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槱的人物生平

2024-05-18 07:33

1. 杨槱的人物生平

杨槱,别号君朴,江苏省镇江句容县人。1917年10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1930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船,曾写过题为“广东造船史”的文章。1935年赴英国,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1940年3月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此期间每年暑假都去英国巴克来的克尔造船厂接受学徒与绘图员的训练。1940年5月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重庆民生机器厂副工程师、重庆商船学校(为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因战火内迁,今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教员、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1944 年11月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到美国东海岸各地造船厂及有关学校参观实习,并到费城美国海军造船厂担任协助监造官,监造船、舰,学到了不少关于舰船设计与建造、生产计划管理、轮机修理等方面的经验。1946年1月回国后,先后任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海军青岛造船所工务课长、上海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造船系主任、大连造船厂委员会工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大连工学院教授、造船系主任,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上海造船学院教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造船系主任。杨槱是我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此文在1962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倡导造船界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1985年创办了《船史研究》杂志,他是船史研究会的名誉主任委员。90多岁时,杨槱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著作。 197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杨槱任所长。1980年5月兼任镇江船舶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副院长,1981年1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船舶设计学科博士生导师。长期来,杨槱热心社会事务,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1986年后连续三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9年后,连续两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年9月和1980年5月,他分别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副团长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1982年5月,他作为代表团团长赴英国出席国际船舶系统设计会议。1984年,他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团人员出访日本友好城市大阪府。1986年,他以近海力学和极区工程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身分出访美国。1990年他应邀去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讲学。为关心中国的造船事业,杨槱曾向全国人大提交提案,要求对“渤海二号”翻沉事故作科学调查,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杨槱不仅有丰富的经历,而且知识面很广,加上他对国内外造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故而在他所从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无不贯穿他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成为我国船舶设计和造船史研究领域中新技术和新思想的重要传播者。杨槱不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不断进取,而且不忘培养接班人。他本人就培养了5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后辈,他寄予极大的希望,常常给年轻人压担子,主动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使他们能很快地成长,因此在他倡导和从事的学科领域中,人才辈出。对造船界前辈,他十分尊重,并经常教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他一贯好学不倦,悉心追求;服从需要,发挥专长;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精心育人,为人师表。不论是学问和品德,他都是造船界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杨槱分别于1962年、1979年和1986年当选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太平洋历史学会的副理事长。他多次赴日本、英国、德国和美国参观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推动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杨槱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为了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杨槱辗转南北,从事造船厂的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转入高校从事教务领导和教学工作。虽然众多的行政工作缠身,但他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新的知识。1960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该规范的制定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以往无验船规范的被动局面,而且随之提出的几十个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船舶稳性的研究工作。 杨槱是我国造船专业各学科中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造船界兴起研究船舶适航性和不规则波的高潮,他选择“被动式减摇水舱”这一课题以期求得实际效果,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3—1965年,他指导研究生从事减摇水舱的研究,在国内从无到有建立了减摇水舱的模型试验设备。 1965年12月,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的模型试验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毕业论文,成为船舶设计部门设计被动式减摇水舱的重要参考资料。15000吨自卸式运煤船是他指导毕业班学生进行的一项新船型预研工作,通过对船上的卸煤装置、煤仓布置和煤斗振荡装置等多项研究,认为当时在我国建造该型船舶是可行的,并制造了一个船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航运和造船部门确认该型船舶对我国沿海煤运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000吨经济型近海干货船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他主持并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一种船型。当时他率领研究生到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等沿海港口及某些船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同类型船舶的有关资料,针对当时燃油价格高涨与该型货船空载时适航性欠佳等问题,对船舶的服务航速、船舱布置与压载等问题做了详尽分析。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得到承担该型船舶技术和施工设计的上海船舶设计院同行的称赞。该型船于80年代成批投产。 杨槱是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杨槱深感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造船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倡导在船舶设计领域普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他不仅身体力行,带头利用电子计算机革新船舶设计的全过程,而且带动和组织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编制有关辅助船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及培养的研究生首先编制了实用性较强的货船主要尺度要素计算机程序,并得以广泛应用。以后又陆续编制了一系列有关船体线型设计和船舶性能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他率先发起并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研制了“海洋货船设计集成系统”,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0年国防工办、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1985年,他与两位青年教师合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一书,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教材。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船舶航运业的日益发展,船舶航运的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船舶设计时就考虑到航运的经济性,就有可能建造出成本低又符合订货者要求的船舶,使之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杨槱凭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的经验,在70年代中期就大力倡导和从事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法的研究。他领导的科研小组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分别对5000吨级近海干货船、15000吨级远洋货船等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编制了计算机程序。1980年,他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生教材,并率先招收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生,有力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他指导研究生从事沿海和长江煤炭、石油、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分析研究,旨在选择最优船型与船队组成。在分析中既考虑到船、港口与航道的配合,也考虑到海上气象、营运中的操作效率以及营运成本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他的科研小组应用现代预测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了水运系统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队规划等问题。这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为国内首创。此外,他的科研小组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水运系统运行的动态摸拟做过一些成功探索。 杨槱是我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此文在1962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倡导造船界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1985年创办了《船史研究》杂志,他是船史研究会的名誉主任委员。90多岁时,杨槱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著作。

杨槱的人物生平

2. 杨玏的早年经历

1987年杨玏出生于人艺的宿舍楼,从小他就经常出入人艺大院,几乎看遍了所有的经典剧目。2008年就读于杜克大学戏剧系。

3. 杨劼的经历

杨劼教授1983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生态学专业,1986年开始师从于我国著名生态学家李博院士,1995年获得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蒙古族女博士。1990年留内蒙古大学任教,一直从事生态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2010.10-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副局长)。2015年10月,兼职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副主席。 2015年12月,任命为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杨劼的经历

4. 杨屾的生平经历

杨屾设馆教学,先后从学弟子达数百人,撰著讲学用的讲义《知本提纲》,向学生演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业” 的道理时,强调“夫欲修四业之全,宜先知农务之要”;在《豳风广义·弁言》中则说:“农书为治平四者之首”。因此,他一生著力於农桑的研究。清初,关中地区既不种棉、麻,也不种桑养蚕,只种粮食作物。因而这里的老百姓有食无衣,每年都要卖掉一半以上的口粮到外省去换布,结果是衣食皆缺,生活艰难。杨屾见此情景,思索著要为解决家乡人们衣著问题,寻找一条新途径。他曾试种棉和苎麻,但“弹思竭虑,未得其善”。试种虽未成功,但他却是第一个把棉花引种到陕西西部的人。其后,读《诗经·豳风·七月》,受到启发。他认为,《豳风》中所指“豳地”,即邠州(今陕西邠庆)、长武(今陕西三水)等处。古代陕西能够种桑养蚕,现代也应该能种养。于是决心要重兴“邠风”,恢复陕西的蚕桑事业。他根据历史和事实,强调农桑并重和南北各地都宜栽桑养蚕,并博考各种蚕书,博采众长,又访问各地栽桑养蚕的经验,亲自试验,寻找出了在陕西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将积累了l3年的经验,写出了一本蚕桑专书——《豳风广义》。兴平、周至、户县一带的乡民,互相仿效传习,都大获其利,但省县当局对此事置若罔闻。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较快地推广发展蚕桑,乾隆六年(1741),他上条陈给当时陕西布政使帅念祖,请求由省府出面倡导,又把《豳风广义》一并附上。杨屾在条陈中,不仅从历史到现实陈述了推广桑蚕的利益,可以“广开财源,以佐积贮,裕国辅治,以厚民生”等,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推广蚕桑“八策”,建议用“规劝”和“课税”的办法巩固发展蚕桑业;要有赏有罚,凡栽桑百棵以上者可以得不同等级奖励。至于桑籽、树苗、灌溉等重要措施,官府也要有统一筹划,与民方便。杨屾的条陈得到帅念祖的支持。下令各府、州、县大力推广蚕桑。不到10年,陕西关中、陕南,甚至陕北很多地方蚕业很快发展起来。为加强蚕桑业,在省城和凤翔、三原等地区还设立了蚕局和蚕馆,负责推广和作具体的技术指导。雍正三年(1725)的春天,有一次他出游终南山,“见檞橡满坡,知其有用,特买沂水(今山东境内)茧种,令布其间”,也取得了成功。柞蚕首次开始在关中地区大量放养。“农非一端,耕桑树畜四者备,而农道全也”。这是杨屾对“农”的理解。包含著大农业的宝贵思想。除蚕桑外,他对耕作、树艺、畜牧等也有很深的研究与实践。他“更思秦中园圃久废。树艺失法,追仿素封之意”。建立“养素园”,作为树艺、园圃和畜牧的研究和实践基地。养素园大约在雍正六至八年间(1728— 1730)建立。园周围栽种桑树和用材树木,园内间套种各种果树、蔬菜和药材;园中央凿一口大井,安装有水车,供抗旱浇园之用。园内盖有房舍,设学馆,藏图书,“储学育才”。同时,养素园又是杨屾从事农事研究试验和学术著述的场所,他“身亲其事,验证成说,弃虚华之词,求落实之处,获得实效,即笔文於书 ”。杨屾平生嗜好读书,临终时遗嘱家入,不要为他棺碱穴葬,把遗体安放在养素园内他晚年藏书读书之处明经洞的石床上,用生前喜好的书籍覆盖,然后在明经洞内砖墙砌隔。杨屾去世后,道光帝(1821—1850)曾手谕褒嘉,命祀乡贤祠。光绪二十年(1894)兴平知县杨宜瀚筹建专祠,定每年农历四月四日为祭祀日。自此纪念仪式年年不绝,一直延续至1958年。

5. 杨珧的人物生平

杨珧(?~291),字文琚,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骏弟。在朝久负盛名,很受晋武帝宠爱,任尚书令、卫将军。

杨珧的人物生平

6. 杨暕的人物生平

 杨暕长相俊美,浓眉大眼,很小就被祖父隋文帝杨坚所宠爱。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隋文帝封杨暕为豫章王 ,食邑一千户。 杨暕年长后,读了不少经史之书,尤其善长骑马射箭。开皇十九年(599年)六月初三日,隋文帝任命杨暕为内史令。 仁寿元年(601年)三月初九日,隋文帝任命杨暕为扬州总管 ,统领淮河以东军事。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杨暕的父亲隋炀帝杨广即位。大业元年(606年)正月初八日,隋炀帝任命杨暕为豫州牧(《隋书·杨暕传》作大业二年)。 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刚到东都时,杨暕向隋炀帝呈上许多户籍图册,担任军导。同年六月二十九日,隋炀帝晋封杨暕为齐王 ,增加食邑四千户。七月二十二日,杨暕的兄长元德太子杨昭去世 ,朝内外都很关注此事,都认为杨暕应当立为继承人。隋炀帝命吏部尚书牛弘精选官员,王公大臣因此多推荐自己的子弟。 大业三年(607年),转任雍州刺史。同年九月二十六日,改任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 杨昭身边二万多人都归于杨暕,隋炀帝的恩宠更加优厚,从乐平公主到各亲属都争相致礼,百官朝拜,以致阻塞道路。  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初一日早晨,有数十名强盗,都戴着白帽,穿白衣,点着香拿着花,自称是弥勒佛,从建国门入城。守城门的人都向他们叩头致意。不一会他们抢夺卫士的兵器,准备作乱。杨暕遇到了这群强盗,就杀了他们。于是京都进行大搜捕,相互牵连而判罪的有一千多家。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塞。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谋划袭击隋炀帝,义成公主派使臣来报告事变。隋炀帝疾行雁门。东突厥围困城池,隋军屡战不胜。隋炀帝十分恐惧,本想率领精锐骑兵突围出去,因民部尚书樊子盖坚持劝阻才放弃突围的打算。杨暕率领西军在崞县筑堡保护隋炀帝。隋炀帝诏令天下各郡招募士兵前来勤王。九月,东突厥解除对雁门的包围而撤军。  杨暕从此受的恩宠一天天减少,虽然是京城太守,却不再参与当时的政治。隋炀帝又常令武贲中郎将专人监视杨暕府的事情,杨暕有小过失,中郎将就奏到隋炀帝那里。隋炀帝也常常担心杨暕发动政变,所给的随从,都是老弱之人,只算充数罢了。杨暕常常感到惧怕,内心不能安定。 义宁二年(618年),宇文化及作乱,乱兵将要进犯宫内,隋炀帝听到后,回头对萧皇后说莫非是杨暕作乱,他被疏远猜忌竟到如此程度。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后,又令人捕杀杨暕,杨暕当时还睡着没有起来,乱兵已经进来了,杨暕吃惊地问是谁,来人没有回答,杨暕还认为是隋炀帝下令逮捕他,因而说传诏的使者且慢,我没有做对不起国家的事。乱兵于是把他拉到街上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也一起遇害。杨暕到死也不知道杀他的是谁,死时年仅三十四岁。

7. 杨鶤的人物职务

2003年12月起担任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4年5月起担任本公司董事。现兼任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证券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招商证券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华美金融公司董事、中国证券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会理事、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管理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历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银集团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招商银行证券部总经理、深圳中大投资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长盛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招商银行独立董事。

杨鶤的人物职务

8. 杨汭的人物履历

1978.10--1982.08 河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1982.08--1983.04 河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霸县煎茶铺公社锻炼1983.04--1985.09 河北省霸县煎茶铺公社(乡)管委会副主任(副乡长)1985.09--1986.06 共青团河北省霸县县委书记1986.06--1989.07 河北省霸县褚河港乡党委书记1989.07--1992.10 共青团河北省廊坊市委书记1992.10--1993.03 河北省香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1993.03--1996.02 河北省香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1995.02--1995.07河北省委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6.02--1997.12 河北省大城县委书记1997.12--2003.12 河北省廊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其间:1998.09--2001.07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2000.07--2001.0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12--2005.05 河北省承德市委副书记2005.05--2008.10 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厅级)(2003.09--2007.12天津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10--2012.01 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2012.01--2014.08 河北省副省长2014.08-- 黑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校(院)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 ,中共河北省第八届省委委员,河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