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吴国有哪些人物?

2024-04-30 21:48

1. 三国演义吴国有哪些人物?

1、孙登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吴皇太子,吴大帝孙权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异母兄。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嘉禾元年(232年)后还居建业。
2、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贺齐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年轻时任会稽郡吏。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巡视会稽,经考察推举贺齐为孝廉,任永宁长,后任南部都尉、平东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黟、歙等地。

4、诸葛瑾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5、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然

三国演义吴国有哪些人物?

2. 三国演义吴国有哪些人物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
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吕蒙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
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
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3、张昭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
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
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
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
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4、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
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
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
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5、韩当
韩当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因而为孙坚所赏识,追随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陷阵擒敌,屡立战功,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等到孙策东渡长江,韩当追随讨伐扬州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升迁为先登校尉,孙策授韩当兵二千,马五十匹。
再追随孙策征伐扬州庐江郡的太守刘勋,在江夏郡的沙羡击破刘表将黄祖,回师后讨平豫章郡的鄱阳县,又兼领乐安县长,使山越畏服。

3. 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名的人物

1、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吴国重臣。
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
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

2、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3、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4、诸葛直(?——231年),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奉孙权的命令和卫温渡海到夷洲(今台湾)。返回东吴后,孙权认为他们二人无功而返,把他们处死。卫温和诸葛直等人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并开发台湾的中国人。
5、卫温 (?——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温

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名的人物

4. 三国吴国人物

三国吴国人物有:1、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吴国建立人。2、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孙家三代元勋。3、吕蒙:字子明,汝南富坡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要将领。4、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东吴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5、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东汉末年群雄孙策、孙权的重要将领。6、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汉未年群雄孙权麾下将领,历任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后官至偏将军。7、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汉未年群雄孙权麾下将领,曾任别部司马,最后官至偏将军。8、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东汉末年群雄孔融、刘繇将领,后投靠孙策。9、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东汉末年孙权麾下官吏,官至郁林太守、偏将军。10、诸葛谨:字子瑜,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人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供职与孙吴政权,也是孙吴太傅权臣诸葛恪的父亲。

5. 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名的人物

吴国的名臣和武将
文臣:
鲁肃
张昭
张肱
顾雍
阚泽
步陟
严峻
陆绩
薛综
朱治
吕范
诸葛瑾
诸葛恪
武将:甘宁、程普、丁奉、吕蒙、凌统、凌操、徐盛、文鸯、韩当、太史慈、孙策、孙坚、周泰、蒋钦、潘璋、朱桓

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名的人物

6. 三国吴国人物

吴国人物一览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大概孙武后代,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后在行岘山侦察,被刘表将军黄祖军士射杀。 
孙羌,字圣壹,孙坚兄。 
孙静,字幼台,孙坚季弟,昭义中郎将。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讨逆将军,吴侯。 
孙绍,孙策子,上虞侯。 
孙奉,绍子,上虞侯,被吴帝孙皓杀死。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大皇帝。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东中郎将。 
孙璠,登子。 
孙希,登子。 
孙英,登次子,吴侯。 
孙虑,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镇军大将军。 
孙和,字子孝,虑弟,孙权子,南阳王。 
孙皓,字元宗,孙和子,吴国末帝。 
孙瑾,孙皓长子,中郎。 
孙德,孙皓弟,钱唐侯。 
孙谦,孙皓弟,永安侯。 
孙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鲁王。 
孙基,霸子,吴侯。 
孙壹,霸子,宛陵候。 
孙奋,字子扬,霸弟,孙权子,齐王。 
孙祺,孙奋弟,孙权子,都亭侯。 
孙纂,孙祺子,都亭侯。 
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琅邪王,吴国第三代皇帝。 
孙(雨+单),孙休子,豫章王。  
孙亮,字子明,孙权少子,吴国第二代皇帝,废为会稽王。 
孙翊,字叔弼,孙坚三子,偏将军,领丹杨太守,为左右所杀。 
孙松,孙翊子,射声校尉、都乡侯。 
孙匡,字季佐,孙坚四子,孙翊弟。 
孙泰,孙匡子,长水校尉。 
孙秀,孙泰子,前将军、夏口督,后被迫去晋。 
孙韶,字公礼,孙策赐姓孙,列入家谱,幽州牧、假节,扬威将军,建德侯。  
孙楷,孙韶子,武卫大将军、临成侯,后被迫去晋。 
孙越,孙韶子,楷弟,右将军,建德侯。 
孙异,孙韶子,楷弟,领军将军 
孙贲,字伯阳,孙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孙邻,孙贲子,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都乡侯。 
孙苗,孙邻子,都乡侯。 
孙旅,孙邻子。 
孙辅,字国仪,孙贲弟,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兴,孙辅子。 
孙昭,孙辅子。 
孙伟,孙辅子。 
孙昕,孙辅子。 
孙皓,孙静长子。 
孙绰,孙皓长子。 
孙綝,字子通,孙绰子,大将军,假节,永宁侯。 
孙超,孙皓次子,偏将军。 
孙恭,孙皓三子。 
孙峻,字子远,孙恭子,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富春侯。 
孙瑜,字仲异,孙静次子,丹杨太守,绥远将军。 
孙弥,孙瑜子。 
孙熙,孙瑜子。 
孙耀,孙瑜子。 
孙曼,孙瑜子,将军。 
孙纮,孙瑜子。 
孙皎,字叔朗,孙静三子,左部大督。 
孙胤,孙皎子,丹杨侯。  
孙晞,孙皎子,丹杨侯。 
孙咨,孙皎子,羽林督,为滕胤所杀。 
孙弥,孙皎子,无难督,为孙峻所害。 
孙奂,字季明,孙静四子,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承,孙奂子,昭武中郎将。 
孙壹,孙奂子,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后被迫逃魏。 
孙封,孙奂子,*。 
孙谦,孙静五子。  
孙河。 
孙桓,字叔武,孙河子,建武将军,丹徒侯。 
孙安,孙旅叔父。 
孙熙,孙旅叔父。 
孙绩,孙旅叔父。 
吴景,孙坚舅舅,丹杨太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折冲中郎将。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骑校尉。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左将军。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为士徽一事被废。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阯太守,被诛。 
士祗,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干,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颂,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壹,士燮二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匡,壹子,中郎将,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黄+有),士燮三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武,士燮四弟。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张之一,绥远将军,由拳侯。 
张承,字仲嗣,张昭长子,卫尉,都乡侯。 
张休,字叔嗣,张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扬武将军,由拳侯。 
张奋,张昭弟,平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丞相,平尚书事,醴陵侯。 
顾邵,字孝则,雍长子,豫章太守。 
顾谭,字子默,顾邵子,太常,平尚书事。 
顾承,字子直,顾邵子,奋威将军,领京下督。 
顾裕,雍次子,醴陵侯。 
顾济,雍少子,骑都尉。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宣城侯。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大将军,荆、扬州牧,恪阳都侯。 
诸葛竦,恪子。 
诸葛融,瑾子,恪弟,奋威将军。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临湘侯。 
步协,骘子,抚军将军,临湘侯。 
步阐,协弟,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 
步玑,协子,临湘侯。 
步璿,玑弟。 
周昭,字恭远,中书郎。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张玄,纮子,南郡太守、尚书。 
张尚,玄子,侍中、中书令。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 
陈端,字子正,广陵人。 
裴玄,字彦黄,下邳人,太中大夫。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卫尉。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太子太傅。 
刘略,刘颖弟,零陵太守。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太子太傅,领中书令。 
唐固,丹杨人,尚书仆射。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长史,太子少傅。 
薛珝,综子,威南将军。 
薛莹,字道言,珝弟,综子,光禄勋,著《新议》。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骑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兴业都尉,都乡侯。 
周峻,瑜兄子,偏将军。 
周护,峻子。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汉昌太守、横江将军。 
鲁淑,肃子,昭武将军,假节,夏口督,都亭侯。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候。 
吕霸,蒙子,孱陵候。 
吕琮,霸兄,孱陵候。 
吕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荡寇将军,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将军,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 
黄柄,盖子,关内侯。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石城侯。 
韩综,当子,石城侯。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汤寇将军,领濡须督。 
蒋壹,钦子,宣城候。 
蒋休,钦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陵阳侯。 
周邵,泰子,裨将军,陵阳侯。 
周承,泰子,陵阳侯。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偏将军。 
陈脩,武子,校尉,脩都亭候。 
陈表,字文奥,武庶子,偏将军,都乡侯。 
陈敖,脩子,别部司马。 
陈延,脩子,别部司马。 
陈永,脩子,将军。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威越校尉,偏将军。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升城督,折冲将军。 
甘瑰,宁子。 
淩操,破贼校尉。 
淩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操子,偏将军。 
淩烈,统子,烈亭侯。 
淩封,统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响,琅邪莒人,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襄阳太守,右将军。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大将军,左右都护,假节,领徐州牧,安丰侯。 
丁封,奉弟,后将军。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扶义将军,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将军,毗陵侯。 
朱琬,才子,镇西将军,毗陵侯。 
朱纪,治子,才弟,校尉领兵。 
朱纬,治子,纪弟。 
朱万,治子,纪弟。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本姓施,后为治继子,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 
朱绩,字公绪,然子,左大司马,乐乡督。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大司马,南昌候。 
吕先,范长子。 
吕据,字世议,范次子,骠骑将军,平西宫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嘉兴侯。 
朱异,字季文,桓子,镇南将军,大都督,嘉兴侯。 
朱据,异叔父,骠骑将军。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骑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监军。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郁林太守,偏将军。 
陆宏,绩长子,会稽南部都尉。 
陆睿,绩次子,长水校尉。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仪,江东大族,丞相,荆州牧,江陵候。 
陆延,逊长子。 
陆抗,字幼节,逊次子,大司马、荆州牧,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诸军事,治乐乡,江陵候。 
陆晏,抗子, 
陆景,抗子,晏弟,裨将军、夷道监,江陵候。 
陆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将军、中夏督,毗陵侯。 
陆机,抗子,晏弟。 
陆云,抗子,晏弟。 
陆瑁,字子璋,陆逊弟,议郎、曹尚书。 
陆喜,瑁子,曹尚书。 
陆苟,逊族子弟。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逊族子,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左丞相,嘉兴侯。 
陆祎,凯子,陆式从兄,太子中庶子,嘉兴侯。 
陆胤,字敬宗,凯弟,西陵督,都亭侯。 
陆式,胤子,柴桑督、扬武将军,都亭侯。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辅义中郎将。 
张祗,温弟。 
张白,温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偏将军,新阳亭侯。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据,字子范,吴都吴人,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熊,据子,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损,据子。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豫章太守。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安东将军,山阴侯。 
贺达,齐子。 
贺景,齐弟。 
全综,字子璜,吴郡钱唐人,右大司马、左军师,徐州牧,钱唐侯。 
全怿,综子,钱唐侯,降魏。。 
全祎,怿兄子,降魏。 
全仪,怿兄子,降魏。 
全静,怿兄子,降魏。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上大将军,都乡侯。 
吕凯,岱子,副军校尉,都乡侯。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裨将军,关内侯。 
周处,鲂子,东观令、无难督。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汉鲁相钟离意七世孙,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秦亭侯。 
钟离袆,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奋威将军,刘阳侯。 
潘翥,浚子,刘阳侯。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本姓氏,偏将军,都亭侯。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右领军,乡侯。 
吴范,字文则,全稽上虞人,骑都尉,领太史令。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军师。 
赵达,河南人,会异术。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都下督。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领青州牧,外黄侯。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楼玄,字承先,沛郡蕲人,大司农。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左典军,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太史令。 
韦隆,曜子。 
华核,字永先,吴郡武进人,中书丞,除陵亭候。 
随春,偏将军。 
戴良,交州刺史。 
陈时,交阯太守。 
宋谦,将领。 
鲜于丹,将军。 
吴硕,裨将军,关内侯。 
张梁,裨将军,关内侯。 
饶助,永安人,襄安长。 
颜连,无锡人,居巢长。 
马普,济阴人。

7. 三国演义吴国

吴国(222~280)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
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吴国大将:   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 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鲁肃   (172—217)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死后,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张昭   (156—236)三国吴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从孙权兄策,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策死,与周瑜共辅孙权,赤壁战前,主降曹,为权所不满。官至辅吴将军。著作今佚。   顾雍   (168—243)三国吴国大臣。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他为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黄武四年(225年)为丞相,平尚书事,在吴国执政达19年。选用文武将吏能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于孙权。   诸葛瑾   (174—241)三国吴大臣。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大臣。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少知名,才捷善辩。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将军,丹阳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陆逊卒,迁大将军,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不久孙权死,辅立孙皓。专国政。他力主伐魏,建兴二年(253年),率兵20万众攻新城,以士卒伤病,不得已退兵。然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孙峻所杀。   陆逊   (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当,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凌统   (189-237)字公绩,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   东吴四英将   回想那战火纷飞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那大家不能不熟悉“四英将”,他们就是周瑜,鲁肃,吕蒙,还有陆逊。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前三位虽然命短,但却可谓是孙权的得力将才。   第一位周瑜,字公瑾。为人有度量,好歌酒,至于相貌嘛,应该如正史说的那样,不然当时怎么会有“美周郎”这美称呢?那在功劳方面,他可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同样也可以说是吴国的开国功臣,纵观周瑜一生,虽然是那么的短暂(36年)但却不失辉煌,最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就是他完成的,从布置上,带领上都显得那么的完美,就连曹操都希望得到他。所以,最后我用八个字来评价周瑜:“英俊潇洒,辉煌一生。”   第二位鲁肃,字子敬。他是一位极为了不起的政治家。出生豪族的他乐善好施,在当时赢得了不少世人的赞叹与众多才智的归附。同样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功臣之一,他主张抗曹,并极力辅佐周瑜击败曹操,可惜的就是命短,不然他的政治头脑在当时可是十分了得的。   第三位吕蒙,字子明,他出身贫贱,所以不爱读书,但却在孙权的提拔之下,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变的读起书来,而且读的比许多儒生要多,在战事,他与陆逊联袂合作的杀关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胆略,都在此战表现了出来。真是将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   第四位陆逊,字伯言。他是孙策的女婿,他才华横溢,智谋,胆谋在吴国均是高人一筹,孙权也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不足的是,他陷入了太子之争,最后被孙权逼死,只能在说一次可惜啊~~可以庆幸的是,与前三位不同,陆逊的寿命最长,六十三岁逝世。   吴国皇帝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   吴大帝孙权(182-252)222年称帝,在位30年   会稽王孙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吴文帝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也是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的父亲。他曾被孙权立为皇太子,但后来被废黜,最后更被赐死。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早年甚得孙权宠爱,故孙和也得到了父亲的培育。14岁时,孙权吩咐阚泽教他读书和技艺。五年后,孙和在长兄孙登病死后被立为太子。   乌程侯孙皓(242-283)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三国演义吴国

8. 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哪些武将

周泰、黄盖、丁奉、徐盛、吕蒙、陈武、潘璋、程普 、太史慈、蒋钦、丁封、甘宁、凌统、凌操、韩当、朱桓、全宗、朱然、孙诩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