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饭店喝到过期酒怎么处理

2024-05-09 04:32

1. 在饭店喝到过期酒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没有造成人身伤害的话,建议协商处理,举报到工商局,工商局会对饭店进行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的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一)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二)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三)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六)生产经营未按规定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未按注册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七)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同一企业以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八)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九)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除前款和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生产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或者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处罚。

在饭店喝到过期酒怎么处理

2. 在酒店喝到过期酒水如何处理

顾客喝到过期的酒应及时拨打工商局电话12135进行投诉。饭店卖过期啤酒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摘要】
在酒店喝到过期酒水如何处理【提问】
顾客喝到过期的酒应及时拨打工商局电话12135进行投诉。饭店卖过期啤酒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回答】
以上是您有关问题的解答,请问是否还有其他疑问,我随时可以为您解答🙂🙂【回答】

3. 在酒店喝到过期酒水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可以与酒店协商赔偿问题,也可以直接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或者拨打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话投诉,还可以申请仲裁或者起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四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在酒店喝到过期酒水如何处理

4. 即将过期的客房酒吧饮料,酒店一般如何处理?

客房小酒吧是酒店为了方便客人在房间内食用各类饮料及小零食而提供的一项服务。下面介绍了客房小酒吧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希望可以帮助各位酒店管理者做好客房小酒吧的管理工作。
  规定
  1.为方便控制,每天客房小酒吧内应保证存放固定数量的饮料。
  2.每天客房服务员对小酒吧里的饮料数量逐一进行核对,并及时补充已消耗的饮料,确保重新补充的数量等于实际消耗数量。
  3.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以避免客用饮料不正当地消耗,谨防偷窃行为。
  4.严禁客人消费小酒吧里的饮料或小零食后,到酒店外购买同样产品自行补充。
  5.小酒吧里存放的某些饮食周转率相对较慢,客房服务员应随时查看其保质期,以便及时更新、补充。
  6.小酒吧收费单据注明各项食品、饮料的价格,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7.小酒吧收费单据的消耗记录应有客房服务员的签字。
  8.根据各项食品、饮料的消耗比例,管理层可随时适当调整、更换小酒吧收费单上的项目及单价。
  9.如遇小酒水挥发,客房服务员应及时与库管员联系,再由库管员联络采购员向供应商申请更换事宜,以便降低成本。如巧克力断裂,听装饮料拉环折断等应及时交与营业部门使用,如过期应通知成本部报损。
  10.如遇有接近快过期的饮品或食品,又无法与供应商更换,应在过期前处理好。如:提前转入消耗量大的餐饮部门或调拨给员工餐厅使用。
  11.客房小酒吧跑帐率必须控制在10%以内。
  程序
  1.客房服务员每天早上按时查看小酒吧,将客人的耗用量、房号、日期填写在客房酒吧单上。
  2.将客房酒吧单交与前台收款,由收银员签收并将应收的费用计入客人房帐内。
  3.每日客房部由专人按照《客房每日酒水销售控制表》逐笔核对,保证酒水收入准确无误。
  4.客房服务员应随时填写领料单,及时对小酒吧按规定的品种数量补充齐全。
  5.客人办理离店结算时,前台服务员应立即电话通知客房部查房,并注明通知客房部查房时间,客房部同时检查客房小酒吧有无耗用,并及时告之前台,避免跑帐。
  6.如遇客人拒付,金额在 RMB50.00 元以下的,可直接由前厅部主管签批;金额在RMB50.00 元以上的,须由前厅部经理以上级别签批。如有需要,应与客房部联系,查实情况

5. 即将过期的客房酒吧饮料,酒店一般如何处理?

客房小酒吧是酒店为了方便客人在房间内食用各类饮料及小零食而提供的一项服务。下面介绍了客房小酒吧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希望可以帮助各位酒店管理者做好客房小酒吧的管理工作。
  规定
  1.为方便控制,每天客房小酒吧内应保证存放固定数量的饮料。
  2.每天客房服务员对小酒吧里的饮料数量逐一进行核对,并及时补充已消耗的饮料,确保重新补充的数量等于实际消耗数量。
  3.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以避免客用饮料不正当地消耗,谨防偷窃行为。
  4.严禁客人消费小酒吧里的饮料或小零食后,到酒店外购买同样产品自行补充。
  5.小酒吧里存放的某些饮食周转率相对较慢,客房服务员应随时查看其保质期,以便及时更新、补充。
  6.小酒吧收费单据注明各项食品、饮料的价格,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7.小酒吧收费单据的消耗记录应有客房服务员的签字。
  8.根据各项食品、饮料的消耗比例,管理层可随时适当调整、更换小酒吧收费单上的项目及单价。
  9.如遇小酒水挥发,客房服务员应及时与库管员联系,再由库管员联络采购员向供应商申请更换事宜,以便降低成本。如巧克力断裂,听装饮料拉环折断等应及时交与营业部门使用,如过期应通知成本部报损。
  10.如遇有接近快过期的饮品或食品,又无法与供应商更换,应在过期前处理好。如:提前转入消耗量大的餐饮部门或调拨给员工餐厅使用。
  11.客房小酒吧跑帐率必须控制在10%以内。
  程序
  1.客房服务员每天早上按时查看小酒吧,将客人的耗用量、房号、日期填写在客房酒吧单上。
  2.将客房酒吧单交与前台收款,由收银员签收并将应收的费用计入客人房帐内。
  3.每日客房部由专人按照《客房每日酒水销售控制表》逐笔核对,保证酒水收入准确无误。
  4.客房服务员应随时填写领料单,及时对小酒吧按规定的品种数量补充齐全。
  5.客人办理离店结算时,前台服务员应立即电话通知客房部查房,并注明通知客房部查房时间,客房部同时检查客房小酒吧有无耗用,并及时告之前台,避免跑帐。
  6.如遇客人拒付,金额在
RMB50.00
元以下的,可直接由前厅部主管签批;金额在RMB50.00
元以上的,须由前厅部经理以上级别签批。如有需要,应与客房部联系,查实情况

即将过期的客房酒吧饮料,酒店一般如何处理?

6. 酒店东西过期了怎么办

法律分析:国家法律禁止生产和销售过期食品。如果消费者买到过期食品,可以要求商户退货或者更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