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柯达进军制药业,它会再度崛起吗?

2024-05-13 09:21

1. 如何看待柯达进军制药业,它会再度崛起吗?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的美股早盘上柯达强势上涨,涨幅达447.23%,甚至是好几次爆发了熔断。据悉,此前柯达突然宣布要建立制药公司,并且已经拿到了数亿美元的合同。消息爆出后当天柯达股价就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与此同时,柯达开始进军制药业的消息也在各大网络平台引起热议,其股价的上涨已经说明了不少人认为柯达有可能再度崛起。
柯达进军制药还要从5月份谈起,当时美国全国了一个有关国防生产的法案,法案里面提到了制药和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的药物都可以由政府出资让企业开始制造。日前美总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美国政府已经与柯达签订了相关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柯达将获得七亿多美元的国家贷款用于创建药业公司。后来柯达公司的CEO也曾提到,柯达会迅速地启动制药公司并开始运行,未来药物生产会占到柯达业务的30%以上。也正是这一系列动作,很多人开始认为柯达将再一次崛起。
提到柯达可能很多人脑子里浮现出的还是那家胶卷公司,它曾经是全球摄影界的老大,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摄影器材市场。然而在数字时代来临时,柯达公司的转型实在太慢,从2004年开始更是进入了连年亏损的状态,2012年直接就申请了破产,出售了胶卷业务。美国相关人士表示,一个制药公司如果要上市需要先让相关部门批准,而审核的时间就可能将近一年。此前也有其他业内人士认为柯达的财务表现欠佳,盲目投资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虽然柯达可能有能力快速建立医药公司及其生产线,但是其在只要到路上还要面临一系列的其他问题,想要很快的再度崛起恐怕还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看待柯达进军制药业,它会再度崛起吗?

2. 柯达之前是干什么的?为何会进军制药业?


3. 柯达的发展历程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892年,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此外,日本的销售办事处已经在筹划之中,而加拿大的生产厂随着加拿大柯达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已经开始动工建设。今天,柯达的生产厂遍及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中国和美国。同时,柯达产品通过世界各地的子公司销往150多个国家。1981年 柯达(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1994年 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发展到8,000多家。1995年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投产。柯达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亦随之成立。1996年 台湾保胜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研制光学产品。1998年 柯达承诺投资十二亿美元用以全面提升中国感光行业,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及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6月,柯达厦门海沧生产基地破土动工,建造柯达在亚洲最大的感光产品生产基地。2000年 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套药厂荣获ISO9002认证,并于同年获得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确认了柯达在无锡环境保护设施方面,超过900万人民币投资的价值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厂荣获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2000年6月 柯达厦门海沧工厂正式投产,生 产世界一流的彩色胶卷和相纸。2000年7月 柯达(厦门)有限公司成立,生产一次性相机。2001年 柯达开设柯达数码影像快速彩色店,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码影像服务。2001年2月 柯达与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生产传统照相机。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生产的EasyShare系列相机隆重面市。2001年9月 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增资,柯达正式启动在华第一个数码相机生产项目。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

柯达的发展历程

4.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首先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发明的. 拥有很多数码成像方面的专利.但柯达公司全力推胶卷技术.(胶卷技术全球绝对第一.给柯达公司带来了超额利润).所以本身只把数码成像技术当成储备技术.
反之日系相机厂商在胶卷市场拼不过柯达.则看重数码成像技术全力以赴.日系相机厂商在研发上下了苦功夫.佳能的镜头防抖技术. 科美的CCD防抖.(科美后来被索尼收购)尼康的同底叠加技术等.终于超过柯达.
另一点日系相机手感很好.设计的按键很科学.使用特别方便.
柯达的画质很好.但是使用不太方便.按键设计的不科学

5. 柯达公司的竞争:不惜代价

从50年代起,富士、樱花、爱克发等品牌就纷纷崛起,不断向柯达发起猛烈的进攻。面对这些进攻,柯达不借一切代价进行反攻,才使得霸主宝座不致被人夺走。富士一直是柯达的最强劲的对手。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正当柯达公司与奥委筹备人员为赞助费讨价还价时,富士主动出击,积极申请参加赞助,甚至把赞助费由400万美元提高到700万美元,使得奥运会上,富士大出风头,销量激增,给柯达以重创。除此之外,在中国市场上,日本又抢先一步适应中国文化,在胶卷包装上印上中文说明和北京名胜天坛,这比包装上全是英文的柯达胶卷更能打动中国消费者。这些活动一度使柯达总是慢富士半个节拍,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面临竞争,柯达的作法之一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洛杉矶奥运会受挫后,柯达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入对方的虎穴一搏。1984年8月,柯达企划主管西格先生飞赴东京,研究如何在这块拍照乐士与富士争霸。当时,日本摄影用软片和相纸市场规模高达22亿美元,而柯达只占10%。其症结在于,柯达虽在日本做了四年的生意,但从无长期经营规划。公司在日本既无直接销售网,也无生产踞点,更无驻地经理,在东京的25位职员,完全依赖各地的经销商。经过周密的计划,西格开始出击。1984年,柯达花了5亿美元在东京建立了一个总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个研究和发展实验室,并将其在日本的雇员从12人扩大到4500人。结果6年间柯达在日本的销售额扩大了6倍,1990年销售额达13亿美元。与此同时,富士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额开始下降,以致富士公司不得不将其在国外的一部分最精干人员撤回东京,以抵挡柯达的袭击。柯达在日本的成功完全靠了打破美国式的经销观念和经销模式,让柯达在日本成为与富士一样的日本公司,而不是一家在日本的外国公司。柯达的另一成功之道是向对手学习。在柯达公司制造部总经理威廉· F·福布尔办公室里,挂着一桢白雪皑皑的雄伟庄严的富土山大幅照片。福布尔说:它不断提醒我要注意竞争。在柯达公司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有条不紊地对富士胶卷进行分析。一位研究员说:这叫做'照搬术',富士公司怎么改进,我们就如法泡制。我们对富士公司着了迷。多年来,富士公司销售的胶卷色彩鲜艳,柯达公司的研究人员当初认为它的色彩失真,但他们很快发现顾客喜欢富士胶卷,于是柯达推出VR-G系列胶卷,其色彩与富士胶卷同样鲜艳。另外,广告宣传也是柯达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柯达为了与富土竞争,在广告上投入了大量金钱。在富士准备投入大量资金促进海外销售时,柯达投入3倍于富士的资金用于在日本做广告。柯达不借重金在日本众多大城市中设置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当时日本最高的巨型路标。不仅如此,柯达还出资赞助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日本代表团,以报1984年洛杉矶蒙羞之仇。同时,柯达还早早支付800万美元,以获准使用奥运五环标志,来击退富士向印度、中国内地和台湾这些迅速扩大的市场的进攻。为彻底打败富士,柯达花费10O万美元特地购置了一艘飞艇,装饰上醒目的柯达标志,在日本城市上空整整飞行了3年,还特别挑衅似地在东京富士总部的上空来回盘旋,致使日本舆论界纷纷指责富士丢了日本人的脸。为挽回影响,富士不得不付出2倍于柯达的代价,专门从欧洲调回富士的飞艇,在东京上空作了两个月的飞行。

柯达公司的竞争:不惜代价

6. 柯达公司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而一定要进入中国市场?

  柯达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胶片生产企业,在中国,像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对高科技产品有无比浓厚的兴趣。这两个城市的居民电话普及率高,说明了该市场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及强,柯达公司目前已将它们列入和香港一样的,运用与相类似的市场推广策略,中国必然是它要进入的市场。
  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
  柯达一直想在中国直设厂,到1997年5月份,柯达已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这样,胶卷从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在广州,柯达的民用、专业、磁记录和医疗产品分别由相关行业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产品零售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柯达专卖店,一是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
  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办事处与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柯达很多专卖店的位置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的黄金地段。例如,广州的世贸中心附近、中信大厦、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厦,都有柯达的专卖店,外观华丽,给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7. 柯达是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取得了哪些成就?

2003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邓凯达一行。
吴邦国积极评价柯达公司为发展中美贸易和技术合作所作的努力,赞赏柯达公司与中国乐凯集团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最大优势,一是中国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资环境,二是当地员工的优秀素质。与乐凯的合作使柯达找到了对华合作的切入点和新的契机。柯达公司将一如既往,在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医学遥距诊断等方面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伊斯曼柯达作为一家有着124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在短短10年间迅速占领中国60%的市场份额,连锁店达到9000家,中国成为柯达的第二大市场,是什么能让柯达这么迅速地发展,百年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危机,令人们关注和深思……

柯达是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取得了哪些成就?

8. 柯达的发展历程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
  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92年,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此外,日本的销售办事处已经在筹划之中,而加拿大的生产厂随着加拿大柯达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已经开始动工建设。
  今天,柯达的生产厂遍及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中国和美国。
  同时,柯达产品通过世界各地的子公司销往150多个国家。
  1981年 柯达(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1994年 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发展到8,000多家。
  1995年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投产。
  柯达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亦随之成立。
  1996年 台湾保胜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研制光学产品。
  1998年 柯达承诺投资十二亿美元用以全面提升中国感光行业,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及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同年6月,柯达厦门海沧生产基地破土动工,建造柯达在亚洲最大的感光产品生产基地。
  2000年 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套药厂荣获ISO9002认证,并于同年获得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确认了柯达在无锡环境保护设施方面,超过900万人民币投资的价值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厂荣获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
  2000年6月 柯达厦门海沧工厂正式投产,生 产世界一流的彩色胶卷和相纸。
  2000年7月 柯达(厦门)有限公司成立,生产一次性相机。
  2001年 柯达开设柯达数码影像快速彩色店,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码影像服务。
  2001年2月 柯达与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生产传统照相机。
  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生产的EasyShare系列相机隆重面市。
  2001年9月 上海达海照相机有限公司增资,柯达正式启动在华第一个数码相机生产项目。
  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
  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
  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