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和宁古塔,这两个流放地相对来讲哪个生存环境更恶劣?

2024-05-10 09:49

1. 岭南和宁古塔,这两个流放地相对来讲哪个生存环境更恶劣?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人因为犯错了而被流放到边疆区域。宁古塔是我国清朝时期主要的流放区域,而岭南则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流放区域。宁古塔在东北边疆的区域,不仅寒冷,而且生存状况非常恶劣。而岭南虽然荒凉,但是有些地区还是很繁华的。如果要拿岭南跟宁古塔作比较的话,那么宁古塔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一、宁古塔宁古塔是现在黑龙江的一个叫做古城村的地方,是我国清朝在东北的重要边疆镇守地区。要知道宁古塔并不像现代社会中的旅游景点之处,而是非常的寒冷。在清朝也流传这样一句话,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宁古塔。由此可知宁古塔的生存环境是真的恶劣。很多囚犯还没有走到宁古塔就因为漫长路上的饥寒交迫而去世。有些走到宁古塔的就真的是到了人间炼狱,因为清朝政府对这里疏于管理,所以这里充斥着暴力和各种恶劣的人性。尤其对女性来说非常的不尊重。
二、岭南岭南是我国唐朝时期主要流放的地方,虽然唐朝时期的岭南并没有完全开发,有些地方比较荒凉,但是也有些地方比较繁华。在唐朝历史上经常有很多文人被贬到岭南,例如柳宗元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就写下了一篇岭南江行。诗中虽然表现了岭南地区比较荒凉以及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但是在诗中也提到了河,提到了游客,提到了船,所以这里还是有社会发展的。所以柳宗元就在这里带领着农民一起开荒种树,修建学堂等活动。所以岭南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小城市。
三、社会反思被流放的人都是因为犯了罪恶滔天的事情。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人把他们流放到极寒之地甚至在路上去世,是罪有应得。也有的人认为清朝的做法过于严苛,没有人权。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如今生活在社会主义阶段一定要遵纪守法。

岭南和宁古塔,这两个流放地相对来讲哪个生存环境更恶劣?

2.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残忍?

在过去的年代里,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着“流放”这一种罪名,将罪不至死的囚犯押解到荒凉偏僻或者远离乡土的地方进行惩戒,从而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而那些被流放的囚犯,往往下场也是非常的悲惨,有很多犯有此罪的文人士大夫因为中途水土不服就病死在路上,比如说明朝的宰相宋濂,已经告老还乡的他却被牵扯进胡惟庸案,而被流放到茂州,结果72岁的宋濂很快就病逝了。

而到了清代,流放更是成为了天下人心目当中的噩梦,很多犯有罪过的人都被押送到了清朝东北的宁古塔,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清朝最大的集中营看看吧!
在满清入关之后,开始建立起长达268年的全国性政权,然而作为外来民族,社会依然动荡不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廷开始大兴文字狱,从一些知识分子写下的文章或者诗歌当中摘取字句,然后罗织成罪名,达到震慑的目的,乾隆皇帝年间,文字狱更是达到了巅峰,大量的犯案人员都被派遣到了位于黑龙江牡丹江市的宁古塔。

以前的王朝喜欢将犯人放逐到江南、广东、海南等地,那里天气炎热,蚊虫颇多,成为了人“受罪”的好场所,不过随着年代慢慢变革,这些地方已经开发的比较好了,再将他们派遣到那里去不合适,因此改派往北方边境。明朝人张缙彦记载,宁古塔的名字来源于《宁古台》:“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那流放宁古塔有多残忍呢?犯人们受尽非人折磨。根据清代的《研堂见闻杂记》所写到,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通往宁古塔并没有便利的通道,跋涉艰难,不少人在半道途中,就被跳出来的老虎给吃掉。
等到好不容易到达迎营地,大伙吃什么呢?自然会被分配有耕地和房屋,不过正如之前所说,被流放的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们又能耕得了多少地?因此很多人长期只能够拿着官府提供的那点救济,处于饥饿状态。由于环境偏远,物质也是极度匮乏,被褥、油盐等物质长时间才能够运输进来一趟,对于这些缺衣少食的流民来说,流放宁古塔的惩罚力度仅次于死刑。

在冬季,宁古塔当地的温度只有零下四十度,“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嗷,行者起踣其间,或僵马上。”冻死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包括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著名评书家金圣叹、思想家吕流良的家属,函可,文人张缙彦等,都是在宁古塔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不过也正是一批批流放人员的到来,宁古塔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和改善,在清朝末年,竟然有很多居民自发的来到关外躲避战乱讨生活。随着清王朝的倒下,流放宁古塔也就成为了历史。

3. 清代流放地“宁古塔”在什么地方?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清代流放地“宁古塔”在什么地方?
 
   解析: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 *** 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清代流放地“宁古塔”在什么地方?

4.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5.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6. 清朝时的流放圣地宁古塔是指?以及这个称呼的来历?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六个伯叔公)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7. 清代经常提到的“流放宁古塔”,被流放者究竟命运如何?

从很多清朝的影视剧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朝廷的官员或者是他们的家人,在受到了严厉的刑罚过后,基本上都会发配到边远的地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宁古塔,以至于当犯人听到自己即将被发配到这个地方时,基本上都会唉声叹气甚至还有不少人会当场昏厥,那么这个地方为何会如此的恐怖,让人是心生绝望?

环境恶劣
要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后金,然而当年努尔哈赤正是在白山黑水之间起兵叛乱,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限制的原因导致东北地区是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除此以外,在清朝前期由于棉花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在东北地区很少使用棉制品,因此在冬季到来之时取卵大多数都是使用野兽的皮毛。可是对于这些犯人而言,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况且东北在冬季到来之后,气温往往会下降到零下30度左右,而在漠河地区温度则更低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下降到零下50度左右,显然如此恶劣的环境对于这些犯人而言基本上是走了一趟鬼门关。

路途遥远
从目前来看宁古塔并没有确切的位置,但是指大致方向来看距离北京也长达2000公里,那么在此情况下,作为南方或者是其他区域的囚犯带着枷锁一路向北,期间所受到的痛苦恐怕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有相当一部分罪犯还没有来到灵谷塔,就因为种种原因在路途上丧命,此外就算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了这里,想要活下来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普通的农作物基本上是无法存活,而流放到这里的罪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并且还需要缴纳部分的收成给旗人,因此生活是极其艰难挨饿受冻也是常事。

野兽威胁与旗人的欺压
相比寒冷的气候,在这里进行劳作的罪犯,最为担心的恐怕还是东北的老虎和各种野兽。要知道在清朝时期由于大规模战争,在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各种野生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的繁衍速度极快。这样一来也给流放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此外在这里流放还会受到旗人的欺压,毕竟是天高皇帝远身处穷山恶水,恐怕就算是死在了某些角落,也没有人去过问。

清代经常提到的“流放宁古塔”,被流放者究竟命运如何?

8. 清代经常提到的“流放宁古塔”,被流放者究竟命运如何?

宁古塔在古代是让人听了就闻风丧胆的地名,许多人到了那里遭受的都是非人的待遇,能够活下来的都是十分幸运的。
宁古塔地址我们从大量的影视剧中看到,清朝的皇帝会把受到刑罚严重的人,发配到边疆,而其中最多的地方就是宁古塔。当犯人们听到这个地方时,都会大声喊叫,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更有甚者会当场昏厥。那么,让人弹色变的宁古塔到底在哪里?
在清代,宁古塔是东北地名,宁古塔这个地名跟女真族也就是满族有关,位于中国东北。宁古塔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在1661年,曾被流放到这里,他在自己的《宁古台》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地名的:''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也就是说,宁古塔位于中国东北边境,而且宁古塔的“塔”有名无实。到后来,宁古塔就成为大清统治者指定的流放罪犯场所。

那在流放到宁古塔之后,他们所遭遇的又是什么呢?
生与死的考验清廷之所以会将一些犯人发配到宁古塔,是因为当时的清朝与俄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两者之间发生过数次争斗,而宁古塔作为一个边防重地,自然也是需要人手去进行运送资源,进行防护工作,然而若是仅仅如此,这些被发配过去的囚犯也不会如此绝望。
当时的黑龙江还没有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寒冬时节-30℃的气温往往是种常态,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以及完善的系统去取暖,所以在江南水乡、四季如春之地长大的犯人们,常常会受到严寒的困扰。
单薄的衣物、磨坏的鞋子,别说取暖,就连基本防风都做不到,而这样的场面在当地比比皆是,让人看了难免心酸。

此外,从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里路,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迁徙,对于只有双脚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更有甚者还没能熬到宁古塔就因为种种原因丧命了。
即便是历尽千辛到达了宁古塔,此地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野兽,在野外一头饥饿的狗熊可以屠杀数个士兵,而在东北那样的冰天雪地中,想要在一头熊的手下保住自己的性命,可谓是难如登天,这也是不少犯人不愿去宁古塔的原因之一。
然而比寒冷和野兽更加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没有了制度的约束,流放的犯人会被肆意地蹂躏,哪怕是死在了那里也没有人过问,因此在当地“罪恶”是一件异常常见的事情。
那流放的大多都是些什么犯人呢?

变相的促进了经济繁荣他们大多都是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等,没有被砍头与一大群株连者发配,有全家流放的,有祸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康熙年间有诗人曾写过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可见流放之地大多都是江南和中原名士及佳丽。
这些犯人从北京到宁古塔要走几千里,而且还是戴枷而行,光是长途跋涉就能把人折腾得不行。许多人在路途中就死掉了。到了那里就要做奴隶。那就是苦活累活没完没了,什么架桥铺路,开荒种地的。在宁古塔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把犯人么流放宁古塔,在另一方面来说,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这样又促进了文化交融和经济的发展。
被发配的犯人如果有一技之长或者是文学深厚之人,那么他们的学识和生产技艺会在这里生根大芽,最终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文化。

现在的宁古塔早就没有了恐怖的气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现在的宁古塔风景宜人、历史遗迹众多。那个曾经让人瑟瑟发抖的地方,现在每天都会涌入大量游客,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可谓“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