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集的王安石集

2024-05-18 10:39

1. 唐宋八大家文集的王安石集

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祭欧阳文忠公文同学一首别子固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唐宋八大家文集的王安石集

2. 王安石是北宋文学家,在诗词上他有哪些造诣?

王安石作为北宋的著名人物,在仕途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官至宰相,但是之后推行“熙宁变法”失败,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本人也因此失去了宰相之位。不过虽然仕途的结局不是美好,但是王安石的诗词创作却受到了其仕途强烈的影响,而其诗词的造诣可以概括为:其一是内容取向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其二是精于诗歌的推敲与打磨。一、内容取向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以退居江宁为界限,两个阶段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大有不同。在前一阶段中,王安石的诗歌多有一种激进昂扬之感,关注时事,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对时事的见解,针砭时政,在这一阶段,王安石也已经流露出来变革社会、实行变法的思想。而在诗歌的风格上,王安石多有一种雄浑豪放、意气风发之感,从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境。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也流露出了向第二阶段过度的倾向,对于政事的抱负不再,对于变法的热切也逐渐消失,而逐渐流露出了向往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与感想。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他不再关注于朝政,也不再对此抒发自身的评论,而将目光转向了大好山河,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出自己的隐士情怀,表达出居于自然的轻松休闲之情,已经对权谋的反感与痛斥。
二、精于诗歌的推敲与打磨王安石的诗歌尤其是其后期的创作,注重于诗歌的锤炼,无论是独特声韵的使用,抑或是对偶对仗的使用,都充满了自己的巧思,在读诗时给人一种流畅随和之感,而字字推敲起来,却又为人所惊叹,每一个字都灌注了诗人严格的思考与深沉的用意。

3.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4.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下收藏了王安石的几则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4、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 为何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他又有何造诣呢?

为何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他又有何造诣呢?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是在我国古代非常有名,造诣非常高的八位文学家之一,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在当时整个北宋时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才子。
他的一生都主张通过改革来让国家变得更加的富强,而且他对律法的改变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在历史上也是一次十分有名的行动,不仅如此,王安石还写了无数的文学作品,每一个都是我们现在学习的经典。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有许多人都非常喜欢他的诗词。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安石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创作的诗词不与前人相同,而他向来喜欢走自己的路。他的诗词比较追求以简短的词句来表达出更多的意思,比较精炼,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安石只是单纯的追求文学简练而失去了逻辑性,恰恰相反的是王安石的诗词,整体的逻辑都非常的严密,让人读过之后能够轻易的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他所用的词汇,一般来说都是非常优美和精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安石在当时的北宋时期,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学大家,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王安石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的聪明,非常喜欢读书,在家中收藏了一些典籍,而且,王安石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他能够过目不忘,能够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都清晰的记在脑子里,但也并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总是会经常的跟随自己的父亲外出,每当王安石的父亲到外出差的时候,总会将王安石带在自己身边,增长王安石的人生阅历,让王安石对于社会的现状和人生百态有个更好的了解。
在庆历二年的时候,王安石,去参加地方的科举考试,他也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然后被授予了淮南节度使,在当时可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官了,而让人意外的是,在王安石的任期满了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去京城当官,而是放弃了这样一次好的机会,留在了自己的家乡,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家乡的百姓朋友们都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国为民,在他的管理下的百姓们都非常的安居乐业,在他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做了各种各样对百姓有好处的举措,受到了无数人的爱戴。

为何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他又有何造诣呢?

6.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7.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

8. 王安石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还有哪些故事

王安石喜做双喜肉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王安石难苏轼联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王安石拒谄两例 

一例为: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 

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 

王安石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推行新政。大胆起用新人,不免有一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徒趁机活动。以上二例说明,对付这种人的办法是:发现一个,撤办一个,使他们钻营不成。 王安石拒谄两例 

一例为: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 

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 

王安石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推行新政。大胆起用新人,不免有一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徒趁机活动。以上二例说明,对付这种人的办法是:发现一个,撤办一个,使他们钻营不成。 王安石验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王安石点金成铁 
北宋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相传,有人曾请王安石改诗稿,诗文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龙卧花蕊。”王安石看后笑了起来,心想:月亮怎会叫?花蕊怎能卧黄龙?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把诗中的“叫”、“蕊”分别改为“照”和“荫”。其实,这诗中的“明月”是一种鸟,“黄龙”是一种小虫。王安石不作调查,凭想当然改诗,怎能改对?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