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什么意思

2024-05-04 16:22

1. 三摩地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三摩地的解释三昧。《楞严经》卷六:“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三摩地什么意思

2. 得三摩地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得三摩地  瑜伽二十卷十页云: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嬾惰故;弃舍加行过失。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无所堪能过失。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毘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毘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如是二十种法、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何等为四?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缦缓故。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  
   

3. “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4. 佛教三地摩什么意思

佛教当中似乎并没有“三地摩”这个名词哦
您是否要问的是“三摩地”的意思
三摩地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三摩钵底又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是禅定的一种。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

祝快乐
望采纳

5. 什么是三摩地

三摩地一般指三昧。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什么是三摩地

6. 如三摩地的意思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7. 什么是三摩地

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
一般叫“三昧”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扩展资料:
念佛三昧只是暂时缚住意识妄想,而“三摩地”是大智慧现前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佛地。学佛人若只有念佛的事修,不要理上参悟佛理的理修还能大彻大悟。
念佛三昧是暂时辅助了意识妄想,待到机缘成熟,再继续学大乘无上乘法,念佛与禅心是天壤之别。开始念佛人什么佛理也不知,而禅心是无所不知的佛心!从念佛到佛心需要参悟,觉照这条路线,层层递进最后由渐致顿打开本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昧

什么是三摩地

8. 三摩地是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