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计划区的发展背景

2024-05-07 16:03

1. 信义计划区的发展背景

信义计划区的历史,其发展起于1976年,台北市政府变更国父纪念馆以东地区为特定专用区,目标为设新市政中心及次商业中心以引导都市均衡发展,疏解西区(台北车站、西门町一带商圈)的商业拥挤并增进东区繁荣及居民都市生活之便利,配合住宅发展政策提供良好之居住环境,兴建完整之示范性新社区;并在第二次通盘检讨案中,大幅扩增此计划区内商业投资诱因,以吸引跨国性的金融服务或高科技的资讯产业,因此信义计划区是台北市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设计,具备完善都市规画设计的商业发展区;而商圈最大的特色是完全针对都市人休闲购物的需求设计,加上市府刻意经营规划相当多的造景,使得进驻的百货商场和企业大楼也都别具特色。

信义计划区的发展背景

2. 信义计划区的信义计划区

信义计划区,位于台湾台北市东区,行政区划属于台北市信义区。自1980年代开始进行开发后,已经发展为台北首要的中心商务区(CBD),台北101、台北市政府、台北世界贸易中心等重要设施皆位于区内,今日该区内之商业区域又常被称为信义商圈。

3. 信义计划区的范围

信义计划区划定的范围,大约在基隆路一段、信义路五段、松德路、忠孝东路五段这一块包围的地方。早期此区域的土地皆由国防部所有,联勤44兵工厂即坐落于此,周围并设有不少眷村(如:四四南村、四四西村等)以就地安置在兵工厂工作的军眷家属。后来这些单位陆续搬迁后,再经政府规划之下,依地区未来的用途的不同,规划成住宅区(如松智路、松勤路一带)、商业区(松寿路、松高路一带)、文教区(如博爱国小、兴雅国中、松山高中等)...等,使其成为一个商业金融的中心,成为整个台北的新都心。

信义计划区的范围

4. 信义区的基本概况

现在信义区的范围,在清代和日治初属田寮港庄,深澳坑庄和大水窟庄;1920年,一部分的田寮港庄划为基隆街,其余仍旧;1931年,田寮港运河经整治完成并通航,同年亦改订町名,分为寿町、幸町、东町、绿町、曙町、田寮町六个町,深澳坑和大水窟为二个大字,各设区会。太平洋战争时,各町区会合并为第四、五、十六区会;战后,再合并为第二区;1946年,改称信义区。信义区名,系取具有中华文化涵意的词,作为区名。

5. 信义区的信义区-经济

信义区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当中包含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服务业的盛行,让台北市成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当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总经理曾说:“台北市有一个世界级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另外,信义区科技接受度相当高,以资讯高速公路(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为目标的台北,有线上网率、无线上网率等指标,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对新事物的尝试和一窝蜂的特性并不限于科技方面,历年来出现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KITTY娃娃(2002年)、乐透(2003年)、动画角色磁铁(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郁金香式”热潮即为一例。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劳动力状况:到2006年3月底为止,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213万,劳动力有118万6千,就业者有114万,失业者4万7千,非劳动力94万4千;劳动力参与率55.7%,失业率3.9%。在外籍劳工方面,到2007年7月底为止,台北市有49,251名外国专业人员(所谓的白领外劳),数量是全台湾最多的;而所谓的蓝领外劳则有36,778人,也是全台湾第三多。

信义区的信义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