的决策一年也就那么三五个,这用不了多少时间。所以,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协调工作。而且我认为,要真正做好协调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谓协调?按照辞典的解释即为:通过协商、协同、协助、协力和沟通,让其步调和谐整齐。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协调,甚至我认为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协调。因为一项决策可能要牵涉到很多子系统的资源配置、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其中有很多微妙的东西,所以管理者必须进行综合的平衡和协调,否则你的决策就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还要经常走走看看,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虫、防防病,给点阳光、给点温暖,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收获管理的果实。 要保证一个组织健康高效地运行,除了权责协调、利益协调之外,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也非常重要。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组织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别扭的团队恐怕很难出效率、出成绩,因为人的智力、精力和能力都在这种人际关系磨擦中消耗了、抵消了。一个优秀的企业或优秀的团队,除了要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之外,它一定还要有一批优秀的选手或人物,他们都有擅长、专长、绝活,是某一行当中的行家里手或技术带头人,就是指那些能够在关键时刻一球定音的人,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能手到病除的人,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时能一语道出问题本质的人,指那些能独当一面稳定一方破疑解难开创局面的人。但是优秀人物往往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或者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这些人集中在一个团队中,要避免冲突和磨擦,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并抑制他们的不足,要步调一致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就需要管理者用心去协调他们的行动和关系。 优秀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杰出的选手,但他一定要具备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不是靠管理者自己亲自去做那些具体工作,而是组织协调其他人去完成工作。前公牛队总教练杰克逊并非蓝球场上的明星,但是他凭借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把乔丹、皮蓬、罗德曼等明星球员聚合在一起,使公牛队六次登上了NBA总冠军的宝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当年打排球时只是一个二流运动员,但正是在他的组织协调下,让组建仅仅两年的新一代中国女排重新夺回了失去17年之久的世界冠军奖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总负责人并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程师,但是他却有着杰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他统率一支由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所以说,“管理就是协调”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管理者做好组织内部的协调非常重要,组织与外部关系的协调也不能忽视。一个企业组织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必须重视并处理协调好与政府、银行、媒体、客户、供应商和同业的关系,如果是一家二级子公司,那还必须处理好与总公司的关系,这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关系”,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关系就是“公关”。公关得当百事通,不重公关天地窄。电影《首席执行官》里有一个场面,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恰逢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两国关系空前紧张,原计划投入的300万美元不能及时到位,海尔面临信誉危机。总裁先寻求银行界老朋友帮忙未果,转而打电话给副省长寻求支持,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相反的例子也有,1998年,巨人集团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但银行不支持,政府无反应,史玉柱无计可施,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巨人轰然倒下。 管理者广阔而深厚的人脉资源是组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良好的公共关系首先依赖于企业组织的实力和形象。世界尊重强者,市场抛弃弱者,一个风雨飘摇的企业恐怕再怎么“公关”也赢不来多少尊重和支持。其次,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形象和魅力也是企业公关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诚实守信谦虚居下、待人接物礼节周到、举止大方谈吐得当;懂得助人才有人助,懂得付出才会得到、懂得双赢才有合作、懂得谋势重于谋利……集这些素质于一身的管理者,才能八方来风,左右逢缘。 总之,里里外外、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有那么多关系需要管理者去协调,这就足够管理者费心费力的了。所以说,“管理就是协调”,这句话并不夸张。 管理就是分饼 关于管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管理就是做饼和分饼,而且分饼比做饼更重要。”这个观点也挺有意思。有一位著名的民营企业老总说:“怎么当领导?能不能当领导?最简单的测试办法就是你能不能把钱给分好了。拿一笔钱让你去分,你只要知道该给谁分多少最合理最公平最合适,你这个领导就算成功了一半,或者说让他当领导就比较恰当。只要不会分钱,你个人再有本事、技术再高,你当领导都不适合。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你只要会分钱,所有的活都会有人干,而且会干好。你会不会干没有多大关系。” 几年前,我从一本刊物上读到了这段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分饼之所以比做饼更重要,我想至少有四个原因:一是企业所有的人都关心分饼的问题,但未必每一位成员都关心如何把饼子做大;二是给谁多分表明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大家知道谁更重要;三是饼子分得恰当不仅能留住人才,而且还能吸引人才;四是饼子切得恰当才能切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出心情舒畅和团结。管理学上有句老话,是说“能够想办法让别人把事干了、干好了,这就是管理。”什么办法?我想最好的、持久有效的、立竿见影的办法莫过于把饼子给分好了。因为绝大多数员工最根本的工作动机毕竟就是挣薪水。 做饼与分饼本是一对辩证关系。做饼为了分饼,分饼才要做饼,但是饼子做小做大却取决于分饼合理不合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或许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但确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即对立双方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曾经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路,比如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国有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企业。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重于消费”、“生产先于消费”。还告诉老百姓,艰苦奋斗、先苦后甜,等把国家建设富强了,实现理想社会了,就要什么有什么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走向了愿望的反面。市场经济的提法和做法和计划 经济正好相反,而是“消费决定生产”、“消费拉动生产”、“消费促进生产”。中国20多年的改革就是逐步向此转变的过程。结果是社会生活的空前繁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老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家也大步走向强盛。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地做大做强,因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许就是他们把饼子给分好了。想想创业初始,他们的饼子究竟有多大?但是,他们却把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国有企业工程师、经理、生产技术骨干汇聚到旗下,硬是打下一块市场。反观一些国有企业,在做饼分饼这个问题上却走入了误区,就是只重视做饼,不关心不研究分饼。甚至认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饼子做大了,分饼子的问题就容易了。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不重视分饼问题、如果不能把饼子分好了,其结果不仅是饼子做不大,而且会饼子越做越小,骨干越来越少,最后无饼可分、关门走人。听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正在起草制定一份新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向其它所有制企业靠近,以扭转国企骨干流失问题。 人们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分饼自然也是一门科学,同样讲究艺术。除了知道该给谁多切少切之外,还有什么时候切、该由谁来切,激励效果更好和更有利于管理的问题。 管理者不能轻易许诺奖励,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人,成本更大。管理者也不必工作之先就许诺奖励,但只要事情干好了,有效益、即使没有承诺也要奖励,意外惊喜更加激励。既应奖励,就干脆痛快、尽早践诺。因为古人早就知道“赏不愈时”的道理,拖得越久其激励作用就越接近于零。即使最后兑现了,其激励效果也大打折扣。 说分饼是一门艺术,是说管理者运用奖励手段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精确地定性定量分析和计算,而是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是模糊的把握,是经验的历练,是大概差不多。比如说,某人做了一件值得奖励的事,在决定奖励多少的时候,除了可计算的部分外,至少还应考虑以下因素:是主动的还是领导安排的,是安全的还是有危险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谁都可以干还是非他莫属的,是事关重大的还是局部的。比如通知人紧急抢修,接电话的声音是痛快还是不耐烦、抢修时间是白天还是午夜过后、是风和日丽还是雷电暴雨,这些很难计算的情境因素也应统筹考虑,奖励应有轻重之别。这种轻重的差别其实就是管理者在告诉下属:越是困难越有价值,越是艰险越要上前,越是主动越被肯定。坚持这种导向,必然就会形成管理者所期望的工作氛围,也可以叫企业文化。 说分饼是一门艺术,是说奖励时间的选择还有运用之妙。在《企业文化》杂志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则介绍,是说海尔公司每年在发放二级公司和部门经理的年度目标考核奖时,他们总是选择在上午把奖金发放到每一位经理手中,然后下午就开总结大会并布置下年度工作,动员和激励大家为新的目标而奋斗。领奖金总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但他们认为,如果奖金早发几天,等开会的时候,大家的兴奋劲儿都已过了,会议的效果会差一些。如果开完会再发奖,那么开会的时候大家心里会不踏实,老惦记着年终奖励的事,会议效果也会打折扣。所以在大家最高兴的时候开会,会议的效果最佳。成功的企业自有成功的道理,看看这个案例就能略知一二。 说分饼是一门艺术,是说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具体的饼子该由谁来切最公平最有利于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全国所有国企职工的工资都由国务院的一纸红头文件来决定,这自然是问题。后来这个权力虽然下放到了企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人管事和分饼权力的分离;比如管理者自己为自己切饼;比如过分的强调公开透明容易导致平均主义或者增加不必要的矛盾等等。管理学上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管理者如果没有用人权和分配权、就没有真正的指挥权”,他的指挥棒就不灵,他的指示要求就不会真正落到实处。所以,为了能有效地管理,分配应该是“上级决定下级”和“逐级决定”的原则。为了切饼的公平公正,管理者不能自己为自己切饼,而应由他上级来切,只有这样,“一级管一级”、“逐级负责”的良好局面才会形成,才会有秩序,才能真正管住管好。 分饼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它和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三位一体,从一开始就是完全市场化的动作,而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还处于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所以思考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来通盘考虑,才能真正寻找到答案。当然,如前所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国企管理者还是可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和有所作为的。 说“管理就是管人”也好,还是说“管理就是协调”或者“分饼”也行,反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家观点可能都没有穷尽真理也不是全部真理,但是每一种观点都是对管理真谛的领悟,都含有真理的成份。管理学名著《追求卓越》中说:“检验一个管理者是否有第一流的智力,就要看他是否同时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又能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多一个观点就多一个思路,多一个思路就多一个方法,管理者拥有多个观点,才会有多种选择和有选择地运用,才能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变化。但是,“任何成功企业都不可能为别的企业提供现成可行的实践经验。”所以管理者应该博采众长,广纳百家,在管理实践中融炼自己的管理“真经”,形成一套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独具特色的管理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者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时候,千万不要迷信,千万不要过于追逐时髦和新潮,千万不要指望一下子找到一个管理秘籍或者捷径,其实,管理没有任何秘诀,也没有什么速成之道,只有一些基本的规律以及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和方法而已。总之,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研究管理千万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联系实际活学活用,针对变化灵活运用。管理人人会谈,各有巧妙不同,只要能证明其有益有效有用,大概就离管理真谛的把握不远了。

管理是什么——关于管理内涵的学习和思考

8. 秉公处理意思是什么

按规章办事,不讲情面~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