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围而不打的战争吗?

2024-05-17 13:03

1. 有围而不打的战争吗?

有“围而不打”就能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的战争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长平之战战争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有围而不打的战争吗?

2. 古代战争围而不打

首先,城市能打还是会尽量打:
1、城市是一个有效的补给点,如果城市无法打下来,就意味着后勤运输需要绕路,绕多了自己就会拖垮自己的经济、粮草(本来15天的运粮路线,现在多绕几个城市变成2个月,你受得了么……),而且城市能够比较安全的囤积粮草,攻击部队使用;
2、不拿下容易被切断退路,守军现在没有能力攻击你背后,不代表以后也没有,一旦后路被切断,后果是可怕的;
3、围城也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至少是守军的2-3倍,因为围城就意味着进攻的主动权在于守军,围城方属于“千日防贼”,只有被人抓漏洞的份,即便在兵力有一定优势的时候,一个不小心也会吃败仗;
其次,有时城市有不打的理由:
1、坚城,守军比较强:古代攻城兵器匮乏,攻城就要做好付出5倍于守军代价的准备,孙子兵法里“十而攻之”不是闹着玩的,想要强攻坚城,没有十倍的兵力都难以保证压制;
2、围点打援: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战术,攻敌必救,然后有效杀伤对方有生力量;
3、敌方粮秣已尽:要是没攻进去城里粮食就耗光了,那就好玩了,干等这么长时间对方也投了,你不觉得攻方那么多人白死了么……
4、围困敌方主力:如果对方没有其他有生力量可以支援,又龟缩不出,而我方粮草占优,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攻击?等到对方粮草耗个七七八八,它不出来也得出来。

3. 古代战争为何一定要进行攻坚战,不能绕过城池进行吗?

古代战争一定要进行攻坚战,不能绕过城池进行的原因是:城中聚集着敌人的主力部队,唯有消灭,才能算是攻伐成功;城中有粮草、辎重能够给予部队补给;如果绕过城池,选择不攻,敌人会进行反扑,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自古以来,攻城略地是战争的代名词。仔细考虑,攻城略地本是战争的一部分,却为何如此重要,其实原因在于:

城中聚集着敌人的主力部队
一个地方的军队一般驻扎在城市中,而在外围设立守境部队。当面临险境时,所要做的一是向朝廷和上级求援;一是紧缩战线,关闭城门保存实力。这就是为何古代城楼如此之高、还有修建护城河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古代战争中攻伐的一方唯有攻进城门,尽斩敌军,才能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取得全面胜利。

城中有粮草、辎重
攻坚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城中能够给予军队消耗进行补给。一般攻伐的一方都是远程作战,所带的粮草不会太多。长时间的舟车劳顿,会大幅度造成补给下降,而这些东西都集中在城中,这促使他们英勇杀敌,誓死也要夺城。


如果绕过城池,敌人会进行反扑,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古代作战,兵力一般有限,当绕过城池后,城中的敌人会伺机进行袭击,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隐患。因为这时部队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战败的概率大大增加。

古代战争为何一定要进行攻坚战,不能绕过城池进行吗?

4. 古代战争中,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为什么不能绕道走?

明朝末年,祖大寿在没有援军和粮草的情况下,固守了大凌河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也曾经被围困在锦州长达整整一年。这两次,祖大寿都一直坚持到了士兵互相残食的地步。他的坚守,给清朝带了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一方面对祖大寿的忠诚而唏嘘,另一方面也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大凌河和锦州这么难打,满清军队为何选择与祖大寿死磕到底而不是绕道而行呢?古代战争中,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不能绕道而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
第一、战略要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形地势对战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秦朝凭借函谷关就可以阻挡山东六国的联军,东吴凭借长江就可以阻挡曹魏南下,北宋倾全国之力也要拿下燕云十六州等等。古人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刘敬(即娄敬)劝刘邦说:“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所以,这种对战争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要地,必须要拿下,绕道而行则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
第二、围城打援

有一些情况下,攻城一方有条件放弃一座城市,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强攻,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在于必争一座城,而是在围城打援。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就是与王离、涉间等人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致使吞并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援救,如果没有战神项羽出手,则赵国不免于灭亡。后世又有李世民曾经在虎牢关围城打援,大败窦建德。宋朝刘廷让被契丹骑兵包围之后不断地向李继隆求援,但是李继隆却作壁上观,就是因为李继隆看透了契丹围城打援的计谋。
第三、无路可绕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攻城一方却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绕行,因为其面临的形势就是千军万马只能过这一个独木桥,而别无选择。就像山海关、函谷关等关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通往战略目标的唯一出路。
第四、后患无穷
唐朝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曾经解释过自己为什么下令死守在战略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的睢阳,就是因为只要叛军没有攻克睢阳,则他们就不敢贸然前行,因为他们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所以,古代打仗的进攻方之所以在一座城池上死磕到底也不绕道而行,与这座城池的战略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真的绕道而行,可能不但不利于整个战争的形势,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5. 为什么古代战争非要苦攻城池,而不直接绕过去

一、防止被偷袭
按照常理来说,是可以绕过城池而攻打其他地方,但如果这样,就会面临该城守军的威胁。一旦绕过去后,就等于腹背受敌,身后的守城军队随时可能发生偷袭,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二、粮草补给跟不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绝对的真理。若攻破了城池,此地就可以为军队输送粮草,若选择绕行,那么补给线就拉长了,这会进一步增加你的补给负担,还面临着补给被后方敌军截断的高风险。

三、震慑其他敌军
一旦攻破城池,其他地方的敌军从心理上就会被震慑,甚至很可能会望风而逃,或者是直接开城投降。若直接绕过去,在之后的作战中,也会遇到顽强的抵抗,这种抵抗有时是致命的。

当然了,并不是非攻城不可,像明成祖朱棣,就直接带着骑兵杀到南京,然后成功坐上了皇位,这也是特殊情况。

为什么古代战争非要苦攻城池,而不直接绕过去

6. 在古代战争中,为何要选择攻城而不是绕着走?

在古代,打仗绕城而走,根本行不通,对大军来说甚至是自取灭亡。
古代城市建设不像今天是开放式性质的,每座城市外围都有高大而厚重的城墙,还有宽阔深邃的护城河。城市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搭配城墙上无数女墙、暗洞,在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只需凭借少量士兵就可以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至于绕开城池这种说法,虽然避免了攻城伤亡,但结果只会得不偿失。古人在城市的选址上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其中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战略区位防守。而很多城市都建在关隘要口上,根本绕不过去。
城市是大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古代城市也并不全是据险而建,那么对于那些地处平原,交通四通八达的城市能否绕过去呢。答案是同样不能。在平原上兴建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富庶地区。城市里的粮库都十分充盈,可以为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

此外,城市里还有重要的钱库,里面储存着百姓缴纳的赋税钱粮,是重要的军饷来源,可以有效补充兵员,购买必须的武器辎重。
绕过城市容易腹背受敌,古代战争就意味着攻城略地,城市作为一座巨大的堡垒,退可守、进可攻,是大军稳固的根据地。古代也有绕过城市的流寇式打法,但不可避免都留下了巨大的攻击隐患,结局往往十分悲惨。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很多城市都据险而建,并扼守着交通要道,本来就没有其他的道路供大军绕过去。而且,城市又是补充粮草的重要来源,是开展统治管理的基础,绕开城市就失去了作战的基本意义。因此,宁愿付出巨大代价攻下城池,也不会选择绕开它。

7. 古代战争,为何非得攻城,而不是迂回穿插?

我们在大量的古装剧的影视题材中,常常看到古人打仗,主要是以攻城为主。譬如,起兵造反掀翻当局者的统治,要挨个城的攻打,最后直取京城,难道就不能像现代战争中绕过城池直插敌后?
其实,古代城池的作用比现代城市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首先是一个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古代兵法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中物资的地位是重中之重,而且交通运输不便,物资很难跟的上军队的步伐,所以需要靠以战养战来弥补交通不便。另外,古人打仗没有先进的武器,大家的装备都不会差太多,所以就来看看谁的人多谁就有优势,打下一个城池还可以补一下损失的兵员!
其次,古代城池对周围还有辐射作用。因为一般古代城市都是建在交通要道或者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并且攻下的城池还可以作为己方的一个防御工事,在继续作战的时候可以保证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以防止被前后夹击,保证军心稳固,同时为自己的物资运输通道保驾护航!
最后,古人想要掀翻当局统治之前,大多通过风水术士先找出统治者的龙脉所在,并竭力的破坏,认为通过此举可以直接破坏一国气运,增加自己成事的可能。而每座城池虽然不是龙脉所在,但是也能影响到一国气运,城池越少,国运就越少,所以,城池的象征性意义很大!

古代战争,为何非得攻城,而不是迂回穿插?

8. 古代战争,为何非得攻城,而不是迂回穿插?

我们在大量的古装剧的影视题材中,常常看到古人打仗,主要是以攻城为主。譬如,起兵造反掀翻当局者的统治,要挨个城的攻打,最后直取京城,难道就不能像现代战争中绕过城池直插敌后?
其实,古代城池的作用比现代城市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首先是一个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古代兵法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中物资的地位是重中之重,而且交通运输不便,物资很难跟的上军队的步伐,所以需要靠以战养战来弥补交通不便。另外,古人打仗没有先进的武器,大家的装备都不会差太多,所以就来看看谁的人多谁就有优势,打下一个城池还可以补一下损失的兵员!
其次,古代城池对周围还有辐射作用。因为一般古代城市都是建在交通要道或者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并且攻下的城池还可以作为己方的一个防御工事,在继续作战的时候可以保证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以防止被前后夹击,保证军心稳固,同时为自己的物资运输通道保驾护航!
最后,古人想要掀翻当局统治之前,大多通过风水术士先找出统治者的龙脉所在,并竭力的破坏,认为通过此举可以直接破坏一国气运,增加自己成事的可能。而每座城池虽然不是龙脉所在,但是也能影响到一国气运,城池越少,国运就越少,所以,城池的象征性意义很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