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2024-05-18 03:25

1. 细读《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大意
  
  
 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那儿,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吗?没有,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有一个庄严的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叫庄严佛土,其实并没有佛土可以庄严的,只是名叫庄严罢了。所以,须菩提,各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住在现象上而生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法身等现象上而生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应当无所住,而生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须菩根,比如有人,身体如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样的身体是不是很大?须菩提回答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并没有法身,只是名字叫做大身而已。
  
 延伸解读
  
 下面,还是要先对本品中有关的佛教用语和内容进行一个延伸解读:
  
 一是庄严净土。就是大般若的净土,是佛的净土,不仅仅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的净土,是心清净,真净土,是一种修行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是然灯佛。梵文,即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佛。其地位尊贵,是佛教中三世佛之一,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在过去时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据说,燃灯佛主修过去,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世佛;弥勒佛主修未来,是未来佛。
  
 三是须弥山王。一说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即帝释天。须弥山,梵语,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传说在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一说须弥山王就是指的须弥山,因为它在所有的山里面最大最高,所以称它为“山王”。其实不管是指的护法神,还是指的须弥山,其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比喻高大、雄伟的意思。
  
  
 四是是大身。是指不生不死的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比喻觉悟了的佛心。
  
  
 感悟
  
  
 佛在本品中诸如“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的句式,读者是不是看着非常熟悉啊?是的,佛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多次讲过类似的句型。佛反复给众弟子强调这个句式,说明这部分内容很重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其实,佛在《金刚经》中强调了何止三遍?!佛谦逊的态度真的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虽然成就了如此丰功伟业,却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实在是非我辈凡夫所能耳。
  
  
 本品中佛再次强调了“无所住”的重要性,这是佛法修行中的核心要义,“住”是修行中极容易犯下的错误,所以佛要反复强调,“不应住色”、“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前面也有类似告诫众人的话。佛法修行如此,人生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表象与实质虽然相去甚远,但世人常常以假(表象)为真(实质),被表象所迷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实在是人类的一种悲哀和宿命。
  
  
 当然,也有不断反思的人,希望能够拥有一双看透世事真相的慧眼和慧心,佛的弟子们是这样想的,芸芸众生中也有一些有所觉悟的人。记得以前好像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见,人们对智慧的期盼和渴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慧眼,只不过天长日久,被世俗给蒙蔽住了,当我们不断修养身心,拭去蒙在眼睛上的灰尘时,自然我们便也就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渐渐地明心了。
  
  
 于2020.5.18
  
 NO:2020-31

细读《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2. 《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学习《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悟: 
  
          虽然,燃灯古佛曾在许多世以前为佛授记印证,但是并没有传授给他一个所谓的成佛妙法。世上也的确没有这样的成佛秘籍可以让人速修成佛。佛道是靠自己证悟得到的。
  
        看看网上各式各样速成班招生广告。什么几节课下来英语就能突飞猛进了,写作文下次如有神了,数学成绩可以提高二三十分了等等等等。其实都是商家利用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来赚钱。学习是靠日积月累,靠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得来的。根基扎不稳,即使建成高楼也是危楼。《倚天屠龙记》里的周芷若,为了争夺武林盟主,内功没练好,就偷练九阴真经,结果导致走火入魔。
  
          想成佛必须放下一切,生清净心。可是,芸芸众生,身在物欲横流的凡尘,想做到不住相、不执著、五蕴皆空是真的太难太难了。只能一点一点慢慢摆脱,慢慢放下。从慈悲心开始修行。
  
        至于所谓的庄严净土,是人依据自己的心性虚幻出来了的。爱财的想象中的净土就是黄金满地,好色的想象中的净土就是美女如云,贪权的想象中的净土就是节节高升,爱清净的想象中的净土便是高山流水……到底菩萨的净土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自己证悟到才知道。退一步说即使菩萨有庄严完美的净土,菩萨已生完全的清净之心,他也不会在意到底是不是庄严。问庄严与否者,不过是庸人自扰之。

3. 《金刚经》悟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译文】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这一品里,如来强调了:作为佛门中人,必须要有空性,安住空性,不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念,让六根清净,排除一切杂念,一心参禅。这样才能修得一颗清净心,远离尘世烦恼苦痛。
  
 对于我们尘世中人来说,在我们需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静下心来,不受环境和欲念的干扰,保持专注并坚持下去,你就能成功。
  
 特别是时下临近高考的学子,更应该做这样的学习和尝试。在保持正常作息、劳逸结合的基础上,学会调整心态,培养专注力。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嘈杂,氛围如何紧张,你只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不受视觉、听觉、嗅觉的影响,将意念专注于当前的备考,你就会有很好的临场发挥。

《金刚经》悟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4. 《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

【序文】
   庄严佛土不可取相是此段的主旨。在然灯佛所,虽得无上菩提之果,实则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佛设此问,要在表明法无所得,是空法相。接着佛陀探讨了无菩萨庄严或发心庄严刹土之理,说明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依中观者说,佛土与佛土庄严,如幻如化,是缘起的,空无自性的,所以说“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空,并不破坏缘起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随顺世俗说,称之为庄严而已。因此菩萨不应该对“六根”所接触的“六尘”生起执著心,反而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正因离一切边执,经文中所谓的大身,真正观察乃是以“五蕴”假合所形成的身体,所以所谓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实际未得到任何妙法。”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菩萨有没有庄严清净的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非胜义中存在实有的庄严,不过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当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法生起执著心,也不应于声、香、味、触及法等尘境生起执著心,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有什么看法?他的身体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回答:“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并不是实有的身体,只不过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5.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577卷《能断金刚分》-玄奘法师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如来昔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
是故善现,
菩萨【如】是,
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不住于色,应生其心。
不住非色,应生其心。
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
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
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6. 《金刚经》第十二品

学习《金刚经》第十二品 
                                          
  回顾: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白话直译:
  
         佛陀停了一会儿,再一次强调说:“须菩提!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如能对人演说《金刚经》或是经中的四句话,这个说经的地方就是无上圣地、就是无上道场,所有世间的天神、人们、阿修罗,皆应像对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
  
   更何况有人能完全依照经意去修持,每天读诵,他的功德更是无法计算,将能成就最上等,也就是至高无上稀有的究竟法,所以这本经所在的地方,等于有佛在那里。我们对修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要像尊重佛弟子一样。
  
  悟: 
  
  
         这一品讲《金刚经》乃至里边的四句偈所放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顶礼膜拜,恭敬供养。
  
      如果有人能够研究这个经典,懂得这个经典的要义,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或者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节金刚经,这个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佛前面讲不能执着于佛法,甚至不能执着于佛本身。但这里又说《金刚经》这么厉害,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们读任何经典著作,千万不能只简单地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要领悟文字后面所隐含的的深意。
  
       佛前面还讲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那么对于真心想要成佛的人来说,这本经的确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要有恭敬之心,而只有当你有了恭敬之心,才能诚信对待,不会因为有所怀疑而动摇其心。
  
        其次,佛只说“当知此处”和“经典所在之处”,而并没有说经书到底放在哪里。而且在佛讲经的时代并没有经书,佛只说法,却不备课写教案。经书都是佛圆寂后,他的弟子们把说的法整理出来的。所以佛的意思肯定不是说,去买一本《金刚经》摆在家里供奉起来,或者每天读诵一遍,就能大有威力。
  
        那么,《金刚经》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们引用一句偈来说明“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经典就在这里,你用心真正了解了经义,悟到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那么你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道理就是这个。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7. 《金刚经》讲义|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众生可以根据身体相貌来认知如来吗?”(此处的如来,是指自己的自性本体。)或者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众生可以通过虚妄的有局限性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见到圆满的自性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因为佛说过,众生的身体相貌只是诸缘聚合后形成的假合。随缘生生灭灭,本质上众生并没有一个圆满不变,不生不灭的身相。所以说身相即非身相。”
  
    在修证佛法中,众生执着自己的身体相貌实有,以此来寻找自性,认为自性也应具有一定身相的话,那就错了。比如现在我们就是执着人类的身体相貌去寻找其他道众生,寻找佛菩萨或者外星人,所以我们见不到。佛告诉须菩提,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看,所听,所闻,所嗅,所感觉,所定义,所认知,所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 。如果了悟这一点,就知道所有的相没有定相,都在不断变易生灭,如幻化,没有实体,我们就不会被万事万物的外相迷惑。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同样的本性,都是如如不动永恒不变的如来。
  
    所以这段经文的真实含义是:佛要你在每个相中见性。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见性,不是让你抛弃所有的相,避开所有相,比如自己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身相,如果你抛弃这个身相,在身相之外去找一个自性或者如来,那就错了。这都是以身相得见如来;或否定一切,认知虚空虚无就是如来,也错了。但如果你能看到自己身相的虚幻,生灭无常,不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造成的错觉转,对内对外如如不动,不执着任何相,那你就是回归到了自性,就是见到自性如来了。
  
    这是佛在前几品讲完应「不着相发愿,不住相布施」后,提醒刚发心要成就佛果的人,要注意另一个问题:佛是无形无相的,不应把佛当成任何固定的形象而见;或者把成道当成世俗法去学习,努力把自己变成某个佛样子,这是很多弟子易犯的错误,这世界的一切相无不是真空的示现。
  
    比如,我现在举起二十斤重的物品,我的胳膊显示出二十斤的力量,但当我将胳膊放下来后,二十斤的重量是有还是没有?如果你说有,它在哪里?如果你说没有,它刚才示现了出来。
  
    这世界的一切相也如这个力量,因缘具足就示现出来,但每一个相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定义为实有或虚幻。但对执着一切物质实有的人,佛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当有一天你看到诸相非相,佛并非是说诸相消失变成虚空,而是说非相。这个就是说一切还在那里,但你明白一切没有定相,本质上你的认知变了,不再执着,它的真、假、虚、实,不再被毕它的生、灭、变、易转了,就可以见到如来了。并不是那些相变得虚无不见了。
  
 
  
                                          
    现在我说一个自己在修证中的案例,有一次我说的一些话,触动了一位朋友的自我和利益。这位朋友突然暴怒,大声的责骂我,我静静地站在那儿听,因为平时的修证,可能也拥有一些止力,定力和慈悲心。所以那一刻,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也没有嗔恨,只是用柔软平等的心面对他的愤怒,也并未认为自己是在修忍辱或表面不说,心中暗暗排斥,抵抗,不屑。我就那样静静地站着,专注地倾听他的大声咆哮。忽然,我进入了一种境界,我看到他整个人变成了一团火焰在空中燃烧,而我却腾空而起,端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上。那一刻,我更透的理解了《金刚经》中的「诸相非相」的道理。一切相都无定相,所有的相,只要你不执着,不分别,都可以从中领略空性的境界。
  
    当然,我谈到的修证境界,并不代表什么。境界是虚妄的,我、他、愤怒、火光、莲花也都虚妄不实。重点是,在每一个境界中,你不着相时的醒来。
  
    在修证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领略自性如来的通道和方式,有人嗅到了梅花的香味,见到了自性如来;有人睡觉,枕头掉地上,见到了自性如来;有人挑水,桶底脱落,见到了自性如来。如果你不执着「一件事情就是你认为的那样」,你同样可以从别人的愤怒中,赞赏中,在禅定寂静中,行走坐卧,吃喝拉撒睡中见到自性如来。因为所有的相都虚妄,都无定相,在本质上都是真空,这就是佛告诉须菩提的:【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讲义|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8.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学习《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 
  
  白话直译: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有什么稀奇?他还不是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个身体,需要两脚走来、走去,有时候还需要坐下来休息,还需要躺下来睡觉。’有这样想法的人,他就是未能了解我所说“如来”两字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肉体身只是方便度化众生的工具而已,只因众生迷昧于六道轮回,只能看到有形假相,不能看出无形宝相,所以我才应化一个肉体身来度化众生,但我的无形真身遍满虚空,哪有去?哪有来?哪有坐?哪有卧?因此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去,这才可称为“如来”。”
  
  悟: 
  
 这一品标题中的“威仪”,是指行、走、坐、卧四种形象。那么“威仪寂静”应该是说这四种形象已经不存在了,只剩安详心净。
  
 对于众生和世尊来说,都具有行、走、坐、卧的形象。但是,对于如来却没有。
  
 “世尊”、“佛”、“如来”虽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称号。但是,仔细来看,其中的含义有些不同。佛有三身。“世尊”是对释迦牟尼的报身,也就是肉身的称呼。“如来”是指圆满清净的“法身”。而“佛”是为了方便度众生,应景而生的千千万万的化身。
  
 为什么说如来没有四威仪?因为如来就是圆满无碍的自性道体,遍布整个宇宙虚空,与虚空同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哪里还有来去?
  
 如来如去的是清净心之外的虚妄。“如来”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好像来了,自然也就好像去了。那么来去之外,必定还是那颗无碍的净心。
  
 比如,好心给别人帮了忙,她却对我所做的事不够满意而加以指责。于是,我便产生了委屈、气恼、厌烦的情绪。当朋友安慰、开导之后,我又感到轻松、释然。如果我原本清净的心是一片晴空,那么这所有的情绪就是飘过晴空的浮云,浮云是不会长久停留的,过去之后,依然是明净的万里碧空。
  
 这或许就是如来境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