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的师父

2024-05-04 03:34

1. 大安法师的师父

  大安法师是依止传印法师专修净土的。
  传印法师:
  幼年因家教,信仰佛教。1947年在皈依本县青堆子镇普化寺崇仁法师,研习佛学,嗣即依之剃度出家。1954年恭诣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次年冬依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1956年起亲侍虚老左右,笔录其开示,蒙授与沩仰宗法脉,赐法名宣传,为第九世。
  1966年9月,"文革"时期被遣至云山垦殖场城山分场种菜。1975年正月,于本省永修县梅棠公社旸岭山崇胜寺遗址结茆偕道友道开师共住。1978年秋,应邀往诣浙江天台国清寺。1979年12月,奉调至北京中国佛教协会。
  1984年初,于中国佛学院,任教务长,1986年任副院长。1991年8月,诣天台山下方广寺专修念佛,经三年。1994年8月,受请任净宗祖庭--江西庐山东林寺住持。1999年2月,任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2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大安法师的师父

2. 大安法师的介绍

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出生于1959年3月12日,江西南昌人,现在是净宗祖庭——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大安法师宿具善根福德因缘,早年现身于大学执教之际,即深信正法,钻研净土;以解导行,由行升解,解行精进,感应道交。 法师深探教海,专笃净土宗。早年先有《净宗法语大观》之著,甚得僧俗大众欢喜顶戴;复应中国佛学院教学之需,在净土宗教学基础上,于1998年撰述成就《净土宗教程》,为中国佛学院净土宗学科教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 大安法师的开示

2008年9月18日下午四时许,一位83岁高寿的优婆夷在东林寺安详往生,这位有大福报的老菩萨,便是庐山东林寺代住持大安法师的母亲。母亲的往生,使大安法师原定19日赴香港参加“净土之光诗歌音乐法会”的行程不得不延期了。经过商议,在安葬了母亲遗骨之后,大安法师于21日下午二时乘飞机赶往香港,在晚上的《净土之光》诗歌音乐会中,亲自朗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文。21日下午四点多鈡,大安法师来到法会会场。待贤心法师讲座结束后,司仪恭请大安法师上台,给香港信众做开示。在热烈的掌声中,大安法师上台向阿弥陀佛接引像深深一鞠躬,然后就自己的迟到向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净雄法师和全体信众表示歉意。大安法师的开示从母亲善良苦难的一生说起。母亲一生生育了7个子女,一辈子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法师回忆说,母亲特别善良,可以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每到逢年过节,家中无论如何拮据,母亲也会想办法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而自己却总是一身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不仅对家人,对邻里也是如此,家里有点好吃的,总不忘邻家的孩子。大安法师对慈母的回忆,深深打动了台下四众弟子的心,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安法师说:“2000年,我萌生了出家的心愿,母亲并不赞成,她老人家怕儿子出家后吃苦,我只好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对不起她老人家。后来母亲看到我出家后的衣食住行,稍稍放心了,再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母亲学佛了,慈母对我的出家完全理解和赞同了。母亲皈依后,请受了五戒,不久又受了菩萨戒,母亲一生的辛苦和磨难,使得她对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向往。去年母亲病重,我把她接到东林寺住,她老人家天天把一句佛号挂在心中口中,她说:‘我再不来轮回了,就是爬,也要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会堂中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眼里都含着晶莹的泪花。大安法师继续说:“今年8月底,母亲再次病危,东林寺四众弟子轮班为母亲助念。18日下午三点半我去看望母亲时,老人家神志还清醒,到了大约四点鈡,姐姐见母亲面容安详、面带微笑,还以为她睡着了,上前仔细观察,才发现母亲已经往生了。后来我摸摸母亲的头顶,是温热的……”又是一阵掌声,打断了大安法师的话语。待掌声稍息,大安法师补充说:“再后来据姐姐和女居士们说,给母亲换衣服时,她老人家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全场信众群情振奋,掌声久久不能平息。大安法师开示说:“从先母这样一个非常平凡的苦难众生的往生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体会到阿弥陀佛摄受众生愿力的不可思议!记得母亲刚念佛时,听一位法师说‘万修一二去’,老人家泄气了,说‘我业障深重,肯定去不了’。后来在我的一再开导下,老人家鼓起了往生极乐的信心和勇气。”大安法师提高嗓音鼓励说:“净土法门,‘信、愿、行’是关键,只要我们不怀疑不犹豫不自卑,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就一定能感得佛菩萨现前接引,带业往生;就一定能在一刹那间莲花化生,永脱轮回!”大安法师富有激情的声音,在会堂上空久久回荡。香港四众弟子纷纷站起,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对法师的恭敬,对往生极乐的信愿和信心。

大安法师的开示

4. 大安法师:什么叫发邪心

 什么叫邪?发邪心,立邪愿的相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这是第一种。我们读这些文句,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属于哪一类?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想走修行的道路,所以他也发心修行。但是他发心修行,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不了解佛法的真理。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人,都是为己,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都是为了明明德,做这样的学问。孟子也讲做学问是「求其放心」,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这是在做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那么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我们大小乘经典,千经万论,都是在「悉明唯心」,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状况,每天心猿意马,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你去念佛。佛号就是实相,借托万德洪名,来显我们的自性,单刀直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开佛知见,这就在究明自心。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凭著与生俱来的我执,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驰骋在外面,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但知外务。」外务有几种呢?这里列出了四个对像:
  第一是「或求利养」,财利的供养。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像——财色名食睡。他虽修行,但他还贪这些利养。我们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大多在开庙店,一进去,商业气氛很浓,烧支高香要多少钱?抽个签要多少钱?开个光要多少钱?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办道,一定不会饿死的,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一切有信心的信众,四众弟子,居士会给他供养的。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业上,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老板,是这样的状态。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这是「或求利养」。
  第二种是「或好名闻」,好是好乐,他还离不开虚荣。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要知名度。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做点小事,都要登报。这都是「或好名闻」。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或贪现世欲乐」,贪现世五欲的快乐。要知道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啊!色声香味触,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他看不破这些,放不下这些,而且挂著修行人的名义,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如果不坐宝马车,都丢不起这个脸。这是贪世间的快乐,不能淡泊明志啊!他因贪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或望未来果报」,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或者下辈子做人,能做大官发大财;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真的有点感慨啊。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可不就没有摆脱「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的范围。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团体去的,你去问问,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很多人都是求福报,求保佑自己。甚至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佛了,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钱要比别人挣得多,官要比别人当得大,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我考上博士了,当上部长了,证明我学佛有贡献,有利益了,别人就会来学佛了。他要做表范。甚至得了病,我一学佛就必须好,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这可是指错了方向,发错了心,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来世的福报,怎么去看待它?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种种的逆境、障碍,怎么去看待它?这要用智慧,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净土十要》里面有一篇文稿《念佛直指》,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念佛直指》中的第十七章就讲的是「十大碍行」。妙叶大师非常慈悲,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一学佛法,他的魔障就会起来。魔障起来时,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如果障碍得到通过,这就是以八苦为师,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也会退堕。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著辩证法,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看他是怎么阐释的。比如对生病的问题,他说「念身不求无病」。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有病是好事啊。为什么呢?「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你身体没有病,非常强壮,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大家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你什么都来了,要干这个事业,要得那个享乐,贪欲乃生。特别对比丘来说,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古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道心又上不来,那就麻烦了。下面就是「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这个贪欲心上来了,他降伏不了,他就会破戒。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就会被抛弃,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所以,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不产生恼害,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以病苦为良药」。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处世不求无难」。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的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临下,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欺压一切。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叫作「体难本妄」。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也不会伤害到你。「难亦奚伤」。所以以患难为解脱,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你在这种患难里面,正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在患难当中修行,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谋事不求易成」。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轻慢的心上来,你必定会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我们要用智慧观照,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为什么他做不成。赚钱的人都想赚钱,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所以「以事难为安乐」。这个事情很难,你把它看成是安乐的事情。这是「谋事不求易成」。
  再看:「被抑不求申明」。就是被别人冤枉了,诬陷了,这时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处来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个学佛人,你不要到处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到处去申明的话,你就人我没有忘掉,人我是非就来了。你存人我是非,这时相互之间的怨恨会更加增长滋生出来。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时候,你能忍得下来,忍下来,谦卑下来,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时间会说明问题。佛经上讲,一个人诬赖别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虚空,最后这个痰落下来,还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脸。过一段时间知道了他是那个诽谤的人,他有什么意思呢?这时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为行门」。受到别人诬陷的时候,你不去辩白,这就是你修忍辱波罗蜜最好的行门,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如上等等这些逆境的。生病、苦难、事情很难办成、被人冤枉……,但是在这些逆境当中,你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修道的逆增上缘,明了世间这些真相的苦空无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见,具有智慧了吗?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体健康,一定要做事没有障碍,一定要考上什么博士学位,都把学佛念佛用于追求世间的东西去了。这是不正确的。大陆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这个观念当中,突破不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省庵大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都是邪的范围。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学佛都为求人天福报,都摆脱不了这些名闻利养,世间五欲的快乐,来世的人天福报。这都是很可怜的,都离开了学佛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目标。那么正确的发心是什么呢?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跟上面正好相反,一个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闻利养。名利是世间的动力机制,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要离开这些东西。也不求现世五欲的快乐,这些五欲的快乐全体都是苦,没有什么乐可言。来世的福报也是三世怨。你以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报,但得人天福报的时候,你就迷惑颠倒,又去造恶业,第三世就堕下地狱了,这不是三世怨吗?所以这些都要放下。发心只为了生脱死发心,为成就无上菩提发心,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5. 大安法师谈出家

 有一念出家的心,很了不起啊,对发心出家的人表示赞叹。东林寺欢迎四海的弟子来东林寺出家!出家是什么样的资格?没有资格的资格,就是信心。出家一定要有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因果的信心。有这一念的信心,他才会把出家这个障碍去掉,出家以后他才能够走完出家的道路。要么他没有信心的话,就很麻烦了,就搞得很尴尬。等下一旦他贸然的出家了,出家的日子,你也不要把它看得什么很享受,出家不好过的,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冬天也一样。一年365天,都是过著很机械的生活,古佛青灯,他没有丰富多彩。如果你没有相当的信心,没有相当的耐得住寂寞的这样心性,这个日子很难过。
  原来我们住在山上,很多比丘,住了一段时间,他总得想个理由要下山,下山去买点东西啊,或者感冒了去看点病。为什么?呆得太久了不行了,赶紧要到街面上看一看,平衡一下。但是如果他有信心,他能够在寂寞当中,得到充实、得到安乐,哎呀,这个出家就太愉快了!所以为什么要谈信心的问题,而尤其是现在出家,是末法时代出家,你也不要带着非常理想化的眼光看教内,这个盛唐之际都是龙蛇混杂更何况现代,所以出家要抱着什么信心,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哪怕教内种种不如意,都天天看得到,就由于我对弥陀还没有失去信心,我都把出家的道路走下去。如果你要看,我看到的现象怎么样来决定我是不是走下去,那你就烦恼了,怎么这个人那样啊,那个人那样啊。是啊,因为毕竟在任何的道场,我们要看好的一面。你老是看阴暗的一面那就麻烦了,他就走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代出家要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
  印祖在生前并不是很赞成人贸然出家,甚至很大程度劝人不要出家,你就在家里好好念佛求生净土。但印祖对有出家素质的人又非常赞叹,所以印祖提出出家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赋。他出家真的是好心出家,而且有素质来荷担如来家业。如果搞得生活受到挫折,失业了,没饭吃了,到佛门混一口饭吃,这个就不好了。所以谈资格和条件,说他很高,他的资格条件会很高。说他低,也没有什么条件。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东林寺作为十方丛林,祖庭道场,秉承慧远大师遗风,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不断有净信男子前来出家。东林祖庭为培养优秀合格的出家人,特地为发心出家的净人和已经剃度的沙弥开办了沙弥童蒙养正班。白天沙弥和净人在各个部门干活,学习各个岗位的规矩,每天晚上上课,学习戒律、佛学基础、净土课程,学习敲打法器以及念佛。
  大安法师首先赞叹大家能够在这个时代发心出家,说明大家累生累世的善根和因缘成熟了,大家总体上的素质都比较高。作为一名沙弥或净人,既然已经发心出家,就要改变自己原来的不良习气,适应丛林的生活,碰到不如意的事,要调整自己的观点。多干活,发心为常住做事,为他人服务,积累福报,培福载道。干活不要挑剔,常住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越是不愿干的事情,越要去干,以此逐步破除自己的我执。古来有成就的大德,在沙弥或净人期间,都很发心干活。
   
  古时候,很多寺院要求净人做一年以上,才能剃度出家的,沙弥是要求至少做三年以上,才可以求授比丘具足戒。在东林寺剃度至少要做净人半年,沙弥要求做一年半并且表现良好才可以求授比丘具足戒,实际上,净人和沙弥做的时间越长,对调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越有帮助。每次在剃度前,我们都会开会讨论哪些净人可以剃度,哪些暂时还不能够剃度,暂时还不能剃度的不要着急,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要走人,那以后出家生活中遇到更大的困难又怎么对待和处理呢?
  大安法师语重心长地劝勉道,出家是要荷当如来家业的,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大家要发菩提心,心里要想着众生,当今佛教,僧才特别缺乏,希望大家发广大慈悲心,以此作为学习和修行的动力机制,要有持戒意识,和自己的烦恼习气作斗争,人征服外界容易,而征服自己却不容易,虽然如此,大家应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做净人和沙弥期间,好好磨练,调柔自己的心性。
  大安法师还鼓励大家多学习,反复读诵净土五经一论,多看净土宗历代祖师的著作,对佛言祖语要有深刻的把握,学习戒律,学习通途教理。现代众生分别念很重,知见很多,要想度化他们,自己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广阔的知识背景,顺应众生的根基,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除了为常住干活和学习经教,还要坚持每日坚持念一定数量的佛号,如子忆母地持念佛号,培养对佛号的好乐,渐渐地就能够在念佛过程中,感觉到轻安和法喜。
  大安法师还特别强调了大家一定要持戒,根本戒坚决不可违犯,如果犯了戒,自己曾经修行所获得的一点功德将会被磨灭殆尽,心理还会有深重的心理负担,即使瞒得了别人,但是瞒不了自己的心和天地鬼神,而且破了戒的人,在外相上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一定要严格持戒。年青人刚出家,可能最大的烦恼就是淫欲心,大家要多看因果和戒律方面的书籍,修行不净观,多读净土经典,熟悉极乐世界的庄严,不断熏习。出家要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原来熟悉的那些五欲六尘,烦恼习气,要逐渐克服,渐渐就生疏了,对于出家的丛林生活,早起晚睡,对于持戒、念佛、诵经等要逐渐熟悉。
   

大安法师谈出家

6. 大安法师批评的人有几个

大安法师:为什么人对死亡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如果人们不相信有来世,不仅会导致很多的问题,也会影响他对死亡的看法。
前些年我们到印度去,看到恒河边有很多人在进行火化仪式。他们都是婆罗门教信徒,认为人死了以后到恒河边火化,并且能够将骨灰撒在恒河水里面,他的灵魂就能升天。他们对此是很神往的。
我们路过时看到,火化周边的人群表现得非常平静。当时有些中国人看了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们中国的葬礼上,家亲眷属往往是哭天喊地、痛苦不堪的。
但那些婆罗门信徒相信人有来世,所以对这一期的死亡,就能很平静地面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死后的灵魂到哪去,如果灵魂会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他们就表现得不仅仅是平静,甚至还很愉快。
同样的,一个信佛,尤其是信净土法门的人,对死亡、对临终的看法,和不信净土法门的人的看法,也是完全截然相反的。两者之间是很难相互沟通的。
世间那些执著只有这一世的人,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要把他送到,打止痛剂,去抢救他的生命,哪怕是抢救一分钟,也得不惜所有的钱?就是由于他贪恋这个世间,贪恋哪怕只有一分钟的生命。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会对官位,对财富,对某些东西有非常猛利的执著,都跟他的断灭见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在当前社会,如果要讲道德的重建,无论讲多少理论,要是大众内心没有输入因果的观念、轮回的观念,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都是空谈的。
我们要给社会道德建设立一块理论的基石,那就是因果,就是轮回,再加上极乐世界的存在,一个超越的存在。
有了因果轮回观念,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人们在行为上就能奉行净业三福,那社会大环境才得救了。
如果任由断灭见泛滥下去的话,就很难办,真的是面对儒佛的古圣先贤,我们是脸红得很呀,我们就是一点道德感都没有,不肖的子孙啊!
那些奉行断灭见理论的人,虽然他不相信有轮回,却依旧难逃轮回。而且由于邪知邪见,等待他的果报,肯定是下三恶道。因为一个人在邪知邪见的思想支配之下,绝对是没有道德感的,这是不能自欺欺人的。

7. 大安法师:人从哪里来

 《起世因本经》中说,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光音天是初禅天。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成、住、坏、空)快到成劫的时候,飞行过来的。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人,但是有很多的丰茂果实。他们吃了这个地面上的果实之后,就飞不动了:因为浊重了。地球属于欲界,欲界的植物果实都有雄雌的差异。光音天是 *** 天, *** 天人无男女区别,但是吃多了欲界的植物果实之后慢慢就有了男女的差别。欲望轻的转为男的,欲望重的转为女的。
  有男女相之后,就有了世间的感情、爱欲,慢慢地家庭也产生了。有了家庭就有私有财产,家与家之间就有纠纷,于是产生裁判官(刹帝利),而后慢慢形成了国家。
  原本从光音天过来的人,寿命都很长。古人的寿命也比现在的人长。我们读中国的古书,就会知道三皇五帝的寿命都很长,做天子的时间都是上百年,短的也有八十多年。而且在福报方面,古人的福报也比我们大。跟古人相比,我们的生存资源是越来越匮乏。陆地面积越来越小,金银财宝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缺,粮食产量越来越不足,连空气也是越来越差。于是疾病、怪病频增,天灾人祸不断,道德感越来越差,寿命也越来越短。可以说,人是在退化,而不是达尔文说的在进化。
  处在减劫的时候,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每百年平均人寿减少一岁。到了人寿平均三十岁的时候,饥馑灾就出来了;人寿平均二十岁的时候,瘟疫灾就到了;人寿平均十岁的时候,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因此,人会活得越来越痛苦。
  所以说,我们佛弟子要明了这种生存的真实状况,要生起猛厉的出离心,信愿持名念佛,尽早离开这越来越浊重的娑婆世界,早日到达清净、庄严的极乐国土。
   
   

大安法师:人从哪里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