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2024-05-19 19:00

1.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王安石)路过(瓜洲渡口),怀念(故乡),抒发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在(“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流露出来的。

这首诗以赞美(母亲)而著称,诗中慈母对儿女的爱是在(母亲缝补儿女衣服)中表现出来的,后两句提出小草般的(感情)怎么报答春日般的(母亲)养育之恩的疑问,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2.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 
 
 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3.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解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大意: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

4.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诗意的诗

  泊船瓜洲的诗意: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游子吟的诗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5. 搜《泊船瓜洲》、《游子吟》诗意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 翻译、评析:刘建勋 
 
 A TRAVEL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搜《泊船瓜洲》、《游子吟》诗意

6. 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意思

泊船瓜洲:这首是写的是诗人(乘船)路过(瓜州 ),怀念(金陵),抒发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在(望景)中流露出来的。
游子吟:这首诗以赞美(母爱)而著称,诗中慈母对儿女的爱是在(缝补衣服)中表现出来的,后两局提出小草般的(那点孝心)则不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的疑问,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

7. 《泊船瓜洲》、《游子吟》两首诗的意思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大意: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泊船瓜洲》、《游子吟》两首诗的意思

8. 泊船瓜洲中游子思乡的句子

《泊船瓜洲》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